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沈从文与我》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沈从文与我》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5-13 04:31: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沈从文与我》经典读后感有感

  《沈从文与我》是一本由黄永玉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沈从文与我》读后感(一):美,总不免有时叫人伤心

  关于沈从文先生的文章、故事,总不嫌多嫌重复,好象每次都会有新发现新感触。沈先生说,"美,总不免有时叫人伤心…",说,"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多少深爱他的文字呢? 黄永玉,除去因沈先生喜欢的那一份,自身也是个特立独行的人。

  《沈从文与我》读后感(二):沈从文与我(笔记&感想)

  从文这个人,你不要以为他总是温文尔雅,骨子里很硬。不想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我妻子说:表叔,不要哭。你十九岁就写得那么好,多了不得!是不是?你好神气!永玉六十岁也写不出!

  别轻蔑少年时期感到过的东西。

  感:亲友间在动荡年代的细琐小事,一口气读完,只感慨天才的灵魂总是相近的。2015.10.17

  《沈从文与我》读后感(三):留在想象之中

  这本《沈从文与我》便是这样一本用来纪念的文集。选编者十分用心,上编是黄永玉所撰写的有关沈从文的回忆文章,而下编收录的则是沈从文所写的有关黄永玉的文字。前者狷狂激越,后者沉稳淡泊,所表达的却是共通的才情与相互的勉励。

  沈从文与黄永玉是叔侄关系,而沈从文与黄永玉的父亲黄玉书便已经是一同闯荡“外面的世界”的至交——如黄永玉所言,在他们共同的故乡凤凰小城,风光秀美,而因交通不便,即使是在日本侵华期间,也仅仅听过一次战机的轰鸣。可这里的少年却总很难抵挡来自“山的另一边”的诱惑。也或许,再美的故乡,也只是为乡愁提供的契机。少年征服得了远方,却永远只能让故乡的美好,留在想象之中。

  《沈从文与我》读后感(四):沈从文与我

  看题目时我以为通篇讲述沈老和黄永玉之间的一切,读着读着才发现和我想象的有所不同。其实是黄永玉眼中的沈老,沈老眼中的黄永玉,我这里讲的有点拗口。

  我是看完《务虚笔记》看的这本,这本书排版看着很舒服,《务虚笔记》排版非常紧凑,读着有点累,但从内容来说,《务虚笔记》比这本可读性强多了。

  如果喜欢沈老,想要看看别人眼中的沈老看看这本书也不错。

  从书中我知道沈老写小说很认真,十次、二十次地改。文字音节上,用法上,一而再地变换写法,薄薄的一片文章,改三百回根本不算一回事。

  钱钟书这样说沈老:“从文这个人,你不要一位他总是温文尔雅,骨子里很硬,不想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我知道了沈老喜欢音乐,喜欢莫扎特,喜欢巴赫,他说:“音乐,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还想说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是沈老写的,我很喜欢其中的《来的是谁》,可惜沈老没能写完。

  《沈从文与我》读后感(五):绝不能随波逐流

  沈从文与黄永玉是叔侄关系,而沈从文与黄永玉的父亲黄玉书便已经是一同闯荡“外面的世界”的至交——如黄永玉所言,在他们共同的故乡凤凰小城,风光秀美,而因交通不便,即使是在日本侵华期间,也仅仅听过一次战机的轰鸣。可这里的少年却总很难抵挡来自“山的另一边”的诱惑。也或许,再美的故乡,也只是为乡愁提供的契机。少年征服得了远方,却永远只能让故乡的美好,留在想象之中。

  可这种早已注定的情感,终究会成为一个人沉着应对生活的依托。就像是黄永玉写的沈从文,即便是在那段人所共知的“最艰难时光”里,这位被迫敛羽的大作家,背负着无理的屈辱,却仍旧诚诚恳恳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那个草木皆兵的年代,即使是最亲密的朋友也无法相互交心,共勉渡难,可一次,沈、黄叔侄二人擦身而过,沈从文头也不歪,嘴里说的一句“要从容啊”却让黄永玉感念至今。从容地生活,不虚度也不刻意,即便是身体与精神同时漂泊异乡,也绝不能随波逐流。

  《沈从文与我》读后感(六):黄永玉笔下的表叔

  他人写沈从文的文章,读了很多,喜欢的不多,其中学生汪曾祺和表侄黄永玉写的较多,也较好。汪曾祺写沈从文的文章,收入过各种文集,专门出过书,还入选过教材,读过的人应该很多。黄永玉写表叔沈从文的文章主要有两篇,《太阳下的风景》和《这些犹豫的碎片》,前者写于1979年,寒冰初破之时,后者写于1988年,“一个士兵回到故乡”之时(黄永玉为沈从文题写的碑文:“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今天读的这本书,《沈从文与我》,前半部分即主要由这两篇文章组成。

