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未来读后感锦集
《野未来》是一本由王威廉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0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未来》读后感(一):有趣又不难懂的科幻小说。
这本短篇小说集一共11个故事,简单列一下读后感吧:
《不见你目光》有点儿《黑镜》的意思,但“感化”这个事情我想再深入了解一下;
《地图里的祖父》,两种父母的两种人生,挺好;
《退化日》,也许我们就是退化的人的另一个现实中的自我;
《草原蓝鲸》,乳白色帽子上的红色毛线团挺好;
《幽蓝》,有点儿马航的意思;
《分离》,关于爱情,“我爱的是曾经的你”;
《潜居》,比特币是个好东西;
《野未来》,赵栋挺酷的;
《城市海蜇》,和环保有关的故事,是塑料垃圾还是海蜇?是变性人吗?
《后生命》,这个故事有一点难读,但有意义;
《行星与记忆》,“他终将铭记行星上的万物和生命”。
几乎没怎么读过国内的科幻小说,也对这个题材兴趣不大,然而却能读完这本300多页的小说,可见确实写得不错,而且阅读难度不大,还挺有趣的。
《野未来》读后感(二):《野未來》的科幻內涵
按照作家王威廉的说法,《野未来》探讨的是现代科技力量之下,我们的荒诞,我们的变形,以及我们的恐慌。王威廉在广州生活了二十多年,他对广州这座既历史悠久、又极其现代化科技化的城市有着独特的感受。身处广州,就似生活在过去与未来的张力之下。《野未来》是对城市生活的表达,也是对未来科技的忧思。作者透过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一次思想实验。 《野未来》不单单是一个好看的故事,而是很理性,富有哲学韵味,是对现实具有思辨性的一种探讨。这种小说可发人深思,尤其是当中写的现实与虚幻理想碰撞所产生的冲突纠葛。里面包括了学生毕业后对前途的迷茫,社会对不同工作晦暗的定义分级,文凭限制甚至是扼制了人才的创造和科研热情,现下的生活方式到底是个人意愿还是随波逐流,以及未来的意义。 在科技急速发展的当下,当代人需要仓促地适应着各种变化。小说中的思考算是我们正需要面对的,尤其是在关于未来。有理论说过去现在未来三者其实是合一的,只是一个时空的放映,我们看似处于「现在」,但这个「现在」其实是我们自己赋予的一个假性阶段。而所谓的「未来」也其实是早已存在的轨迹。但小说中也有讨论到未来,这个未来除了小我的未来(个人工作前途),更是在时空中人类不断为之努力追寻的那个未来。赵栋喜欢在机场上班,喜欢那种未来感,「百年前人类学会了飞行,今天人类正梦想进入深空,直到时间之外」这比上述的理论更积极,但时间之外的本质是不是「过去现在未来合一」就不得而知了。这种也算是时空的未知性,是积极与消极并存的,一如理想与现实。 作者的手法简洁直白,也不多用华丽辞藻,便能呈现乃至挖掘最真实的一面,直击根本地反映社会生活。这使我们对于自己,对于社会,对于时代的代入思考加强。作者通过赵栋所写的追求,就是作者追求塑造的人物内在真实。作者说他努力去呈现好几种人物的声音,也让他们去辩驳。这就是将思想投入在小说人物中进行实验。科幻,这是在一个科技想法没有实践前的幻想。科学与科幻之间的关系也就只一字之差,两者在赵栋身上仿佛被融合了一样。就像小说里所说的,当下又何尝不是过去的未来呢?但对我来说关于赵栋消失的开放式结局,就像是文中的「我」的一种启发,反思。