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社交媒体简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社交媒体简史读后感摘抄

2021-02-27 01:24: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社交媒体简史读后感摘抄

  《社交媒体简史》是一本由[英]汤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交媒体简史》读后感(一):如果说社交媒体不是新事务

  从这本书的逻辑看,其实一切形式的人类沟通都能归类于社交媒体,那么从我国的历史来看也能为社交媒体史提供素材。

  当年周厉王的道路以目算社交媒体吧,民众无法当街交谈只能彼此示意。

  秦始皇通驿路,为信息在境内的传递提供了便利。

  古代诗人唱和,放在当代算是微博转帖。

  当代标语也算是静态媒体,不管是公厕门上的广告还是刷在猪圈上的。

  《社交媒体简史》读后感(二):历史(时)太长了。

  我个人比较喜欢看简史这类的东西,因为历史有它独特的魅力让人着迷。 这本《社交媒体简史》我当时是从他的包装以及名字和简介相中的然后有了读它的打算。 整本书读下来似乎收获不是很大,因为对于一个学过传播学以及出版史的我来说,好多东西都很熟悉。这是一本外国人写的历史书,当我看到中国的字眼时,也在联想它说的具体指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不对。 不过说句实在话,咖啡馆确实是我没有了解到的东西。 另外,个人觉得这本历史书中作者本人的议论太多,有些借历史发表自己的感想的意思。不过话说回来,书中的种种也都是具体的史实。这本书对于不是传播专业的人来看也做到了通俗易懂,就是有时候容易看不进去——跑神。 历时将近一个月,每天都断断续续的读这本书,虽然有时候不喜欢,但是还是硬着头皮去读了。现在对我来说,读这种社科类的书籍反而比小说更有意思。 另外,希望借这种书来培养培养我的耐性吧。

  《社交媒体简史》读后感(三):“我们盯着后视镜,倒退着走向未来”

  如果用Macluhan的话来总结,那就是“我们盯着后视镜,倒退着走向未来”,几千年的社交媒体发展史,分析角度奇特、刁钻,从去中心化到集中化再到分散化,每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出现并不必然带来向前的演化,也会倒退。正如书中阐述的螺旋状发展的媒体与民主进程,联结人与人的思想观念和态度倾向的中介物也经历了精英化和世俗化之间的来回摇摆。21世纪的“社交媒体”,20世纪的广播和电视,19、世纪的报纸,18世纪的宣传册和信札,17世纪的咖啡馆与公共领域,16世纪的印刷爆炸,古罗马的莎草纸,作为联结多个主体的人、观念思想和承载物之间的跨时空介质,社交媒体在结构和模式上已存在了几千年。回顾历史,特别是用当下的技术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过往,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媒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在重演与倒退。总的来看,这种历史分析法虽然有点偏向技术决定论,但角度刁钻,叙述通俗,翻译流畅,逻辑清晰,能够自圆其说,对我们反思当下的社交媒体环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社交媒体简史》读后感(四):社交媒体的发展史

  作者从罗马时代谈起,讲述了社交媒体在宗教改革、自我表现和自我推销、促进创新等作用,也传达了政府对社交媒体掌控的倾向性等。全书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洞见,值得一读。 个人体会: 1.社交媒体形态的更迭深受技术影响,但新的社交媒体形态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创新,影响了技术的发展,彼此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状态。 2.无论社交媒体的形态如何变化,政府对控制社交媒体的雄心未曾改变,而社交媒体只是一种工具,其本身是中性的,最后是作为专制的有力武器,还是作为民主的发生器,都与所处社会的状态、民众的意识与能力息息相关。 3.社交媒体的更迭史表明,其仍然带有很强的“圈子”形式,即使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出现,仍然没有做到完全的公开化,但未来可能会有新技术的出现导致完全公开化的社交媒体。 4.社交媒体具有超乎想象的能量,但又具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同时又与媒体所处的时代、社会等环境息息相关,对社交媒体的态度,可以利用、可以控制,但绝对不能打击抑或压制,社交是人类的天然需求,不能悖人性而为。 5.社交媒体的盈利形态决定了其对政府、对少数人,还是对普通民众负责。

