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后的熊猫》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最后的熊猫》读后感精选

2021-05-15 02:16: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最后的熊猫》读后感精选

  《最后的熊猫》是一本由〔美〕乔治•夏勒 著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熊猫》读后感(一):谜一般的熊猫布道

  谜一般的一段:应该是作者借着幻想的名义,通过熊猫的口讲出这种他认为是精灵一般的存在对人类科学家和科研的看法,或者说是警示。 看到这里达了个激灵,顿觉作者很有趣,也许有灵修经验。 好吧,各种气愤,傻瓜似的国人,宁愿把精力拿来斗争和计较,却不想为这世界做点什么。 去成都两次,没去看熊猫,不是不喜欢。因为喜欢才没去

  《最后的熊猫》读后感(二):希望是最后的熊猫

  其实这不是关于熊猫的书,这是对80年代中国的素描,熊猫只是当时人与事的载体。

  作者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自然保护者,全身心的热爱自然与熊猫,因而发生了很多冲突。为了保护熊猫,什么都可以退让。然而,在那个贫穷的时代,保护熊猫是最不重要的事情,破坏山林的偷猎、毁林并不是因为人们不懂得保护,只是因为贫穷。作者反对建设保护基地(建设对于野外熊猫无益)、要求制止偷猎,为山林让开空间(熊进人退)、反对租借熊猫出国(拿熊猫换钱太可耻了)。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没有什么能阻挡人追求更好的生活,在贫穷的国度谈保护太苍白无力了。作者反复提及一个成都附近的养殖场可能就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花了出租熊猫的钱,捕捉了大量熊猫,对此表达不满。然而现在这里已经是熊猫的首都,也许跟作者让熊猫在野外自由生活

  《最后的熊猫》读后感(三):读《最后的熊猫》 [美]乔治·夏勒

  “熊猫政治”,当一个名词总是在后面加上一个“政治”的尾巴被提及的时候,关于这个名词的书写就要多多考量考量。 作者是中国改开之后熊猫保护工作起步阶段,由WWF派驻中国的美国专家,在一穷二白的阶段带领中国团队开展野外考察、建设研究中心,见证了当时保护工作的混乱无序、步履维艰,也见证了团队人员的无畏、勤奋、热爱,当然也有官僚、内斗等的不和谐音符。 非常感谢这些夏勒教授这些热心保护事业的外国专家,真的是不计较个人得失、也不在意工作条件的恶劣,在中国和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也踏踏实实给熊猫带来了福音。就像所有跟中国有关的国际项目一样,难免还是落入了“政治”的俗套,字里行间看到了太多与熊猫无关的杂音。 在跋文和附录中夏勒教授记录了如今中国的熊猫保护取得的成绩,可惜他无缘回到中国了。夏勒教授在文中批评了两个自视甚高的大学生,没有任何经验偷懒耍滑还看不起勤勤恳恳的低学历工作人员,豆瓣网友@熊阿姨 提到张和民、王鹏彦这俩昔日“猴子称大王”的大学生,现在一个是卧龙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一个是副局长兼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最后的熊猫》读后感(四):短評寫不完

  本是抱着隨便翻翻的心態,並沒有期待這本書會有多好看,不料大獲驚喜。

  首先作者文筆優美,尤其對野外環境的描寫頗具詩意,讓人不敢相信這竟是科研人員的手筆。想必翻譯對此也有不小的功勞。

  熊貓的確是一種迷一樣的生物,讓人一見就會立刻喜歡上。而正是因此也給牠們帶來了災難。作者參與保護大熊貓的經歷,牽涉到了許多問題,不僅僅是兩種文化的碰撞。書中對於中國官僚主義的描寫,相信每個中國人讀到都不會覺得陌生。

  如今距成書已二十餘年,離他參與兩個項目的時間也已經過了三十多年。在這些時日裏,顯然中國的大熊貓保護事業已有很大進步,但網上也不時會見到令人不滿意的事件。當然凡事都難以面面俱到,惟有希望從事保護工作的人都懷有熱愛這個物種的心和足夠的專業知識,呵護這種可愛的毛球繁榮地繁衍下去。

  也許熊貓算是幸運的,因爲得到無窮的關注而其保護事業亦備受矚目。衆生平等,其他的物種同樣重要,但許多都沒有大熊貓這麼好的命了。附錄中的瀕危動物紀錄,真的不忍心細讀。

  感謝作者爲保護和研究熊貓所付出的一切!