  “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沈从文与我》读后感(七):温情的湘西叔侄

  沈从文是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必读的一个作家,他的作品风格和他这个人一样,充满异域风情、温润绵软,他他本人的生活经历也和同时代的很多作家一样,多次沉浮,历经坎坷,最终沉浸在古代文化历史的研究中,并有所成就,他由小说家变身一个学者,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问的研究中,是浑沌社会的一种自我保护,是文人作家的不放弃。

  经历了如此生活阅历的作家,我们都很想知道发生在他身上的传奇故事,而他经历的传奇性不亚于他写的任何一部小说,14岁远走他乡入伍当兵,后来弃戎从文,辗转多个地方,经历了抗战和文革,却始终用他隐忍的性格存于生活的漩涡中,而他与张兆和的爱情故事也有着相濡以沫的浪漫与美丽。而想知道更多的关于沈从文的故事,读这本由黄永玉写的《沈从文与我》再恰当不过了,虽然沈从文与黄永玉是叔侄,但丝毫不影响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亲密,而因为同乡,祖辈父辈关系都很不错的这对叔侄,因为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追求,无论是创作还是生活中,都有很多共同的爱好和话题,所以他们之间更彼此了解。看到黄永玉在书中细数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些趣事,比如如何携妻儿一家投奔沈从文,接站时候的细节和尴尬;沈从文年纪大了之后如何在欢呼雀跃之时呈现出老小孩的状态,用树叶吹出各种鸟叫,也有严厉批评黄永玉不认真木刻的情景……这些诸多细节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沈从文,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大文豪。而他创作的投入,黄永玉多次提到,满屋子都是书、图片和纸条,椅子上也是,书睡在椅子上,沈从文睡在水上……黄永玉的语言是亲切的、幽默的、饱含温情的,他把对从文表叔的感情诉诸笔多,让我们看到了来自湘西世界里的两个重要人物的历史勾连。

  不论他是有名的文豪,还是有名的画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是有情有义,在沈从文叔侄身上我们看到了彼此的鼓励与扶持,看到了流淌在他们身上的精神和气质,也看到了他们作为平常人的普通故事。

  《沈从文与我》读后感(八):黄永玉91了

  黄永玉最近新写了一本书,《沈从文与我》。黄永玉和沈从文都是凤凰人。黄永玉对沈从文很欣赏。他说,沈从文身上,有智慧。这种智慧,以后不会再有。他有很神奇的归纳力和记忆力。黄永玉的性格,可以用他的一本书的名字来形容,即《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沈和黄,一个是老实人,一个则很调皮。黄永玉说他见过五色旗,后来变成青天白日旗。他年轻时在湖南,见到太多死亡和杀戮。说谎,装病。做了太多。不以为然的态度说,对待魔鬼要采取魔鬼的手段。对说谎的人说谎,算什么呢?(说的太好了)

  有一天,黄永玉写了一部新的文章。到沈从文家里去,问了一句张兆和,说婶婶觉得我写的怎么样?张兆和讲了一个好,又说,你的文章撒开了,但是我不知道你如何收回,但你到底收回来了。

  文革上,沈和黄都被整得不轻。有一天,俩人在路上碰到,就这样目不斜视的擦肩而过。就在分开的一瞬间,黄听到一句话:要从容。(听了这个段子,眼睛湿润了)

  沈从文的从容从哪里来呢?钱钟书评价沈:看起来善良和温和。不想做的事,刀架脖子也不会做。沈对黄的影响:要不停的工作,不停的劳动。说自己做梦都在写小说。

  这个91岁的老头,每天在干什么。上午写长篇。一天一两句,或一天好几页。下午画画。学张泽端。要想出去玩一玩,估计要到100岁以后呢。现在《非诚勿扰》每期必看。小时候都是背着书流浪。碰到身边没有书,看电话本里的日用百科常识。最近在看的是《罗马史》。他兴冲冲的讲,凯撒说,人生三件大事:阅读,思维,交谈。

  从民国一路流浪过来的浪荡汉子。画很好,书写的也还行。91了还在努力工作的老头。喏。就是这样一个老头。

  《沈从文与我》读后感(九):艺术大师和文学大师的相会

  看到沈从文的字眼,就兴奋,我能算是沈从文先生的粉儿么?沈从文自1948年选择留在大陆起,直至1988年其去世,四十年的时间,把工作重心从文学创作转移到文物研究。对中国文学史来说,1949年后中国少了一位伟大的作家,但对于文物研究而言,何其幸也!(网摘)

