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基本概念》读后感100字
《社会学基本概念》是一本由[英]安东尼·吉登斯 / [英]菲利普·萨顿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学基本概念》读后感(一):我看社会学
可是,当我读完这本《社会学基本概念》时,才发现社会学远远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对我而言,接触社会学并非是学术的目的,而是希望从社会学的角度来重新结构在日常生活、企业管理以及商业关系中的一些现象,搞清楚其内在的社会学规律后,能够帮助我上述领域中实施一些降维的操作,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私心。
的确,社会总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但如果我们搞清楚社会学的几个基本概念,会发现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循。
gt; 社会这个概念用来描述一个大规模人类共同体的内部社会关系结构和制度安排,共同体不能被化约为个体的一个简单集合或汇总。
* 规模:社会的规模足够大,大到在没有外力协助的情况下,仅靠自身内部构成要素就能完成修复和再生产。比如我们经常说某个国企就是个小社会,里面超市、理发店、学校、医院,什么都有,就有这个含义。
* 共同体:不是个体意愿的简单集合。共同体,代表了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代表了其中个体行动的意义。这里面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身份认同,能够引起成员情绪上的共鸣。韦伯对共同体中包含的利益和理念这两层含义,有个精妙的比喻,理念创造的“世界观”常常以扳道工的身份规定着轨道,在这些轨道上,利益的动力驱动着行动。我们可以理解不管长期和短期,共同体保证了社会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
* 结构: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体的影响(结构),另一方面,是个体的行动自由和对社会的形塑作用(能动)。说人话,就是社会的主要结构是分层,在封建社会,甚至规定了不同阶层的着装要求;而在现代社会,个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阶层的跃迁。
* 制度:社会要把人捏合为一个整体,就必须靠制度。制度会约束社会里的每个个体,个人必须牺牲一部分个人的自由,换取了制度的强制权力带来的安全和秩序。
按照这几个要素,从18世纪中期欧洲启蒙运动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的时代;从那以后,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以自己的智慧,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趋势下,社会结构、主流制度、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后现代社会“对社会重新进行了定义。我们该如何理解民主、权力、文化、阶级,也许你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社会学基本概念》读后感(二):冰山的融塌(THEME 3)第三章 环境与城市化
因为对话语霸权的警惕、读者对西方造词的陌生,我觉得应该将每个关键概念进行语源学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学概念。
第二,我想将其它学科中类似的社会学现象或方法,通过联想的方式,为学生提个词而已。
第三,政府讨厌社会学家,他们如同乌鸦。但社会问题是不是依然存在?难道应该置之不理?书中也有此类的答案。
THEME 3 Environment and Urbanism:环境与城市化
Alienation
The separation or estrangement of human beings from
ome essential aspect of their nature or from society,
often resulting in feelings of powerlessness and helplessness.
异化/疏离 [定义] :人类从自然或社会的本质属性中分离或疏远的状态,常常导致无力无助的感觉。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借来,本是说全知全能的基督教对救赎的承诺直至死亡才能兑现,所以用这个词来形容人的无力。马克思不过将上帝换成了社会权力。在过去劳工福利得不到保障,工人无处申怨,这就是疏离(异化这词总让人不能充分接受);在如今政出多门,部门职责交叉却无人管事,这就是疏离;当你在自己的社区投诉无门,这就是疏离,但和马克思强调的人的劳动本质已比较远。伯姆(2008)仍然认为,这个词比犯罪学中常用的“失范”更有用。
宋案:alien一词是陌生的,不熟悉的意思,也引申为相抵触,格格不入。al 其他的 + ien → 其他地方的 → 外国的。相延使用的“异化”,就是排异,边缘化的意思。同化一般是趋同、合一,与异化正相反。所以Alienation就是反映人群渐渐疏离的状态。这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有关。
Environment
I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lanet Earth, rather than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usiness environment or other such human creations.
