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实践感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实践感读后感100字

2022-04-13 03:00: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实践感读后感100字

  《实践感》是一本由布迪厄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60元,页数:4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实践感》精选点评:

  ●对社会的另一种想象

  ●【2017第1本书】很难啃的一本书,但读完也能立刻明白一个着眼男性特质、时尚等实证话题的学者如何跻身大家之流。书中对权力的处理和福柯有相似之处,查阅完才发觉二人都是巴黎高师的学生。作品艰涩但我也啃出了两点激动处,一是探清了“惯习”的相关内容,二是确定了资本拓展入无形区域的广阔意涵。虽然这也是我的疑问,为何要以资本的概念来命名财富,这背后是否有与经济学对话的计划?

  ●所谓的实践感很大程度上是对习性的感悟吧,读这本书之前最好先看一看单身者舞会,要不然根本不知道布迪厄说的实践感是什么

  ●很理论,很抽象

  ●说“翻过”比较确切。大部分都云里雾里,感觉是自己思考过并且快触摸到的主题,但好像完全不在一套话语系统里。。建议用作作语言学分析案例

  ●难读

  ●能把田野研究反思到这程度,也真是登峰造极了

  ●我看到数代法国思想家要把意指活动和生存活动统一起来,这本书就是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具体探索。

  ●我总觉得布迪厄就是一个日常生活社会科学化大师。

  ●太复杂了。

  《实践感》读后感(一):读 布迪厄《实践感》

  基于实践逻辑的考察研究

  50 从批评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的语言学体系,进入民族研究。

  266 布尔迪厄深化了马恩对于家庭的研究。

  386 收割意味着一种杀害。

  核心在于绪论

  《实践感》读后感(二):剧场的科学

  社会是一座广大的剧场,对本不存在的东西的言谈就足以使之进入存在:人们被卷入不计其数的“游戏”之中,原本虚无缥缈的目标或规范在彼此强化之下愈发成为不可抗拒的真实。你看着他们为一个容身之所劳碌半生,你看着他们喊着同样的口号来来回回地操练,你看着他们道貌岸然地围坐在一张桌边谈论与财富或事业有关的数字与符号。看着他们互相灌酒,看着他们彼此吹捧成就,看着他们把语言挥霍在谁也不在乎的无尽的闲聊中……而你,竟没有一丝愤怒,没有一丝惋惜,没有一丝反省,就好像这一切本应如此!这就是你,这种僭居着“社会学”名号的科学;你只在乎整个剧场运行的规则,而不在乎其中的人的遭际。你把他们的挣扎、他们的不甘、他们觉得最美好和最绝望的时刻、他们拼上生命去实现的愿景,说成是这场宏大的荒诞剧的无关紧要的副产品,是作为本质的社会机制的大海上泛起的小小浪花。即便你采取所谓“批判”的立场,也只热衷于借没有面包的人的名义剥夺有面包的人的尊严,你的最终目的不外是泯灭一切对抗、嘲笑和无视游戏规则的可能,以一种对你所设定的正常生活的向往排除任何多余的欲望、享受和冒险意志,以便完成你最终的作品——蝼蚁般的、用胃思考的“最后的人”。

  《实践感》读后感(三):布迪厄潜在的认识论视角(分析哲学化的视角)

  读布迪厄的《实践感》时倒是找到了一点久违的对理论进展的期待。布迪厄对habitus和champ的叙述一直让我想起分析哲学在intentionality和和生活世界方面的争议。我当然会更倾向于维特根斯坦式的立场:不存在intention(不存在habitus)。intend to do是个伪命题,因为根本不存在基于自由意志的intention。但我们也不是不能用intention这个词,但用的时候必须要保持警醒,intention指涉的就是生活世界条件(包括历史)的总和,而不是某种确实存在的状态,也正是这种综合决定了人的下一步行为,虽然人们以为做出决定的是自己的intention或will。按照布迪厄的话来说,就是“habitus就是habitus赖以存在的一切过去的总和”。当然,布迪厄不见得就抱着这种分析哲学的视角从而时刻警惕自己使用的概念,但无论如何,他的理论一经分析哲学化的确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以认知科学为纽带建立起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意义映射。换句话说,从分析哲学的立场来说,生理/物理要素和社会/文化要素既不是谁决定谁的关系也不是互相决定的关系,相反,生理/物理要素和社会/文化要素本身指涉的就是同一事物/现象,只是语言游戏呈现出了几套概念语言系统而已(比如对应同一现象,自然科学描述为神经元运作,认知科学描述为意识/心理,社会科学描述为社会/文化行为,人文学科描述为精神。它们之间的意义映射体系现在极不完善,但仍然能够看出产生这一努力的研究趋势——更多分析哲学和神经科学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说,布迪厄希望用camp,habitus等一系列概念来解构structure/agency以及主观主义/客观主义二元对立的努力和论述如果经过发展和修正,可能能够建立一套新的社科研究的认识论观念(毕竟社科、认知和自然科学即便能够建立意义映射或者说认识论上的协调,它们之间的侧重点也非常不同)。从这个角度讲,福柯的理论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改变社科研究的认识论(其实福柯在利用尼采时抛弃了尼采对自然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期待),但布迪厄的理论却有这个潜力。其实这种分析哲学化的立场在布迪厄的理论中有许多其它表述,比如,实践信念不是一种心理状态,也不是由精神自由决定的信从,而是一种身体状态。

