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如也》读后感精选
《空空如也》是一本由[日]松重丰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空如也》读后感(一):中文版序言
20多年前,我第一次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到了北京,再转乘中国国内航班,飞往内蒙古。起飞后不久,万里长城映入眼帘,真真切切。即便置身于高空,也无法将长城尽收眼底。大陆的恢宏壮阔,令我震撼不已。
在内蒙古大草原的拍摄工作顺利结束。回到北京后,剧组给了几天难得的假期。在持续多时的外景拍摄中,我和当地翻译A君成了好朋友。我一再恳求,终于说动他带我去吃了顿正宗的饺子。从酒店出发,步行约15分钟,就有一家名气很响的饺子馆。盘中的水饺堆成小山,热气腾腾,好不诱人。趁热咬上一口,我便结结实实吃了一惊。因为它和我吃过的饺子截然不同。大家可能也知道,在日本,尤其是20年前的日本,“饺子”一般都是煎着吃的。虽说煎饺也很好吃,可这水饺直教人一动筷子就停不下来,仿佛是喝饮料一般,一个接一个灌进胃袋。加了满满几大盘饺子之后,我顿时对它的美味之谜产生了好奇,便请A君带我进厨房,逼问主厨“这水饺为什么这么好吃?”眼看着一个来路不明的日本人闯进狭小的后厨,主厨脸上却没有一丝怒色。他告诉我:“因为鸡蛋不一样!”我压根儿没想过饺子馅里还能加鸡蛋,顿时欣喜若狂,只觉得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仿佛已尽在我的掌中。
第二天,我该回日本了。那天清晨,我与A君决定散步去天安门广场瞧瞧。当年还没那么多车,人也很少,放眼望去只有我们俩。走着走着,我忽然觉得A君长得很像我的一位童年玩伴,越看越像,像得一塌糊涂。我跟A君一说,才知道他也有同感。据说他也有个老同学和我长得一模一样。在去广场的半路上,我俩面面相觑,随即哈哈大笑。
一眨眼,20多年过去了。包饺子的时候,我也试过往馅里加鸡蛋,可至今没能重现在北京品尝到的味道。回国后,我和A君也保持了一段时间的联系,还互相寄过贺年卡,可惜后来断了音讯。
听说我的书要在中国出版了,这是何等荣幸。书里有好几篇有趣的小说与随笔,就是那个你们在《孤独的美食家》里见过的演员写的。它可不仅仅是遥远异国的演员写下的“谵言”与“戏言”。请回忆一下那位和我长得很像的老同学,毕竟,我们是风月同天的邻居呀。
《空空如也》读后感(二):空洞与虚无
看了松重 丰先生的书中后记,才知道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愚者谵言”是每天写一篇,花12天时间写出来的。不禁佩服他的行动力和创造力。这部分似真似假,脱胎自作者长年的演艺经验,几乎篇篇有埋梗,称得上是精彩的微型小说。
更为难得的是,它首尾相连,并非一篇篇的单打独斗。开头写访古寺,参拜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其后写老人性别难辨;到了最后,读者才知道这些细节描写并非多余。
作者以老人之口告诉读者,原来这尊木造佛像内部是掏空的,装得下许多东西;而演员的职业也正如此,“扮演五花八门的角色,一会儿把角色装进容器,一会儿又拿出来”。
作者随后的十篇小说正是幻想了他这个“空空如也”的演员容器所装下的十个不同角色。
广隆寺的弥勒菩萨半跏思惟像
这本集子的后半部分是作者在报刊登载的专栏汇总,就很生活化,让读者了解到一位更加真实的松重丰。根据网络资料,松重丰是直到《孤独的美食家》时才第一次当上电视剧主演。在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他都是个名副其实的普通演员。早年在没有演艺工作时,还会出去打零工赚钱;作为普通演员,在外演戏时并没有我们一般人想象的各种明星待遇,什么都要亲力亲为,下榻的酒店要自己找,在片场要自己交钱领盒饭。
看的时候,不禁揣想,不知那时的松重丰和TVB旗下部头约的甘草演员的处境相比,哪边过得更辛苦一些呢?
这部分挺有意思的文章,一篇是讲他跟随剧团去英国演话剧时,如何被人诓骗去接受了莫名其妙的洗礼,读的时候一直浮现井之头五郎的困窘表情。
另外一篇就是P123那篇松重丰式”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了,实在太绝了!哈哈!
