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读后感锦集

2022-04-14 03:33: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读后感锦集

  《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是一本由[日]田中正人 / [日]香月孝史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读后感(一):作为一名文学从业者,我从这本社会学漫画中读到了什么

  

拿到这本精致的小书,作为一名文学从业者,内心是非常欣喜的。因为自社会学诞生起,尤其是当代,种种学者的理论早已经是一种“跨界”的理论了。能够通过一本书图文并茂、简明扼要地详细了解有关的理论,岂不美哉。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了相同的学者在文学视角和社会学视角中的不同展现,比如谈到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文学研究可能更强调文学作品中对东方的猎奇和凝视,以及第三世界的自我“东方化”,而在这本书中,更强调的是西方人理解中的“东方社会”这一种社会形态区分,以及殖民者出于这种东方主义而进行的殖民行动。除了这些不同之处,我也观察到了社会学在文学中的迁移和应用,比如贺桂梅老师的《新启蒙知识档案》便借用了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用梳理知识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方法,对八十年代的种种思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如果说是文学是用一种成就艺术品的眼光来把握这个时代,社会学对于社会的考察则更为直接和精准,这种认识社会的视角对我们个人而言是很有裨益的。我常常能隐约感知到,当下的社会大众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注是越来越热切的,这一点从罗翔、刘擎等学者的走红可瞥见一斑。而这种对社会科学的关注,不像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样只局限在精英知识群体的范畴,而是建立在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传媒的极大发展的基础上,所能影响的人数更多、范围更广。

从“看不见”到“看见”,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在检索这本书有关的信息时,我看到了这样一篇豆瓣短评“社会学家有眼睛,大众都没有眼睛,只有嘴”(来自豆瓣网友“大卫不可以”)。我又翻了一遍全书,发现大部分作为子例的大众(除了少数戴眼镜的人)是没有双眼的。我对此的理解是:社会学家用理论和视角作为工具研究社会,帮助我们洞察一些习焉不察的现象,而大众有时候对于自身和社会是盲视的,或者只是拥有着不确切的常识。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社会学家的眼睛来观察来认识这个世界。

在后记中,我也隐隐感受到了作者蕴含其中的一种启蒙主义立场,他十分推崇社会学家贝克的主张——“换句话说,我们需要自己描绘一个‘好社会’的蓝图,没有这样的蓝图,这一切就无法实现。”鲁迅也在《呐喊·自序》中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也许作者希望的是,读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慢慢将眼睛睁开,尽力去影响他人和社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社会学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是找到这个社会的规律。读完这本书,确实有种“开了天眼”的感觉。(也许有点过于自我吹捧了)好像经常让我们感觉到迷茫的现象已经被社会学家所观察并且开始研究了。例如,之前朋友说过要研究监控,我第一反应是想起了鲁敏的小说《球与枪》(《上海文学》2018年第10期),艺术家徐冰的作品《蜻蜓之眼》也用影像的方式表现了隐匿或者明示于中国人生活中的监控。上述对于监控的观照是一种从实在到抽象的艺术加工,而社会学对于监控的关注则更为精密和确切。在这本书里,我发现早已经有社会学家开始关注监控的问题。戴维·莱昂(又一译名为大卫·莱昂)已经就监控问题出版了《监控社会》一书,他指出,监控社会监控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还有人的数据。

邱泽奇在《什么是社会学》中说:“面对如此复杂、剧烈的社会变迁,人们难免会产生彷徨和恐惧。学一点社会学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今天所发生的一切。”这段话虽然有“工具主义”之嫌,也有为自己从事学科张目之感,但也确确实实切中了我这种俗人的心理。我想,《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

  《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读后感(二):不止于文科黑话!这才是真正的社会学

  

作为一门学科,社会学与我们日常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主要研究对象便是我们日常琐碎的经验生活,研究目标便是从复杂的经验世界中抽象出具有解释力的概念与理论,以理解复杂的社会生活。这导致社会学理论不像经济学、法学等学科那样体系化,而更靠近哲学,但相比于哲学可以分门别派、或按照比较清晰的时间顺序进行梳理,社会学理论家与社会学理论概念又更为庞杂。因此,想要做一本社会学理论科普书并不容易,以漫画的形式较为清晰地介绍社会学家与其理论概念更是让人难以想象。