  《实践感》读后感(四):中文版和英文版对照

  这绝对是自己看得最为痛苦的一本书,拿下又放下、放下又拿起。不敢贸然去评价中译,不懂法语,但看着着实着实费力。(这是Amazon上的一个评论: It's terrible... I have to read this book for a sociology examn and it's a disaster. Often one sentence goes over more than ten lines and a paragraph over a page :( by the time you get to the end of a sentence, you've forgotten what the beginning was about. And there are so many complicated words. If you have a choise, don't choose this one.)

  这本书的英文版本是 The Logic of Practic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 edition ,August 1, 1992)

  现英文、中文各摘一个长句(正文第一句),供大家参考。

  “在社会科学领域,认识的进步意味着对认识条件的认识所取得的进步;因此,这进一步需要人们不懈地回到原先的研究对象(在此是《实践理论概要》的,其次是《区隔》的研究对象),这些对象实际上都是一些机会,借以能使与对象的主客观关系更加完全地客观化。”

  “In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progress of knowledge presupposes progress in our knowledge of the conditions of knowledge. That is why it requires one to return persistently to the same objects (here, those examined in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and, secondarily, in Distinction); each doubling-back is another opportunity to objectify more completely one's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relation to the object.”

  《实践感》读后感(五):我是来看评论的

  看完《时间与反思》,兴冲冲的看看原著,据说是布迪厄最好最重要的一部著作。看了几十页,云里雾里,想来看看评论,原来大家都云里雾里。不管了,先翻完再说了。

  habitus译为:习性

  field译为:场。

  李康和李猛地翻译是:惯习、场域。在更早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中,也是译为习性和场的。

  对于布迪厄的两个核心词汇,目前有两套译法。了解这一点,不至于在看不同译著的时候精神错乱。

  蒋梓骅

  男,1944年生,1966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原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2至1984年赴瑞士日内瓦大学进修,1995至1996为法国波尔多第三大学高访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法语词汇学。

  近年从事哲学、社会学、语言学译介工作,发表的译著有:

  -《多义的记忆》(德里达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8)

  -《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托多洛夫著,合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1)

  -《结构语义学》(格雷玛斯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12,获陕西省第七

  次哲学社会学科研成果三等奖)

  -《实践感》(布迪厄著,译林出版社,2003,12)

  -《米歇尔·福柯访谈录三篇》(收入《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海德格尔与列维-斯特劳斯:差异与差距》、《海德格尔与博弗雷的对话》

  (《人文新视野》第一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

  -《法汉经济大字典》(译者之一,人民大学出版社,待出版)

  包亚明

  包亚明,职称:研究员

  基本介绍: 包亚明,男,上海人,1965年生,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先后获得学士学位(1986)、硕士学位(1989)、博士学位(2001)。1989起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助理、上海社会科学院特色学科“西方文学文化批评思潮”学科带头人、《上海文化》杂志社常务副主编、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研究特长主要为西方文艺理论、都市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目前承担课题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球化与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艺理论新问题研究”、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现代性、全球化与都市文化理论研究”、上海市委宣传部专项课题“书店的文化消费空间与上海图书流通市场研究”等。 主要学术成果有专著《后现代语境中的美学与文化理论》(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专著《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合作,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论文集《游荡者的权力: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论文集《在语言与现实之间》(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主编有《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都市与文化译丛》(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四卷《后现代景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眺望者丛书》(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年)、《世纪风——生于六十年代学人批评文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当代思想家访谈录》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包亚明2000年3月至4月为英国学术院的访问学者,2002年8月至2003年8月为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04年秋季学期应邀在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为研究生开设了“当代中国都市文化研究”课程。 其他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有:2001年4月参加了由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联合主办的“上海都市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作了题为“怀旧的政治:上海酒吧、精英叙事与知识分子话语”的报告;2002年7月在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研究生暑期班上,作了“‘新天地’与上海都市空间”的报告;2002年7月参加了由香港大学、哈佛大学和纽约大学联合主办的“在中国现代历史中重新定位上海与香港国际学术讨论会”,作了有关上海“新天地”研究的发言;2002年1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第17届年会上,作了“城市发展与全球文明对话”的报告;2003年应美国科罗拉多学院的邀请,作了“怀旧与当代上海都市文化”的报告;2003年4月参加了美国俄勒岗州立大学举办的“当代中国的娱乐、文化工业和美学”研讨会,作了“当代上海娱乐消费类媒体的发展”的报告;2004年6月参加了香港岭南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合举办的“都市想象与文化研究”国际研讨会,并作了“上海与《上海一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的报告;2004年10月应澳门大学传媒系的邀请,作了“上海都市想象”的报告,应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的邀请,作了“都市文化与上海、香港双城记”的报告;2005年8月在第四届国际亚洲学者大会上主持“城市形象塑造与上海都市文化研究”专题小组。

