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摘抄

2021-05-12 00:30: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摘抄

  《如何看懂印象派》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一):光与影的诗歌

  在书中,丰先生对印象派、新印象派、后期印象派,乃至西方近现代艺术史都有清晰阐述,结构紧凑、观点鲜明,就科普性和艺术性而言,很不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小书印刷精美、质感细腻,尤其是摒弃了美术图书普遍采用的铜版纸张,转而使用亚光纸张,从而彻底消除了铜版纸特有的反光刺眼,单就这点而言,一定要给出版社点个赞。不过,从语言文字上,真心对丰先生“的”“的”“的”的语音累赘而感到些许遗憾。。。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二):印象派

  数千年来,绘画的描写都是注重 what 的,至于 how 的方面,实在大家不曾注意到。印象派画家猛然的觉悟到这一点,张开纯粹明净的眼来,吸收自然界的刹那的印象,把这印象直接描出在画布上,而不问其为什么东西。

  即忘却了“意义的世界”,而静观“色的世界” “光的世界” ,这结果就一反从前的注重画题与画材的绘画,而新创一种描写色与光的绘画。

  色是从光中而生的,光是从太阳而来的。

  所以她们可说是“光的诗人”,是“太阳崇拜的画家”。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三):印象派的革命

  本书最后一幅插画:芭蕾舞女by德加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四):我觉得吧,很有意思

  以前觉得欣赏名画这些充满艺术感的事,有的时候像是一群人在看皇帝的新装,未必就有很多人真的看到门道了,只是怕被别人嘲笑不够高雅,所以都在那装,如果要是有某个人突然发问这画就一般般啦,看不懂之类的,他们会立即用抨击、蔑视来彰显自己的高雅,获得一种满足感。这种观点到现在我一直都有。

  从《艺术的故事》中开始读到印象派,当时对贡布里希解释印象派“重视眼睛所看到的而不是头脑所想的”这个观点感兴趣,觉得它在某些方面和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相似,就开始简单的了解这些画背后的思想,那时突然觉得原来自己也可以试着去了解名画背后的故事,似乎是有些懂了。现在看这本,感觉在语言风格上和《艺术的故事》相似,都是简单易懂,而且于我这种对欣赏绘画基本一无所知的人来说,很容易理解。

  现在觉得,嗯,第一次试着去理解那些画,试着去读懂画背后的思想,很有意思,即使还有很多不明白的,但是很享受这个了解的过程。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五):《如何看懂印象派》读书摘记

  

读书摘记如下:

1. 理想主义(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是注重“意义”的绘画;写实主义是注重“形”的绘画,印象主义是注重“光与色”的绘画。从“形”到“光与色”,是程度的展进,不是性质的变革。是量的变更,不是质的变更。故写实主义与印象主义,可总称为“现实主义”,以对抗以前的“理想主义”。

2. 莫奈《印象·日出》:风景什么也不是,就是一种印象,而是即时性的……这幅画是从我的窗户望出去,雾中的太阳和一些停泊在前景中的船的桅杆……它不能当真被看成是勒阿弗尔的景色。

3. 马奈是外光派,莫奈出自外光,然所描刹那的印象居多。把这刹那的印象作动的表现的是德加;作静的表现,而偏于人体描写方面的是雷诺阿,偏于自然描写方面的,是西斯莱与毕沙罗。

4. 马奈是印象派的始祖

5. 欲求某种色彩的谐和时,就选择某种情景来描述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六):印象·简

  1.印象派(光与色) 马奈(外光派)、莫奈(刹那的印象派)、华沙罗(“印象派的米勒”,田园画家)、西斯莱(温和,自然风景)、德加(舞女画家)、雷诺阿(贵族人物,女性肉体) 2.新印象派(点描、分割) 修拉(最初用分割主义)、西涅克&马丹&勒西达内(马赛克,节奏,机械,单调) 3.后期印象派(主观) 塞尚(新兴艺术之父,塞尚色,色块,立体)、梵高(火焰的画家,燃烧,向日葵&自画像)、高更(原始,布列塔尼&塔希提岛)、卢梭(淳朴正直,梦=现实)

  对于representation和expression两者,阐述得很好,理解颇深。

  原来在美术课本上看到过马蒂斯的《舞蹈》(野兽派),还有一些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的曾经看过的画又呈现在眼前——很多熟悉的名字和作品——被循序渐进的串联到了一块儿,心里渐渐明了。

  至于现在究竟看懂到什么地步呢,无须细究。欣赏艺术,本来就是需要慢慢积淀的。至少所了解的,就像一棵树长出新的枝干。

  这些作品,期待下次再见,无论是在哪里。

  (PS:看完最后的《校订记》,没有谁会计较里面的文字可能有些许的别扭。)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七):很有收获!