其实包括「我」,所有角色都是有相应的关照的,就像一种思想的分扯,带出了属于角色的独特作用。 这方面,朱有文考了街道办成功往上爬,也劝「我」考公务员,而认为赵栋是任性的。他的员工宿舍外景是繁华的商业街,对面是玻璃幕墙,与破旧,狭小,混乱的城中村形成对比。使得赵栋也不免认为朱有文的住处看起来更未来。但我认为赵栋是特别的,是吸引人的。他热爱自己的兴趣所至,坚信未来科技,想要参与其中却不得其法。他是偏执的,疯狂的,痴迷的,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又是卑微,无可奈何的。他的天才在现实中埋没,而最终他又是否真的突破时空而去,成为了时空旅者呢? 其实从这两个人物看,就像分别是「我」的自我和本我的对峙。对于科技发展,现实与虚幻的界限也渐渐变得模糊起来。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说:我们的时代可能已经创造出了一种乌托邦的升级版,只是它不再被叫做乌托邦,而是被称为科幻小说。如今随着时代科技发展,科幻的幻字已变得不再梦幻,我相信赵栋认定的未来也必然会逐步降临。在这个时期,我们正需要在新变中寻找古老而恒定的精神事物。比如作者在小说中反映,科技所代表的那种对于宇宙规律无条件的认可之间的矛盾。那个服从宇宙规律,从宇宙原理中诞生的科技,本身却又是可以突破所谓的规律界限。这个矛盾也覆盖了物质与精神层面,因此这样从未来审视现在,从现在审视过去,突破现实而回归现实,才是这个科幻小说皮下的内涵。 小说可以与读者形成一种对话,就像他写实的内容,可以引起我们共鸣,也可以引起不同观念立场的读者的思考。无论是何结论,过程都是有意思的。人类发展史上从来不缺参与者,因此这也算是时代的产物了。
《野未来》读后感(三):节制而迷离的诗意
《野未来》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印象,就是这些故事情节收束时带着的节制的诗意。
这让我想起日本作家乙一:大多描写都市青年的轻科幻或者软科幻;如果要再更准确一点,是那个写疗愈的“白乙一”而不是那个写恐怖血腥的“黑乙一”。虽然是发表在不同刊物上的短篇合集,但是王威廉像是一个脉脉温情的纪录片导演,他刻意在自己的作品里避开了鲜血淋漓或者寒毛直竖。
虽然很多故事情节其实思细级恐:
比如《不见你目光》里,“我”是否会重蹈余小樱“自杀”前男友的覆辙,
比如《退化日》里的那个头颅的来历以及最后老班长是否真的会放过“我”,
比如《野未来》的结尾里,赵栋的消失真的是去到未来了吗?不像吧。
但是王威廉在这些地方往往不是一笔带过,就是马上收尾,而且准确地说,是充满诗意和蒙太奇般的收尾,让我读到这些地方的时候不会被吓到把书扔一边。
在《幽蓝》里,哪怕是被觉醒的人工智能“劫持”了,也没有性命之虞,因为它们只是要“研究”我们。而这个“研究”甚至都不是开膛破肚,而只是观察。
在《后生命》里,哪怕是对复制“灵魂”走火入魔的李蒙在自己身上做实验最终失败了,这个体现也不是脑袋爆炸了机器短路了烧焦了实验室里有内鬼了或者有黑客或者外国的特种部队入侵了,统统不是,王威廉的处理是,李蒙的意识芯片,在实验室里忽然就消失了。这种处理很诗意。诗意在于它比去堆砌科学原理或者论证要简洁干净得多。
再想想,这些故事里写到过的好多对知己好友,我们似乎没有见到他们面对面彻底的决裂过。哪怕明白是要分道扬镳,他们都只是在心里告诉自己这次见面其实是最后诀别。整个过程,都温情而感伤,但没有撕心裂肺,也没有愤怒和憎恨。这是为什么呢?
