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科学装懂指南》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科学装懂指南》读后感锦集

2021-07-20 00:24: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科学装懂指南》读后感锦集

  《科学装懂指南》是一本由【韩】轨道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装懂指南》读后感(一):科学虽然严肃,但也可以很有趣

  科学是无所不在的。小小的手机可以打电话、刷视频,笨重的飞机却可以飞在天上,汽车可以奔跑在马路上,我们可以烹饪出美味的菜肴,我们还可以用网络和远在彼方的人聊天……这每一项活动里都少不了科学的影子。正是有着科学的力量加持,以前我们很难想象的事情,现在都能一一实现。真可谓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但是我们要知道,每个技术的难关都需要旷日持久,甚至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工作者的攻艰克难,才造就了我们现在这样便利的生活。

  科学是严肃的、是理性的。任何不符合规律的、任何计算错误的,都无法实现应有的目的,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但是,科学也可以是有趣的,因为科学和我们的生活日常紧密联系在一起,再加上科学探索过程中总会有一些趣闻。如果你知道得非常多,那么任何一个切入点都可以带出一大堆的有趣的科学知识或者是科学趣闻。在茶余饭后与朋友聊天打屁,把这些有趣的科学讲出来,绝对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对哪方面的科学感兴趣,不妨来看看这本韩国作家轨道写的《科学装懂指南》。这不是某一个专科的书籍,而是一本杂科书籍,里边涉及的科学种类还是很丰富的。书中一共讲述了二十种不同的科学:有关于宇宙黑洞的、有关于时间旅行的、关于量子科学的、关于引力的、关于外星人的,也有关于我们身边的,比如说人工智能、数字货币、酒精、饮食、减肥、恋爱、死亡等等。这二十种不同的科学,总有一个或几个是你喜欢的菜。如果你对某方面科学特别感兴趣,那么这本书就作为一个可以将你领进科学大门的钥匙。如果你还想要深入研究某方面的科学,那就去找专门的书籍来阅读,或者是去专门的机构学习,说不定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就由此诞生。

  作者轨道是一位韩国的科学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年轻的科学工作者。那么,他对于科学的普及,就会用更年轻的、更时尚的、更潮流的语言来讲解。他还曾经参加过韩国科学脱口秀的节目,因此他在普及科学过程中,表达方式也更加平易近人。他的这本书在科学与我们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将我们身边的常见的东西与科学联系起来,并以简单、易懂、幽默的方式,将科普变得更加轻松,我们读起来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科学修养是一种内核,当你的知识掌握的越多,你也会变得越来越有内涵,除了可以让你成为朋友们心目中的知识达人,更多的还是能够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俗话说“艺多不压身”,当你了解得越多,就越会增加生活的智慧,对于一些事物、一些现象就比别人理解得更透彻,也就不会被伪科学所欺骗。

  《科学装懂指南》读后感(二):燃爆你的好奇心

  到底什么是死亡呢?

  在常规的理念中,死亡是指丧失生命,生命终止,停止生存。

  科学家们对于死亡不断的打破,再重新组建。

  50年前,大脑死亡,心脏也会停止跳动,就是死亡。后来有了呼吸机,即便是大脑死亡,心脏也不会停止跳动,人还有体温,甚至有着怀孕和行动的可能。

  2019年美国发布了一项重要研究结果,当人类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大脑还会继续运作。

  《侏罗纪公园》中科学家用保存在琥珀中的蚊子血,复活了几千万年前的恐龙们,如果现实中真的存在这样的技术,利用故去之人的基因,复活的人还是原来的那个人么。

  很多人认为,人存在的意义在于记忆,自己的记忆、别人的记忆。甚至有些人会提出这样的假设,人何时死亡?是被人遗忘的时候。

  有很多科幻片都在阐述这个概念,2014年的《超验骇客》、2017年的《黑镜》、2020年的《上传新生》,他们都在阐述一个相似的故事:

  当亲人、爱人逝去,我们通过技术把他们的记忆、逻辑、性格等要素上传至电脑合成,最后我们可以与他们对话,只要我们不死他们就永存,甚至他们还可以思考,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最终死亡的只有肉体,那么这个思维是真是假,这个虚拟世界的人是活着还是死亡呢?