  1971年生,辽宁沈阳人。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1996年获得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法学硕士,1996年至2001年在北大社会学系任教。

  2001年9月起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与社会理论。 发表文章:

  1、《从士绅到地方精英》

  2、《大学的使命》

  3、《哈贝马斯、吉登斯和社会学基础的批判性重建》

  4、《福柯与权力分配的新尝试》

  5、《论抽象社会》

  6、《学术、政治与自由的理论》等学术文章。

  出版、翻译:

  1、《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

  2、《社会的构成》

  3、《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等著作。

  李康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编辑本段

  学术经历

  2004年8月至2005年7月 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2001年1月至2001年5月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福特基金“青年社会学者”进修项目

  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

  1993年9月至1996年7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

  1989年9月至1993年7月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本科

  编辑本段

  开设课程

  北京大学本部研究生 历史社会学专题研究

  北京大学本部本科生 国外社会学学说 历史社会学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社会学理论

  清华大学研究生 社会学理论

  清华大学本科生 西方社会思想史·下

  中央民族大学 社会学理论专题研究(社会学博士)(09春)

  编辑本段

  主要著作(含合著及译著)

  克里斯·希林 《身体与社会理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齐格蒙·鲍曼《社会学之思》(第二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7月

  基思·特斯特《后现代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克里斯·希林 菲利普·梅勒《社会学何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约翰·奥尼尔《身体五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毕利希《论辩与思考——社会心理学的修辞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年

  德朗蒂主编《欧洲社会理论手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年3月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五版),北大出版社,2009年3月

  米格尔·卡夫雷拉《后社会史初探》,北大出版社,2008年

  《帕森斯学术思想评传》[德]乌塔.格哈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论基督君主的教育》/[荷]伊拉斯谟著 译著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第2版)》/[英]布莱恩·特纳主编 译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教育思想的演进》/[法]涂尔干原著 译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福柯文选》(共四卷),三联书店即出(与李猛等,共约140篇论文,承担其中40篇)

  伊拉斯谟《论基督君主的教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布赖恩·S·特纳主编《布莱克威尔社会理论指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布鲁斯《社会学》,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00

  沃特斯《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与杨善华等)

  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与李猛)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与李猛)

  斯特罗克主编《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辽宁教育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与渠东、李猛)

  施路赫特“信念与责任——马克斯·韦伯论伦理”,《思想与社会》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pp242-336

  ·特纳“探讨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讲》,三联书店1998,pp173-194

  戈里高利“‘历史的宏景’: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社会变迁”,《国外社会学》1997年4-5期合刊

  罗纳塔斯“昔日风云人物还是今日弄潮儿吗?——社会主义过渡转型中的企业家和共产党干部”,《国外社会学》1996年5-6期合刊pp43-62。

  林南“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中国农村地方法团主义实际运行”,《国外社会学》1996年5-6期合刊pp68-86

  主要论文

  “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载于杨善华、谢立中(编):《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pp1-67 “经典理论缘何经典?”,《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2年3月号

  “吉登斯”,载于杨善华(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p210-256

  “埃利亚斯” ,载于杨善华(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pp313-366

  “革命常规化过程前后的精英转换与组织机制变迁:以冀东西村为例” ,载于王汉生、杨善华(编):《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pp232-286

  “身体视角:重返具体的社会学” ,《国外社会学》1997年第1期【后收入王思斌、杨善华(编):《社会转型——北京大学青年社会学者论文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单位:一种制度化组织内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第12辑,1996年(与李猛,周飞舟合作)【后收入《中国社会学》第2卷】

  校订

  库恩《中国三十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萨柯采《反思性历史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沃特斯《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

  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三联书店,2001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实践感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