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活的颤音》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生活的颤音》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2-03-12 11:17: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活的颤音》经典观后感1000字

  《生活的颤音》是一部由滕文骥 / 吴天明执导,史钟麒 / 冷眉 / 项堃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的颤音》观后感(一):被你的眼线打败了

  看过《生活的颤音》,音乐很好听,难得能见到到时社会的还原,光是看周总理的那张素描时,泪水已经在打转了。记忆最深的是人群中去推给主角特写,觉得这样的镜头用的有点多了,一次两次,我们能明白其表意,但一曲未了,反复反复多次,看的有些眼晕。极富那个年代的穿装,和花丛中追逐的浪漫,现在看来实在是“那个年代”啊。后面看男主的一身白衣和黑皮鞋,还有两个人各自的眼线有些出戏。(女主好看,像邱淑贞的感觉)

  《生活的颤音》观后感(二):生活的颤音,也是生活的颤抖

  以当初的语境来说,是那样大快人心,以当初的语境来说,也不就如今年的我不是药神那般,只是以现实为题材的形势之作吧!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百姓如水般,以为我能载舟,也能覆舟,可真实却残酷了,以民意被民意,在一股权力与另一股权力之间被来回摆弄,摇摆不堪。自古中国就是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的国度,只不过有时是以自己的名义,有时是以人民的名义。

  以现实为主题是试着去呈现现实,以现实为题材却是已在利用现实,消费现实,前者是真诚之人的做法,后者却是聪明鸡贼之人的手段,不管有意无意,也无论是有苦难言亦或是洋洋得意。

  人类面对不公粗暴,或者杀鸡儆猴会有两种反应,一个是屈服隐忍,一种是愤怒反抗,大多数中国人是前者的,那为什么中国人的人与人之间会有那么大的空隙,让这风嗖嗖地刮

  《生活的颤音》观后感(三):黑暗与黎明交替之际

  这是一部音乐故事片,却带有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

  电影说的是1976年的事,全国上下充斥阴谋迫害,人人自危,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

  郑长河、常珊珊与韦立及众多爪牙之间,也是分明的敌我矛盾。

  在某种体制里,民众的呐喊充其量是一种声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社会情绪,不足以抗衡强权政治。

  政治或许永远要臣服于强腕和铁血。

  那个时代,如果没有一个真正强有力的人站出来,背后没有枪杆子支持,历史又将如何?

  这样的强弱对抗,弱者的结局难免悲情,好在这个故事处在黑暗与黎明交替之际,处在时代的分隔点。

  如今,还有多少人抱有理想,热衷政治,不惜代价,敢于挑战权威?

  时代已经远去。这样的电影,也竟然获得全国性的荣誉,几乎成了绝唱。

  《生活的颤音》观后感(四):美的历程

  今天是2020年4月4日,坐标武汉。封城两个多月后的祭奠日,正巧在昨晚看了《生活的颤音》——一部围绕着那个年代的同样是清明这一特殊节日发生的故事。

  元月23日封城以来,蜗居在家里的日子免不了看电视打发时间。一切停摆了,电视没有什么新的节目,要么是抗疫新闻滚动,要么是老片子重播。花里胡哨的电视剧演绎着古今中外的人间故事,但他们都太让人看起来不省心了。我选择了温习1980年代的老片,因为我刚好看了《芙蓉镇》之后来了兴趣;有一种温馨回味感受;另外,一个半小时的时长,适合短时间的代入,不会欲罢不能的日夜追剧。

  看了数十步80年代的老电影。很多都有些印象,毕竟那个时候从小学到中学,还是能够认知世界并有一定的记忆;很多明星保留着美好的记忆~~但是30多年后重温,新鲜的感受竟然扑面而来~~有很多东西,是要有人生经历后才真正懂得的~~他们带给我有着冲击力的肯定的认知就是:真诚、善良、理想主义共同塑造了美;这是不仅我们今天的电影,还有我们的现实,最需要重新建构和延展的所在。

  《生活的颤音》正是一部有着这样的特质、而又有着音乐亮点的可以称之为经典的影片。

  《生活的颤音》观后感(五):为了那个时代,打四星。

  我是个怀旧的人。

  最近又看起老电影了。

  《生活的颤音》是我小时候看的电影,也买了小人书。

  读研究生的时候,食堂电视里还放过一段。

  今天在网上有找到视频看了一遍。

  电影内容是直接表现四五运动的。

  故事是以音乐为线索,开场是安详的北京街景,人们都在快乐生活,音乐厅里面演出,女主角和男主角乘车高高兴兴地来到音乐厅,女主角是来看男主角演出的。男主是小提琴演奏家,女主看着男主在演出,陷入回忆——