  首先,装帧很好。什么意思呢?作为一本厚纸线装书它直接放弃了贴封面,这实在太实际了,因为反正你也贴不住。为什么把这条放在第一位?如果你体会过拿来一本线装书刚翻开就听到书脊断裂声的沮丧感,就会明白了。

  其次,逻辑很清晰。以前各类关于绘画艺术的书籍也看了不少,但作为完全的外行,始终没有个完整的概念,这次,至少对于印象派,有个大致的脉络了。从前回答不出自己到底喜欢哪一类绘画,这回明白了,至少不是喜欢印象派,因为排名前三的画作都是以情感题材为主的非写实画,肯定不是印象派嘛。

  第三,画作丰富!再不会有哪个展览能把这一系列名作一网打尽了!发现自己比原以为的更喜欢梵高,因为喜欢那力透纸背的热情或者说生命力,嗯,你要说疯狂也可以,或者中性些吧,叫做激情。发现自己完全不喜欢塞尚,从题材到配色到技法(反正也看不懂技法)。发现自己虽然不太欣赏的来高更和卢梭的纯真世界,但至少卢梭的配色让我觉得蛮舒适。至于莫奈,他的好处是专跟光线过不去,鉴于我最爱的摄影主题是光线,还是很愿意看莫奈的,但他又不大引得起我任何感情,也就是既不喜欢也不讨厌.....

  不好的地方:1、毕竟是上世纪早期的用语,有的句子看起来费劲,还动不动加点阶级、主义之类的词语,就今日的语境看呢,有不习惯的地方。2、校对人员应该扣工资,有错字,有错处,说蒙克是德国画家都没校出来,啧啧。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八):《如何看懂印象派》书评

  五星推荐。这本书截取自丰子恺于1930年出版的《西洋画派十二讲》,选编其中介绍印象派及与其关联紧密之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的部分,增加了相应的画作为插图,比起最初的全文字版,更易于阅读。读完此书,可以对印象派的起源、发展、特点和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都有一定的了解,是一本很给力的绘画科普书。

  印象主义是注重“光与色”的写实主义,不同于19世纪之前的理想主义更注重画了什么和画的意义(What),印象派更注重如何去画和表现(How)。印象派画家张开纯粹明净的眼来,吸收自然界的刹那的印象,把这印象直接描出在画布上,而不问其为什么东西。即忘却了“意义的世界”,而静观“色的世界”“光的世界”,这结果就一反从前的注重画题与画材的绘画,而新创一种描写色与光的绘画。色是从光而生的,光是从太阳而来的。

  印象派的二元老是马奈(人物派)和莫奈(风景派),代表画家有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印象派弱化了事物本身的形,而是由光来表现形,画面中更加注重光的折射、光的映照、补色等等,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从理想主义发展到写实主义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变革,而更大的变革是至后期印象派的崛起,是一个从客观至主观的变革,从再现的艺术到表现的艺术的变革。而这个风格的代表人物是后期印象派四大家塞尚、梵高、高更、卢梭。

  之前也看过基本画的鉴赏类的书,感觉这本是目前看过最好的,看完感觉涨了好多姿势,之后去美术馆看画可以再往“内”走一步了。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九):以光補形

  印象派最初是一群反抗學院派的年輕藝術家探索出來的畫風,漸漸演變成了一場改變藝術史的藝術運動。

  印象派主張在戶外自然光線下,描繪身邊的真實生活。「印象派」這個命名,來自記者對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的諷刺。