然而,田中正人这本《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做的就颇为成功,用二百余页的篇幅、以漫画的形式介绍了76位社会学家的生平、135个社会学核心概念。最重要的是,这种介绍不是生硬照搬原著或教材上的定义。相反,本书通过漫画的形式,对这些概念进行了解析既具有专业性又生动形象,充满趣味性,有助于我们理解许多已耳熟能详或感到陌生的社会学概念。

比如,随手翻看102页,对弗洛姆“权威主义人格”概念的介绍:

在这里,田中正人不仅通过漫画解析了权威主义人格的形成,还在短短两页漫画解析中,标注了文献来源,概念含义、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对于想简单了解这一概念的入门者来说,对概念的展示非常清楚。对于那些想进一步探究此概念与相关理论的社会学深度爱好者/学生来说,亦提供了进一步阅读原著的方向。 想起前段时间,关于“文科黑话”的问题突然引发热议。各种关于“文科黑话”的吐槽纷纷出现,许多人用一些经典文科黑话造出一些看似高深但不知所云的句子以进行调侃。不少社会学理论家与社会学概念也位列其中,受到吐槽。这些吐槽与调侃对于我们认识滥用与误用学科概念的荒谬当然有意义。但更具有建设性的做法应该是,回到理论与概念当中,理解社会学家提出这些理论概念是为了回应什么样的现实问题、理论概念具有什么样的逻辑内涵。理解基础上的准确应用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这种“文科黑话”指责。 同样重要的是,在一些被反复滥用的“文科黑话”之外,许多社会学家还在其经验与理论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许多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人生大有裨益的社会学理论概念。社会学在我国一直以来还是一门相对小众的学科,很多富有启发性的社会学理论概念并没有“出圈”,成为我们理解社会生活的“钥匙”。实际上,就像本书附赠海报“小新的一天”所展示的那样,许多社会学家的理论概念,其实对于我们理解我们日常生活的诸多困惑很有帮助,而不仅仅是“有助于”我们生造一堆不知所云的“文科黑话”,在造与读的过程中越来越迷糊。

此外,对于入门者来说,本书绘制的社会学理论发展系谱图、社会学家生卒年时间轴更是大有帮助:

社会学理论发展进程图

社会学家生卒年时间轴

我的阅读感受和李钧鹏老师很相似:

研读社会学经典,关键在于将高度抽象的理论表述与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本书通过有趣的漫画将晦涩的理论形象化,大大降低了社会学的入门难度,即使是研习社会学多年的人,也能有所收获。我在拿到书之前并没有太高的期望,但从翻开第一页起就爱不释手,花了两个晚上心情愉悦地读完,一些此前半懂不懂的概念和理论也变得亲切起来。

正如社会学巨擘布迪厄所言,我们的社会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要避免陷入两种相对立的错觉之中。一是错以为“前所未见”,二是错以为“历来如此”。通过这本社会学入门书,或许我们可以如李钧鹏老师所说,将抽象的理论表述与日常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思考生活中许多“历来如此”是不是真的那么“理所当然”,不可撼动;同时,探索分析许多“前所未见”,思考一些自己生活经验之外的问题,进而加深自己对社会与人生的理解。

  《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读后感(三):有温度的社会学

  《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读后感(四):这次终于知道社会学是什么啦!

  

如果有人问你,“社会学是研究什么的?”你是否会感到一头雾水?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社会学”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我们不时在公共讨论中看到某些理论的身影,或者在热门文章中偶遇一两个概念和人名。但是要问它究竟是研究什么的,好像又说不清楚。

那么,让我们换个问法:在电梯里遇到认识的人时,你是否常常装作没有注意到对方,低头玩手机呢?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就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不过,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吗?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是这样解释的:

处在拥挤的电梯等令人感到不自然的情况下时,我们往往会假装对周围的人毫不在意,以此维持场面的平静,这就是所谓的“礼貌性疏忽”。

戈夫曼认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人像演员一样在其中表演。所以,如果以后再有人说你是戏精,别忙着回怼——他们可能是戈夫曼的正统传人。

即使你没有听说过戈夫曼和他的“戏精理论”,相信你也一定听过马克思、韦伯、维特根斯坦、福柯、波伏娃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名,异化、祛魅、规训、第二性、女权主义什么的,你肯定也不止一次在网上刷到过。这些人名和概念,就是组成社会学这门神秘学科的基石。