我猜是因为作者意不在煽情,不在讲好莱坞式的轰烈故事,而在于将自己对未来的推理和哲思,以故事的形式拉伸拓展开来,揉进故事里。如果让王威廉来写荆轲刺秦王,我猜他大概会在地图徐徐展开之际就戛然而止,万万不会等到所谓图穷匕首见。
我猜作者要的就是这份节制而余音袅袅的诗意。
而诗意的另一个用意,是它对孰真孰假,存在与否等等终极命题的天然迷离、模糊。
当我不被“观看”或者“注视”的时候,我还真的存在吗?
当记忆可以倒流往昔可以完美复原,我到底是活在过去还是现在?
当意识或者灵魂可以移植复制,甚至上传到网络而得到永生,我还是不是我?
当人类进化得面目全非,自身可以光合作用甚至与机器相融合,人类和机器或者植物还有没有区别?
撇开这些大哉问不讲,其实都市文学本身,也大都是影影倬倬而自带诗意的。如果不是写一部职场小说,我们大概很难写得好都市的生活,因为所有人都生活得太原子化且不稳定了。邻居可能随着搬家而换了一拨,以前的同学好友甚至前同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少联系了。三五年一个周期,上一份工作都可以看成一个人的上一辈子。在这样的情况下,都市文学可能天然更适合甚至只适合短篇小说,因为我们每个人小世界中的芸芸众生,都在不断快速地登场退场,留给我们的越来越多的都是片段而非完整的故事甚至史诗。
用都市文学本身自带的影影倬倬,再嵌套进科幻的虚虚实实,这诗意当然扑面而来了。
总的来说,本人很喜欢这本《野未来》。它整本书里洋溢的诗意非常迷人且让人遐想连篇。个人最喜欢的两个故事分别是《分离》和《行星与记忆》,很期待它们有朝一日会被拍成电影。
最后提一点小小的意见吧。
在《潜居》里,老同学敬亭暴富的原因竟然是“旧手机网贴点赞农场”,这个设定让我很出戏。不是说不可以,但是实在跟周围科技和智能的发展程度不太匹配。我原来以为,敬亭是会利用旧手机里的个人信息,或者使用痕迹的碎片,来提取和整合旧机主的喜怒哀乐,精彩瞬间、或长或短的记忆乃至生平。再把所有这些信息出售给制作模拟机器人的公司,使消费者可以定制自己逝去的亲人爱人的“网络复刻版”。这个生意,可能远比给各种水贴点赞要好赚得多。
《野未来》读后感(四):过去从未消失,未来已经到来
王威廉《野未来》有感
过去从未消失,而未来已经到来。日新月异下,科技发展迅猛,时代也在悄悄改变。然而,科技的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创造未来的同时,也给未来埋下了未知的种子。
《野未来》这篇短篇小说融入了科幻元素,但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小说写了一群年轻的待业青年努力在社会上挣扎立根的故事,又借主人公赵栋展现人文和科技的关系。作家王威廉擅于观察和思考生活,书写城市现实的同时,更能够有人文和哲学维度的探索。他能在多数人熟视无睹的地方攫取故事,小说人物形象,表达对科技发展的担忧。
从叙述形式来说,小说以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并用倒叙的方式,开篇写“我”和赵栋再次相遇,然后回忆“我”和赵栋之前的相识经历。这一开篇引人入胜,使得我们对于“我”和赵栋之间的故事有了好奇感。同时,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口语的表达如“,好心都喂狗了”,突显着人物的个性。大量的人物独白,则表露着科技带来的人心感觉,流露出强烈的诗性化科幻风格。
叙述者“我”是一个年轻的待业青年,生活困苦,只能不断搬家,住在穷街陋巷里,过着鼹鼠一样的生活。“我”毕业后做过家教、填词人的工作,还曾为了稳定的工作考公务员,和生活努力做着斗争。“我”的情况是很多年轻人初入社会时最可能的生活遭遇。从学校走入社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使“我”这样的待业青年感到焦虑和迷茫。如“我”所说:“我觉得面对社会上的种种职业需求,我什么都不会,跟个傻瓜一样。”文艺青年面对不文艺的现实,必然要生出一种巨大的无力感。