《空空如也》读后感(三):《空空如也》:“表里不一”的孤独的美食家
他是《孤独的美食家》中那个最让人食指大动、垂涎三尺的日本大叔;
他是《深夜食堂》中外表凶恶内心温柔超级爱吃八爪鱼香肠的黑帮大佬;
他是《非自然死亡》中那个爱护部下、使命感极强的卖萌所长;
他是《Byplayers~如果6名配角共同生活的话~》“沉默寡言的色狼”;
他是《重版出来》中那个性格豪爽,经历了纸质漫画兴衰的杂志主编;
他是《今日的猫村小姐》中那只为了赚钱而去一个问题家庭当保姆的温暖猫叔;
他还是《空空如也》的作者松重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作为出道将近三十年的老演员,松重丰饰演的竟然都是一些跑龙套的角色,直到《孤独的美食家》,才第一次担任主角,彰显自己的光彩,散发着作为成熟演员才会具有的感染张力。
如此便不难理解大叔在《空空如也》中的第一部分《愚者谵言》所阐释的感悟。不得不说,大叔真是一个妙人,即便是抒发感悟,都搞出了“叙诡”。
《愚者谵言》一共包含了十二篇短篇小说,看似独立,其实是一个有头有尾的“糖葫芦“。一个终日不得志的小演员在工作间歇参观京都寺庙,遇到弥勒菩萨顿悟的故事,仿佛来自大叔的真实经历。
钻研如何成功塑造角色,大概是每个演员极其朴素的职业素养。即使是出场可能只有几秒钟的配角演员们也都想着为整部剧锦上添花。
所以大叔在这一部分采用了一种看似在角色中穿越的叙事方式,根据眼前的场景、人物来猜测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来感受和塑造人物,结果往往货不对板。这种独特的节奏感,既剖析了演员工作时的状态,也呈现了不拘一格的表演方式所带来的意外之喜。
松重丰也在这种“违和感”中顿悟:以前是这个想要,那个也想要。现在到了这个年纪,就要懂得放弃了,不再给自己无谓的期待。彻底放下演员的执着和“这个角色就该这样演”的烦恼,反而在表演中更加自然,没有任何表演的痕迹。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演者戏言》中,“孤独的美食家“松重丰上线,用25篇随笔幽默地分享日常生活、年轻时的趣事以及有关美食的诸多逸事。没想到这个严肃起来板着一张“扑克脸”的大叔如此呆萌。
经常听相声演员说自己的肚子应该是个杂货铺,什么都能拿得出来。然而演员似乎则是相反的,每个角色都是一次挑战,只有将自己彻底放空,才能不着痕迹地将观众带入到设定的环境中,达到演什么像什么的境界吧。
作为普通人的大叔,抽离角色之后的生活在“空空如也”的状态下,能够更加轻松自如。生活中的大叔不好口腹之欲,认为生活是一种苦行。他享受家人对自己演技的辛辣坦白的评价,带着家人一起包饺子,畅谈人生经验和方向。极简和谐的生活造就了大叔独特的人生智慧和演员哲学。
所谓有趣而不自知,大概说的就是松重丰这样的大叔吧。
《空空如也》读后感(四):什么都没做,来胡思乱想吧
文/舒念
如果说有什么职业能让人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那么演员一定这个问题的答案之一,这大概是世界上唯一有机会体验各种不同职业的工作了,穿梭不同的城市和国家,担任着不同的角色,拥有不同的生活经历,这简直是世界上最丰富多彩的职业了!
然而有着三十多年演员经验,如今已经五十多岁的松重丰却在自己半自传和日记性质的散文集中用了《空空如也》这个名字,明明讲述的都是身为演员的生活经历,每个故事都还别有趣味,为什么还称之为空空如也呢,大概不翻读一番都难以了解吧。
做演员的职业道路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大多数人的人生都面临过职业的转折,有时候是心血来潮,有时候则是境遇所致,在《空空如也》的前半部分收录的松重丰《愚者谵言》里的文章,每篇的开场都是一个令人摸不着头脑的疑问,今天又是在一场什么剧里呢?自己又在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即使对这些一无所知,作为一名职业演员,也一定不能临场露怯,无论如何也要打起精神揣测自己的角色。这才是身为演员所要做的事。
而这样云里雾里的场景,真的全部都是在演戏吗?难道不像是我们每天早上在通勤路上打个瞌睡,电车摇晃一下猛然惊醒,迷迷糊糊中忘了自己身在何处,要去向何处,难道不是这样吗?这种迷茫的感觉太过熟悉,也让人忍不住边读边猜,今天究竟是要做些什么呢?
