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锦集

2021-05-09 03:15: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锦集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是一本由杨照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元,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一):物种起源 最长可能也是最能吸引人的序

  读书都能从书名中对书大致内容有个预期,这书必须也不例外

  我最开始的预期是,读了这个吧,物种起源就不用读了(当然是异想天开,但还是很真诚得这么希望的)

  结果作者从达尔文的各种家族故事讲起,把人家家里详尽得八卦了一下,也算是侧面描写了一下达尔文为什么就能写出了这本书——大概是家族遗传吧,或许可能是

  八卦完家里,八卦达尔文本人,八卦了这书在什么危急的境地才被达尔文极其不情愿地出版

  当真是引人入胜

  至于物种起源,也平反、夸赞、批评一点没落下,还顺便说了一下当下的现状,全面得感人

  整本书读起来异常顺畅,基本一气呵成,但是,读完了心里特痒痒,就老想看看那谨小慎微的达尔文、那总是觉着不完善的达尔文、那整本书精心安排过顺序的物种起源,到底写了什么

  我觉着,作者就这目的,用一本书,给物种起源写了个序,后边的事,你们自己看着办吧,作者可是拍拍屁股走了,奔着下个目标弗洛伊德去了

  好,我也先去看看下本序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二):被还原的进化论

  谁都知道达尔文,都知道他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都知道他撰写了《物种起源》,但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根本不是进化论的全貌,读完《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相信你对达尔文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进化论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就足够了!

  《物种起源》的最大贡献,就是抛出了物种是会变化的这个命题,达尔文用了很多证据来构建进化的事实。那么为什么要进化呢?问题不知不觉就在自己的探索研究中,应运而生,于是“物竞天择”得以浮出水面。生物为适应环境,在生存型台上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变化,经过与环境的交融,得以适应环境,并被留存下来,这就是促成生物进化的最原始力量。

  当然,还需要面对生存竞争。首先物种要跟大自然竞争,其次,也是最关键的要跟同物种竞争。

  这本书的最后,杨照老师也抛出了进化论的三个陷阱。第一个就是“粗糙的误用”,用自然来解释一切。第二个就是忽略了人类的一个重大能力,以及这个能力带来的重大差异,其实人类是所有生物里唯一具有反省能力和反思能力的。第三个就是争议性很强的同性恋。大家都十分清楚,同性恋的结合无法生殖,如果同性恋真的跟遗传有关,那个基因显然不会遗传。进化论又该如何解释这三个陷阱呢,探索恐怕还是任重而道远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三):达尔文是个社会科学家

  好像还没有一位自然科学家,对社会科学的直接影响(注意,我说的是直接影响)能够超过达尔文,他的进化论直接挑战了宗教的理论根基,并形成了传说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对于帝国主义阶段的扩张以及二次世界大战都有很大影响,至今都有很大影响力。中国开放没有多少年,但自严复吸收其徒子徒孙的思想并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后,这个思想在20世纪就没有断绝过,思想巨擘胡适的名字就来自这句话,即使在文革那种排外的氛围中都没有断绝,笔者小时候所在的乡村及其封闭,但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口头禅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可见影响力之广、渗透力之强。但吊诡的是,如果我们随便问一个正好在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人:您看过《进化论》原文吗?答案是“没有”的,应该达到99.99%。这就是经典,没有读过,却有传说。

  但杨照先生是真心读过《物种起源》的,不但读过,还进行了深入解读,成果就是《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一书。这本书的志向很大,就是驱散笼罩在《物种起源》这部经典著作上面的误读和曲解,使得原貌能清晰的展现给世人。当然了,能不能成功是一回事,但这志向是超赞的。为了实现这一志向,作者把达尔文不自觉定位为社会科学家,旁征博引,列举林奈、马尔萨斯、道金斯、涂尔干、博厄斯、斯金纳等各学科人物,试图还原真实的达尔文。可是,达尔文一个研究生物的,他写《物种起源》能想到那么多社会学理论?当然,著作写出来就不属于作者了,多视角解读即可,只要有道理。杨照表面虽然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立论,但有些不自觉地走到了“人与社会”的老路子,比如在解读第三章《生存竞争》时,参照系又回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凡此种种,要靠读者自己体味了。

  个人认为,杨照先生《人的三部曲》这个系列,最大的贡献,就是通过解读,让读者重新审视经典,因为经典因为注释或者转述过多,其原貌往往会被扭曲和误解。而杨先生的书,虽然也是解读,但却是鼓励读者去阅读原著的,从这一点讲,这套书是一次很大胆的创新和突破,值得点赞。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四):抛砖引玉