  回忆内容是影片主干,由彩色片变为黑白片。主要描述的是四五运动三天之内发生的故事。

  男主在躲避别人追踪,被女主所救,女主发现她在前几天的纪念碑前面见过男主,大家都在纪念总理。于是把他带到自己家里。两人通过谈话,迅速变为志同道合,女主被男主的精神所感召,一起和四人帮势力做斗争,并且和四人帮爪牙的男友决裂。女主全家支持男主纪念总理的行动,支持他开音乐会,创作纪念总理的音乐作品。后来,恶势力派了一群人拿着棍子将好人暴打一顿,然后——

  剧情回到音乐会现场,又回到彩色状态,表明主角已经战胜了恶势力,迎来了美好生活。

  感想:

  当时的演员是真的漂亮帅气,古典主义的美。女主角冷眉绝对是颜值爆表。

  服装在当年已经是非常尽量地大气优雅。男女主爱穿高领毛衣,当年的高领毛衣一副深深地小资范儿。

  对小提琴爱好者来说,+1。

  剧情嘛,政治化,理想主义化。戏剧冲突强烈。

  表演,舞台剧化,当时的表演现在看来都僵硬无比,显得浮夸做作。当时的电影也爱用大特写,近距离捕捉演员脸上表情的细微变化,镜头长时间停在演员脸上不动。演员也会在大特写情况下摆出看似美妙但实则别扭的pose。

  黑白片的光影效果很赞,片头由彩色转为黑白时会有一点点的感觉不适应,但是等片尾再从黑白转为彩色时反而是极其的不适应。感觉女主突然都不漂亮了。

  总的感叹:帝都人民,历来都是政治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受波及最深的。悲催啊。毕竟是音乐故事片,还是光明的尾巴,事实上在四五运动中受到冲击的艺术家最后命运如何,等我查查资料才能了解。

  《生活的颤音》观后感(六):知识分子心底的颤音

  给这部影片打四星,不是因为它拍摄得比现在的影片更好,而是它表达的情感那么真实而动人。

  影片的编剧成熟而简洁,直接描写五四运动,将几个主要任务通过事件联系起来,人物的立场和态度直接显示出他们的行动和表现。爱情、爱国之情、对总理的哀悼之情、对反派人物的憎恶之情纠缠在一起,人物活在事件中,活在时代里。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爱情、对家国的观念,人物分为正面和负面,通过行为动作来表现编剧想要表达的正义和价值。在编剧方面我觉得比最近上映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都要成熟得多。

  表演上面还是带有很多痕迹,不是那么自然,很像走位和排演,将最好的一面展示给观众。但这样的表演也是动情的,你能从导演的特写和镜头走位中,感受到演员的真诚和他们的用心。 镜头的快推快拉倒是为了进行强调和展现人物的情感起伏,这是一种外化的表现,不过现在来看有些晕乎乎的感觉。

  伤痕电影都带有一份哀愁在,对往事的伤感在影片中也表现得很充分,这集中体现在对周总理的哀悼上面。影片通过诗歌、音乐和人物情感来表现对周总理的不舍,对过去时代的一种悲愤,同时也表达出对新生活的激昂向往。 影片结尾,中央乐团演奏小提琴协奏曲,画面从众人静静聆听到反派人物搅乱音乐会的定格画面,导演和编剧鲜明的表达了自己对反派人物的愤慨之情,和对周总理的思念、敬仰;对信仰的再次坚定。

  影片中的这首曲子优美,带着淡淡的伤感,后半部分又变得激昂而有力,仿佛是透彻于时代漩涡后的一股清新而有力的春风。 同时影片也将作曲的过程和情节掺和在一起,表现人物的思想转变。将曲子融于影片节奏和情节之中。诗歌《一月的哀思》《告别》 鲜明的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敬仰之情,抒情和歌赞。

  总体来说,影片和他的色调一样,带着哀伤,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在黑白色调中彰显无遗。人们刚刚从十年浩劫中走出来,周总理去世,举国悲痛。面对现实,知识分子是迷茫的,内心是痛苦而煎熬的。黎明的曙光似乎就在眼前,可身后的痛苦和心灵的摧残也让人伤痕累累。小提琴上那哀愁的颤音,讲述着吴天明等导演对过去的伤感,可是仍然要肩负起祖国的重任。文艺界不可以如此沉郁,即使是颤音也要将它发出,一为伟人的离去,一个时代的告别,生活的路还要继续走下去。就如那首协奏曲一样,除了哀思,我们还要呐喊,更要勇敢的前行。

  在那个时代,文艺界是那样的团结。中央乐团参与影片的拍摄,像歌剧像话剧一样的音乐回荡在音乐厅里,时代的画面流淌过每一个人的心底。人们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知识分子的担当。如今似乎再大的场面,再顶级的音乐团队,都不那么纯真的让人感动。我们的时代变换太迅速,一切都是匆匆而过,自然少了一份恬适的心,去演奏,去聆听,去面对自己的内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