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渴望生活》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渴望生活》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18 20: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渴望生活》经典读后感10篇

  《渴望生活》是一本由[美]欧文·斯通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52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渴望生活》读后感(一):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渴望生活

  “我将尽力而为,我一点也不轻视‘平庸’这个词儿中所包含的朴素意义。如果有人轻视平庸的东西,那他肯定不会比平庸更高明。”

  读《渴望生活》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晚上,大概战线是过于长了一点,但确实是一字不落的认认真真的读完了,这一个月的晚上在结束了白天的紧张工作学习后都会迫不及待的拿起这本书来,而让我如此不可自拔的沉溺的原因大概就是本书的题目渴望生活,这本书从书籍封面的橙黄色开始就给了我一种热烈生命感。

  然而即使是这么伟大的人,在他的伟大的一生里也是谦卑的活着,他从未感到有过满足感,而是孜孜不倦的在怀疑自己质疑自己,正是这种不满足感才激励了他如此努力的活着想要将一切做的更好,开头是书中我印象比较深刻一句话,他说他将尽力而为,是的,尽力而为才是最好的,我们的生活中需要的不是信誓旦旦需要的也不是山盟海誓,平凡人的生活里更重要的是尽力而为。然而即使是这么伟大的人,也从未轻视过平庸这个词,在他的生命里他爱过富贵人家小姐也爱过平民窟里的妓女,他结识过上流社会公子也结识过贫民世界里的矿工,他有着天才级别画家朋友也有着普通的朋友,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包容理解,不记得是曾几何时在书中读到过他说的这样一句话“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这大概就是他对艺术最深层次的理解。

  通读全书,除了对于一个人热爱生活渴望生活有感动还有震撼,我们无数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却都只是活着而不生活着,生活是什么,生活大概是对生命的敬重和对生命的热情,即使在那么艰苦条件下,他从未放弃过,他本可以走一条更简单更轻松的人生之路,然而他选择的却是更艰难的却是值得为之而活的人生。大概是从小学课本上就学习过这个人,后来开始学画画,这个人的名字自然也就变成了最熟悉陌生人了,直到今天才理解到如果提起梵高只知道他的向日葵是多么浅薄事情,他更值得学习的部分是活着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渴望的一生,是炽烈的一生,慢慢了解才知道自己有多愚钝,越了解越意识到自己的不了解,而意识到这一切的时候才会知道自以为是侃侃而谈是多么的可笑

  真正的热爱是从骨子里透露出的热情和激情,所有坚持不下来的东西都是因为还不够爱。

  梵高从别人的画里学习到“学会痛苦而不抱怨,这是唯一实际的事情,是一门大学问,是需要学到手的一门课程,是解决生活中一切问题办法”。

  他是经历过很多痛苦的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说的,这些痛苦是他选择的是他愿意承受的,因为他知道这些是为了他热爱的事情所付出代价,所以他的一生都在寻找解脱,而解脱就是沉溺于深爱的画画世界中,而这个世界又会不断的给他带来痛苦,因此他在学画画的早几年就意识到要学会痛苦而不抱怨,我相信在他的一生中也曾享受过这样的痛苦。如果说痛苦带来的是成长,那么何必害怕痛苦?

  梵高的一生都在学习,他从未放弃过学习,他从学习开始,就在向周围的人学习,向大师学习,向生活学习,向自己学习,他从来没有将自己视为标杆,而是深感不够,他的一生都觉得学习的不够,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到达了一个点,一个可以往回走的点,正是由于他的孜孜不倦的学习,他才拥有完美创作。再来细想自己,这几年下来,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之中,回头看的时候却是一无所获,但凡是学到了一点什么东西,就开始骄傲自大,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殊不知才是皮毛功夫而已,再看看周围的人,似乎没有谁再静下心来好好的读一本书,或者谁读了一本书似乎就要全城皆知。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

  梵高在最后告别的时候只有这样的感叹,但《渴望生活》毕竟还是以小说形式还原了梵高的一生,所以这句话是梵高亲口所说还是作者欧文斯通的看法不得而知了,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在梵高的一生中,弟弟提奥是始终伴随其左右的,而他和弟弟之间的七百多封信件也很好的还原他对生活如此渴望的一生。文字可以写出告别,但告别却无法画出来,然而他的画确实没有对这个世界告别,而现在的我们通过他的画就可以看到他所热爱和炽烈的这一生,他在画里没有告别而是留下了永恒生命力。他选择的离别,是觉得对所有人都好,而他却谦卑的从未想过他的存在才是对所有人都好。