生态环境 [定义] :在环境社会学中,此词更多指大自然环境,较少指经济环境等社会领域。酸雨、全球气候变暖、物种消退、污染、珊瑚白化、冰川退却(我用为标题),美国社会学家特别关注此类议题。但社会学家又能真正从专业角度开出什么药方呢? [相连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国际互动、不平等与贫穷、危机应对
Industrialization
The process, beginning in mid-eighteenth-century
ritain and Europe, of replacing human and animal
labour with machinery,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production and work.
工业化 [定义] :始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和欧洲,用机器取代人力、畜力劳动。当今的议题已经是机器人、机器臂,还有高级定制了。
Migration
The movement of people from one geographical region
to another, especially across national societies, which
ecame more widespread and commonplace over the twentieth century.
迁移 [定义] :人群的地理空间位移,特别是在20世纪日益普遍的跨国移民。现代的工业化、全球化导致移民加剧
宋案:综上,“VVV”是第三章最重要的概念!!!
《社会学基本概念》读后感(三):吉登斯&萨顿《社会学基本概念》 译后记
【作者按】:以下文字,是附在书后的译后记,对本书的翻译过程和曲折经历,做了一些基本情况交待,供读者批评及参考。
于我而言,翻译是一件“刚刚好”的工作。憋论文,需绞尽脑汁、坐立不安,开足CPU马力,散热风扇开到最大,满负荷运转,才能输出片言只语,坚持半天,换来的大多却是灰头土脸的挫败感。无目的的单纯闲读,虽然身心愉悦,天马行空,但只有零散输入,缺乏有效产出,成就感严重不足。翻译,对于创造力的要求适中,既有新鲜知识的系统输入,又能带来“我今天又码了这么多字!”的成就“假相”,输入流量和输出负荷相对均衡,运行起来,不感吃力,打开译稿Word文档,也不是一件需要三番五次做心理建设的轻松任务。
因为这种“刚刚好”,从大学四年级第一次独立翻译社会学专业书籍(J. M.Ruane著、王修晓译,2007:《研究方法概论》,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到现在从业快十年,虽然翻译稿费微薄可怜,职称评价工分指标也基本不算,但如单以字数论计,我的学术产出中数量最大的,竟然是译著。据不完全统计,洋洋洒洒累计已将近百万字(做了这么多“吃力不讨好”的翻译活,我最大的感受是,翻译到最后,真正考验的,其实是一个译者的母语能力)。
也正因为这种偏好,入行以来,我的翻译工作一直没有间断,总是希望能把这种个人爱好,作为一种“学术副业”加以坚持。所以,2014年初,当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陈相宜女士发来邮件,询问我是否有意翻译吉登斯和萨顿合著的新作Essential Concepts in Sociology(2014)时,我基本没作犹豫,罔顾当时评职称的煎熬和压力,欣然接受了这个邀请。没想到,之后被各种任务捆绑,分身乏术,以致这个哪怕是“刚刚好”的工作,也断断续续拖延将近四年。中间诸多情节,有些已经快接近遗忘边缘。交稿付印之际,我想有必要把这个曲折过程,向参与者和读者,都做个交待。
2015年,在译本初稿翻译过程中,以下诸位参与了若干章节和词条的翻译: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邓亚兵(主题六“人际关系与生活历程”全章)、宋懿(主题七“人际互动与沟通”全章)和张育智(主题三“环境与城市生活”之“异化”词条);以及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蔡昕昕(主题八“健康、疾病与身体”全章)和聂瑞(主题五“不平等的生活机会”之“阶级”词条)。我对照原文,对他们的初稿逐句进行核对和校译,大部分做了重新翻译。
2016年9月,我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赴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波格利国际研究所沃尔特·肖伦斯坦亚太研究中心(The Walter H. Shorenstein Asia-Pacific Research Center of the Freeman Spogl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Stanford University)访学一年。期间得以暂时摆脱诸般琐事,集中时间和精力从事研究工作。在安顿好生活后,我于2016年11月底,完成了全书的初稿翻译,并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一鼓作气又对照原文校对并通读了一遍,终于在2017年元旦过后,把全部译稿交付出版社。