相比于“我”和朱有文的务实和现实,没有大学学历的机场保安赵栋则是一个纯粹的文学人物。赵栋执着于科学探索,也习惯于现实生活中寻找科幻感。“那是一张非常年轻的脸,眉眼清秀,眼神真诚,白皙的肤色隐藏在胡须后边。”这就是赵栋,他看似就是一个未经世事的纯真小孩。赵栋是一个从北方来到广州的青年,他是广州这座城市的“外来者”,刚开始也是游历在陌生的城市,做过许多工作,最后在自己的努力下找到一份机场保安的工作。赵栋和他人不同的是,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他身上没有展现出对现实生活的焦虑感。他喜欢科幻、向往未来的世界。他的房间是全屏幕的:“都是银色的金属制成,在灯光下闪耀着光泽,有一种奇特的未来风格。”在“我”和朱有文看来,赵栋就是一个孩子,一个大孩子。我们常常对他天马行空的想法感到不解,也对他具有科研天赋却没有读书而感到惋惜。但赵栋在尝试过自学自考后还是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一直在有着未来感的机场工作。“未来不是幻想,一直持续到现在,包括你喜欢的现在,其实也是未来的一部分。”赵栋对科技、科幻的着迷,已经让他有了哲人的气质。在小说中,赵栋就象征着未来,他对未来的憧憬、偏执,是高度寓言化的叙事设置,小说最后让他消失在时光隧道,似乎预示着未来的来临。
“时空隧道”以及赵栋屋里《黑镜》式的屏幕装饰,无疑是科技发展、未来已来的直接寓示。科技支撑下的未来可以具有无限的可能,而赵栋的消失也说明着未来不远了。但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世界?科技与人文相辅相成的同时,随之而来也会产生悖论。就像小说中的“我”去到赵栋《黑镜》般影像化的房间时,不但没有感到惊喜,反而觉得感到虚无——“仿佛置身在另一个已经消亡的时空”。这就意味着科技给不同的人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恐惧和担忧也是重要一面。
小说结尾对赵栋的消失这样写道:“他或许已经置身在未来的时空,提前目睹了人类所获得的荣耀,以及不可避免的灾难。”高科技在帮助人们实现更美好生活的同时,往往也带来巨大的精神困境,甚至是直接的生存困境。比如人工智能的发展,直接逼迫着人类的工作性质转型。机器因智能越来越像人,所有行业都可智能化,越来越多职业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如无人超市、无人机驾驶员等,这使得不久的未来,很多人将面临难找工作的生存困境。从这个角度来看,《野未来》的“野”可以有“狂野”的内涵,透露着未来的世界是野蛮和疯狂的。科技的发展和推动离不开人类,倘若科技凌驾于人之上,就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灾难。所以人类不能一味的在科技上开辟领土,仍然要以人为本,兼顾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当科幻故事变成科技现实,人们将面临的,兴奋激动之余或许还有压迫感和恐惧感。《野未来》的作者王威廉敏锐地审视着我们身边已有的科技产品,思考着它们所寓示的人类的可能性未来。我们今天的生存困境,靠科技真能解决吗?对于底层身份的人物而言,那个被无数人憧憬的科技化未来意味着什么?王威廉的思考充满人文关怀,他想象着未来,更忧虑着现在。
《野未来》读后感(五):城市现实与科技未来——读王威廉《野未来》
青年作家王威廉的短篇小说《野未来》,写的是当代青年人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小说以第一人称“我”重遇赵栋展开叙述,借着“我”和赵栋从如何相识,到发生矛盾,到分离,再到重遇,带出科技高速发展背景下城市青年的不同抉择与共同困境。