  印象派獲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歐洲進入現代,人們和藝術的關係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民眾不再需要英雄題材的裝飾畫,更容易接受清新活潑、貼近生活的繪畫主題,而藝術家也相對自由了,不必像以前那樣,只有金主花錢定制才會畫畫,而是開始按照自己的理念作畫。

  第二個原因是日本的浮世繪激發了印象派藝術的靈感,印象派藝術家開始嘗試改變透視關係,來突出畫面的張力。最後,印象派不僅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還因為對學院派的顛覆,改變了藝術的規則。

  莫奈的創作特點是,捕捉稍縱即逝的光影效果,被作者稱為「光的詩人」。莫奈的作畫方法是「以光補形」,也就是先不看物體的具體外形,而是先觀察物體反射的光,快速地記錄在畫布上,物體的外形自然而然就出來了。所以欣賞莫奈的畫,不要去摳細節,而是要退後,站遠了看,才能找到一種「沈浸式」的體驗;

  塞尚被稱作「現代主義之父」,因為他是第一個用「雙眼」作畫的人。塞尚認為,我們人類是有雙眼視覺的,在描繪一個物體的時候,至少應該從兩個視角去觀察。有時候,他會為了畫面的豐滿和諧,或者為了突出想要突出的東西,故意改變物體的正確角度。所以在欣賞塞尚作品的時候,不用總想著哪裡畫錯了,反而要看他是怎麼畫錯的;

  最後,沒有哪個藝術家能像梵高這樣特別,他的一生短暫而悲慘,一直飽受貧窮和精神疾病的折磨。他融合了印象派的「顏色分割法」和日本浮世繪的誇張構圖,又善於運用撞色,使作品總有一種絢麗奇幻的戲劇表現力。梵高創作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畫風,在帶給我們強烈的視覺衝擊的同時,也讓我們體會到他內心的痛苦和躁動。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十):有趣的对比

  

以下为一部画册中关于马奈作品《奥林匹亚》的描述

“画中描绘了一位裸露全身的佳人躺在舒适的床上。她的右肘靠在绢质披中,身体处在明亮的光线中,影子微妙地包含于灰色轮廓线中。持花女黑人粉红色衣裙隐在深暗的背景中,衬托出裸女白皙的皮肤。裸女冰肌玉肤,头结丝带,脖子上挂着坠子,腕上戴着手镯,脚上穿着丝织拖鞋。脚边床上坐着一只黑色的猫。从色彩角度看,此画可归为暗调和明调和谐结合型的绘画。马奈的暗调用的是深酱色加绿以及女仆与猫的纯黑色,明调用的是协调的白、乳白与浅粉红色。这种明度上差别很大的对比画面居然让马奈处理得十分和谐自如,显眼而简洁,所以被左拉称为‘不可多得的简练用色’。在人物造型中也运用了对比效果,裸女坦然自在的眼神与黑女人惊奇的眼神之对比加强了画面的视觉刺激性。在构图上,把裸女处置于平稳的水平轴上,而把黑女人处置于倾斜的纵轴上产生力的对比。这两点都对作者想表现的主题思想很起作用。 从画面效果看,似乎接受了东方艺术,尤其是日本浮世绘、中国民间皮影艺术装饰效果的影响……风上深受委拉斯开兹影响。1867年举办个人画展,受到青年印象派画家的好评,是印象派的精神领袖。《奥林匹克》曾轰动法国画坛”

以下为丰子恺先生在此书中对《奥林匹亚》的描述

“一八六五年,马奈的《奥林匹亚》又出现于Salon(即巴黎沙龙)。这画现今挂在卢森堡美术馆中,青白的神经病似的青年女子,全裸体地卧在铺白毯的床上。一个穿红衣的黑人的婢女捧着一束花立在床后面。这画与《草地上的午餐》同样地受人非难。甚至有人说以后Salon不准收纳马奈的画。因为用传习的眼光看绘画的人们,不能理解这画中的明快的色彩的美——“为色调的色调”的观照。然而也有少数的人,立在《草地上的午餐》与《奥林匹亚》前面,看出新绘画的路径。印象派的运动,就由这等少数的人们促进了。”

这一篇根本不算书评,我把这两段文字摆出来就是单纯觉得有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