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隐私时代》读后感摘抄
《无隐私时代》是一本由[美] 阿奇科·布希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隐私时代》读后感(一):可怕的是我们早已对隐私窥探习以为常
处身无隐私的时代,我们对手机应用窥探我们的数据从愤怒到无奈,最后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我们不停刷着这些窥探我们输入法等数据而有的精准营销推送,却也还能自在地在朋友圈等各社交媒体上继续畅所欲言、精心营造自己的形象,其实有时会觉得有些可笑。隐私狂欢时代,我们看似每个人都极其自我却又格外扭曲。 中国艺术家刘勃麟曾说精神的沉迷比肉体的消失还可怕,我深受触动。我们每个人都是被这个时代所裹挟的一员,我们或许不能选择逃离这个时代,与我们所处的环境对抗,但主动选择“不被看见”、保守自我,探寻“被忽略”的生活方式,在喧嚣的时代寻找自己的安身之处或许是我们真正能做的,而这些作者都会在书中告诉你答案。 作者涉猎艺术、自然、科学等多个视野领域,甚至是包括作者自己潜水、拜访实验室各种的生活体验等,语言生动、过渡自然,从丰富的生活世界中汲取诸多灵感,为我们展示隐身、伪装的魅力。 我印象很深的是第一章“看不见的朋友”,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在幼儿时期都可能有一个“想象中的朋友”,可能我们从未意识到,但他们却天然存在,是我们调和孤独与寂寞的生发物,我觉得太有趣了。他们的存在其实也说明我们每个人本能地需要一块自己的隐私之地。作者也给出我们一个推论:自我存在感有时会通过感知他人的存在而获得,今天我们在网络上所参加的社群也是同理,这都加深了我们与外界建立联系的体验。 此外,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些心理学观点也很吸引我“我们总喜欢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的同时窥视别人,这会让我们得到一种值得怀疑的满足感……”“未解的谋杀案之所以引人入胜,正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点犯罪情结……”还有“变色龙诗人”等等非常丰富、新奇的概念,有一种无穷无尽的感觉…作者对这些总是信手拈来,并从中探寻出隐形、隐私的相关意义,而我们读者,在这一有趣的过程中与她进行交流,不自觉中被她的例子吸引并得到一些启发。 不过这种叙述方式涉及范围广杂,作者并不能一一详述,不可避免地有些泛泛而谈,或者偏于片面。比如在书中第三章穿越自然界中作者提到刘勃麟城市迷彩的行为艺术作品,人与背景完全融合,给人惊艳之感,作者也借此展开伪装、“适应性静止”的描述,不过据我了解,刘勃麟其实在城市迷彩中想表达的是隐藏其实是无处可藏,与书中所述存在一些出入。
《无隐私时代》读后感(二):没有隐私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裸奔
无隐私时代
这本书分类为人际关系研究的书由一篇充满自然诗意的引言开头,全书意外穿插着天空海洋森林动植物的气息,但却并不违和。总的来说,是一本很特别的社会学书籍,很好读。
第一章看不见的朋友就足够引人深思,让我想起了头脑特工队里那只奇形怪状的粉色大象BingBong,随着小女孩长大慢慢淡出了她的生活,她也进入了青春期。
现在随着各种监视技术的发展,人们由于对隐身的恐惧和对人性的不信任渐渐习惯了用个人信息换优惠,有时更是为了融入群体逐步放弃隐私,以免自己成为“不合群”的那个。现实中的你和社交平台上的你,哪个才更真实?信息化、数字化的背景下,被客户画像围剿的我们,能否脱离网络而存在?很多如黑镜之类的暗黑系科幻作品对这种现象的担忧,人们也渐渐失去了在人工智能时代能够彰显最独特自我的——想象力。作为三体的粉丝,我不禁担忧如果面壁计划真的实施,人类是否有一个如罗辑那样足够丰满的大脑能够装下那么宏大的计划。
作家在自然界、艺术界、科学界和文学界广泛探寻隐身的含义和隐私的意义。甚至,从蓝精灵村到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这世上无数的神话传说,那些场所,作为很多人的精神寄托,都能安放一部分不安的灵魂。“生而为人的感伤之处就在于,你的身体就是无形化作有形的载体。”
对于纷繁的思绪隐身的需求,让人有一醉解千愁的冲动;对现实的困难隐身的需求,让人闷在家里躲进游戏中横刀立马建功立业;对家庭事务婆媳关系隐身的需求,让中年男人在停好车之后点上了一根烟享受片刻的安宁。
