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传的读后感大全
《孤独传》是一本由[英]费伊·邦德·艾伯蒂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传》读后感(一):孤独传
寻访孤独背后的隐秘历史,重现文明之疾的前世今生
孤独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演化史
全方位理解孤独的跨学科指南,助你远离情感黑洞的真诚之书
特里·伊格尔顿盛赞,梁永安、李洱、金雯、蔡崇达、文珍、包慧怡一致推荐
寻访孤独背后的隐秘历史,重现文明之疾的前世今生
孤独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演化史
全方位理解孤独的跨学科指南,助你远离情感黑洞的真诚之书
《孤独传》读后感(二):孤独就像是一碗螺蛳粉
孤独就像是一碗螺蛳粉,有的人乐在其中,有的人掩面而逃。作者费伊·邦德·艾伯蒂是一位长期关注身体、情感、药物、性别的英国历史学者,她在书中为我们揭示了“孤独”这种情感作为一种现代病,如何从19世纪一路发展到今天,以及人们为摆脱孤独的困扰,都想过哪些有趣或奇怪的办法。比如:
用泡澡来调节体内温度,因为人们觉得“孤独”是一种冷;
放血疗法,因为认为“孤独”是一种有害的体液;
研发“孤独药片”,因为认为可以用对付抑郁和焦虑的方法来对付孤独;
作者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和作家人生经历中对孤独的表现、社交媒体造成孤独的传染性、建造养老社区却孤立了老年群体等一系列现象指出,孤独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原因在于它是一种与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相关的文化症。
正如作者所说,存在着积极孤独和消极孤独,孤独不过是一种暂时的状态,是人类在获得理想生存方式之前的一项选择,应当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所以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孤独可以是某种我们理解自我与他者的进路。”
《孤独传》读后感(三):对孤独的阅读联想。
微信阅读读完,才明白难怪作家,文学理论家推荐。孤独-一种被发明的传统,大约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作者从多个角度探讨孤独以及其历史,个人较为看重的篇章是孤独与身体,社交媒体,老年人孤独的关系。整体而言,可以作为对小说(荒凉山庄,暮光之城)历史(维多利亚女王,托马斯 特纳)社会,电影的分析和评论。对于作者对孤独的延伸,思考,不由想起了宗教广义对人的意义。总之,适合常读常新,也许上帝死后的时代,是虚无时代吧(而这恰好是另一位英国记者,彼得 沃森的著作的主题,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西方思想,宗教,文化的梳理),孤独繁盛在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科技革命进程中,19世纪,离20世纪-现在世纪的前夜,更近的一个世纪,是很多现代包括(现代主义)社会,思想,艺术和文学的根源。较为遗憾的是,作者似乎并未在结尾提及亚洲(东亚和东南亚)的社会情况和症结,也许是出于本土视角的缘故吧。稍往远延伸的话,历史的研究方向,也是有意思的:从国家 的政治,战争,经济到文化史的宗教,社会小人物,印刷术,图书馆,市民们的心理情况(通过对日记的分析),再到被忽视的自然环境,情感,身体的塑造,思想,以及病人,疯癫的处理,乃至孤独,寂寞,记忆,怀旧,下一步是什么呢?也许就是AI,病毒,和死亡(已经被研究过),或许还有等等,毕竟人的发展过程, 世界的演变,蜕变,就是将要抑或正在书写的未完成的记忆梳理(专家的,私人的,官方的)-历史。打个比方,假如外星人要了解地球上生物的故事,记忆的话,那么历史,无论是动态的(纪录片 或电影),还是静态的(书的纸质,电子媒介)都是绕不过的。夸张点说,历史是智人文明的生命树,永久存档。
《孤独传》读后感(四):《孤独传》:孤独是现代人的流行病且无药可医
《孤独传》
作为独生子女,我一个人独自长大的,小时候的我虽然经常独处,自己一个人吃饭、学习、看电视、玩游戏,却很少感到孤独,那时候的自己甚至觉得父母不在家没人管着我,是多么的自由自在。
长大了以后,却很少能体验到独处的宁静,更多的时候是在人群中,感觉到举目无亲、彻头彻尾的孤独。热闹是别人的,我什么都没有,也什么都不想要。
这本讲述孤独的《孤独传》拿到手上翻开书页,关于孤独的点点滴滴,事无巨细,全都浮现在眼前,我发现了解了孤独,也是了解了我们自己。
这本书是由英国女性作家费伊·邦德·艾伯蒂所著,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融合了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等诸多学科,深刻而详细地还原孤独的隐秘历史与复杂含意。每一章聚焦孤独的某种形态,探究孤独与个人和社会、情感和身体之间的关联,让我们在更理解孤独的同时,也感觉到自己并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有很多人和我们一样孤独,了解了其他人的孤独经历,从而得到了安慰。