也不是每个故事里的自己都在装蒜,读到下半部分《演者戏言》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松重丰真的做过建筑工人,做苦力的工作太过令人印象深刻了吧,所以在多年之后还是会猛然浮现,倒有点挥之不去的意思。也正是这样,执念也变得更为有趣,作为演员每天看到无数不同的场景,也将自己塞进无数不同的人物当中,尤其是成名之后,人就像一身戏服,披上了就会展示出不一样的状态。
拍戏之外,松重丰也不算是那个孤独的美食大叔,总还是要和朋友们一起喝醉,也要抱怨生活的不顺,还会遇到台词卡壳、戏服不合适的问题,演员的烦恼和打工族也没什么不同嘛,没有那些和超级明星搭戏的故事,也没有什么娱乐圈的八卦绯闻,偏偏就是能让人悄悄笑起来,在什么都不做时候,读完这本《空空如也》倒觉得自己的生活充实了几分。
所以到底为什么是《空空如也》呢?阖卷深思,大概是演员总要迅速进入角色的生活吧,不管自己平时是什么样,只要面对镜头,总要整肃一番,仔细回想一个全新的经历,还要带上些真情,无论自己是否空洞,也一样要填满这些饱满的角色,也成为别人生活中的一个部分。
《空空如也》读后感(五):松重丰:当孤独的美食家开始写作
57岁这一年,演了37年戏的松重丰成了新晋作家。
松重丰因为在日剧《孤独的美食家》中扮演井之头五郎而为人熟知。这部剧从2012年至今已连续播出了8季,几乎每季豆瓣评分都在9分以上。中年单身大叔的“一人食”吃播总是给大家带来愉快而治愈的体验,“五郎叔”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孤独的美食家》是松重丰从业来主演的第一部电视剧。大学期间便开始演艺生涯的他,在此后的近30年内一直饰演各种配角,直到2012年出演“五郎”后知名度大增。出道以来,松重丰凭借勤恳的努力和不俗的演技,在各种日剧和日本电影中留下了出彩的表现。《深夜食堂》中的黑帮大佬阿龙、《重版出来!》中的主编和田境树、《非自然死亡》中的UDI所长、《今日的猫村小姐》中的猫咪保姆……各种角色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和文字的结缘始于2018年,在《SUNDAY每日》连载的随笔记录了松重丰对于生活、食物和演戏的思考、感悟。他表示,自己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采访,一直想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尽兴地表达。事实上,从学生时代开始,这位日剧王牌大叔的心中,一直存封着一个导演梦。他想成为一个讲故事的人,后来繁忙的演艺生活不得不使他将梦想暂时搁置。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松重丰被迫开始了闭门蛰居生活,因而有机会实现一直以来的愿望,用小说记下自己天马行空的“妄想”,12篇连作短篇小说由此诞生。《空空如也》收录了这12篇短篇和之前在杂志连载的25篇随笔,分为《愚者谵言》和《演者戏言》两部分。
《愚者谵言》:演员是“空空”的容器
“空空如也”(空洞のなかみ)这个书名是作者从佛教的哲学中得到的启示。40岁出头时,松重丰经历过一段郁郁不得志的时光。当时他因拍摄往返于京都和大阪之间,回不了东京的家。在痛苦和迷茫之时,他常常在广隆寺的弥勒佛像前坐上四五个小时,完全地放空自我中,得到了慰藉和启迪。他开始逐渐对佛教产生兴趣。小说序幕里佛像的故事便源于他的这段亲身经历。他借助中间空心的佛像的意象,表达了个人对“空”的理解。
木制佛像为防止干燥开裂、便于火灾时搬运而被掏空,而前来参拜的人的思想会在空壳里无限延伸。演员也是如此。他认为演员的理想状态是一个“空空”的容器,每扮演一个角色就是将角色装进容器的过程。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会限制自己的想象力和角色的可能性。相反,抛下“这个角色应该这样演”的执着,听取导演、制作人的建议,让自己尽可能贴近角色本身,才能激发无限的可能。
“我的角色是什么?”12篇短篇小说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小说以考虑转行的失意中年演员为主角。除序幕和尾声外,每篇短篇小说都是演员对自己角色的一次怀疑和审视,展现了演员自我意识和角色之间的冲突。每一场戏中,作为叙述者的演员都不知道他将扮演什么角色,而是根据场景作出反应。他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主角,可往往到结尾,他会戏剧性地发现自己其实只是个小配角。吃完猪排饭招供的嫌疑人、马拉松比赛的配速员、埋在土里的僵尸……每个故事充满着奇思妙想,令人忍俊不禁,有时又发人深思。大量的内心戏体现了演员自我意识全开的过程,荒诞戏谑的结局则包含对此的轻嘲。