  这个简直是科学与哲学世界的难题,而对于死亡的科学探讨《科学装懂指南》中,就有着很有意思的论述。

  《科学装懂指南》名字虽然看上去有些不严谨,但内容上确实是严谨的科普类书籍,和名字一样的风格的文字风格,让复杂繁琐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更加让人愉悦的是,书中的内容十分接地气,也对得起作者出书的初衷,让人们在闲聊中,不仅仅局限于家长里短,多一些通俗有趣的科学小知识,让生活更有智慧。

  书中的开篇,也就是前言部分,简直是直戳痛点,一上来就剑指“伪科学”。

  上个月,我还在车载广播里听到各种科学家(甚至量子科学专家、中国科学学院院士潘建伟都披挂上阵了。)努力科普,力求把近期火起来的“量子化”生活用品去伪存真,防止大家被各种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商品收取智商税。

  “负离子、远红外线、纳米、量子”等等诸多名词,为什么会成为商家营销屡战屡胜的法宝呢?还不是因为全民文化素质提高了,但是对深度科学认识不足,又对科学带着崇拜感,带着对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一脚入坑义无反顾。

  由此可见,为了提高防骗能力,多看正规渠道的科普图书,及时充值知识才是根本方法。、

  《科学装懂指南》的作者在书中这样想的,如果大家想了解深度科学,这本书并不适合,但是你可以从这本书中满足的你好奇心,感受到科学的神奇有趣。巴掌大的小厚书,最适合工作之余、等待之余消遣阅读了。

  酒精的冷知识、深海的秘密、你所不知道的黑洞、时间的旅行、死亡是什么、恋爱、自由意志、减肥的秘密、驯养的背后、外星人、人工智能、基因突变与超级英雄、鬼神世界的科学、地球灭亡、数字货币、引力-弱者的武器、为什么要打扫卫生、宇宙垃圾的认证资格、美食店的报告书以及最后一部分的量子力学。

  上述内容在书中都有体现,怎么样不知道你的好奇心有没有被激发出来,反正我读完后真的有一种慢慢的“饱腹”感,掌握知识的快乐,仿佛变成了“学霸”,但是也只是仿佛了,科学结果我知道,但是深度原理就不清楚了。不过,我认为对于普通人的我足够了,如果好奇我还可以继续研究,不是么?

  《科学装懂指南》读后感(三):科学也可以简单且好玩

  一般提到科普类图书,很多人都习惯与儿童及青少年读物联系起来。目前市面上销量最大的科普书箱可能就来自于青少年读物,但并不意味着大人们就理所当然的懂得更多,不需要再进行科学普及,或者说在许多人眼中成人的科普书就应该是大部头,是专业、严肃型的。大人们的求知欲似乎也相比青少年要更弱一些。平日里大人们大都停留在对碎片化信息的浏览上,每天接受到大量的内容,但真正理解,真正能吸收的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关于科学原理的知识反而很少。

  《科学装懂指南》是来自于韩国人气科学交流工作者轨道的一本科普类图书。书中,作者用简明幽默的语言,有趣的比方去像我们解释科学道理,在尊重科学事实原理的基础上,将普及科学知识的过程变得轻松。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人类对未知充满好奇”;二是“益于人生实战的故事”;三是“电影般的现实,现实般的电影”;四是“必备的科学涵养,不知道就是你的损失”。囊括喝酒、减肥、吃播、黑洞、外星人、饮食科学、虚拟货币、宇宙垃圾等20个日常生活中接触频率比较高的热点科学话题及科学事件,用幽默浅显的语言总结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

  与人工智能的科学为例。2016年,在一家叫做深度思维的人工智能公司推出了一个叫做AlphaGo(阿法狗)的AI程序,它被用来学习围棋算法,并对抗人类最顶尖的棋手。当年3月9日至15日,阿法狗与韩国九段棋手李世石进行了五番棋比赛,并经总比分4比1战胜了李世石。一年后,在中国乌镇围棋峰会上,阿法狗与排名世界第一的世界围棋冠军柯洁对战,以3比0的总比分获胜。相比于前一年与李世石对阵的版本,此次的阿法狗进步十分明显,对比这前的版本,好像更有自己的想法了。它不仅追求着简单求胜,在选点上更为精简,它在大局观上也有了增强。柯洁在赛后承认“输得没脾气”。他指出,阿法狗和去年判若两“狗”,去年它的下法还很接近人类,现在感觉越来越接近“围棋上帝”——围棋中永不失误的完美境界。

  当年我密切关注了这两场“人机大战”。对于它的算法我也有着一定的好奇心,但潜意识中总觉得这种过于专业过于深奥,需要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大量的时间精力才能懂明白。因而,对“人机大战”的理解也仅停留在对人工智能的强大以及它具有学习提高能力表示感叹这个表层上。尽管较多的关注人机的对战,但却并没有使我在讨论这个话题时有足够的谈资,因为确实也不了解算法的原理,而仅限于三言两语对人工智能的赞叹。就好像看新闻文章,只记住了文章的标题一般。

  对此,《科学装懂指南》在书中指出,阿法狗使用的是一种叫“蒙特卡洛树收索”和“深度学习”的新技术。在阿法狗之前,人工智能围棋是通过对现有的棋谱进行分析,模仿胜者的棋谱去下棋。这种算法用于国际象棋比赛中可以实现,因为国际象棋的下法有10的50次方种,只要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够快,就可以实现,1997年“深蓝”击败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就是最好的验证。但围棋的下法有10的172次方种,较国际象棋有着几何次数的倍增。现有的计算方式仍。。因此还需要“深层自我学习”,通过大数据不断手机信息,并进行比对,从而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做出近似的判断,即便是未曾见过的棋谱,也能判断是否与获胜棋谱相似,并根据获胜的棋谱,适当、相似地下棋。