本以为卸下一个重担,可以安心闭关憋论文和访学,但不幸的是,陈相宜女士来邮件告知,原书第二版即将出版。为了译稿不至于刚问世就过时,我又根据原书第二版,对照第一版,对全书译稿进行了逐字逐句地比对和修订。为了提高效率,我用专门比较两个PDF文档之间不同之处的DiffPDF软件(Mac版),对比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差异,重点修改软件提示高亮标红的部分。同时,我也核对了软件未标红部分两个版本的差异,以免电子对照出错,结果发现软件提示基本准确。对比之后发现,原书第二版的改动篇幅还是很大的,部分章节和词条,甚至超过了三分之一。但事实证明,这个阶段的工作量,远远不止再增加三分之一那么简单。实际工作量,与第一版初译稿的翻译相比,基本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二版翻译和校订的工作流程大致如下。首先,在DiffPDF软件的比较结果里查找两个版本的差异,发现第二版的修订,既有调整措辞、重新表述,又有增加内容、甚至整段重写的,不一而足。最麻烦的,是第二版的排版格式有所调整,导致软件会把一些本来一致,但因为格式调整(比如跳行、隔页)的语句也标注成差异。这就需要逐一甄别软件提示的地方,究竟是否真的存在差别。这个过程,对于当时只有一台13吋Mac笔记本的我来说,是对视力和注意力的极大挑战。接下来,我再根据找寻出来的第二版修订之处,在中译稿中找到相应的段落和语句,调整、删减、增加中文表述,并检查修订后的译文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语义和逻辑关系。接着,我对照第二版原文和译稿,发现不准确或不妥当的地方,再回到原文逐一核对。最后,我抛开软件对比结果和第二版原文,通读译稿,根据中文表述和阅读习惯对全文进行最后的细节修饰。
原书两个版本DiffPDF软件对比之后是酱婶儿的(1)原书两个版本DiffPDF软件对比之后是酱婶儿的(2)原书两个版本DiffPDF软件对比之后是酱婶儿的(3)这个过程,显然已经不再“刚刚好”了。打开校译稿Word文档,也开始需要提前做三番五次的心理建设了。加上斯坦福大学、硅谷和旧金山湾区就像一个无边无垠的知识海洋,很快就把我吸进探索未知的黑洞不可自拔。所以,第二版的校译,一直到2017年9月我访学结束,才完成一半左右,结果又再次漂洋过海,被我带回国内。
回国之后,琐碎俗务扑面而来,瞬间把我淹没,中间只能偶尔抽出点时间来投入剩下的校译工作。幸亏陈相宜女士既负责又耐心,隔三差五地友情提醒和督促,我终于在2018年的7月酷暑中,完成第二版的校译工作。之后,陈相宜女士和她的同事周丽锦女士以高效严谨的专业精神,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完成了译稿的审订工作,于2018年11月初发回全书的印刷排版清样。
因为这是一本教材,主要面向学生以及想要了解社会学基本概念的读者,所以我借着补写这份译后记的时间,让我在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郑雪娇、徐文丽,和2018级社会学本科新生胡雨暄、孟思通读了全文,根据他们的反馈,检查译文是否还有对读者不友好的地方,并做了适当的调整。
本书的翻译过程,大致就是这样。经过这长达四年多的马拉松式翻译,我暗下决心,下次再接翻译活,一定先做功课,确保原书再版计划至少在十年以后,让翻译回归那种对我来说“刚刚好”的状态。
最后,能力所限,译文肯定还有很多瑕疵和不足,恳请诸位读者和学界同仁多加批评指正,以期在可能的将来(比如原书第三版),有机会弥补和完善。
王修晓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
2018年11月11日
于北京寓所
《社会学基本概念》读后感(四):实证(THEME 2)第二章
这些概念都是西方社会学中最经典、常用的东西,学习时:一要让自己不再陌生;二要搞清其核心内涵;三要想明白怎么用,怎么来更好地理解社会。
比如我今天了解到说十年前我校某校区的一万元电缆失窃,连小推车也没了,因为没有监控所以追查不出,电缆老板气绝了。后来因为这群保安分赃不均被揭发出来了,就是监守自盗,后来把他们开了了事。去年女生被强奸没破案也是监控失灵。
用社会学工具就可以分析,保安失职是什么问题。是谁来决定问题。为什么没破案也没有去重修监控。保安是怎么想的(用问卷设计)等等。就可以对一个小社会进行研究
但你不要小瞧,小社会反映大社会的问题。社会学是用实证的方法来解决当下的问题。和历史不一样,历史是解决过去的时空(historically specific circumstances)。但一个对当下白痴的人,怎么可能洞察过去呢?