  所以读到最后,对于他放弃生命的这一段,我一度哽咽,我没办法想象一个对生活如此热爱,对生命如此虔诚的人会选择告别生命。

  一本书带给人的感受太多,就没办法用简单的话说清,还是庆幸这些年下来阅读习惯也一直保持了下来,人生所有的孤独感大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书读的太少,人生很多的抱怨大概也是因为书读的太少,以上仅为个人拙见。

  《渴望生活》读后感(二):愿你我皆是梵高

  《渴望生活-梵高传》

  作者:欧文•斯通

  类型人物传记

  如果梵高来到我所处的这里,他该如何画下这世界呢,这里是漫山遍野排列有序的橘黄路灯,这里是高楼大厦灯光璀璨,如此明亮的夜,该如何画下呢?这些城市越来越相似,有了相似的铁轨,相似的高架桥,相似的汽车行人,这般单调,该如何画下呢?

  这本书橙色的封装,仿佛梵高热烈又孤独的一生,橙色会给人带来这种感觉吗?在梵高这里就会。欧文斯通用小说体写出了梵高的一生,怎样的一生,梵高的一生,梵高从青年辗转到走上绘画这条道路,热烈地爱这个世界,抛洒自己的怜悯与孤独,朝圣般执念自己的艺术世界,直至死亡的一生。谁的死亡不是终点,梵高的不是,他的死是真真正正的开始,他度过的一生皆是虚无,在他死后,他才开始了无比灿烂的生命。渴望生活么,欧文斯通说的是被人理解的生活吧,正是孜孜追求而不得才塑造了梵高。

  社会一直在前进,从来不会为了一个人停下运转的车轮,梵高要工作,要生活,要获得社会地位,要满足这个社会的要求才能获取别人的肯定和赞同,梵高没有时间思考,没时间停留,他被推着走啊走啊,他走的很痛苦,他为自己的梦想骄傲却痛苦,他为弟弟的帮助而感动却痛苦,他为旁人的不解而麻木却痛苦,终于,不再做别人眼里的懦夫,结束自己的人生,他是懦夫吧,我想,梵高就是社会进程牺牲品同时也因这不可逆而无比辉煌,假如这个社会是宽容的,那么闲散之下的梵高将不成其梵高,更可能连一个挂着梵高名字的画家都不曾出现。这是我们的庆幸,也是他的不幸

  假如让你经历他的一生呢?没有人会愿意,自你选择那一刻就承受非议,前行的路上全是压力,至死也得不到世人认可。他不是有一个挚爱支持他的弟弟提奥吗,他不是有自己坚定的艺术信念吗?统统放屁,他何尝不为提奥的付出而惭愧,他何尝不为自己的无能颓废。没有人会为注定的失败成功动容,折磨着人生的享受着人生的不就是那些未知期待么。为什么那么多人为梵高流泪,我想是他在茫茫黑夜中还在涂画自己心中的火苗,如此孤独无助,又如此苍茫伟大,我们看到了他注定的结局,却隔着一道巨大玻璃幕墙,我们嘶喊捶打,不能给他丝毫提醒,我们看着他独自走向悲戚的死亡,完成自己使命般的绽放,这代价何其巨大。