  《社交媒体简史》读后感(五):任谁做了什么事,都能在咖啡馆里听到消息

  比预期还是好看的多的。 人类天生喜欢分享消息不能偏见的理解为个人的炫耀或者包装行为,分享消息帮助人们辨别潜在的敌友,促进社会纽带的形成。 古罗马人的生活还挺可爱的,涂鸦这种臭毛病果然大家都有。

  社交媒体对人的包装和推销,这也是大多数人今天正在做的事情吧,只是古人靠作诗,今人靠自拍。流动的诗篇,这名字真美。 当咖啡馆成为社交的主要载体,社交媒体的自由达到巅峰,活跃思维的碰撞将社会带入新的时代,然而随着广播和电视的兴起,消息的发布被寡头们垄断,直到进入互联网时代,在线社交平台重现了咖啡馆的辉煌。

  话说豆瓣开个咖啡馆说不定会火,摆满书那种,这么说来现在甜品店动不动墙上贴条的玩法英国几百年前就在玩了啊,那我好像也顺便明白为什么pub里面总摆着一堆书和报纸了,都是继承当年咖啡馆的衣钵。

  继续正题。

  社交媒体的力量借助印刷术在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中一鸣惊人,让某些人开始产生畏惧,权威与媒体开始了互相制约的历史。 媒体需要管控吗?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要放手让真理和谬误互相争斗,真理总会胜出;而另一方面,看到法国大革命期间媒体作恶,一部分人发觉真理并不总能胜出。

  媒体与政府的平衡到底要怎么掌控呢?中国的对媒体安全阀式的半管控的案例给了人们全新的思路,也许正如作者随后结尾提到的,中国正在上演的宏伟实验会带给我们新的答案。

  《社交媒体简史》读后感(六):品社交媒体前传,悟社交媒体今生

  【题记】

  不了解过去就永远处于孩提状态,不利用往昔的成果,世界必定永远只是混沌初开。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 【正文】《从莎草纸到互联网》是一本梳理媒介发展历程的史书。但这本史书并没有像传统史论类书籍那般采用专题罗列、知识堆砌的写作手法,而是从大历史观的视角入手,宏观叙事,梳理了媒介的发展历程。 本书以媒体组织形式为划分依据把传播活动分成了前社交媒体时期(西塞罗的社交网络、庞贝涂鸦、路德小册子、都铎王朝的诗歌、17世纪的咖啡馆);大众媒体时期(报纸、广播、电视);新社交媒体时期(互联网社交媒体时代)。以史为鉴,从而提出一个新的看待西方媒体历史的观点:我们如今使用的社交媒体本质上并不是新发明,而是可以溯源到古罗马时期的莎草纸;在长达两千年的社交媒体历史中,大众媒体只不过是人类走过的一段“弯路”。 作者在开篇就告知读者 了解社交媒体要从莎草纸讲起的原因:从古至今关于社交媒体的争辩都具有相似性: ①社交媒体与公众讨论:社交媒体是否导致了公共讨论质量的底下? ②社交媒体与社会变革:社媒是否促进了自由和民主? ③社交媒体与创新:社媒是不是无谓的浪费时间? ④社交媒体与现实互动:社媒是否取代了现实的互动? 作者开篇抛砖引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品读此书。 问题:有集中的意味。私营公司的封闭空间,为政府所迫,审查用户发送的信息,广告盈利,404。 趋势:开放、分散。 建立分散化的社交平台,信息直接由用户控制。 减少对广告商的依赖,二次售卖变一次售卖。 社交媒体的重生是对历史的回归。

  《社交媒体简史》读后感(七):社交媒体简史:追根溯源,重构认识

  

从莎草纸到互联网,对人类而言意味着什么?文明程度的大幅提升?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持续革新?还是人类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在英国作家Tom Standage的作品《社交媒体简史》当中,这种数千年之隔的传播介质对比被解读为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长期不变的“社会性”,即人始终需要借助传播介质去交流信息,以满足自己的社交需要。