应该多读书广涉猎,应该专博相结合。2019.6.28
Ideal Type
The researcher’s ‘pure’ construct of a social
henomenon, emphasizing only some of its main
aspects, which is used to approach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oncrete, real world cases.
理想型:[定义] 研究者对社会现象的纯粹建构,仅强调在实体世界中或同或异的某些方面。宋案:这种近似于实验室效果的东西,往往会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但有时是误解。但不管如何,都能使我们的认知更深刻。你看,连科学的认知(宇宙、光、时间)也是不断的纠缪过程,为什么还要揪住社会学错误不放呢。韦伯认为,不像其它生物,人类构建了意义的世界,但需要在世界的背景中理解(context),这就是他理解的社会科学。他应用在资本主义和宗教精神的关系,和社会中各种经济生活的关系,历史上不同级别的权威和社会组织的形式。理想型使韦伯能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成为他重要的抓手。现在,对于网络犯罪(cybercrime)、消费社会、道德恐慌、民主等仍然可以理想型“建构”出来。理想型,就是社会学家搭起来的房子。因为它在学界的普通接受,很多社会学研究都是理想型,我们要清楚它并不等同于社会真实,他们在探讨有意义的(meaningful)问题。书上60页举例道:“如果要理解新恐怖主义,理想型建构了其与世界的联系、松散的社会组织、异类的目标、对平民目标随时准备极端暴力,而真实发生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两个。但理想型可以让我们对古今中外的恐怖主义进行比较,并理解其历史与趋势。所以,不要说理想型是错的,而要说他帮我们看清了什么问题。” 理想型是我们的基本理解工具。韦伯说它发生在我们研究的最初阶段,通过不断的检验与排查,我们的理想型便能更加接近真实,并能够理解社会现象。你看“新恐怖主义”、新社会学等等的“新”字,便有很强的时间意识,一是正视当下的问题,二是与过去进行比较,旧瓶里有新酒,新瓶里有旧酒。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Methods
Working Definition
A basic distinction between those approaches to research
that look for in-depth knowledge by tapping into the
ubject’s reasoning and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qualitative)
and those that make extensive use of measurement to quantify
ocial phenomena (quantitative).
定性/定量方法[定义] :定性是研究主体的逻辑和决定过程,定量是对社会现象在数量上的测量,都是能深入了解知识的基本途径。宋案:最经典的莫过于涂尔干对各国自杀率的统计。而定性从七十年代以来通过问卷设计也能很好地反映主体的权力过程。而事实上,这两者在社会科学领域,在历史、文学乃至哲学上都被普通使用,某诗人使用特定字眼的数量统计置之不论,哪个历史研究不依靠,鸦片战争的定性分析也依靠对进口鸦片的箱数统计(定性/定量兼用)。说白了,还是涂尔干当时借用的科学研究手段,只不过是普遍意义上的有效手段,而非社会学专有,但像他能用得这么好就不多见了。当代研究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数据冗余,在博士生的论文中,大量无论的数字罗列是用来凑字数的。数学和论析不产生直接联系,就是废材。 [相连关键词]:SPSS、大数据分析、阿里巴巴数据中心、消费模式、离婚率、金赛调查、
Realism
An approach to social research that insists on the
existence of an objective external reality,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which are amenable to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现实主义(客观控)[定义] :坚持客观的外部现实的存在,以寻找可供科学调查的潜在原因的研究方法。从启蒙时代就有,到1975年Bhaskar坚持严格的现实主义,以区别于上揭的社会建构法,因此映照了哲学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争。宋案:但这从本质上还是一种立场之争,用过去胡适的话来说便是:让我们“少谈一点主义,多谈一点问题”。“不管黑猫白猫,能逮耗子就是好猫”。只要能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两种办法可以兼而用之。 [相连关键词]:对像全球变暖这样的问题采取“不可知论”立场、异化
Reflexivity
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society and/or researcher and subject,
focusing on the continuous reflection of social actors on
themselves and their social context.
