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后感1000字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一本由陈寅恪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后感(一):唐代的“华夷之辨”
《论语·八佾》上有这么一篇,读来很有意味:“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意思是说,夷狄有君主而不讲礼节,还不如中原之地的没有君主而讲礼节。在这里,孔子通过与“夷狄”的比较,阐述了“礼乐”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孔子认为,“礼乐”不仅仅是礼乐本身,而是代表着一种先进的文化制度。夷狄不讲礼乐,所以“有君”形同“无君”;而诸夏,本来应该都是讲礼乐之邦——但如果把礼乐放在一边晾起来,那和夷狄又有什么两样呢!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后感(二):怎么阅读一本“初学读史者的入门书”?
这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已故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一部名著,也被誉为学习和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的必读书,“初学读史者的入门书”。
为什么我把入门书打引号?自然是——我觉得太难了。
之前这本书也出过各种版本,比如中华书局的竖版,还有手写版——有读者纷纷表示眼已经瞎了。
而这个版本是横版,而且行距、字数大小等等,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样式。算是不错的版本。
为什么说作为一本入门书太难了?
首先是陈寅恪先生当时写作的用语稍微与现代语言不太符合,较为难懂。其次就是体例上,一般我们读历史书,最喜欢的还是王侯将相、阴谋诡计,但这里一开始就说礼仪,不太好懂。
那么,怎么阅读这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这里重点说一下这本书一个比较奇特的地方,总共225页,第二章礼仪用了111页。
这个因为陈寅恪先生认为“唐以前士大夫与礼制之关系”十分密切,“而士大夫阶级又居当日极重要地位”,故不应“忽视之而不加以论究”。此外,陈先生作此安排还有一个好处,即礼仪在当时是一种专门学问,精通者甚少,在本书论及的各项制度中,其学术性最强,故其传承关系较为具体,受个人因素影响较大。因而将此作为全书重点,以描述魏晋以来文物制度之流变,最易深入,也最具说服力。所以,只能死读书。
同时,陈寅恪先生也说了,很多内容是相通的,所以前面多说一点,后面就不说,或者少说了。
当然,也有例外,《兵制》一章本来就是单独成一篇文章的,本题为《府兵制前期史料试释》,已发表于史语所《集刊》,后略加增订收入本书,所以在体例上与其他各章不大相同。
说起唐朝的灭亡和兴起,不得不说府兵制。传统意义上认为,隋唐的府兵制沿袭西魏北周之旧,最著名的就是八柱国的故事。不过,陈寅恪先生却指出,西魏北周和隋唐的府兵制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为鲜卑兵制,为大体兵农分离制,为部酋分属制,为特殊贵族制;其后期为华夏兵制,为大体兵农合一制,为君主直辖制,为比较平民制”。其“分画之界限,则在隋代”。而后期之“农合一”等特征原皆北齐之制,故隋唐的府兵制,其“名”虽沿西魏北周之旧,其“实”仍源于北齐。
可以说,每读书必有新意,即便是陈寅恪先生的旧书,如今读来也是颇有心得。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读后感(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区分“种族”的标准不为血统,而是文化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同《唐代政治史论稿》,是历史学家陈寅恪的著作,两部著作先后出版,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成书于1940年。抗战期间,陈寅恪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昆明后,在家国残破、内忧外患等多种情形的影响之下,陈寅恪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从古典文学、佛教典籍转至中国古代史。
这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陈寅恪学术转型后的第一部著作,它系统考辨了汉魏至隋唐各种制度渊源和演变,包括礼仪、职官、刑律、音乐等诸多方面。论稿引经据典,文白夹叙,每段以“寅恪案”小结,有理有据。
陈寅恪在《叙论》部分指出,隋唐制度渊源有三,一为北魏、北齐;二为梁、陈;三为西魏、周。旧史多数认为隋唐制度源自西魏、周,而陈寅恪在多方考证之后认为,隋唐制度多继承于北魏、北齐与南朝的梁、陈,并且相较于其他二源,西魏、周并不是隋唐制度的重要渊源。
书中《刑律》一章,陈寅恪就《唐律》源出北齐略举数例。如《唐律疏议》中的《名例》《卫禁》《户婚》篇,都有隋唐制度源出北齐的记载。
《户婚律》,由汉相萧何依照秦法,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新增有关户口、赋役、兴造、畜产、仓库等方面的规定,即廐兴户三篇,制定了《九章律》中《户律》一篇。
一直到后周,这部律典皆名《户律》,北齐后,律典加入婚事律命名《婚户律》。而《开皇律》,即隋代第一部成文法典,将婚户合而为一,改命为《户婚律》。
仅从这一段论述就可以看出,陈寅恪对隋唐制度渊源考证的认真细致,以及陈寅恪对中国历史研究之深究博远,恰如冯友兰评价的那样——陈寅恪先生用近代史学的方法,研究他所掌握的丰富史料,使中国的历史学远远超过封建时代的水平。
有评价说,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中古史众多重要问题的开山之作,尤其是“种族文化观”, 是陈寅恪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段论述在书中《礼仪》一章有诸多展现。
“种族文化观”也就是区分“种族”的标准不为“血统”,而是“文化”。陈寅恪说:“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是也。”
汉化影响最深远的当属北魏孝文帝改革。由于北魏独特的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被册封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之后,拓跋宏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文明太后冯氏本为汉人,拓跋宏在成长过程中深受汉文化影响,一经即位便拉开了“太和改制”的序幕。
陈寅恪在书中论道,隋制礼服不袭周而因齐,齐又袭魏太和以来所采用南朝前期之制,足见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影响之深远。
隋唐之前,中国历史朝代更迭频繁,十余个政权交叠出现,中国南北方一直处于分裂状态。随着隋朝的建立 ,繁盛强大的隋唐盛世出现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文化、军事、经济、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直以来,国人对隋唐历史的研究从未停止,而这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则对隋唐制度给出了独到的见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