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读后感锦集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是一本由朱永嘉著作,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5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读后感(一):适合收藏
这本书已经买到手了,刚开始是亚马逊有,亚马逊按原价卖。。过了几天,当当网已经打五折抢购了!坑爹!
这书是写《明朝那些事儿》背后的故事,但比那些事儿更实一些,我不太喜欢太能扯的书,看过去就没啥意义了。
这书读起来也不枯燥,还是蛮有趣加史料性强,放箱子底存着都不怕。另外,纸的质量,印刷很好。文字看起来舒服。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读后感(二):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朱永嘉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并非止于有明一代,实论述制度源流演变,兼及制度与人互动关系。历史是循环,制度既发挥指挥作用,也因时而变。较“历代政治得失”篇幅长得多,说得也更清楚。对朱元璋基本肯定,对其残暴滥杀给出“布衣情结”的解释。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读后感(三):不读此书,不敢谈明史。
对明史感兴趣源于明朝那些事,但明朝那本书里拿来看着玩玩行,有多处存在错误。这本书很值得看和收藏,我主要是冲着作者来的。书里面还特别提到了“皇帝接班”制度。这本书,虽是写得明代。自古历史就是谈古论今,对照当下,历史给人最好的借鉴。
作者文笔自然不必多说。另外,书的纸质很好,文字排版看起来也不累。翻了翻出版信息,发现之前买的《艽野尘梦》也是胡杨文化出品的,这家公司书的用纸和排版一贯不错。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读后感(四):因时而变才是真理
读完之后,对明代政治制度的建立过程和东宫、军兵、地方行政、司法等方面的制度及其演变,有了一个基本全面的认识;也深刻感触到制度的设计是一码事,而能否真正起到效果又是另一码事情。纵使再完备、再细致的制度,最终能否取得预想的效果,还得取决于具体的执行人以及整体的社会氛围。另外,无论古今,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万事万物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任何制度都必须建立在适合其发挥作用的土壤上。制度的制定者往往奢望一劳永逸,而实际中现实情况一直在不断变化,制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才能保证其持续发挥作用。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读后感(五):从顶层设计说开去(9)“立嫡立长”制的异常情况之一——皇帝无子嗣情况下的兄终弟及(上)
在上一篇中着重讲到了“立嫡立长”的皇位继承制。如果将皇位交接进程视为一个程序,那么这样的程序则存在多种bug,更准确地说是存在很多异常情况没有捕获,即没有将诸多意外因素考虑在内。本篇讨论异常情况之一——皇帝无子嗣,更准确地说是由无子嗣所引发的继任者人际关系危机。有明一代,共计17任、16位皇帝,就有这么一位无子嗣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那么他的接班人是如何选定的呢?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读后感(六):从顶层设计说开去(9)“立嫡立长”制的异常情况之一——皇帝无子嗣情况下的兄终弟及(下)
上一篇谈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向了远在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朱厚熜的头上,那么朱厚熜又是如何接住这个“馅饼”的呢?
与期待相反的是,朱厚熜等来的不是做皇帝的风光无限,而是前朝大臣的咄咄逼人,他经历了两场遭遇战——“进城礼仪”之争与“大礼仪”之争,后者更是称为嘉靖朝第一大争端,这也为嘉靖一朝此后数十年的君臣关系紧张埋下了伏笔,也自此开启了外朝以“语言暴力”为政治手段的“党争”。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读后感(七):从顶层设计说开去(2)-浅谈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本篇主要讲上一篇中所谈到的关系-1,即从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来看政治制度设计。