  我不懂梵高的画,我也看不出这般那般的含义,可是震撼,每当我看到,眼睛便被牢牢吸引,扫过一遍,又一毫一毫地看,如此往复,我评判不出,却震撼,却喜欢

  艺术超越生命,我不懂,我只能旁视,感慨,继续前行,愿你我皆是梵高。

  2016.8.23

  《渴望生活》读后感(三):我怀着满腔热情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这是《皮囊》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诚如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渴望生活-梵高传》就是一本了解他人,感动自己的故事很开心能在17年末把这本买了三年的书读完,也算完成一个目标。缘起15年的话剧《燃烧的梵高》,然而因为懒就一直放着睡觉。直到这月初看完电影《至爱梵高》才再次激起阅读的欲望。梵高其实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面对家人,社会种种压力。。。。他迷茫,渴望赤诚爱情。他的一生坎坷,做过牧师,做过商人流浪汉,甚至被当成精神病人。他在种种身份境遇中寻找自己,也曾怀疑否定绝望,但他在种种人生磨难中摆脱了传统桎梏而化入永恒的美丽灵魂。这不禁让我感同身受。我们做不了梵高,但是应该读这本书,感受梵高对艺术的追求,对生命的热情渴望。梵高是一名接地气的画家,他贴近大自然,他的画换发着生机和大自然共有的节奏。他曾对高更说“当你开始感觉到世间万物运动这一普遍的节奏时,你才算开始懂得了生活”。阿尔是梵高创作的高峰期,在那里,他感受到极其纯净透明空气活力蓬勃的田野。读着读着我好像也随着梵高来到了那片法国普罗旺斯的小镇,涂抹我的满腔热情。

  新年即将到来,愿不平凡伟人能给予我力量,新年新出发!

  《渴望生活》读后感(四):至爱梵高&提奥

  虽然断断续续读了将近一个月才读完,但书中的情节却印象深刻,是最近读到的书里最喜欢的一本。

  我认为作者对于梵高内在品质的挖掘尤为到位,一个极度敏感、心无旁骛至情至性艺术家形象跃然纸上。他的孩子气和敏感让人心疼,随着阅读的深入,对他的感情也逐步加深。

  被书中多处描写打动,因为他对别人苦难的感同身受,因为他单纯热烈的爱情被拒绝,因为他们兄弟俩之间彼此爱护感情,因为他梦想实现之后的选择......

  读到最后一章,不出自己所料,果然是泣不成声,虽然早知道结局,可看到他的离去还是不舍。提奥因为他的离去而悲痛,半年后也追随他的脚步而去。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毫无保留信任竭尽全力的支持,发自心底的为对方考虑,一生能拥有一份这样的感情也不枉此生了吧!

  《渴望生活》读后感(五):爱上梵高,爱上印象派

  用一个多星期,断断续续终于把500多页的《渴望生活》读完了。

  这本关于梵高的个人传记,如同他的画作一样明亮多彩,我相信在他真实的生活中,要比小说更加精彩,或许他并未感受的到。

  梵高的成功一半功劳是提奥的,他从精神物质上给予梵高太多。

  梵高是一个共产主义者,深知自己就是一个农民,一个朴实的去劳动者。热爱他的土地,热爱他周遭的一切。

  梵高从没有过太多的要求,只想通过自己的画,来养活自己。

  他却没有看到多年之后他的作品上亿的价值留存在世界上。

  就像是一场关于夏天里土地上面的追逐,看到了向日葵,跑到果园看到了杏树,跑到街上看到了咖啡厅,跑到了黄色小屋面前,在屋子上面的烟筒上升起了一团烟,到了夜晚又看到了满天星空

  《渴望生活》读后感(六):对强烈偏执

  当我喜欢生活,对生活仍有渴望、希冀、与幻想时,我心中充满了蓬勃及激情。我是如此渴望去爱,去表达爱。当生活不再吸引我,不再让我有为了生存下去而克服种种苦难的决心时,也再没有活下去的必要。 是什么时候知道梵高的呢?那是小时候距离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很喜欢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中刘星模仿梵高割耳朵,那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听到梵高的名字。奇怪的是,他就那么印在脑海里,即使后来多年里没有了解过他,仅仅只是偶尔听到他的名字,就会有一股暖流流过心中。我对他总有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奇怪的亲切感,我有点自恋的感觉到我似乎与他有种联结。 我不会觉得他的死亡是悲剧或是结束,人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可以留下什么东西。我也不认为在他有生之年他的作品不被大众认可是他的遗憾。人生,说到底是自己的生活,人生的成功在于你所表达的,即你的行动,你的言语,是否都是你真心所想,你是否做了你发自内心想做的事。如果是,那便是成功的一生,完整的一生。赫尔曼·黑塞说人的一生所要做的就是成为他自己。文森特做到了。尽管在他的生命里没有顺遂的爱情、父母的理解与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他有提奥,有对绘画梦想的渴望。在经历过这追求过程中的巨大困难后,他也不曾放弃。正如尼采那句“当一个人知道他想要什么后,他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也让我想起《斯通纳》书页腰封上的那句话“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渴、望、生、活,仔细、认真地去感受这几个字。对如今90%的人的生活而言都是与这几个字所表达的那种强烈背道而驰的。在电影《唯爱永生》中,亚当和夏娃把世人称作“僵尸”,真是再合适没有了,对僵尸来说,觅食是其人生的主要目的,唯一不同的区别为:勤奋的人为追求高级的食物而努力,懒惰的人则只以勉强活着为目的。只有越来越少的人会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会去思考自己生而为人的使命。至少在我身边,从没有人去谈论自己的梦想,并且羞于说出梦想两字。当人们聚在一起时,讨论的全是别人的生活。 文森特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甚至在某些方面是有点让人鄙视的。他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世俗,却又在另一方面追求世俗。他渴望家庭生活,用弟弟供给其画画的钱供养家庭,他不爱玛高特,却利用玛高特对他的爱享受温暖,享受被爱的感觉。但缺点让人物更鲜活饱满,他不是世俗眼中的艺术家,那一类艺术家是高高在上的,是常人无法触及的。但梵高呢?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农民艺术家,所以他的缺点反而让他更鲜活。 在这本书中,除了能够体味到梵高人生的起起落落外,最让人感动的,也是最有魅力的莫过于提奥了,没有提奥就不会有梵高。他是让人心安的存在,他温文尔雅,是真正的绅士;他拥有不俗的审美,为新时代的画家们争取地位;他一直都在文森特背后做他的强有力的后盾,在所有人都反对他时仍旧支持着他。他保存着他们彼此间的所有信件,他的所有画作,当他为了继续供文森特画画时不得不继续做不喜欢的工作时仍旧安慰文森特,“我的工作有一半是你的,你的绘画也有一半是我的”。