可是,想要隐身与期待被看见就像是围城的内外,人们似乎很难切中一条舒适的界限。在人际关系之中,给自己和对方一个怎样的空间才能亲密而又自在舒适,是需要不断磨合和拿捏的。
脑洞一下,将来匿名和隐身的需求会促成下一个风口,颠覆现有的社交网络模式。即时分享、阅后即焚、不溯既往,也许所有人披上隐身斗篷,大家能够换个方式,好好说话。
最后小小挑个刺儿,全书十一章的涉猎很全面,但是整体脉络不是很清晰,读完之后,有点抓不住羊蝎子,哦不,抓不住逻辑主线。
《无隐私时代》读后感(三):世界之大,有的是我们看不见的闪耀之物。
只读书名腰封前言的我,以为本书是讲在整个互联网世界对于人们隐私的问题。 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各大app想要申请用户的摄像头,录音权限,当你和朋友聊到某个东西却没有搜索记录时,也许明天就会出现在你购物app的推荐上。 但是读完整本书,发现和想象中的有些不太一样。 相对于隐私这个概念,作者有谈到,但本书绝不仅仅实在谈隐私,也许,用隐形这个词来描述,会更客观一些。 在前言的部分,作者就已经提到,人类肉眼可见的光谱,不过是电磁波谱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并且我们的视野范围仅仅只有120° 从而想到了,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区分,真正意义的不可见,和 正巧落入视觉盲区。 这是从生物特性的角度,在思考“隐形”这件事。之后,作者回答了为什么会对这些不可见事物着迷的原因,得到的回答是,这是因为这类行为在人类群体内部太过罕见。 在网络短视频的时代,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持续吸引他人的目光。 各大短视频平台,十秒,二十秒,三十秒的内容,目的就是吸引人的目光,留住流量。某天我在家的时候,临时有事走开了,手机忘记关锁屏,正好停留在某短视频app的页面,等忙完回头发现,手机依旧在自动的播放下一个短视频。 突然就意识到一些问题,也许短视频平台根本不在意手机面前是否有人观看,他们在意的是否能拥有流量。 作者也由此思考,当一个人通过在公众面前展示形象建立自我身份的时候,必然会导致某些东西的丧失,某些自我身份的核心成分被稀释。此刻,藏起来,当我们不在向外看待整个世界的时候,应该向内观察我们的心。 比如她觉得,人类的努力可以是内在的,私人的,独立的。看不见的东西有时反而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智慧和启迪。 这里大概是关于隐私问题的一些讨论。 如果想了解类似的话题,多年前的黑镜中的记忆粒子,我想已经给我们讲明了隐私的重要性。 其他的篇幅,大多是在讨论隐形的问题。 作者涉猎很广,从心理学,物理,社会学,材料方面都讨论到了隐形这个事情。 有些观点也是有趣的。 比如谈到了魔戒,这里引用了“盖吉斯效应”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有可能在“隐身” (或者说不受社会监督的)状态下做出越界和不端行径(这里想到了网上很多造谣的人,当你的真实身份被隐去,在网上的言论仅仅只是一个ID的时候,没有监督的时候,你是否还能遵守自己内心的准则呢?) 但另一方面,作者也提到了,在“隐身”的状态之下,不在他人的注视之下,我们更有可能吐露心声(比如教堂的拆毁室,也有一块帘隔开忏悔者与神父。) (这里是否说明,当我们“隐身“的时候,是否能短暂的抛开外界对我们的看法,评判,更容易听到我们内心自己的声音呢?) 比如她有谈到保护色的问题,变色龙,枯叶蝶,雪豹,他们所做的伪装,是为了躲过捕食者,更好的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此时,是不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隐身呢? 总而言之,整本书感觉更像是一些随笔集,作者学识渊博,书中很多地方提到引用一些电影书籍名人名言,所以背景了解不够,读起来稍微有些吃力,但是最主要的问题可能是整本书逻辑并没有太清晰。好的地方就是有些作者的观点,能引发一些思考,也挺好的。
《无隐私时代》读后感(四):嘿,别急着贴上你的摄像头
思想警察究竟多么经常,或者根据什么安排在接收某个人的线路,那你就只能猜测了。甚至可以想象,他们对每个人都是从头到尾一直在监视着的。反正不论什么时候,只要他们高兴,他们都可以接上你的线路。你只能在这样的假定下生活——从已经成为本能的习惯出发,你早已这样生活了: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有人听到的,你做的每一个动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细观察的。——乔治·奥威尔《1984》