反身性[定义] :对知识与社会、研究者和他们的主题的关系,持续关注社会因素对研究者自身及其社会背景的影响。从米德到吉登斯本人,都注重反身性的概念,再如一个农民拆迁到城市小区来生活,他个体折射了很多的农村习性,这又与小区环境进行互动。小社会是与个体相互塑造的。这不仅仅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纪录片导演、社会活动家做完研究后,好比说使得手工艺人这个群体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摆脱了原来窘迫的经济境遇,而这些效应又对社会学家本人产生了光环效应。当然,有时也有负面效应,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是某某学者因为自己的研究被政府封杀。 [相连关键词]:反思现代化、二次现代性、危机社会
cience
A method of gaining valid and reliable knowledge of the
world based on testing theories against collected evidence.
科学[定义] :通过收集证据来检验理论,是一种获得有效和可靠知识的方法。宋案:什么是好的社会学?可以被证明,可以被验证,便具有科学性。不能二次检验,就不是好的。此观念可以上溯到伽利略、牛顿都科学宗师。也是一种实证精神,只不过收集的证据是从科学现象转移到社会现象。从社会学的宗师、积极主义的孔德即有这种科学化的倾向,再到两个马克思也是如此。可以参考库恩(1970)。
ocial Constructionism
An approach to sociology which is agnostic towards the
reality of social phenomena, preferring to investigate the
way that these are produced within social relationships.
建构论[定义] :以不可知论的视角,倾向于调查社会现象如何在社会关系中产生的方式。哈尼根(2006)对生态多样性消退的研究。其理论局限,便是专业知识的局限(生物学、自然历史学家、博物学家)。 [相连关键词]:社会学的科学知识(SSK)
宋案:综上,“理想型”是第二章最重要的概念!!!
《社会学基本概念》读后感(五):在变化中看不变(Theme 1)第一章
作为首章,主要对基础性的概念进行盘梳,“前沿感”不强,但“基础性”强。著作等身的吉登斯,特别注重在时空中解剖某一概念。
读此书的诀窍:观其大义。在变化中看不变。
大要:Structure/Agency 结构/机动即是描述社会的矛盾机制,是社会学试图理解社会对个人(结构)的影响与个人行为和塑造社会(机动)的自由之间的相对平衡,这是一种概念上的二分法(conceptual dichotomy)。
Modernity现代性—Postmodernity后现代性,则是我们理解从时间结构上,社会变化的大分野。分水岭是启蒙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
Discourse话语、Globalization全球化、Rationalization合理化、Society社会/社团,都是使用极为频繁的概念,“操作定义”的用词与行文十分简单明了,也将变化与恒定揭示了出来。找到权力结构,及其运动模式,是涂尔干以来的社会学家建立起来的一套范式。
因为原词是照英文字顺序来的。它们在本书的其它章节中会经常出现。
THEME 1 Thinking Sociologically:基础
Discourse
A way of talking and thinking about a subject that is
united by common assumptions and serves to shape
eople’s understanding of and actions towards that subject.