  我总结出的更简要的大概意思就是,人工智能在不断下棋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搜集存储棋谱。在与人对弈过程中随机抽样选择部分数据进行分析,并与数据库中的获胜棋谱比对,进而择优选择能与获胜棋谱相近的落子步骤。原理简单说来就是不在全部数据范围中寻找答案,而且任选其中几个数,再从这几个里面挑选最优的。这就使我明白了其中算法原理的大体方向。当然,想要更多的了解它们的原理还是需要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每一门学科,每一类知识,每一种现象都很难以简短的文字就能完全描述并且让他们轻松接受。一个人的脑力精力有限,想要完全掌握所有类别的科学知识显然也是不现实的。而且,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掌握也是要看个人的吸收程度,同时能进行相应的总结,转换成自己的知识,才能从不懂装懂,变成真的懂。

  在这本书当中,作者对科普知识也进行了努力,用轻松的语言将科学变得有趣。读过以后,你不一定完全读懂所有的科学知识点,不一定都记得全,但今后在谈到此类话题,你可以多说几句了,并且,你不是在瞎掰。

  《科学装懂指南》读后感(四):写给非科学专业人士的科学知识

  从小我们就以一种仰望的视角来看待科学家,科学也看似并非我们普通人所能企及。生活中涉及科学专业领域我们往往心怀畏怯和不知所措,需要求助于专家和权威人士。殊不知,大众也经常因为这份敬畏心,傻乎乎的掉入伪科学的陷阱,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例如,某些广告上大肆宣传的排毒足贴,仿佛引用了专家的认证和提供足贴使用后的发黑照片,就足以论证其有效性。实际情况却不然,足贴只是吸收人体自然排除的汗液并与汗液发生反应,留下的黑色痕迹罢了。

  我们生活这样的伪科学比比皆是,如玉镯中含有的矿物质和红外线能够提升人体免疫力;倒着走路可以锻炼小脑;喝醋可以软化血管等等。

  那么科学到底是什么?如何辨别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陷阱呢?

  这本书可以来帮助你解答,虽然不能让你成为科学家,但至少让你不再那么容易被骗了。

  本书的作者是轨道,一位韩国科学工作者,书中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从日常科学的角度帮助大家解读误区,像读故事书一样的轻松就可以学习知识是作者的目标。

  回归正题,科学是什么?

  百度是这样说的: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作者对定义进行了简化:“科学是在同样的条件下,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同等水平的观测结果。”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分别从人类未知、人生实战、未来世界、科学涵养四个分类来讲述过往大家比较感兴趣的科学知识点。下面我选择其中几个跟大家分享:

  1. 喝酒对身体到底有害还是有益?

  大家都知道的常识“过量饮酒会引起肝硬化、肝癌,提高驾驶及工作的事故发生率,严重的还会引发酒精中毒。”但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某些报道,某位百岁老人分享的长寿秘诀是规律饮酒。如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让娜.卡尔门一位享年122岁的奶奶,她在午餐时就必须喝一杯葡萄酒。同时各类研究也提倡为了健康可以适当饮酒。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甚至出现了酒喝的越多大脑越健康的言论。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喝三杯烈酒的人活到85岁都不会得老年痴呆症。这些结论让我们开始对饮酒蠢蠢欲动。但以上结论全是错的,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进行了针对性实验,事实证明不喝酒的人比喝酒的人更健康。之所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正视,众多机构的研究经费源于世界著名的酒类企业赞助。还有一份研究证明,和不饮酒的人相比,少量饮酒的人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良好的教育及优越的生活条件,也许这才是他们长寿的真正原因。

  2. 减肥的科学

  很多人认知的最快速、便捷的减肥方法是节食,但是你所不知的是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自我保护机制,当你花费精力试图少吃的时候,大脑会启动这个机制。大脑会给身体下达指令,立即做两件事。一,食欲唤醒,让你的脑海中浮现各色美食,告诉你该吃饭了。同时让你觉得心情变差,严重的还会出现头疼和眩晕症状。所以常常饮食减肥难以成功;二,能量紧缩,当长期处于饥饿感时,大脑会给身体发出警报,身体将启动能量紧缩模式,降低基础代谢来维持生存。所以仅仅依靠节食并不能达到快速减肥的效果。同时进行运动和调整饮食量的方法才真正有效。最后每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没有一种方法可以适用所有人,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保持观察,才能有效防止肥肉去而复返。

  书中类似的科学问题还有很多,话题既有趣又不失严谨,适合所有喜欢科学和热爱生活的人,推荐大家都来读一下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