《野未来》的故事设定在广州,这是作者所生活的城市,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现代科技大都市。王威廉写城市的作品有很多,《野未来》这篇侧重于用科技的景观来映照现实的疼痛。小说叙述了两种不同的城市景观,一种是现实的,一种是“幻想的”、未来的。但两者之间又同时是一体的,是具有延续性的。文章一开始,作者已经从一个城市景观切入叙述,籍着描述由于地铁线路不断延长,“我”的生活空间不断被逼迁移,远离中心地带。这同时象征着在城市的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有某些人一直被拒之门外,被抛离在外,他们被迫只能勉强挤身于城市的边缘,不论是现实的生活空间,还是精神上的生存空间都同时在不断被压缩。城中村这个景观的存在就揭示出一些跟不上或者不想跟上现代城市步伐的那群人,他们是奇异的,是特别的,是复杂的,同时也可能是温暖的,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文中的我在第一次进入城中村的内部时并没有预期中的厌恶,而是在那种脏乱差的环境中感受到了一种可以把自己隐藏起来的安全感,这象征着“我”在这些所谓社会“底层”的人们身上找到的一种共感、归属感,与钢铁、金属包裹着的未来景观形成鲜明的对照。
与现实的城中村景观相对的是赵栋理想中的未来世界。赵栋理想的未来是充满科技感的,是用银色金属包裹着的。就像他所喜欢的机场一样:“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呼啸轰鸣、机场复杂梦幻的建筑空间、穿着考究形色匆匆的旅客,构成了另一个世界,类似于科幻世界的世界。”这一帧帧画面如同科技电影中的场景一样,但这种场景只是在我们现在已有的机场环境中提取。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我们已经可以看见所谓的未来世界的影子,就像文中所说的:“未来不是幻想,一直在持续到来,包括你说的现在,其实都是未来的一部分。”其实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已经在未来化的进程当中,未来就是不断在“进步”的当下。未来也同样是一个影像化的时代,所有实体的东西渐渐消失然后被虚化的影像代替,在文本的叙述下,这个影像化的时代给人的感觉是空洞的、虚无的、仿佛是没有意义的。
文学是人学,作家写城市的现实境遇也好,写城市的科技景观也罢,都需要要把一切的思虑落实在城市中的具体的人物形象身上。小说中,主角赵栋最为典型,最能看到作家关于城市以及关于未来的思考。赵栋是一个没有学历没有背景的年轻人,他在这样一个功利化、实用化的时代注定只能充当一个边缘角色。但赵栋并不是普通的流浪者形象,而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对科技未来有憧憬的青年。他憧憬未来,向往大城市,可是他所憧憬的一切又跟自己没有关系,他注定要被时代的趋势与潮流所抛弃。赵栋这个形象最好地说明了现代城市结构中底层人物的无奈与悲哀。同时,赵栋作为有着特殊天赋的青年,他的遭遇也折射出当今社会过度看重学历、头衔导致“真才实学”“无用”等一类问题。赵栋很聪明,他看科学杂志所得到的见解,往往比专业人士还深入。他所缺乏的不是才能,而是学历和头衔。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切的才能与智慧如果没有外在的学历证明,那就近乎于虚谈,只会被视作可笑的“民科”。倘若赵栋想摆脱困境,重新学习参加自考他又会面临另一个问题:“假设他通过努力,又考上研究生了,但我想,他的那点天赋肯定被糟践得差不多了。他还有兴趣和心劲去做研究吗?去做研究还能有什么创新?你眼睁睁看着他到时变成一个天天想着怎么报项目拿经费的人,这一切付出会显得特别可笑。”他的天赋与热诚很可能被生硬的教育机制消磨殆尽,这是一个荒谬的悖论。