她在书中旁征博引,让我们明白孤独不仅是一种个体感受,它还与婚恋、医疗、教育、养老、社会福利等议题息息相关,它还是一种代价极高的“富贵病”,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心理病,一种折磨人却暂时不会致死的慢性病,逐渐让人孤独成瘾。
在本书中,作者认为孤独是一种现代传染性流行病,在1800年之前的文字却从未有记载,而现在关于孤独、研究孤独的书籍几乎遍地都是,这并不是说从前的人们就不孤独而是人们大多以消极的方式自行消化,耻于讨论孤独。
正好比现在的我们自己,如果我和身边的亲人朋友说自己很孤独,得到的回复用脚趾头想想都能猜到,起先是嘲笑,往后是给你介绍对象,最终会觉得你只要有了爱情生了孩子忙于工作就不会孤独了。
这让我感到很沮丧,而提出这个想法的我自己都会被尴尬得用脚趾头抠出一个三室两厅,我们很多人都无法正视自己内心的孤独,更罔论和孤独相处。
这种孤独病不是绝症,但是它给人们带来的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从孤独引发的抑郁,再到自杀的冲动,或许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也或许是累积了很久的感情终于爆发而已。
我们生来孤独,当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和旁人肆无忌惮地谈到我很孤独,我希望得到帮助并真得能得到安慰而不是嘲笑的时候,或许才能够真正摆脱孤独。
End。
《孤独传》读后感(五):《孤独传》:探究孤独的历史和意涵
孤独这个词,让我联想到今年看的一些影视作品:《无依之地》(Nomadland,2020)、《旺达幻视》(WandaVision,2021)、《马尔科姆与玛丽》(Malcolm & Marie,2021)……我感觉这些电影或多或少展现出了“孤独”这个词的一部分面目。
书的话,最近读的《山之四季》、《浪漫之魂:让-雅克·卢梭》都让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孤独,这些孤独,或淡泊、或凄凉……
总体而言,孤独这个词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偏消极的,是一种无人问津的悲伤,但我也很清楚,孤独远不止于此。这本《孤独传》展现了孤独的不同形态,多角度地探究了孤独的历史和意涵。
这本书讲的不仅仅是“孤独”这个词的前世今生,还研究了名人传记、文学著作、时事热点……内容很丰富,但也不至于让人眼花缭乱。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反复联想到书本外的一些关于孤独的作品,并将其与《孤独传》中的思想进行比对,得到了很多新的感悟,甚是有趣。
《孤独传》从多方面探究了孤独的历史和意涵,其中的一些观点让人耳目一新,比如电影和文学之间的对比:
《荒岛余生》(Cast Away,2000)改编自文学著作《鲁宾逊漂流记》,讲述了一个现代版流落荒岛的故事。与《鲁宾逊漂流记》不同,《荒岛余生》强调了人类对陪伴的内在需求,而《鲁宾逊漂流记》只字不提主人公感到“孤独”,哪怕他常常“独处”。《孤独传》进一步探讨了“独处”与“孤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除此之外,孤独的发展还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变化、城市化等因素,非常复杂。
《孤独传》不仅仅是为孤独所作的传记,还涉及到名人传记。本书有许多新颖的视角,比如对西尔维娅·普拉斯的孤独的探讨:
《孤独传》将普拉斯的孤独展现在读者面前,她的传奇经历与苦痛让我想到《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2019)和《爱在午夜降临前》(Before Midnight,2013),才华横溢的女子的婚姻竟如此相似。
21世纪的社交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究竟是千禧一代孤独的成因,还是孤独的结果呢?”,《孤独传》的第五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印象里《黑镜》系列有一集专门以此为题材警示世人,可见现今人们对社交媒体质疑的呼声越来越响亮。
另外,社交媒体的发展对老年孤独也有一定的影响,而老年孤独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关于老年孤独,我想到《实习医生格蕾》(Grey's Anatomy)中格蕾的父母,又想到《无依之地》(Nomadland,2020)中刻画出的老年人群像,这个话题屡见不鲜,是当代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孤独传》从多角度探索了老年孤独的历史和意涵,让人深思。
后面几章还探讨了“家”与“孤独”,以及“物质”与“孤独”,视角新颖,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