封建朝代更迭之际,政权的组织形态基本上大同小异。毛泽东曾说:“百代都行秦政法”,大抵如此。后世对前朝的体制,有继承,亦有发展,但继承基本上是全局性的,用学术一点的词来讲,称为“路径依赖”,而发展则是局部性的。这种发展的变化则是随着皇权与相权这对矛盾的变化而变化的。皇权掌决策之权,而相权行行政之能。但是在实际情况下,皇帝往往无法自己一个人来行使皇权,因此他的身边往往会有一套班子,这部分人都算是内廷,即在皇帝看来都是家里的人,只不过是身份较高的下人;而相权在皇帝看来,是外臣,说俗一点是从外面请来给自己的家天下打工的,宰相即便干得再好也逃脱不了这种雇佣关系。另一方面,皇权在相权看来,则多是实现自己物质财富或精神理想的跳板。当君主为幼齿蒙童或昏庸无能之辈时,常会出现宰相专权的局面;而当君王雄才大略、雷厉风行之时,宰相大多没有什么作为,太过主动则性命不保。因此,这对内与外的矛盾关系可以简单概括此消彼长的关系。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读后感(八):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从顶层设计说开去(11)“立嫡立长”制的异常情况之四——“靖难之役”(中)“靖难”之成败得失
【南北对比】
如上一篇所述,周王、幽王、代王、湘王等接连被废,朱允炆的“削藩之箭”开弓即不能回头,而这也最终促成了朱棣将其称帝之心付诸实践,一场叔侄大战、南北之争已在所难免。我们可以先从宏观上看下双方阵营。朱允炆领导下的南军,北伐平叛,其智囊团主要包括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军事将领主要有耿炳文、李景隆、盛庸、铁铉、平安等;而朱棣领导下的北军,其智囊团主要包括道衍、袁珙、金忠等,北军的主要将领有张玉、朱能等。
从双方阵营的决策层来看,朱允炆任用的主要是前朝东宫伴读班底,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文臣集团理论有余而斗争实践不足;朱棣一系所依仗的主要是一些占卜术士,但他们已经不是纯粹的占卜术士,而是具备斗争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泥腿子”。而从双方阵营的军事能力来看,由于跟随朱元璋长年在外征战,朱棣一系更胜一筹。 一为“学院派”,一为“草根派”;一为“正统派”,一为“实力派”。从纸面实力来看,双方大致处于一种均势的状态,彼此都不具备一口吃掉对方的能力。自建文元年癸酉(9-10月间),燕王誓师,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名去建文年号,至建文四年己巳(六月间)攻入南京城即皇位,南北两个阵营的鏖战长达四年之久。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读后感(九):从顶层设计说开去(10)“立嫡立长”制的异常情况之一——“夺门之变”大结局
每一次重大事件都是一次洗牌的机会,而每一次洗牌的结果都意味着队伍站错与否。站错队伍的要出局,而站对队伍的可以继续留下。但有时,站队与站错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命运也在对与错的相互转化过程中跌宕起伏。
【配角的命运】 每一次站队都是一次生死抉择
从英宗到景泰帝,再到英宗,前后逾八年的时间,经历了三朝、两个皇帝。有三次重大事件左右着政局,这也意味着有三次洗牌的机会,如下图所示。“土木堡之变”结束了英宗第一次统治时期,也开启了景泰时期。此次事件中的两派命运各异。以于谦、石亨、兴安为代表的的主战派大都获得重用,成为围绕皇权的重要力量,而主张南迁的徐珵则被贬谪,甚至因为皇帝的厌恶而被迫改名为徐有贞,长期被排挤在朝廷之外。进入到景泰时期,皇太子的废立问题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第一大政治争端。在此次事件中,支持另立太子的一派大都获得了景泰帝的进一步重用,虽然像于谦这样的绝对核心并未参与主导这一事件,但其没有公开表示反对的默许态度也已经非常明确。而以章纶、钟同为代表地反对派则受到残酷打压,钟同甚至被廷杖而死。“夺门之变”,结束了景泰时期,而开启了英宗二次执政的时期。以石亨、曹吉祥、徐有贞为代表的政治投机派获得全面胜利,一时间封赏之滥到达明史之最;而景帝一派的重臣受到全面打压,与政治投机派存在过节的官员也一并受到排挤。
《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读后感(十):从顶层设计说开去(9)“立嫡立长”制的异常情况之一——皇帝无子嗣情况下的兄终弟及(大礼仪大结局)
大礼议的两派,表面上看似势均力敌,实则是显而易见,天下还是朱氏的家天下,不管是正统还是旁系,都轮不上外人说三道四。嘉靖通过棍棒显示了绝对的皇权,当然这一棒下去绝不仅仅标志着“大礼议”结束,更意味着社会文化、社会价值观、社会道德秩序的重新洗牌。朱厚熜虽然赢得了那个时代的胜利,但却没有赢得后世的尊重。“大礼议”最终以“左顺门事件”这样血腥的方式收场,《明史》对此的评价是:
“自是衣冠丧气。”
即君子丧气,小人得志。 陈舜臣在《中国的历史》中甚至直接说:杨所代表的正义派收到镇压,寡义鲜耻的家伙(指张璁、桂萼等)登上了权利的巅峰,原本对国家充满担当的君子垂头丧气、意志消沉,而那些得志的小人也自此开创了“党祸”时代。陈先生可能说的有些绝对,但不无道理。尽管杨派当中存在着政治投机的人,但他们的政治主张有出于公的一面,即便有罪,远未致死。下面来看一下各方的最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