赵栋之外,叙述者“我”也值得分析。“我”是一个学中文的大学毕业生。在这个商业化,科技化的社会里,文学、艺术、哲学等学科往往被视为无用的东西。文学专业毕业的“我”拥有着不甘平凡的骄傲,对未来也有很深刻的理解,但自己所学专业不符合社会需求,不懂的什么技能,陷入生活困境。“我”读了很多书,但所学并不能实际应用到社会上去,我们是一群空有思想、缺乏行动力的青年。“我”内心是十分苦闷的,处境异常尴尬。但“我”这种人也有特别的价值。文学、艺术从业者所拥有的东西,恰恰是科技难以代替的部分。文本中直接说:“未来,除了艺术家,其他的都会被人工智能代替。”在未来世界里,“我”这类文学人物才有价值,因为有文艺才有创造力。“我”的生存现状相对于文学、艺术的未来价值设想,这种并举,这揭示了一种现实悖论,但不失希望。
希望在于未来,但小说叫“野未来”,“野”或许就是城市边缘人群。城市流浪者的未来是什么?开始进入这个文本时,我以为小说要借着叙述城市边缘青年的生活困境来批判城市发展、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残酷和冰冷。但读到最后,我们看到赵栋居然通过“时空隧道”消失了。这是一个超现实的、神秘而诗意化的结局,它有着很多维度的理解可能。比如,作家似乎想要借着赵栋对未来世界的憧憬,用诗性的方式寄托一种大的期望。就像在机场“时空隧道”中的一句话:“百年前,人类学会了飞行。今天,人类正梦想进入深空,直到时间之外。”在未来,人类或许能超越时间和空间。赵栋进入了这样的未来,就是摆脱了时空限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不再受当下世界的世俗规定所限制。理解《野未来》之“野”,要义即是自由、肆意和不受限。
《野未来》读后感(六):文学的时空隧道——读王威廉《野未来》
《野未来》以倒叙开始,将一副现实与科幻相融合的生活画卷在读者眼中徐徐展开。小说中的人物让我有了极强的代入感,不禁让我审视自身,一个与书中人物同样身处于竞争力极强的年代的人,以后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除此之外便是小说中独特风格的、天马行空的构思。时空隧道真的存在吗?赵栋真的已经去自己的未来了吗?《野未来》用技术的骨架建构了文学的隧道,引导我们去忧思人类的未来。
《野未来》这篇小说是以“我”这个第一人称视角来描写“我”与赵栋、朱有文、马征等人之间的故事,可以说是“我”的一篇自述文。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与书写剧情,语言较朴实简约,在辞藻与韵律上都没有过多装饰。小说中的比喻修辞很是生动形象,例如“地铁的线路一直在延长,像是被拉伸的血管”,又如“赵栋则像一条经验丰富的蛔虫,可以深入到城中村腹部那些毛细血管丰富的小肠”,前者可以令读者更贴切得感觉到地铁路线的细而长,后者可以令读者间接感受到城中村的密集狭小、赵栋对城中村的熟悉和赵栋这类人在城中村的渺小虚无。
在车水马龙的现代,小说作为群众的主要阅读文体,从中国的第一本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诞生以来,各种题材的小说如滔滔江海般地喷涌而出,民族的、战争的、爱情的、友情的,良莠不齐,很多作家都停留在了对经典的模仿或是停滞在新题材的苦思中,类似在几年前一度在网络上爆火的《斗破苍穹》,所谓主角光环爆棚的老套路,这样的文学作品,艺术性相对缺乏,属于快餐式的阅读文本。而王威廉却跳出了历史著作小说历史中的框框架架,他的小说是现实的、未来的、是符合小说潮流的发展的,他与前人小说中的差异,便是他基于对现代社会现状的思考与对人的未来的担忧和想象,正如郑焕钊对《野未来》的评价所说:“这是一篇不同于精英主义所构架的未来异托邦:体制化及其强大的力量终将让那些体制之外有天分的人因为没有体制的加持而丧失发展的机会,而在体制中的人则会在体制中丧失个性与天分。这是一个底层个体无法找到空间的绝望故事。”