如果只读书名和前言,《无隐私时代》就会停留在你以为的那个样子:告诉你,乔治·奥威尔的预言成真了一半。他料到了权利阶层对于公民个人领域的渗透,只是没料到如今的公民自己也有了想要曝光自己的需求。而其中的部分人对此需求格外强烈,并以此为谋生的手段… 读完我冷静了两天,开始觉得《How to Disappear》的命名大概率不是什么作者的疏漏,毕竟十一个章节写下来,作者没道理比我还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所以可能原因很简单《The form of existence》可能会让书的销量变少一半,甚至更多…中译名同理。而揪住这一点感到着急的顽固的我,则是因为担心大家以为封面是所见即所得,而误以为书中的内容只是在谈“如何觉察这时刻被侵犯的隐私”和“如何在这样的布控下隐身”。私以为,阿奇科说的可不是“你被监视了,首先把摄像头贴起来吧”,至少她不只是说了这些。 比如以下几个例子:
童年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而言总是很重要的,阿奇科讲了一个乍一听很生涩的词“客体永久性”,儿童时我们有“看不见的朋友”,长大后因为“内在的小孩”被商家觉察出了商机,于是又有了科技创造出来的伙伴。同样是陪伴,两者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我也在想,会不会是如今的科技还不足够发达呢?如果科技创造出来的伙伴不是siri和微软小冰的程度而是石黑一雄在《克拉拉与太阳》里创作出来的克拉拉呢?这个区别会不会开始变得无限缩小? 奥兰多的魔戒则很快发现不被看见的特异功能所营造的世界可能并不如我们初初以为的那样美好。涉及复杂的人性,我们最多只能为自己背书。而人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特异功能初始可能只意味着不同的力量,而人心却经不起测试。各种假设让自己是不是也变得不像可靠的样子?为了不让自己误入歧途,我可能会出于谨慎和胆小,把神奇的戒指好好的收起来吧。 生命的复杂性让有人想要“默默无闻地做自己的事”,就也有人“必须让自己的一切都曝光在公众的视野里”(但这部分人中的一些在因为曝光而获利后又开始公开怨念起隐私得不到保护,这就有点…)或许动植物们也一样,有神神秘秘的活在自己世界里的鳗鱼,也有为了让心仪的对象看上自己而开屏的孔雀。有擅长保命隐藏的岩石多肉,也有绽放出美丽花朵还要引来蜜蜂蝴蝶的果树。阿奇科的笔墨开始变得更加自持,她回想起高中时自己缺席的毕业照,并坦言几十年后的现在,在写《How to Disappear》的此时,如果给她一个重来的机会,她,会欣然接受。 一切可能都关乎选择,以及主被动的关系。比如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埃琳娜·费兰特,如愿吃到了匿名的红利,让这部畅销书的卖点不止步于书中的故事,还成就了希望读者的关注点保持在作品的神秘的埃琳娜·费兰特。而2016年他站出来了,公开宣称自己就是费兰特本人。没想到并没有粉丝买单,粉丝还愤怒地觉得他破坏了他们对于费兰特保持神秘形象的需求。 而以上只是占书中很小篇幅的部分内容。
《无隐私时代》读后感(五):裸奔的生活,没有秘密可言
窦文涛曾经在节目中说过一件事,因为需要和嘉宾陈银河进行对话,所以提前在网上了解了一些有关畸恋文化的资料。结果,在节目过后,窦文涛打开电脑发现,自己的邮箱和网页直接弹出来无数条有关畸恋文化的信息。
这些不被使用又无法消除的推荐,让窦文涛烦恼不已。
在社交媒体精准化的营销下,网友的很多信息都会被后台采取、分析,有一种让人无所遁形又解释不清的尴尬。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肖像被采集,住址被采集,甚至就医的私密信息都可能被有心人收集。如同我们活在一个透明的当下,每日如同裸奔,毫无隐私可言。美国作家阿奇科•布希著作的《无隐私时代》为我们分享了人类无隐私的多领域探讨。
关于隐私,作者认为“不被看见”,是一种力量,而非弱点。
那些看不见的,反而是真实的存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那是属于自我的,一个人的,不可以被分享的,欢喜、悲伤,都是只属于一个人的情感,不为人知,但,真实存在。
《无隐私时代》的作者专注于文化和自然领域多年,曾获得2013年美国国家户外图书荣誉奖,她在这本书中分享了一些关于自然界那些人类盲区的小知识。