话语:[定义] 在共同约定的基础下,谈论问题的方式。在六十年代福柯谈《疯癫的历史》时被广泛接受,尤其是谈到“话语权”的问题,谁来决定对于疯人的定义,并且如何处治他们,这些都是政治或学术权力的对象。话语无处不在,从一个政府口号到社会学概念,提到一个词就进入到一个领域。因为福柯的这一反思,导致社会学界对于各种问题都产生了警惕性,所有话语都会弊于一隅,展示出当权者愿意被展示出的样子。他和布尔迪厄都认为揭露控制机制可以使行动者减少上当受骗。 [相关词汇]:恐怖分子、媒体、政府宣传、身份(认同)、社会阶级
Globalization
The various processes through which geographically
dispersed human populations are brought into closer and
more immediate contact with one another, creating a
ingle community of fate or global society.
全球化:[定义] 地理空间分布的地球人日益增多的接触,形成了命运共同体或地球村。此概念起源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涂尔干的“社会分工”,但第一次出现是1961年,进入八十年代后便为经济学广泛使用。在赵汀阳谈天下观,语从《庄子》而来,沃勒斯坦也在谈世界体系,多国组织的强大,国家概念的衰弱,跨国公司,大移民,全球旅行等等。全球化在很多社会学概念中都有不同的衍生现象,如社会运动、冲突与战争(阿拉伯之春)、文化鸿沟。
Modernity
The period from the mid-eighteenth-century European
Enlightenment to at least the mid-1980s, characterized
y secularization, rationalization, democratization,
individualization and the rise of science.
现代性:[定义] 从欧洲启蒙的十八世纪中叶直至1980年代中期,其特征为世俗化(secularization)、合理化、民主化、个性化与科学的兴起。按照韦伯的说法就是“世界的去魅化”,与神权、君权、愚昧落后说再见。罗斯托(1961)认为全球范围内都会摆脱传统的原则和理念,但现在来看是太乐观了(如非洲)。鲍曼(1987)力求抓住文化与精神。这些探讨都体现出“现代性”这个词过于宽泛。吉登斯在90年提出“后现代性”,试图消解现在的环境恶劣等问题,哈贝马斯说“现代性”被放弃得太早了。
ostmodernity
An historical period, following modernity, which is less
clearly defined, pluralistic and socially diverse than the
modernity that preceded it. Postmodernity is said to have
developed from the early 1970s onwards.
后现代性:[定义] 接上不赘。从七十年代开始建造奇形怪状的房子、莫名其妙的电影(《蓝丝绒》),现代性文化已经显得过时了。利奥塔在84年写了《后现代状况》发现科学主义消退了,鲍曼、鲍德里亚(二包)也推波助澜。后者说电子媒体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模糊了现实与镜像(现实的表象)。中国人现在生活在微信的社交系统中,正如鲍说的:比真实还真实(超真实)。《骇客帝国》即是从这一理念出发拍出来的,深为年轻人接受。个人认为,这是深描当代人情境的最好的词汇之一。
Rationalization
A long-term social process in which traditional ideas and
eliefs are replaced by methodical rules and procedures
and formal, means-to-ends thinking.
合理化:[定义] 用系统的规则和程序,取代传统概念的长期系统性研究。Ration=reason理性的。首先源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但归根还是韦伯的影响,将之区别为:实用性、理论性、内容性和形式性。其中的第四个,形式合理性广为人知。通过更有策略的研究,从设计方法到得到答案,博学的吉登斯还举出了现代音乐的例子,通过策略性技巧来作曲可以很新颖,却没有自发性。当代的不少社会学也是应此而生吧,揭示社会这个无处可逃的大铁笼。 [相关词汇]:理想型、网络化社会、麦当劳化
ociety
A concept used to describe the structured social relations
and institutions among a large community of people
which cannot be reduced to a simple collection or aggregation of individuals.
社会/社团:[定义] 一定量人群中,结构化的社会关系。十四世纪已经有科学社团了,当然也与前揭的权力有关。Elias强调“过程社会学”,即描述社团的互动与冲突。Urry(2007)也强调流动性。
tructure/Agency
A conceptual dichotomy rooted in sociology’s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ve balance between society’s
influence on the individual (structure) and the
individual’s freedom to act and shape society (agency).
