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梵高传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梵高传读后感精选

2021-05-14 03:02: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梵高传读后感精选

  《梵高传》是一本由史蒂芬·奈菲 / 格雷高里·怀特·史密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页数:8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梵高传》读后感(一):梵高和弟弟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

  当看这本书前半段时候 感觉文森特活的有多么的惨,面对固执的父亲,母亲妹妹们的冷落,面对朋友的鄙视远离,面对亲戚的排斥,再加上家族的精神病,他可能是世界最惨的那个人,但是看完结尾,我才知道,其实文森特梵高才是世界最幸福的人,他用尽最后的十年内全身心投入自己和弟弟提奥的大计划,全力以赴的画画,而且还有一个永远支持他不抛弃的弟弟,他所拥有的人生,其实是无与伦比的。这叫做幸福。

  反观成功的弟弟,名利双收幸福美满,但是因为有这样的哥哥拖累而出现很多烦恼,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用了自己的一辈子,去支持他们共同的事业,就算失败了 也用尽全力了 哥俩都在拼搏而努力,这难道不是最幸福的事么。

  《梵高传》读后感(二):挣扎的生命力

  

他是我最喜欢的画家。 小学三四年级在画室学画的时候,看到老师摆在一堆画旁边的《梵高传》,但好像不是这一版。总之当时半懂半不懂地看完了,就此认识了梵高,以及他那坎坷不得志的一生。至于这一版,900多页,是去年才慢慢读完的。由此认识了更全面的他。 他的画和他一样,色彩斑斓,绚烂热烈,迸发着强烈的生命力,向上挣扎着。DW里有一集,是说博士回到梵高的年代,带他来看现在的人们是怎样喜爱他的艺术,很感人。但确实,如果梵高看到了这一切,那他就再也无法成为梵高。他的作品灵魂在于那蓬勃的挣扎的生命力,美在他眼中这个给予他苦痛和美好的世界。 他是躁郁症患者?是纯粹的疯子?为什么割下一只耳?我们不得而知。最后他在提奥的怀里慢慢冰冷,离开这个他痛恨又热爱的世界的时候,他在想什么?我们也不得而知。我们只好远远赞叹他留给这个世界的热情,再敬这个伟大的艺术家。

  《梵高传》读后感(三):我和《梵高传》

  妈耶,非常有必要介绍,这本书是15年还在玩贴吧的时候被吧友安利的,心心念念因为太贵毕业后才买,5月份到手直到10月份,900页89万字,断断续续读了四个月,从知道它想读它到读完用了四年,我第一次读传记类的书,感觉那么厚还很艰涩,可真正读下来才觉得可能90万字也不足以描述文森特的一生(毕竟因为注释太长人家在网上挂了4000页)。 不过如果文森特是我家亲戚的话,分分钟想打死他,写随读标记的时候真已经,恨铁不成钢啊,到后来的提奥,隔着书都想把他晃醒,喂,看看你哥哥吧,你俩真是相爱相杀,互相成就,互相折磨。可作为艺术家,无疑,文森特是优秀的,独一无二的,甚至是无可超越的。好多人都说艺术家内心是敏感的,内心极其细腻的,我不清楚。可文森特的一生,太难了,令我感慨的是即使他的人生被上帝那样蹂躏对待,在生命最后一刻他仍然选择善良! 看完这本书,抬头看见文森特的星空觉得更美了!

  《梵高传》读后感(四):插上狂热翅膀的幻想毁了你的世俗,却成就了艺术的永恒星空——致文森特·梵高

  他渴望上好学,与家人和睦,正常的生活幸福;但把充满狂热的幻想,作为处世手段,在与讲究责任与克制的凡俗家庭的一次次冲突;

  他极度渴望得到认同,对别人的批评高度敏感,时刻准备为自己而战,但一生之中只有提奥理解他;

  他的狂热的幻想毁了自己的现实生活,朋友都与他长期处于冲突之中,并让家人长期陷入痛苦;

  与人直接冲突的下意识反应与坚决抗争的激烈方式,使他像个野蛮的战士,也使情况每况愈下,

  然而,狂热的洪流因此蓄积起来;