而这种能够满足人类社会属性的传播介质成为作者的研究关键,当然,还有使用这种传播介质的方式,场合,功能,及其后续影响。顺着几千年的脉络,作者试图建立一种观点: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实际上不仅仅存在于互联网时代,它其实早已根植在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改变的可能只是技术,而社交媒体的基本模式则保持不变。

人需要社交,社交的核心则是信息交流;那么信息交流就需要传播介质(媒体,media),社交媒体因此形成。当你走进17世纪英国伦敦的咖啡馆时,能看到人们高谈阔论,探讨政治,社会,生活等诸多话题,这与你走进20世纪中国云南西南联大周边的茶馆可能并无二致,甚至,同类型的讨论依然发生在今天互联网的公共空间里,社交媒体的基本模式是一脉相承的。

《社交媒体简史》是一本基本顺时间线描绘社交媒体源流发展的作品,但它并未为时间线所累,而是灵活的将历史不同时期的社会事件(宗教改革,法国大革命等)与社交媒体的各个相关议题(创作者与读者互动,媒体管控等)联系在一起,既有时间脉络,也有逻辑顺序。通读几千年的社交媒体演变史,或可以解答你对于今天互联网社交的一些疑问。

社交媒体不只把我们彼此联结在一起,还联结着我们的现在和过去。

这本《社交媒体简史》值得一读。

  《社交媒体简史》读后感(八):社交媒体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

  

这本书蛮好玩的,他从公元前51年开始一路印证,人类历史上就用社交媒体传递分享信息。从这个角度看,古罗马人往来的短途信件用铁笔写在蜡版上,装在木框里,木框能像书一样折叠起来,跟今天的ipad差不多。他们也用缩写“spd”表达“多多致谢”,用“svbeev”表示“愿您一切安好,我也都好”的意思,跟今天的“BTW,AFAIK”不是一样吗。

分享是人类的天性。灵长类动物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它们的社会性,群居比独居更安全,有更多的眼睛发现敌人,有更多的力量打退竞争对手。它们通过互相梳毛,从对方的皮肤里清除虱子、土块来建立牢固的联系。人类虽然不用群居,但是人家群体的平均规模大概是150人,这被称为“邓巴数字”,一个人认识其他成员,这是一个群体人数的极限,你和他们熟悉到如有需要他们会来帮忙,他们有需要你也会帮忙的程度。邓巴数字也是连队的标准人数,一连人数在120-180,同一连战友彼此熟悉,打起仗来就特别有战斗力。

邓巴研究还表明,在这150个人的关系网中,大部分人的密切联系朋友圈5个,外加10个紧密朋友。看看你的微信,博客,经常评论点赞的是不是这些人?

在小组群聊可以同时给不止一个人梳毛,还能干别的事,通过交流了解社交圈里自己不知道的事,通过评论一个人传递出来的信息判断他是否值得信任。八卦流言是重要的社会情报,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是为处理这些信息存在的,所以我们对八卦乐此不疲。

文字出现以后,遭到学者的反对,苏格拉底就说,书写使人类不再需要记忆,文字无法回应提问,还容易受到误会和曲解。对文字的恐慌跟今天对数码媒体的担忧如出一辙,既然在网上能搜到各种知识,为什么还要去费力学习。

新技术被认为没有必要,让人变懒。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啊。

  《社交媒体简史》读后感(九):从历史角度看社交媒体的古今

  了解的历史越久,对未来看得越远。——温斯顿·丘吉尔,1944年什么是社交媒体?如果有人这么问我,那么我可能会回答:社交媒体就是我们用来发表信息的一些平台,比如微博、知乎。这是我在看这本书之前理所当然的想法,而通过了解社交媒体简史,我才了解到社交媒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了,而首个社交媒体生态系统就是罗马的社交媒体。

  首先,从社交媒体的形式来看。在印刷术和纸张没有发明之前,知识是被社会上的精英阶层所垄断的。在罗马时代,有钱人能利用奴隶制的便利传播书写的内容,而没钱的平民只能在广场上的墙来进行交流。这是早期的社交媒体。也许我们很容易以为我们当下的社交媒体是前无古人的,但是实际上,在新媒体社交时代,我们在微博等平台上发表看法,实质上也是回到了“在墙上书写”的交流模式。

