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上下册)》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上下册)》读后感锦集

2021-01-26 04:15: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上下册)》读后感锦集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上下册)》是一本由[美] 阿西莫夫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5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上下册)》精选点评:

  ●没看完。。。

  ●不知道是不是缩略书的问题,整本书的结构比较散,面铺的太开了

  ●微云 kindle

  ●中学白读了

  ●牛x之处是介绍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发现前先说,谁在什么场景下要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带来了此发现发明。科学的规律就在其中。人类通常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有了一个新理论新发明,结果发现还能推广到解决更多的问题,然后发现引入了更多的问题。中小学应该开科技史课。超厚,一本顶普通书5本。

  ●2019#174th。非常细致而全面的硬核科普大部头,涵盖了几乎所有自然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除了年代相对久远(1984),其他都无可挑剔。阿西莫夫不亏是百科全书似的通才式科幻作家。

  ●经典,好书!

  ●初中的时候在贾伯伯的帮助下,曾读过这本书的一部分内容,当时读的一知半解,但是却觉得非常有意思。最近终于把下册读完了(因为上册讲的是物理),感慨万千。阿西莫夫真是个全才啊,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讲的很通俗很到位,而且写东西特别能捉住重点,从来不让人觉得深奥和罗嗦。

  ●这世界很难得有人像阿西莫夫那么博学,而又妙趣横生。

  ●如是我闻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上下册)》读后感(一):没有卖的了!

  去哪里买啊?

  好想被熏陶一下!

  。

  。

  。

  居然出现“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居然出现“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居然出现“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居然出现“抱歉,你的评论太短了”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上下册)》读后感(二):愉快的阅读经历

  虽然已经快四十岁了,但是我青年时代受的教育显然没有那么完整,考虑到要教育自己的孩子,把这本书感兴趣的一些章节读了,兴趣盎然,阿西莫夫不负首屈一指科普作家的名号。个别知识点需要沉思一下,总体顺畅。

  后面等孩子阅读能力足够时,这本书非常适合参考。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上下册)》读后感(三):了解科学发展及主要成果的一本好书

  大到宇宙,小到各种粒子。横跨天文、地质,物理、化学、医学,很好的一本较全的科学读物,看完后发现在向女儿解释科学现象时也很管用的哦。其中印象较深的内容有:地球的形成真的是在很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好好珍惜我们的家园吧。还有一句有印象的话,有时候,无知其实也是一件好事。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上下册)》读后感(四):最令我着迷的一部科学史

  这是我非常强烈推荐的一部自然科学著作。

  很早以前家里曾有一套很让我着迷的书,分为四个分册:《宇宙、地球和大气》、《从元素到基本粒子》、《生命的起源》、《人体和思维》。这是妈妈80 年代在北京天文馆买的书,我上小学时看到它,虽然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足以读这本书,但对内容非常感兴趣,视若珍宝。初一时知道那就是这部《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的中译本前身,不知道是原书的第几版。记得当时一天下午放学后特地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到西单图书大厦去买这部书。

  著作分为上下两册,下册是生物学部分,可能是自己兴趣不大,只粗粗浏览过;而上册物理学和天文学部分我不知已经读过多少遍了。阿西莫夫是个叙写科学史的天才,他让回顾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史成为一种享受,与教科书不同,阿西莫夫会一步一步地从每一种学说出现的前因后果来讲明白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可以说我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对科学的概念都是由这部书建立起来的,它比教科书和很多当时图书大厦热卖的一些院士著作都更强烈的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好奇心,其实我觉得中国的学者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写这类的东西。

  与其勉强为之地看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不如好好读读这部无论文科还是理科人士都可共赏的科学著作。我强烈地推荐这部影响过我的书。如果您像我一样在少年时代读过它,更是一件幸运的事。

  《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上下册)》读后感(五):经典的人类自然科学通史

  首先吐槽一下封面,2000年出的书,但是美工像是十年前的产物。而且也不要过于纠结书名,毕竟能署名的作品,应该不会太差。

  阿西莫夫是一位经典的科幻小说作家,但是在这本书中,作者用自己对于人类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整理出了一本老少皆宜的自然科学通史。我相信,对于启蒙的孩子或者接受过自然科学教育的年轻人,这本书都会有很大助益。相比在家里的书架上放四大名著,说不定放这两册,更能彰显主人文理兼修的素养呢。想象一下,一名理科生,翻看这套书时那种似懂非懂的震撼吧。

  当然,对于这两本书,我不建议拿来硬看。就好像不建议你去看大英字典一样。可以选择性地按照自己的知识架构体系去阅读感兴趣的部分。而且不要担心,应该所有方面的内容,书中都有简介。不是特别深刻,更像是某些内容的一种编年史记载。会帮助你对现已形成的知识体系加以梳理。另外,想想成书的时代,更让我对作者钦佩不已。

  书中有许多精彩判断和评论。比如在第一章《科学是什么》里,作者对于希腊人对于科学起源的描述,对于当时自然科学体系庞杂的论断。书中对某些科学用语的起源也有所介绍(当然,大多起源于拉丁语或希腊文化)。在第三章《太阳系》里对于洛希极限的解释,也让我对流浪地球中轰轰烈烈的场景产生了共鸣,当然宏大的太阳系,也为作者创作的《基地》三部曲奠定了基础。第四章《地球》中对于西方科学家的地震仪的介绍,让我稍显不平,毕竟东方科学文化并不是作者书中的内容,只是在译注中提了一下。在第七章《粒子》中引力波的介绍,也将我带回了前几年最新科学成果的震撼里。在这一章里,中国科学家丁肇中,李政道和杨振宁为现代物理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九章《机器》中,看到鹦鹉螺与凡尔纳的关系,想到两位科学小说巨头的交集,也感到一丝震撼。在第十章《反应堆》中,马可波罗的游记中,也认可了东方文化中对于矿物燃料的使用。第十一章《分子》中,对芳香族和毒品的介绍。第十五章《人体》中对社会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的介绍。第十六章《物种》里“地球也是一个围绕着空间而自给自足的庞大的‘宇宙飞船’。所有用于启程的水,食物和空气,必须无限制地由废物中循环使用“的论断,更是让我对《流浪地球》小说的创意出发点产生了些许疑虑。第十七章《头脑》中,作者在19岁那年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也为后续的自动化发展提供了指引。

  真想把书中全部精彩的内容记录下来,以和自己的遗忘进行抗争。不过很遗憾,不想过多罗列了,也只能尽力攥紧双手把精彩的内容接收下来。

  仔细想想当代社会,物理世界的发展似乎停滞了好久,我们都被虚拟世界发展的红利包裹着,忽略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也许世界真像科学指南中对于自然科学梳理的内容一样,可以通过两本科学指南加以梳理。我更希望的是这两本手册,会在很快的未来,需要更新更多的内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