(《深度现实与未来诗学——王威廉科幻小说研讨会精要》,《华夏》2019年12月号)《野未来》这篇小说反映了与现代年轻人迷茫痛苦的真实写照,成功塑造了“我”这个自卑而又有优越感、不甘平庸却又缺乏勇气打破现状的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形象,小说结尾断弦似地戛然而止,开放性的结局给读者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震惊和耐人咀嚼的余味。 《野未来》的语言简洁而深沉,文风别具一格、沉重且发人深思。小说中作者对的“我”阔别赵栋数年之后再次进入他的房间的描写是:“一个简单的床垫像小船漂浮在夜晚的海面上。是的,地面也是液晶屏幕,整个空间都被黑镜所占据,让人喘不过气来……我感到的是虚无,我悬浮在空洞影像的幻觉里,仿佛置身在另外一个已经消亡的时空,徒劳地打捞着丧失了意义的碎片,”这段对赵栋房间的描写真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仿佛领着我走进他小说中、他的思想中的这个“黑镜”的世界,我的脑海都是黑暗的、沉闷的,这一段让我联系到了王威廉的另一部小说《后生命》中对意识芯片的描写:“我被困在一个类似气泡的东西里。那肯定不是气泡,但我只能这样类比。我也不是像一只飞不动的苍蝇那样,被气泡困住了,而是我和那气泡似乎是一体的……那里似乎没有什么具象化的存在,比如我们长条状的四肢,比如气泡的弧度,那里是没有的;那里有的只是一种存在本身,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形状。”从这两段文本可以看出,作者是擅长描写空间的,也能够把读者带进那个空间里去,去体会和共情,他能把这种抽象的、不可思议的事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让读者感知。我认为这是王威廉小说中最为独特的一点。
时空隧道真的存在吗?也就是类似时光机这类事物,霍金先生强调过时光机的关键点就是所谓的“四度空间”,科学家将其命名为“虫洞”;霍金先生强调,“虫洞”就在我们四周,只是小到肉眼很难看见,它们存在于空间与时间的裂缝中。在我们人类的研究的已知领域是没有能够穿越时间的机制的,可是在飞机、飞船和无线电波未发明时,那时的人也是认为人类是不可能飞天的,更何况说即使相隔海峡两地仍能实时听到对方声音和看到对方境况的现在?或许数年之后,虫洞的存在也会如现在的飞机那样司空见惯呢? 所以赵栋真的去了未来吗?我认为是没有的,只是小说中的“我”认为赵栋去了未来而已,这是文学的时空隧道,这是可能性的隧道。“我为了完成这个相信,赶紧删除了他的电话号码,并从那个地方搬走了。这样一来,他也许就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去了未来。”我认为“我”跟“赵栋”是两种人,前者是害怕做梦的人,体现在嘲笑“赵栋”的梦想和与人交往中的唯唯诺诺中,后者是热爱做梦的人,体现在后者即使是初中毕业,在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面前,仍能对自己的梦想侃侃而谈,仍然洋溢着热爱与深信不疑。所以我认为,赵栋去了未来这个情节,只是害怕做梦的、对未来没有信心的“我”,把自己的那份追梦之情寄托在了赵栋的身上,希望赵栋在另外一个维度的空间里实现了梦想。否定了现实中赵栋的存在之后,“我”删除了他的电话号码,搬离了那个地方,心安理得地投宿到不同的穷街陋巷当中,永远不会再遇见赵栋,也永远尘封了做梦的心。 《野未来》这篇小说是有共通感的,能够引起许多人、特别是当代年轻人的深刻感触。它在拷问我们:在这个高科技时代?普通人要做梦吗?能做梦吗?承担得起做梦的后果吗?多少人像“我”一样,别的东西不多,就书多,可书中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亦或是像赵栋一样,即便有着爱因斯坦一样的天赋,在这个一切都讲究资历、资格的年头,孤独的沉思终究会是徒劳。《野未来》既荒诞又现实,引人深思,值得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