  从小学开始,伴着《XX阶段必读书目》的,定会有各种精读本,尤记得三年级时读了一本约巴掌大小半厘米厚的红楼梦浓缩画册,一直没有兴趣去看原著,直到大一时偶然读了,才发现自己因为几颗鸡精错过了大碗的香浓鸡汤,锤胸顿足。经典被反复浓缩,传播,就像饭菜多炒了几次,己失去原本的鲜香一般,失掉了可以让它传承数干年的神韵。对于大多数非生物学出身的人而言,《物种起源》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来概括,便能满足他们从这本书里所想要得到的东西,但这其实与原文已有了不小的差距。

  因而对于经典的态度,应多偏于"解读",而非精简。本书中杨照先生将《物种起源》划分为几个逻辑部分,对其行文构思和技巧进行了解读。并补充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引起的社会反响、其理论在后续时代中的补充和质疑、它的学说在现代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影响等一系列读书所必备的铺垫知识。杨照先生读书涉略的范围甚广,并且从他旁征博引的行文中便可知晓其阅读的系统性和深度性。本文中把达尔文的祖父,也就是发现进化论雏形的老先生,八卦了一番,虽然也算是生物领域的人,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与杨先生一比,真是惭愧得很啊。

  读懂一本书,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就有谈到读书的高级层次为系统阅读,并不是单单要读这一类的“系统”,而是延展到相关领域的“系统”,对待一本书,除了嚼其筋骨,它的来龙去脉、反响如何、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读懂了这些,会发现它们变成一个融洽的整体刻在脑中,回味绵长。杨先生正是做到了这些,所以他所输出的东西,便显得系统生动,没有干巴巴的柴火硬堆起来的生硬感。当然,意识到这一点以后,要读《物种起源》,仅读这一本解析,也仍是不够的,这本书乃是一个引子,吸引读者去关注原著,去接近原著,真正领略到原著的精美之处。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五):俯瞰进化之旅

  我们都了解生物,虽然懂得不多,但“人是从猴子进化的”这条理论想必得到众人默认。可书中却告诉我们更真实的情况→创造进化表的另有其人?

  作者杨照先生本身熟读经典,且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哈佛史学硕士的出身更让本书从达尔文祖父时代开始追述,穿插当时社会普遍情况,让我们跟达尔文同步于传统压抑的19世纪,体会本书被积压20年仍不敢发表的真是原因。

  书中开篇就快速颠覆我的常识:牛顿作为现代物理学奠基人,居然终其一生都是炼金术信仰者!哥伦布之所以有勇气横渡海洋,原来是把航程错算成实际航线的一半……

  太多的发现出自偶然,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却属于某种大势所趋,因为搭乘哥伦布的植物学家发展太多无法用神论解释的新事物导致整个自然界重新启用了另一套分类方法。达尔文出书后,更多的人很快便理解并接受这套理论。可见,隐约中,当时的人们已经感觉到创造论的不合理性。

  作者在书中最大的贡献是完整说明达尔文所处的时代,然后用简单的实例“长颈鹿”的进化来说明进化论,让我很快理解书中表达的主要观点。然后,透过各种论证有力推断出现代社会的人类继承了哪些理论。我们都知道进化论是把人类与自然界整合的著作,但作者这个观点的历史意义详细说明,从而让我更好的解读达尔文。

  而书中关于达尔文与宗教创造论的对立也让我津津乐道:从一开始一家独大的教会与被压制的达尔文理论,到现代依然挣扎,却仅仅争取话语权的当代创造论学者。进化论起到的巨大作用不容忽视!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前后梳理了书中的理论,让我在脑中勾勒出达尔文理论的框架,又透过种种小事情表现出达尔文的聪明:避重就轻~如此,更加深我阅读原著的兴趣,可惜书中并未大段引用原著文章,剩下的只好由我自行阅读了。

  全书不厚,却交代了《物种起源》的前因后果,虽然当代很多人都知道书中很多观点都是错误的,依然忍不住赞同作者,一起为19世纪的达尔文点赞!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六):品经典,识大师

  何谓经典?权威、典范、经久不衰……我们不吝溢美之词,似还言说不尽。杨照言简意赅:“我们谈论得最多,但是读得最少的书。”用这个标准来看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确当得起“经典”之名。身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学生,无数次在书本上、课堂上接触到“达尔文”这个名字,但诚如杨照所言,从未被要求过阅读《物种起源》原作,代之以被咀嚼过的“达尔文主义”,满心以为得其要领。

  杨照的《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为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正了名。问世150余年来,《物种起源》不断被解析、被引申、被融合进新的领域、被有意无意地误读。公众对达尔文的普遍认识,只是被过度诠释的进化论的皮毛,即便泛泛浏览过原著,也难免会有误解。杨照认为,经典值得被精读,对《物种起源》的精读能让我们正确评价其价值,也是理解相关著述的基础。