  他寻找救赎,先是宗教,后是绘画;但他同时是艺术星空里的恒星,比同时代的其他星星更美。

  从梵高的所求来看,他需要的是普通人能够拥有的:家人的认同,一段普通的感情,平常的生活。但是终其一生,他也没有得到这些我们平常人能够拥有的东西。他和世界联系的渠道只有他的弟弟提奥,其他的都堵死了。他是个善良的人,却用狂热把自己隔绝在荒岛上,一生孤独。

  短评《梵高传》

  《梵高传》读后感(五):画作即本人

  

本书由两位美国作者联合8位研究者和18位翻译者团队通力合作,根据大量书信、辅助材料等,花费10年时间细致、客观、完整地讲述了文森特·梵高的一生。梵高在短暂的37年人生中从事过画商、教师、传教士、书店职员等工作,因性格古怪、孤僻离群、易怒好斗、理想主义化而不被家人和周围的人理解,甚至常常被叫“疯子”,只有弟弟提奥一直在鼓励、支持他,在不断失败之后开始了艺术生涯,在弟弟的资助下经过10年绘画磨砺后创作出了星夜、向日葵等作品,虽然引起话题讨论,但画作仍旧没有销路,此时家族遗传的精神疾病折磨着他,弟弟提奥的病情及婚后陷入经济危机都让梵高自责难过。在一次外出绘画时,一个问题少年意外用枪击中了梵高,梵高平静地接受了死亡,并说成是自杀。提奥在哥哥死后六个月也因精神疾病去世。梵高一生都在渴望家人、朋友的陪伴,梦想成立画家联盟,但到死也没有实现,孤独的他把全部的狂热都投入到他的画中,他的画作就是他本人的写照,浓烈炽热。

  《梵高传》读后感(六):Even madness has its own logic.

  因为看了电影「至爱梵高」后蹦出千百个谜而又好奇心爆棚才读的梵高传。

  然后断断续续在本来就伤感的3月读完了忧郁的梵高,心情瞬间降到冰点。

  梵高母亲把他整个人完全掏空,然后把自己的焦虑、势利、世俗的观念统统塞进他的内心,把这个像大换血却伴有强烈排异反应的梵高推到现实。

  而一向被认为狂躁疯癫的梵高,所作所为背后都有极为严谨的因果逻辑。

  一开始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而读完只想深深地感叹一下——even madness has its own logic。

  《梵高传》读后感(七):孤独的灵魂

  耗费十年,只为了真实的再现文森特·梵高苦难的一生。900页,将近90万字,不管对于创作者,还是阅读者,我想这都是一场并不愉快的体验过程。梵高的灭亡是早已注定的,是无法更改的。27岁当上画家,在他短暂的创作生涯里,充斥着痛苦、失望与孤独。他的一生也同样如此。即使是对他最重要,也最亲爱的弟弟提奥,也未能完全地走进他的世界。没人可以容忍他异于他人的古怪行径,没人能够理解他投入画作的炙热感情,他为之努力所做的一切,他的存在本身在别人眼里就像一场灾难事故。但他在拿起画笔的那一刻,直至生命结束,从未想过要屈服于现实。他热爱着他心目中的世界。

  如文中序言所言:艺术就是文森特人生的诠释,甚至比穿插其间的海量信件更为真实、透彻、发人深省。他相信,不论是“宁静和喜悦”,还是痛彻心扉的战栗,都在他的艺术中得以释放;以画写心伤,以画载我情。在提奥抵达奥威尔数小时后,文森特结束了他的一生。“作我所感,感我所作”是文森特终其一生的写照。倘若没有读过他的故事,也就无法读懂他的艺术。“我,就在我的画中。”文森特这样昭告世人。

  《梵高传》读后感(八):如果茨威格活着,一定会收藏的一本书

  茨威格说,理解杰作,一定要知道它创作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这是一本打六分都不为过的传记,因为保留了这类作品少有的不加掩饰的真实。