  为什么人们喜欢了解名人的历史呢?我们通过传记了解一个人的一生,便更加理解他的所作所为,而对于画家来说,则是对他的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从其一生的奋斗历程中汲取经验,用其苦难鼓励自我,因为成功从来都不是容易的。

  《渴望生活》读后感(七):梵高

  提奥之于梵高是上帝般的存在,如果没有提奥,梵高必然是要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的。可提奥又不完全等同于上帝,因为在某种角度来说,梵高将这位上帝拉下了水,使他一直在追随着梵高的脚步(比如他救了那个想要自杀的女孩、着手辞职去开创画廊等),即使哥哥的激情乃至于疯狂时常让他抓狂,他也从未有过半点想要放弃哥哥的想法,并持续长达十年一直资助分文挣不到的梵高,直到自己生命的尽头,即使是在自己异常窘迫的时候。所以我们在惊叹于梵高伟大的天才的同时,更应该感谢背后默默支撑着他的提奥。

  被在巴黎梵高与高更、修拉、劳特累克们成天充满激情的争论迷的不能自拔,同时想到一部电影《午夜巴黎》,再一次臣服于巴黎这个伟大城市的魅力。

  梵高是被天才的艺术逼疯的。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他无疑是个彻底的疯子。同时梵高又是善良而体贴的,无论是对于玛高特、克里斯汀,还是对于博里纳日和纽恩兰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亦或是对于安娜和提奥,梵高都展现出了令人感动的温柔和爱,甚至于在最后也是因为不想给提奥继续增加负担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当然可能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绘画使命的完成)。

  梵高的疯癫一点儿也没有显现出一般意义上所有疯子的那种偏执、毁灭和可怕,而更多的是一种令人可怜而悲伤的惋惜,疯癫的梵高依然是那么听话,以至于让我数次模糊双眼……

  多么想,梵高那些与高更、修拉、劳特累克们在巴黎充满激情和精力的争论永无休止,提奥永远绅士的要么站在一边倾听时而插几句话,要么被逼的夺门而出……这是一副多么美好的画面,充满活力、富于生机和和谐,然而再美好的东西终有一天都要逝去。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这不能算是一本严谨的人物传记,更像是一部以梵高为原型的小说。在读书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某种对于故事真实性的怀疑,可是在读到梵高告别的时候,泪水不知不觉模糊了双眼。所以,真实与否开始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它带给我那么多感动与激情,而这感动,正是我期待从梵高身上所获得的。