  22岁的达尔文登上“小猎犬号”帆船,开启了为期5年的环球考察,途中见闻成就了《物种起源》,杨照的书名即来源于此。小猎犬号是达尔文酝酿理论的起点,由此一路相随,读者似能感同身受,不只思考进化论讲述了什么,还有它是脱胎于何种现象、如何进一步证明、如何归纳总结。杨照说:“了解自然史,必须先有足够敏锐的观察,要不然看不到自然的微小变化,也就无从想象这些变化通过漫长时间,放大千万倍之后的结果。”同样的,了解达尔文,要做旅伴,不做看客。

  回到达尔文时代设身处地,杨照大力扫除成见,譬如达尔文主义不等同于达尔文达尔文自己的生物进化论;达尔文对拉马克没有敌意,而是补充;人类社会学上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后人强加给达尔文的解读等等。不过,杨照更注重还原历史,对达尔文也不尽然是赞誉——虽然达尔文极尽掩饰,仍有种种迹象表明,《物种起源》的雏形可能有部分来源于他的祖父。而针对进化理论的缺憾,也必须用现代更进步的科学思想来指正。

  其实,正确理解《物种起源》远非杨照写这本书的全部目的。《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只是一个精读经典的范例。速读时代,简编本、二手改编本横行,我们逐渐失去了阅读经典的耐心。看似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却丧失了许多看不见的东西。杨照正是想带领我们找回这些遗失的东西,原汁原味的理论,忠于历史的轶事,还有辩证思考的方式,能让我们在阅读中收获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快乐。

  ——乙未年读杨照《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七):俯瞰进化之旅

  我们都了解生物,虽然懂得不多,但“人是从猴子进化的”这条理论想必得到众人默认。可书中却告诉我们更真实的情况→创造进化表的另有其人?

  作者杨照先生本身熟读经典,且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哈佛史学硕士的出身更让本书从达尔文祖父时代开始追述,穿插当时社会普遍情况,让我们跟达尔文同步于传统压抑的19世纪,体会本书被积压20年仍不敢发表的真是原因。

  书中开篇就快速颠覆我的常识:牛顿作为现代物理学奠基人,居然终其一生都是炼金术信仰者!哥伦布之所以有勇气横渡海洋,原来是把航程错算成实际航线的一半……

  太多的发现出自偶然,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却属于某种大势所趋,因为搭乘哥伦布的植物学家发展太多无法用神论解释的新事物导致整个自然界重新启用了另一套分类方法。达尔文出书后,更多的人很快便理解并接受这套理论。可见,隐约中,当时的人们已经感觉到创造论的不合理性。

  作者在书中最大的贡献是完整说明达尔文所处的时代,然后用简单的实例“长颈鹿”的进化来说明进化论,让我很快理解书中表达的主要观点。然后,透过各种论证有力推断出现代社会的人类继承了哪些理论。我们都知道进化论是把人类与自然界整合的著作,但作者这个观点的历史意义详细说明,从而让我更好的解读达尔文。

  而书中关于达尔文与宗教创造论的对立也让我津津乐道:从一开始一家独大的教会与被压制的达尔文理论,到现代依然挣扎,却仅仅争取话语权的当代创造论学者。进化论起到的巨大作用不容忽视!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前后梳理了书中的理论,让我在脑中勾勒出达尔文理论的框架,又透过种种小事情表现出达尔文的聪明:避重就轻~如此,更加深我阅读原著的兴趣,可惜书中并未大段引用原著文章,剩下的只好由我自行阅读了。

  全书不厚,却交代了《物种起源》的前因后果,虽然当代很多人都知道书中很多观点都是错误的,依然忍不住赞同作者,一起为19世纪的达尔文点赞!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八):跟随杨照先生阅读达尔文

  人是什么?很长一段时间,西方社会以“上帝”作为“人是什么?”的终极答案,人是由上帝创造的,依照上帝的意志而形成,上帝是一切的源头。中国社会以“传统”作为“人是什么?”的终极答案。人在传统与历史中保留充分的经验与智慧,决定了人应该如何思考、如何生活。观念在时代的进程中转变,19世纪后,随着《物种起源》、《资本论》、《梦的解析》的出版,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思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自身的关系。现今社会如何破解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自身关系的谜团,杨照先生撰写为人定坐标系列丛书,阐述了他的理解。

  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 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天择与性择,在目前的生命科学中是一致通用的理论。他撰写的《物种起源》,书中用大量资料证明了所有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生物进化论学说,摧毁了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记得两年前,我读《物种起源》《弗洛伊德文集》时,才开始跃跃欲试,认真阅读,到后面硬着头皮读完,感觉囫囵吞枣,如风吹过,没有留下痕迹。如果先读导读类书籍,对他们的生活背景和理论进行了解,再读原著,收获应该很大。就像很多人以为自己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其实他们知道的只是被简化甚至误读的版本。“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真的是进化论的全貌吗?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像一艘导航舰,在欣赏沿途美景的同时,引领我们去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思考对我们的影响,在《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里听杨照先生谈经典,还原进化论,解答我们从哪里来……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九):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道德底线啊!