  两位大师,虽说大名早已听说,然对他们还并不是很多的了解,这主要是从日常的生活角度来说。

  黄永玉先生,首批中国国家画院院士,当然,那套身价不菲的1980年版猴票,也会让国人联系起来。没想到,黄永玉先生和沈从文先生,竟然有着叔侄的关系,莫非黄永玉先生的艺术素质有着先人某种的流传。

  当然黄永玉先生的成长,阅读之中也能够体会到,可以说深受沈从文先生的影响。两人近三十年的通信,竟然被保留住几大捆,无疑能感觉出沈先生对黄先生的关心和热爱。其在香港大学的展览无疑受到了沈先生的间接关照。当然还有其全家来到北京,也有沈先生的书信劝说。而初到北京短居在沈先生的家中,也潜移默化的受到各种影响。

  沈从文先生的藏书,非常之多,相信黄永玉先生也借机饱读了大量的精品图书。只可惜几十年珍藏的图书,最终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被论斤贱卖。太可惜啦!

  沈从文先生,竟然还和江青、康生有过交集呀,这江青曾是沈先生的学生,那时是否还有意与沈先生么。偷偷量过沈先生的衣服尺寸,莫非有织衣服之打算?

  看着沈从文先生和黄永玉先生周围和邻居,有钱钟书先生、李苦禅先生、张仃先生、李可染先生等等那么多的名人,真的是好羡慕呀。如果我的人生道路上,也有如此众多的人脉,那该有多好呀。

  读完此书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先生1969年被送到湖北咸宁改造,手头没有任何的资料,完全凭记忆完成了21万字的服装史。其早在1964年就已完成了初稿,只是由于时代所迫未能发表。还有那段日本古代皇太子在钞票上的着装疑问,看着沈先生的回答,读来有趣。让我产生了阅读《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兴趣。

  图书,穿插着黄永玉先生的漫画作品,还有沈从文先生的老照片,让读者能更加体会两位大师的为人处世与生活习惯,更好地去了解两位大师。

  唯一有些遗憾的是,沈从文的文笔还少了些,感觉看不过瘾哦。

  《沈从文与我》读后感(十):人生如梦

  人生如梦

  评《沈从文与我》

  在我们看来,沈从文是一位大文学家,《边城》里的凤凰古城之美,在他的笔下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按他的自我评价,他只是一个愿意做点事情的普通人,一个不太容易和大家相处的社会成员。在我们看来,黄永玉也是一个木刻方面的行家,一位饱经沧桑又孜孜不倦追求艺术的行者,而他自己说,自己只是对于表叔(沈从文)充满崇敬,自己也不辍努力的一个“后进”。在《沈从文与我》书中,沈从文与黄永玉只是两个普通的亲人,他们之间用相互尊重个体、共同探讨人生来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或是初次见面的匆忙打招呼,或者对于革命运动的探讨,或是对于生活种种的共鸣,都是叔侄二人在人生中的一些联接,都是相互之间在如梦人生之中的一次交集。

  在动荡的战争年代,学会生存和忍耐;在热烈的革命年代,学会热情与进步。也许,文人的辛酸便是他们崇高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之间的不匹配,他们显得那么幼稚那么苍白那么无力。他们只是想踏踏实实地做一点点的事情,他们也许只是在某个行业中做出一点点的贡献,他们的缺点就是对于智慧的相信,而不够尊重权力。那个社会对于伟大理想的包容性如此之差,以至于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成了反动派。这个社会对于青年一代所形成的情绪、愿望和动力,缺乏伟大思想家的引导和归纳,许多人活力充沛而常常不知如何有效发挥,结果便终不免依然一个个消耗结束于近乎周期性的悲剧宿命中。

  子曰:知其不可而为之,是知也。那么,知其可为而无力为之,是悲么?思想的形成自然需要它所需要的土壤,但思想形成之后却无法给予这个社会一种文明的滋养,是一种浪费么?人生一辈子,短短几十年。在最终形成了对于生活的理解和社会的判断之后,能否在认知方面给予后辈更多的启示和引导?简简单单的一些道理,也许正是掣肘于一些明明白白的约束之中,沉默的大多数们选择了沉默,后来的人们仍然在思想的囚笼中苦苦挣扎。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每个挑战自我的士兵,都能找到自己的沙场和故乡,在人生的抉择中找到自己应有的归宿么?我们把对于生活百味的感悟,对于亲朋好友的爱,对于社会的顺从与包容,对于人生的追求与执着,都只能一一洒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人生如梦。

  2015.5.27

  :书中第4页倒数第二行中,“黄永玉”应为“黄玉书”,请编者修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