  其次,从社交媒体的管控角度来看。现在我们的监管部门常常会呼吁进行网络治理,而很多人认为是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社交媒体变得嘈杂难辨。实际上,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当时的小册子的交流也是一种社交媒体,也出现了难以管控的情形。在现代人眼中,17世纪40年代混乱又充满对抗性的媒体环境和互联网的博客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博客环境如同英国内战时期的小册子,是用文章织成的一张网。在这张相互联结的网中,各种文章互相参照,互相争论;作者偶尔匿名,发表的东西有时不可靠,但大都立场鲜明;写作的题目随心所欲,张贴的格式多种多样。有些博主意识到了这一相似之处,甚至采用了17世纪的笔名,这倒是很恰当。今天,我们只要点几下鼠标就能在网上发表东西,或阅读各种各样互相冲突、未经过滤的意见,对此我们习以为常,认为是天经地义。这个自由植根于近400年前社交媒体在英国蓬勃发展的那个成果丰硕的10年。

  总之,社交媒体并不是一个新兴事物,从罗马的墙到咖啡馆、小册子,再到今天的互联网,可以说是历史的回归,也可以说是社交媒体的重生。

  《社交媒体简史》读后感(十):初衷即源头:媒体最终会变成最简单的样子

  这本书介绍了从莎草纸社会到如今的互联网大浪潮时代的社交媒体两千年之变,从最初服务于上层社会的书信、小册子、诗篇甚至书籍,以及供平民交流的涂鸦墙,社交媒体在知识和政治的需求下不断演变和发展,从莎草纸变成咖啡馆,又变成今天存在于虚拟空间的推特、脸书和媒体分享网站,社交媒体在人类社会的演进中扮演的角色无可替代。

  在宗教改革中,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在印刷机的帮助下,使马丁路德完成了一个世纪以前失败的事;在文学巨著的诞生过程中,书籍在鸿儒巨擘的社交关系网中的流传,使书籍和作者千古流传;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作为表达舆论、实现舆论同步的手段,小册子《常识》促成了人民对独立的空前一致的支持……但是作者又提醒我们,在当时背景下,传播机制只是促进因素,真正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人们对腐败的仇恨对、压迫。“新形式的媒体本身并不能触发革命,但它们可以使意在变革的人更容易协调行动,同化意见,召集群众支持他们的事业”。

  但与此同时,对社交媒体的批判却并非互联网独有,追溯到文字发明之初,柏拉图就指出,书写的文字完全无法表达领悟哲学真理时的灵光一闪。十七世纪,作为信息交流的中心,咖啡馆风靡西方,无数学术发明和哲学著作在此完成,一群科学家在牛顿和哈雷的带领下,在希腊咖啡馆解剖了一只海豚,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和《国富论》均是在咖啡馆中诞生。但是也有人指出,各种琐碎的信息、流言蜚语和虚假不实之词源源不断,使人听之成瘾,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和学习,这与人们对今天的互联网的批评如出一辙。

  而对此类媒体的监管也一如今天地让政府头疼,言论自由在今天依然是一个常辩常新的话题。

  媒介从最初的的口语文字诞生伊始,就是为了平等地交流与跟沟通,但是从《太阳报》为首的一批“老”媒体的创立,改变了双向互动的良性传播模式,区分出一条“我们和他们”的鸿沟,使传播主体地位一落千丈,成为资本贩卖给广告主的商品。而今天,人人都有麦克风,各种思想在网络空间自由交流、碰撞,媒体正在回归类似工业革命以前的形式。

  我认为社交媒体带来的种种问题,不论是对人的思想的异化,对文化哲理的腐蚀,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对国家统治的动摇,归根结底是各方利益碰撞带来的结果,是精英对垄断的把控与大众草根争取话语权的矛盾,是个人思想的完整性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性的矛盾,而新闻业的存在意义就是和稀泥,上传下达,社交媒体的发展加剧了这些矛盾,却也是缓和矛盾的一剂良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