  

《小猎犬号追随达尔文》by杨照

杨照是一位台湾的历史学家,出版了很多各种领域的书籍,可谓博览群书,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本书以达尔文的家庭讲起,介绍一个外人不太了解的达尔文家族:达尔文的爷爷是伊拉斯谟斯·达尔文,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并且也是撰写《动物法则》的作者,虽然查尔斯·达尔文是进化学之父,但是其科学理念显然受到了其祖父的影响。其外祖父则是开创了英国国宝级瓷器的乔赛亚·韦奇伍德,这两位大人物在英国历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人,而达尔文的表弟(也可能是堂弟)高尔顿则是引导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之一……这么看来,达尔文能够写出《物种起源》能够震荡世界也就不那么震惊了。

从小猎犬号上下船回家的达尔文一直都在遭受病痛的折磨,有人认为他是在热带被寄生虫侵染了,而杨照则认为是达尔文心理的问题投射到了生理上:母亲的早逝、家族对信仰的淡漠、孩子们的夭折以及要随时面对整个宗教世界的压力,所有的这些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把达尔文狠狠地压在了唐屋。

在小猎犬号旅程结束的二十年后,要不是因为华莱士发表了类似论文,达尔文还不知道要把这本《物种起源》藏多久,而《物种起源》一经问世,变搅起了轩然大波,而和哥白尼下场截然不同的是,全民信仰宗教的欧洲民众竟然被达尔文破开了一个大口——宗教第一次被质疑了,“创造论”第一次跌下了神坛。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给后世的影响并不都是好的,就像他书中描写的那些性状,那些自然选择一样;人们相信神创造万物就可以使人尊重万物,而达尔文使人们相信物种进化,和神的创造无关,就让人们觉得自己凌驾于所有物种之上,可以随意践踏其他物种,导致19世纪后期自然环境自己动植物被肆意破坏;而高尔顿以物种进化学说引申出的《优生学》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纳粹主义……我相信这都不是达尔文以及高尔顿希望看到的。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最后一章关于一夫一妻制的解释,竟然为妻子孕期丈夫出轨找到了进化角度的解释,但是我们是人啊,人高级就高级在我们有道德底线,我们有反思自省的能力,如果做不到,那和大猩猩又有什么分别呢?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读后感(十):《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作为起点的达尔文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人如此,书有时也是这样。名气太大的书就跟人一样,人们只是借由它们的“名声”去了解它们,而一旦实际触及,读不出“传说中的伟大”,便会生出类似于“被骗了”的委屈。

  类似的道理,在杨照先生对经典的定义中也可以得到延展。用他的话说,所谓经典,是“人们谈论得最多,却读得最少”的那些作品。因为谈得多,它们可能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而这些“臆测”因为没有亲身阅读的佐证,便很容易以讹传讹,造成种种误解。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或许就是这样一部容易被误读的经典。

  《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是杨照先生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所写的导读书。全书共分为八章,其中四、五、六章是对《物种起源》的精读与提炼,在把握了作品内容时,很好地结合了写作背景,突出了达尔文的意义。而开头和结尾则分别写了“达尔文”之前与之后,人们对生物学、对进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观念的转变。

  很少有人会去读《物种起源》的,尤其是当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便接受了“达尔文主义”的学习,好像达尔文穷其一生的努力,其成果不过是生物书里的几个章节。这其实是误读的开始。一个卓越的学者,他自己的作品里往往会充满“良苦用心”——他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结合他所希望完成表达的受众身份一道加以考虑,最终以自以为最合适的方式把他的理论加以呈现。那一定是“枝蔓俱全”的表达——而教科书精简后的结果,不过是一株人工作物,经不起推敲,也不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这样讲也许是对教科书的苛责,毕竟教科书的意义也不过是引导和普及,而绝非解决一切问题。但这使得教科书之外的阅读的意义显得格外重大——我们终要了解这个世界真实的运转机制。

  事实上,达尔文的理论绝非是无懈可击的。他的确如后世的评价一样,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他的意义也仅仅在于作为一个开始。他构架了可以供人们更加理智地去认知这个世界的框架,从而给了后人继续丰富这套“理论工具”的可能。他的工作是具有创造性的,那并非凭空实现,也不可能是不容置喙的。一切理论都在发展中丰富,但了解之前的发声,注定毫无意义。

  作为一本导读,《小猎犬号上追随达尔文》语言流畅,重点突出,而对“误读”的驳斥和作品价值的延伸,体现出了作者对《物种起源》的出色把握,以及对“受众”的充分理解——作者知道,他们想象了怎样的一个达尔文,以及他们真正需要一个怎样的达尔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