  《渴望生活》读后感(八):如果不曾体味痛苦

  用了连续六天的时间,贯穿了一个伟大画家的一生。现在看来这个伟大词语的赋予真的充满了讽刺的意味。那些最为单纯的对痛苦体味的不屈和吞咽,才是这一生经久不衰的主题吧。我们又何尝不是对离经叛道的人毫无宽容之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但是有太多人的一生都是不可复制的存在。生命的意义,也许真的就是对信念的坚守吧。我无从感同身受文森特对自己一生画画使命的定义,太过于神圣和不可亵渎,甚至觉得在这样执着的一生面前去提坚守,都不够资格。也真的知道,太多信念是需要经过生命的淬炼才会绽放出不可替代的光芒的。那些在瓶子里熊熊绽放的向日葵和纠缠在黑暗星空里的脉络,却是一个人一生最单纯的坚守。竟然难过到不可抑制的掉眼泪。可惜告别是没有办法画出来的。这些热烈,沸腾,是最大的痛苦给予你,又是不可复制的财富。

  《渴望生活》读后感(九):喜欢梵高的执着与真诚

  之前做梵高艺术展的志愿者,就已经很喜欢他的星空和杏花。看完这本书后,对梵高的认识更深刻了。比起为了追逐月亮而自私自利的高更我更喜欢执着而真诚的梵高,他跟弟弟之间的感情很让人动容,他在博里那日的生活,看出他是个善良而富有同理心的人,虽然不知道传记有没有美化人物,但我觉得我更爱他了。

  在书里还深刻体会到,伟大的艺术家都需要经历痛苦的命运,通常还是个半疯子,很同情他们,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流传千古的人物就必须要经历这种疯狂和痛吧。

  现在好想去看梵高的作品,因为对它又有了更多理解,以前更多是单纯的喜欢,没有深入去发现里面的美,现在想好好去体会

  《渴望生活》读后感(十):Starry,starry night

  我正在听这首歌曲,这首歌最后的一句话是“perhaps they never will.”

  回忆起这本书的时候,我有太多想说想写的但当打上文字的时候,我变得词汇匮乏。

  文森特梵高是那样一个善良的人,在我看完电影《挚爱梵高》之后无不这样觉得,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他的疯狂,甚至我都要疯了,或许我已经疯了,我愿意去疯,为这样一个世俗不理解的先生。

  就叫文森特吧,这样听来亲切,也许他没有疯,只是那样单纯的心灵,作画的执着是旁人没有的,要不怎么这么久都没人能超过他呢,要我说,作画时冷静不了的。

  整本书看下来,我首先要感谢欧文斯通先生,是您的卓越文笔与手机资料的细心,才能将这位伟人的生活呈现在我们面前,在书中,在每一个文字上,文森特就像活过来一样,我甚至都期待着下午与他在咖啡馆的会面呢。

  我在与人谈及这本书的时候,常常会激动的热泪盈眶,不只是书好,而是我竟然这么晚才了解一位生活中不可能会再出现的人,书和人融为了一体,我想,文森特是想不到多年后他是以这样的面貌出现在大家面前吧,多少次,我竟都是与他擦肩而过啊!

  在读完的时候,不仅怅然若失,怎么就读完了呢?怎么就完了?梵高这一生啊,对于这些读者来说,活的太短啦。

  对于他自个儿,活的刚刚好吧,好到最后他的死去,都刚刚是撞上他的发病,这样的离去,才会给人留下遗憾吧,您永远是个谜啊,梵高先生,看到现在您的画作让千万人膜拜,它们通过各种媒体来表现您想要表现的精神,它们表现对了吗?是您所期待的那种吗?现在有人能理解您了吗?

  这本书,不止是书,甚至不能说是书,它是一种精神的汇聚,您一生中所有与您有关的人都在这本书里了呀,如果是您来读它,会是什么感觉呢?提起这个,就不得不说一下您弟弟提奥啦,也许您生来是为了成为梵高,而提奥,生来是为了您吧,在人们悼念您的时候,人们也在悼念您的弟弟,您真可以放心。我想,提奥该是早有这远见,哦不,应该说提奥一直相信您能成为您想成为的人,他留下了您写给他的所有信件,一封不差呢,这也是您,能留给这世界不多的东西了呀,您怎么就没能,多留下一点呢?

  其实我说这话,也是空话,您留给这世界的,太多啦,与您有过接触的人,与您没有过交集的人,全都知道您,全都认识您,您在他们心里,在我心里,您的画作,您的故事,您的信件,被千千万万人熟知,甚至连那刚出生的小婴儿都能感受到您留给这世间的力量哩!

  我真的爱您,我也想把这份爱藏在心底,我一定会去见您所作的画,有可能的话,走过您走过的路。我想,没有人想成为第二个文森特了,您知道吗,他们没办法成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