  梵高的作品胜在表达力。它们呈现的喷薄的热情却植根于梵高的乖戾倔犟和与之共生却无处释放的炙烈的浪漫。可是在现实里,这样的人是无法被爱的,他的脾气让他从懂事起就经历着被排斥、拒绝带来的孤独、鄙夷。

  开始画画前,他就已经经历了十年的职业迷茫。画廊打工失意,想做牧师过不了考试,当老师被辞退,就连做低级无薪传教员还都能做到既不被居民也不被教会接受的地步。超过十年的尝试,一次又一次的彻底失败让家人希望殆尽。

  精神上的折磨是更大的苦难。不断地寻找生命的意义和归属,从放下放荡生活转入禁欲苦修,再到昼夜苦学仍不入世俗之门。“虔诚”到一个人所能做到的极限,把一切都献给主,在浪漫化的思维下主动经历苦难,并没有换回神的怜悯。屡败屡战的自我救赎没有任何起色。在现实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下一步步走向崩溃。

  然后终于开始了画画,但最残酷的才刚刚开始...

  而作者也“无情”的告诉你,他并不无辜。他真的让人讨厌,尽管我们喜欢他的画。

  《梵高传》读后感(九):他的人生有多失败孤独黑暗,他的画作就有多绚烂恣肆热烈

  告别渴望生活中那个过度煽情渲染的小说中的艺术家梵高,感谢作者以无可比拟的详实资料还原了一个更立体真实的失败者梵高,看完后并没有因为这个更现实残酷、缺乏温情的悲剧而少爱梵高半分。

  这是一个性格阴郁古怪、暴躁神经质,因不合常规而深深被父母嫌弃也反过来加倍伤害父母的家庭麻烦制造者,在社会眼中是一个狂暴粗野、不合时宜、丧到底的失败者流浪者。

  他获得的爱和理解太少,少到连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时刻焦虑被他生命中的天使、弟弟提奥抛弃,活着时未曾从世界获得半分同情,被所有人蔑视嘲笑。可是他却把他所有的生命和爱都付诸了他手中的笔,将他永不被理解的赤子之心、对万物对人世对永恒之爱留在了画布上,他的人生有多少失败孤独空虚堕落黑暗,他的画里就有多少绚烂恣肆热烈崇高明亮,他短暂的生命活出了普通人永远达不到的热度,浓度和烈度,恣情而常怀希望,放纵而永抱梦想,如同他油画里的色彩光影笔触,无时无刻不在对你述说着他的情绪他的爱,他的不朽。

  抛开画作的他,若再有机会回到人间,还会像他活着时那样百般痛苦撕扯总被罪恶感耻感围绕纠缠?走过末日审判的他会否还心存愧疚忏悔吗?希望他再不会,他没有错,只是活出了自己而已。

  《梵高传》读后感(十):纯真之死

  天才艺术家身上的古怪和偏执,激烈的感情,矛盾的灵魂,表达的渴望,在文森特梵高身上只多不会少。

  文森特年轻的一生,崇尚大自然的美,渴盼永恒亲密的感情,追索灵魂的安宁,但总是事与愿违。每当现实中的人和事向他残忍的背过身,他便转而追寻脑海中的幻觉,用画笔悉心重塑现实。他用色浓重炽烈的画,不就是不安宁灵魂的表达吗?

  很多人猜想疾病给艺术家带来了常人无法获取的灵感,但我觉得梵高不是这样。

  他太纯真了,内心充斥着丰沛而向上的力量,千回百转的热烈情感,他的灵感之泉从不会干涸。他忠于它们,所以在人们眼中他笨拙而古怪,所以他因得不到理解而总是处于孤独之中。

  生命的后期,精神病频繁发作,他画的更勤快,为了躲避精神世界无边黑暗的再度降临,他受尽了折磨,却并不放弃。通过画画,他走近了心中的那个世界,一个被真挚友爱填满的世界,一个他在其中可以得到救赎的世界。

  他是不幸的,这个世界在他生的时候漠视了他,却在死后将最传奇的盛名赋予了他。

  如果他得知自己现在的地位,一定会得意的奋笔疾书吧。告诉提奥、告诉高更、贝尔纳,告诉母亲还有妹妹:我就知道,我是有才能的,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梵高传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