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演员过剩的自我意识。在他看来,演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看待周围事物,认为周围的人都在关注自己。这种看似理所应当的自我意识是值得怀疑的。就像小说《陪跑》中的主人公,始终认为自己是马拉松比赛的参赛者,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可到头来才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个不起眼的配速员。
“怀疑自己的角色”不仅是演员的箴言,也是作者在疫情的特殊语境下的反思。松重丰在采访中曾表示,疫情期间,长期的居家办公让许多人对自己的社会角色产生了质疑,比如在日本,有些男性在公司里作为上司居高临下,在家中却什么都不会干,遭到妻子、孩子嫌弃而成为“多余的人”。和自我意识过强的演员一样,他们总是以自己为中心,而无视社会角色对自身的要求。疫情提供了一个质疑自己身份的机会。对任何人而言,怀疑和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角色都是很重要的。这是作者给出的生活智慧。
《演者戏言》:在平凡生活中发现乐趣
相比短篇小说的脑洞大开,松重丰的随笔更多呈现了他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逸事。一个热爱美食和演戏、喜欢怀旧和自嘲的中年大叔形象跃然纸上,读来颇有趣味。
每篇随笔都以一句妙语为题:“给前一天狂吃大蒜的人送终,感觉如何?”“在困意袭来的午后,咖喱赶跑了塞满脑袋的起诉书”“蹲过马桶以后,再吃煎蛋卷和班尼迪克特蛋”“难得我送了寿喜烧专用锅当新婚礼物,你们还是别分手了吧”……作者仿佛化身为五郎叔,记录日常时总是对食物念念不忘中不忘吐槽。从扮演刑警聊到猪排饭,从法庭戏聊到咖喱饭,从《银翼杀手》聊到乌冬面,美食是绕不开的话题。在谈到寿喜烧中的牛脂时,他用诙谐的笔调描绘了一部由食材出演的戏剧:“歌剧《寿喜烧》的帷幕,自它在滚谈的锅里翩翩起舞的那一幕拉开。在男女主角满场飞的时候,它也在锅底默默支撑着舞台,为演技寡淡的蔬菜们穿上鲜美的衣袍。”每篇散文后都有日本知名插画师Abe Michiko的手绘插图,以美食为主题,配字也充满童趣。
幽默和烟火气是松重丰文字的底色。他以积极的态度捕捉生活的乐趣,用质朴的语言将平凡琐事编织成情景喜剧。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的童心、温情,以及对生活和演戏的热爱。他会把在高档酒店上厕所看作重要的事、会在拍花絮时“高声报出一串禁播敏感词和行业黑幕”捣乱、也会为了不让店老板失望像五郎叔一样吃下所有的饭菜、会怀念在京都影视基地的浴场裸裎相见、会调侃自己台词小抄上的“装可爱女生体”。这些随笔和短篇小说集相呼应,展现了松重丰关于演员和人生的思考。
会讲故事的人
在《空空如也》中,松重丰展现了他独特的叙述才能:奇幻中包含哲思,平实中富含幽默。
他的小说充满了奇异与幻想色彩。熟悉日本文学文化的读者不难从中辨别出夏目漱石和筒井康隆的影子。《愚者谵言》的结构与夏目漱石的《梦十夜》相似,通过描述不同的梦境表现细腻的感觉和深邃的哲理。在此基础上,小说又有着和筒井康隆的科幻“穿越”作品一样的奇思妙想。
无论是小说还是随笔,松重丰的文字都十分易读。平实简洁的语言仿佛叙述者的内心独白,幽默里带着讽刺和自嘲,显得十分可爱。他尤其善于把握叙事的节奏,在恰当的时候笔锋一转,超出读者的预料。
书中频频出现的日剧元素、叙述中流露出的迷影情结增添了作品的趣味性。小说中,作者对日剧的经典桥段熟稔于心,调侃老套的情节设定:审讯室里刑警请嫌疑人吃猪排饭、法庭上律师和检察官发表长篇大论、低成本深夜剧里埋在富士树海的僵尸复活、被古装片不断翻拍的本能寺之变和忠臣藏事件……在随笔中,作者也常常讲述剧组往事,吐槽死人难演、律师台词难背,回忆卡壳时的尴尬、跑龙套时的小心翼翼。
除此之外,书中也流露出作者对电影文化、尤其是对科幻电影的热爱之情。在小说《酒馆》中,主人公置身于《星球大战》的片场,和哈里森·福特、楚巴卡共处一室;在《被定食屋深处的外星人注视着,吃完大碗米饭》一文中,作者提到了《惊爆银河系》中的虚幻和现实;而《机器人的梦中有没有博多超软乌冬》一文以电影《银翼杀手》为引子,标题则直接致敬了菲利普·迪克的原著《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日剧或者经典电影爱好者,零人熟悉的桥段、元素总能一下子让人会心一笑。
小说也好,随笔也罢,无不展现着“五郎”风格的独特思考、自嘲式的风趣幽默。闲暇之余不妨跟随五郎的叙述,去他脑海中的虚构、非虚构世界游历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