结构/机动:[定义] 社会学试图理解社会对个人(结构)的影响与个人行为和塑造社会(机动)的自由之间的相对平衡,这是一种概念上的二分法(conceptual dichotomy)。
《社会学基本概念》读后感(六):观其大义(THEME 5)第五章
读此书的诀窍:观其大义。
著作等身的吉登斯,特别注重在时空中解剖某一概念,然后介绍了最新的学术研究,让我们有很强烈的“前沿感”。经典呵。
我们要注意到,对“操作定义”的用词与行文越简单明了越好,便于更多的学者或大众来讨论。把事实和观念说清楚。
因为原词是照英文字顺序来的。我将次序按照逻辑相关度做了调整,方便学生学习译作或英文原文。
THEME 5 Unequal Life Chances:生活中的不平等(卢梭式的标题)
Class
The relative economic position of large social groups,
defined in relation to occupation, ownership of property
and wealth or lifestyle choices.
阶级:[定义]以经济地位为核心,兼及职业、财产所有权、富裕程度或生活方式。宋案:当然这离不开两个马克思,另一个是韦伯。我们说中产、资产阶级(创造生产方式),在中国也很常用的概念。只是具体什么中产,大家理解出入很大。现代社会以前,主要是地主(aristocrats, gentry or slave-holders)和工人(serfs, slaves and free peasantry)。中国也有农奴、自由农,均以土地所有和性质来划分。 [韦伯]还将之与“地位”status进行了区别,认为技术能导致更多的“津贴”perks,但现在认为阶级是更加流动性的分层(stratification),如Goldthorpe更重视雇佣关系。所以“社会流动”的概念很重要,在中国我们要问:“无产阶级”的后代,能流动到资产阶级吗?
class一词在西方就是层级之意,classic即称有层次的,今云逼格高的。人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往高处走,贫农想着当中农,中农想着当富农,富农想当地主,大家看看《白鹿原》就知道。译名阶级,是生造词,如同阶梯一般的等差失序,顺序而不可僭越,这便是中国社会的传统惯性吧。 [相关词汇]:权力、资本主义、全球化、消费主义、投票模式、种姓、教育、性别等等社会身份。
ocial Mobility
The movement of individuals or groups between
ocio-economic positions up or down a hierarchy in
tratification systems, particularly social class systems.
社会流动性:[定义]个人或组织在社会-经济层级中的移动,或上或下或持平。二战后社会财富增加,社会学家探讨世界的公平性问题,阶级(见前class)的不平等现象。移动以上升为主,班迪59年做的九国研究,发现欧美从蓝领到白领的升迁大约在三成左右,这是重要的发现。Goldthorpe2007的研究表明,这种上升的大趋势总体上有所减缓。而Hertz的新近研究表明,在经济震荡中教育程度高的人变迁相对小。 mob 动 + ility 性质 →〔人〕动起来 → 能动性,从语源上与社会学的概念出入不大。 [相关词汇]:性别分工(谁挣面包钱?)、全球贫富差距拉大
tatus
The social honour or prestige accorded to a person or
a social group by other members of society.
地位:[定义] 被社群中被赋予的社会荣誉或特权,如上揭为韦伯的见解(而马克思将之与class不做区别)。但渐渐从专业度转变为生活方式的区分,也与阶级、政党性互相重叠。一个人可以有很多面向的地位:是某党,是运动爱好者,是个“贵族”,甚至是有收藏癖,打高尔夫球者,赛马等等表象。反映在消费中就是所谓品味,中国现在叫“逼格”。时尚、或圈子也是类似的表象。
overty
The condition of not having access to those things
considered ‘basic’ or ‘normal’ within a society.