  《最后的熊猫》读后感(五):反噬是必然的

  本书讲述一九八〇年,作者代表WWF与中方合作研究熊猫保护的经历。书本于一九九二年付梓。我一方面庆幸这还是二三十年前的故事,作者以外国人视角直言不讳太多中方在稀有动物保护上的不作为与“多作为”,当然也涉及中西方文化/政体/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但总体而言,作为中国读者,还是有些失望和难过。

  幸而这些年,我们高度重视/破除弊病。然而也要看到,数字不会骗人,熊猫数量锐减,竹林面积缩减,繁殖能力变差。更关键的是,养殖应该是最后的手段,维系物种不能忘记它们与自然的关系。

  夏勒笔下的熊猫个个都有姓名,珍珍/美美/威威/平平……围观他们的大型恋爱现场,看着他们生儿育女,憨态可掬地从吃一秒切换到睡,吃笋只需五小时即可消化完毕。他竭力避免只用冰冷的数字做出统计与推论。“数字不能用来生命,不能传达爱、愤怒、快乐和勇气。”

  我们不过是仗着自己在地球上智力最高就自以为至高无上,然而即使狮子会说话,我们也听不懂。我们只能获得“我们提问方式下观察到的动物切面”,事实与观念不能混为一谈。而我们穷尽一生,也无法获得全貌。可这不正是公平的地方吗?所有的生命都是生命之竹的一部分,同为一个大生命。捕杀掠夺其他生物的最终结局就是反噬,太多血淋淋的例证。

  希望有一天,麒麟还愿意重现人间。

  《最后的熊猫》读后感(六):熊猫保护工作的早期是什么样的?

  又一本【译文纪实】 这已经是第六本【译文纪实】,到现在为止,这个系列还没有让我失望过。 作者乔治·夏勒是一位保护生物学家,这本书讲述了他自1980年来到四川参加熊猫保护项目的经历。 书中有对熊猫生活细节和科考工作的细致描写,对于和作者一起进行科研任务的中国同事,作者也不吝赞美,如胡锦矗、潘文石,吕植等人。现在他们都是中国生物保护领域的领军人。在这本书中,看到这些日后的风云人物的早期经历,感觉心中有一股暖流。 但本书更重要的当然不是这部分,而是从一个熊猫项目,透视当地政府的官僚主义。身为门外汉的官员对科研工作指手画脚,为熊猫保护工作平添了不少麻烦。以“保护”为名,建设面子工程,捞取政治资本的事频频发生。 书中最令人心寒的莫过于第十章《珍珍吃苦记》中张和民和王鹏彦极度不负责任的行为。 然而这俩人,现在一个是卧龙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一个是副局长兼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之前的胡锦矗、潘文石和吕植成就如下: 胡锦矗现在是国际公认的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和“中国大熊猫研究的第一把交椅”。被誉为我国的“熊猫教父”、“熊猫教授”、研究“国宝”的“国宝”。 潘文石也成为了国内生物保护研究领域的泰斗级人物。 吕植现在是知名NGO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发起人,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保护生物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亚太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主任。

  《最后的熊猫》读后感(七):最初的梦想 最后的熊猫

  作者带着最原始的想法,就是探寻熊猫的生物秘密,包括粪便,活动范围,如何带幼崽,伪拇指的作用,睡多少个小时,人类接近的时候是什么反应等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和中国政府合作,保护熊猫。然而合作并不顺利,许多事情只是说说而已,并不去做。从作者角度讲,中国让作者的组织提供很多资金和设备,在作者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作者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就是让人类远离这片大熊猫生活的环境。但是得不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作者在精神上受到折磨,在肉体上受到四川高原下雪和大雾的双面夹击。

  作者谈到了和他合作的中国人,是那种小心翼翼的求生存的卑微者。他理解他的同事,同时为他们感到无能为力。他最心爱的珍珍十年的命运,让他觉得非常的无助。作者结尾的时候是在思考到底保护熊猫这么做有没有意义。读者也在思考到底怎样才能保护熊猫?如果我们连熊猫都保护不了,还能保护什么?

  读了书才知道,原来就是在那个时候,wwf拿到了熊猫作为他们的标志logo,因此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并募集了资金。本身就是一场利益的交换。人所做的一切,最终还是为了人类本身的利益。我们明明是很好的初衷,最后却得不到好的结果。作者的困惑也是我们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都能遇到的困惑。合上这本书,环保这个事情始终在我的脑海里环绕。我也和别人交流过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慢慢的也就打开了心结。我觉得还是要从我做起。每个人都做一点,世界就会好一点。

  《最后的熊猫》读后感(八):《最后的熊猫》听后感

  我觉得这本书并不简单只讲到熊猫这种动物了,完全可以把它当然一部那个年代的中国政治生活,或是社会的缩影的文献记录。

  当中有很多篇幅是关于当局与作者供职的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些问题,当然不能武断的说谁是对的,谁是错的,不过当时人的确实比较玻璃心,不过当时的环境比较特殊当中的一些情况也不能完全责备时人。