比如说,鸟的眼睛可以捕捉到人类视力无法看到的颜色渐变,这和人的视网膜细胞结构有关。同时,鹿是无法分辨服装颜色的,所以他对人类的存在通常靠声音和动作来判定。大自然仿佛是一个很互补的空间,人类也只是也某些基因比其他物种优越而已。
当我们在窥探自然的时候,那些众多与我们先知的生物,也许早已洞悉。毕竟,越无形的事物,就越真切地存在于我们周围。
你以为神不知鬼不觉的在半夜下单的神秘礼物,早已被数据平台得悉,甚至连你下次心仪的那款都会在你睡着以后收到推送。
信息的曝光早已让我们无所遁形,但是,你只要朋友圈三天没有更新动态,朋友便可能焦虑地询问,你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其实,你只是出了个差而已。
不知觉中,我们开始信赖某种信息,越来越少的思考让我们敏感、脆弱。
一个人生活的好坏,不应该在于别人看见他做了什么,而应该是在于他自己真正做了什么。
处于信息透明化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自己的内心,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才能不被这隐私透明化的时代所裹挟,才不用费心的去设立一个人设,给自己一个真实的空间。
“不被看见”隐私之下的尊严
有网友议论全网三大疑问,黄晓明到底离婚没有,陈坤的儿子亲妈到底是谁,和徐静蕾为什么不结婚。
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但是很多人也知道,这些答案和我们无关。我们想保存自己的秘密的同时,却拼命想窥探他人,这是一种悖论,也不够尊重别人。
有人会觉得,肆意谈论公众人物的隐私,仿佛没有负罪感,理由是别人都在谈论呀!从众的心理让很多人失去对自己行为的判断能力。
书中说,信息的发达会剥夺我们的身份和人性。
一个失去分寸感的人,最终只会在信息监控的泛滥中迷失自己。
作者分享自己对看不见的理解,她认为,在我们身边,我们能看到的东西是有限的,比如光、时间和爱,这些都是看不见的。
作家茨威格说,有很多英雄是不希望被看见的,他们低调、谦卑、恪尽职守。默默无闻是一种自我保护,这种不被看见的力量,会在付出人的身上变成一种自立的态度,最后演变成一种自我满足感和归属感,使自己对自己有更深层的了解。
我们应该尊重那些不想被别人看见隐私,如同尊重自己内心的秘密。希望那些被采集的数据仅仅是作为消费供需的参考,而不是向着被销售的终端无休止的轰炸。
因为那些不愿意被人看到的隐私之下,也藏着生而为人的尊严。
真正的自由,是获得内心的安全
英国哲学家艾德蒙•伯克认为,让人类神往的正是那些未知的,看不见的东西。人类对自然界和地球之外的世界孜孜不倦的探索,足以说明这一点。
科技的日新月异不断进步,就是想确定在已知的世界中人类自己的位置。小到个人,我们从出生开始就饶有兴趣的认识这个世界,最终发现,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也是对自己的认知。
有哲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是隐形的,只是程度不同。
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就是不断寻求外界的底线和反应,对人事物都是如此。小时候我们喜欢的“躲猫猫”游戏,就是因为它体现了人对自己所影响的事情里面,蕴藏着一种对力量的掌控,这种掌控,可以让人内心产生愉悦的安全感。
而在“捉迷藏”的游戏中,又显现出人希望被发现的心理情绪。如果在游戏中那个藏起来始终没有被发现的孩子,在游戏的结束时,反而会伤心。
孩子们希望被发现,但是一旦失去了这种预知,又会觉得没被关注而失望。典型的是对事物失去掌控后的一种失落情绪。
心理学家发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段时间把自己藏起来,因为这时候他就可以进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审视。而之后,我们也希望被人发现,因为,我们需要通过和外界交流才能确认自己的意义。
“隐身”是一种力量,“被关注”也是一种力量。这两种力量的平衡才能达到内心的安全和自由。
在被信息社交裹挟前进的时代,在一个个人信息被无限放大的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定义个人隐私,又应该怎样平衡自己“隐身”和“曝光”的关系,《无隐私时代》这本书给出了一个重新审视自我的建议,让我们既能享受“隐身”的乐趣也能安然面对“曝光”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