你瞧,其实你对社会学并非一无所知。事实上,社会学是一门非常接地气的学问,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退一万步讲,就算你对它不够了解,它对你也是了如指掌哦。

是不是有些不甘心呢?没关系,现在摆在你面前的就是一条接近它的绝赞路径:

锵锵!翻开这本超萌的《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用读漫画的方式,只要3分钟,就能认识一位个性十足(点错技能树)的社会思想家,了解一种鲜活实用(让人躺枪)的社会学思想。

《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立体封

已知:本书用400幅漫画介绍了76位社会学巨擘、135个社会学核心概念。

求解:从拿起这本书到放下需要多少秒?

答:根本放不下!

参考文献:

研读社会学经典,关键在于将高度抽象的理论表述与自己的日常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本书通过有趣的漫画将晦涩的理论形象化,大大降低了社会学的入门难度,即使是研习社会学多年的人,也能有所收获。我在拿到书之前并没有太高的期望,但从翻开第一页起就爱不释手,花了两个晚上心情愉悦地读完,一些此前半懂不懂的概念和理论也变得亲切起来。

——李钧鹏,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很多初次接触社会学的探索者,都很好奇社会学是什么、社会学有用吗、社会学会很难懂吗。其实社会学也可以很可爱。通过本书一幅幅通俗易懂的绘画图解,我们看到社会学从古典到现代的发展脉络,看到各个思想名家的经典社会学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应用场景,让我们在莞尔一笑中,理解我们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只有理解社会,才可以更好地通过反身性的思考理解我们自己。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作者

不如自己拿起来试试?

《惊呆了!原来这就是社会学》实拍图

啊,赠品掉了一桌……

“古典社会学三巨头”书签,随机赠送三款之一超萌贴纸:社会思想家 + 生活场景“小新的一天”趣味知识双面海报

翻开这本书,你首先会被有趣的人物漫画吸引:社会思想家还有这些奇特的技能点!所以这些人中到底还有多少精通音乐,或者搞过副业???

出生时是迈耶·R. 斯科尔尼克,当魔术师时是罗伯特·默顿,在学界是罗伯特·金·默顿

原来“立下的flag”用默顿的话来说就是“自我实现预言”。明明一心想避免糟心事的发生,行为却往往因为自己在意过头而受到影响,一不留神就走向了不如人意的结局。

猛男赫伯特·乔治·布鲁默身高1米85、体重90公斤,读研时是职业橄榄球运动员

在布鲁默看来,事物的意义不是预先确立的,而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得出的,并且会根据每个人的重新解释而改变。有人认为宠物狗是家庭的一份子,有人却认为动物不能算家人,因此也不能理解跟狗同床睡觉的行为。

爱德华·萨义德——不会弹钢琴的思想家不是好思想家。

萨义德指出,“东方主义”是视“东方”为劣等的“西方”中心主义观点。在东方主义的目光下,东方是懒惰、好色、不合逻辑的。其实,文艺作品中所向披靡的“神秘的东方力量”也是东方主义的一种表现形态。

继续翻,继续惊呆:社会学家什么时候开始偷窥我的生活了?为什么会清楚我有这些困惑?

谁敢说自己旅游时没有在观光地寻找过自己预期中的当地形象呢?

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管这个叫“游客的凝视”。观光地在接收游客的同时,也接收着他们的凝视。为了迎合游客的凝视,有些地方甚至建造出了当地本没有的景观。

回忆一下,自己染头发时是否曾思前想后,生怕被当成不良少年?

在戈夫曼看来,这是对被“烙上污名”的担忧。染头发本身并不是过错,但是在有些社会中,这属于偏离规范的行为,会遭到差别对待,污名也就这样被烙上了。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豁然开朗了呢?是不是觉得人在社会,怎能不懂点社会学?

最后,这本书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亮点: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入门读物,它关注到了与社会学思想密不可分的哲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大众传播学、区域研究、文化研究、性别研究等诸多领域,即是是对社会学有所了解的读者,阅读后也会觉得神清气爽、视野开阔。这也是为什么本雅明、 维特根斯坦、波伏娃这些“偶像的偶像”也有跨界出镜!

请在评论区告诉我们谁是谁!

说了这么多,这场社会学与漫画的梦幻联动,求知欲旺盛的你可千万别错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