  不过有些事情是,当你真心热爱一项事业的时候就不会把它当成一种包袱,这也是作者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并且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下,在价值观与政治生态如此迥异的地方坚持下来,很了不起。

  作者的初衷很简单,他始终认为熊猫作为一种动物回归自然才是他最好的归宿,保持好他的栖息环境不受破坏,然而这么简单朴实的初衷因为里面牵扯了过多的利益,使得过程中困难重重。

  过去中国是真的穷,才会用熊猫来换外汇,当然这当中有没有腐败也很难说,至少现在不用了,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外交的亲善手断,而不仅仅只是出于经济利益。

  书中讲到熊猫的历史以及这种动物的可爱之处,使我也有想法去看看它了。

  不过最后有些地方作者还是肯定了当局的作为的,并且给人以希望,我作为一个理性乐观派,也觉得这些会好起来。

  《最后的熊猫》读后感(九):希望保护熊猫可以更单纯一点

  讲述80年代初期作者作为wwf的专家与中国合作进行大熊猫保护活动的始末,有编年史,也有熊猫小传,还有单独的论述,关于野生熊猫面临的危机和熊猫政治。 作者在保护区参与熊猫保护活动之时,因为要寻访和记录熊猫踪迹,所至之处甚广。随着季节更迭,作者笔下,各种动植物跃然纸上,伴着四季的景致,让人心向往之。熊猫对于西方人来说,一直挺神秘的,作者研究熊猫,虽然条件艰苦,却也能自得其乐。 然而当时的熊猫却没有这么幸运,不管是野生的还是动物园圈养的。受限于中国当时国情,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专业人才,熊猫的未来可谓危机四伏。本书的基调其实是有些感伤的,不然书名不会叫最后的熊猫,里面一些熊猫的命运让人扼腕。盗猎者和不专业的饲养员,以及一些不负责任的领导,还有双方关于保护熊猫的认知差异与矛盾,对于熊猫的保护,都带来重重困难。最近也在b站看了一些熊猫视频,现在应该有所改善。 书中说熊猫一天中要花十个小时的时间吃竹子,此外的时间,不是在吃竹子的路上,就是在睡觉,还有拉粑粑;除了发情期之外,都独来独往,从来不社交。熊猫的生活就是这么“枯燥乏味”。现在动物园里面圈养的熊猫,早已习惯有人围观,它们有过着想要的生活么?我不知道。

  熊猫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动物,它是国宝,是生意,是政治。然而正如作者所说,“熊猫历经演化而生存在今天的世界,并不是为了取悦人类”。希望被圈养的熊猫能够得到善待,更多的熊猫可以回归自然。

  《最后的熊猫》读后感(十):熊猫还能走多远?

  很多事情在我们不了解真相之前,

  往往会依据见闻来做判断。

  以前听到中国熊猫繁殖研究基地通过人工繁殖生下双胞胎熊猫这样的新闻会觉得真好,看完本书反倒觉得悲哀。

  作者所描述八十年代帮助中国保护野生大熊猫,

  正处于中国百废待兴,思想最动荡的时期。

  作者以及国际保护组织与中国就保护熊猫的合作并不算顺利,

  中国刚刚从一场思想浩劫中逃脱,

  很多思想桎梏根深蒂固,短时间内无法清除。

  保护熊猫活动开展了近十年时间,

  熊猫数量不增反减。

  当然跟竹树开花导致熊猫食物来源减少有关,

  但更重要的是捕猎的猖獗和当地居民的滥砍滥伐,

  虽然砍的不是竹子,但是竹子所仰赖的生存环境需要周围有树木庇护,

  砍伐其他树木等于间接砍伐了竹树。

  把野生熊猫抓到研究基地进行人工繁育,

  是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才会采取的行动,

  最主要的是保护熊猫的栖息地,

  严惩盗猎和滥砍滥伐,让熊猫在野生环境中自然繁育。

  然而当地少数民族原住民难于管理,

  盗猎屡禁不止,居民不愿搬出保护区等等问题,使野生熊猫处于绝灭的边缘。

  其实建立保护区发展旅游观光其实也是一条路,

  但是急功近利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国际租借熊猫项目无疑使熊猫保护项目雪上加霜。

  附录中提到的中国濒危动物灭绝的过程,

  让人不胜唏嘘。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的驯服土地,发展农耕,

  将大量的原始森林伐毁殆尽,野生动物在除四害中几乎消灭干净。

  人类活动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可见一斑。

  越来越多珍惜物种在地球上消失,

  等有一天地球上只剩下人类以及驯养的动植物,

  人类才感慨曾经的野生熊猫多么可爱迷人,

  已经为时晚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