贫穷:[定义]未能取得社会上认为“基本”或“普通”的生活条件。五十年代末Peter Townsend试图用电冰箱等十二件物品来定义贫穷,但如今的情况却更多变(比如富人不用电冰箱, philosopher doesn't tolerate flawed reasoning)。而这也是中国目前政府进行的一项主要德政:扶贫。另一项是对非洲的援助,人们将自来水、冲水马桶和蔬果消费当成三大指标。贫穷的标准及其测评问题,是争议性最大的,与政策制定也直接相关。
‘Race’ and Ethnicity
‘Race’ refers to various attributes or competencies assigned
on the basis of biologically grounded features such as skin colour.
Ethnicity refers to a social group whose members share a distinct
awareness of common cultural identity, differentiating them as a social group.
种族、民族性:[定义]前者更多的与肤色等生理指标相关,而民族性更多与社会中的有共同文化认为的族群相关。前者更体质,后者更文化(语言、历史)。北美以外的社会学家经常使用前者,来组织惊人的说法或标题。我以为此一观念的重要性,由于民族运动(如时至今天依然大张旗鼓的加泰隆独立)的如火如荼、长盛不衰,变得非常基本。在政治学、历史学中,也大量接触到同类问题。社会学中喜欢举的例子如3K党、南非的种族隔离运动、二战中的犹太灭绝。 [相关词汇]:科学测量、DNA测定、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然而最重要的概念来了:
Gender
Expectations of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traits
and behaviour regarded as appropriate for the members of a particular society.
性别:[定义](是男是女或Q)取决于对社会、文化、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期望。六十年代以来的大讨论,导致更大的混乱。本来是个简单的生理性概念(biological sex),器官有别,可如今,各种心理层面、物理层面的自我塑造,自我认同:都有了很大的伸缩空间,最极端的变易方式有:着装、整容和变性手术。前现代也有非从属身份的妇女:包括女同性恋,未婚女子,助产士、女巫和妓女,但均“隐藏在历史中”。有人干脆将生理性别当成基础,让心理性别叠加成另一个层面,二者交相用,形成一种解释范式。但因为有同性恋婚姻,多人婚姻,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社会变得也越来越有容忍度(Mandel对14个发达国家的研究)。Butler, J. (2004) Undoing Gender (London: Routledge)认为“性别”是“表演性的”(performative),因为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关词汇]:家庭分工(工具型、表达型)、父权、男性气质(hegemonic masculinity)
Intersectionality交叉性:[定义]就是分析具体案例中不平等元素的交互关系,如阶级、种族、性别、残障、性取向(同性恋)等等。简单点,就是:阶种性(class + race + gender)。inter就是在什么之间的意思,section是分层。语义上,还是要在各元素之间分主次:主要和次要矛盾。其实这个重叠变化,这种表达太西方了。说白了就是一种多元分析嘛,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工具。此义主要由Crenshaw(1989)、Collins等美国学者提出并发展,欧洲不太理(又称 ‘et cetera’ problem)。2011年的研究揭示了中产阶级的印度第三代女性,与第二代的共同点越来越少。
atriarchy
The systematic domination of women by men in some or
all of society’s spheres and institutions.
父权:[定义]男对女的系统控制。 patri 父亲 + arch 统治者 → 家长制,父权制。恩格斯谈权力即以男性资产阶级连在一起。我认为甚至可以和动物世界联系在一起,是非常古老的社会-经济结构。但六十年代以来此概念成了女权主义者热议的话题:女人因为要生产和照顾孩子,所以依赖和附属于男性。但婚内暴力、男人出轨就层出不穷了。又通过媒体、时尚和广告的客体化,使女性进一步成为取悦和娱乐男性的工具。因为这是系统性的压迫结构,所以只有推翻父权政治,才能得到解放。瓦尔比(90年)将之区分为私下场合、公共场合的父权,认为取得平权只能不断努力。
宋案:总结一下,随着全球化进程,人类社会日益复杂,叠变分析成为主流。进行不平等或葛兰西式的霸权分析,就得在阶、种、性(class + race + gender)三者之间进行切换,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两两结合,可以将时空的大框架排列好。社会学家当尊重社会事实的历史成因,从而找到切入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