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佐野洋子作品集:静子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佐野洋子作品集:静子读后感锦集

2021-08-08 00:48: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佐野洋子作品集:静子》是一本由[日]佐野洋子著作,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佐野洋子作品集:静子》读后感(一):这一生,与母亲的“和解”

  佐野洋子,日本著名绘本作家,《活了100万次的猫》是其代表作,她的其他作品也以猫为主角进行过创作。但她却表示,其实自己并不喜欢猫:“大家都把我当作画猫人,其实我并不喜欢猫,之所以画猫,仅仅是因为画狗我担心画不好,而猫比较好画。”读者对于佐野洋子的了解大约就是出生在北京,绘本作家,丈夫是著名的诗人,图画书作家谷川俊太郎。

  对于传记文学,我是很喜欢的,可以从一个人的自我描述中了解作者是什么样的人,通过作者对别人的描述可以了解作者是什么样的性格等等。“从别人的人生中读到自己的故事”,我深以为然。

  佐野洋子《静子》

  这本书被称为是静子的一生,也是洋子的一生。洋子在文中记述自己与母亲的过往,是一种陈述,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感悟。中国有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觉得用在描述这本书中很是恰当。

  可是,感情是没有这么简单的。人的情感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接着一件事构成了一个有感情的人。

  在书中,有一篇讲洋子自己的小时候: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让我用竹扁担挑着水桶打水,母亲心疼哥哥,说:“宝贝儿子,别干了。”哥哥去世后,打水成了我一个人的活,母亲不允许我偷懒,即使有一次我想糊弄,母亲也凶狠的瞪着我:“想蒙我,没门儿。”这样的母亲让我讨厌,讨厌回家。回家晚了,母亲又会打我。母亲讨厌我,这是很明显的事。读到这一篇的时候我为洋子感到难过,我没有经历过她这样的事,妈妈也对我很好,偶尔的争吵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关系。可是静子的行为确实让我不理解,同样是母亲,为什么对哥哥弟弟妹妹那么好,唯独对“我”那么讨厌呢?

  《静子》

  还有这样的很多小事,让洋子不再跟母亲分享学校的事情,让“我”逐渐不再跟母亲来往。后来也是,“只有当母亲变为母亲以外的角色时,我才能跟她好好交流。”

  可是静子又是坚强的,开朗、有活力的,一位母亲。我觉得洋子与静子真正的和解或许就是在静子住进养老院,逐渐忘掉事物的时候吧,静子那样病弱的样子,让人不忍。

  想起自己的父母,父母的父母,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有人说,人越老越糊涂了,有时候老人糊涂起来让人生气,可是又有的时候会觉得不忍心生气,他们又是很可怜的,人老了是很可怜的。

  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是爱与恨的综合体,都是会犯错误的人。佐野洋子在文中的坦白让我很感动,同时也让读到此书的人更真切的理解感受洋子与静子的感情。 我觉得很多事情都是有原因的,看起来毫无道理的事情,深究也会有一定的原因吧,静子为何那么做,也是有原因的,大家可以读一下佐野洋子这本《静子》,我觉得不一定感同身受,但是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感悟。感情的事,没有那么简单,有时候又很简单。

  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一知半见,再读应该有更多感悟,或许像洋子一样,再过几年,发生了许多变化,或许想法又有了不同,可以与“母亲”和解。

  《佐野洋子作品集:静子》读后感(二):等你发现时间是贼了,母亲也早已经慢慢变老.....

  妈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为亲昵的存在,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无数次的和妈妈起争执,无数次难以理解妈妈的某些行为和做法。但其实,妈妈打心底里爱着我们,只是有些时候不知道正确表达而已。毕竟,她也是第一次做妈妈,总会有这样那样生疏的地方。 在佐野洋子的这本《静子》中我们看到了晚年的她和妈妈相处的一些点点滴滴,记录了她和母亲迟到六十年的和解过程,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自己身上,让我们想起妈妈的唠叨以及专属于妈妈的味道。

  童年时期佐野洋子和妈妈相处的有些不愉快。但是这份不愉快,在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被送进养老院后在慢慢的消散。佐野洋子慢慢意识到,妈妈虽然表面上疾言厉色,但是妈妈的心底里还是爱着自己的。 小时候的佐野洋子会十分不理解妈妈撒谎的行为,自己明明就读于一所私立女子学校却被妈妈说成了就读于府立第二小学;自己家明明住在牛込柳町却被说成住在曲町。明明都是一些无关紧要并非登不上大雅之堂的事情,却被妈妈越说越离谱,佐野洋子也从心底里痛恨妈妈这种说慌的行为。

  小时候的佐野洋子会和妈妈据理力争说她说谎,但是佐野洋子却没有取得丝毫的优势相反的却是得到了妈妈的一巴掌。再翻到这个故事的开篇,我们可以看到佐野洋子在呼唤病中的妈妈时,妈妈不由自主的紧张的状态,与小时候扇洋子的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天底下,哪有一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她们只是怀揣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不知道如何表达内心对于孩子的爱罢了。 患病中的妈妈,哪怕神智已然不是很清晰,但是她的心理依旧牢牢记着要为佐野洋子留下一扇窗,也在心底期盼着佐野洋子的到来。而对于佐野洋子来说,尽管童年时期和妈妈相处留下了诸多的不愉快,但面对病中的妈妈,她仍旧难以做到袖手旁观,她会亲昵的爬到妈妈的床上,陪在她的身旁,她会主动询问妈妈是否想要吃一些食物,她会请假两个月只为能够悉心的照顾妈妈,她会再次牵起妈妈的手,当她发现和印象中的手不太一样时而不由得潸然泪下。

  老年痴呆是一个十分折磨人的疾病,痛苦的不是患者本身而是周围的亲人,看着自己的亲人慢慢的忘记自己,慢慢的失去行动能力,最终离开这个世界却没有任何办法从心底来说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 其实,对于佐野洋子来说她应该不再留有遗憾了吧,至少她用尽自己的心血陪伴了妈妈人生最后的那段旅途,尽管会因为生气脱口而出“你离开我家”但是佐野洋子也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和妈妈和解。

  文中所有图片来源@Gritwing

  综合来讲,这本书记录了佐野洋子和妈妈晚年相处的一些细节,她的文字细腻温润但是又带着生活的气息铺面而来,让我们条件反射的想到妈妈,更想念妈妈的味道,妈妈的怀抱。有时间的时候,多陪陪自己的家人吧,想必他们会很开心的......

  《佐野洋子作品集:静子》读后感(三):我们为什么会被“亲情”困住

  文:@张初九希

  她:是日本著名作家,日本文化艺术界分量极重的紫绶褒章获得者。

  出生于中国北京,毕业于日本东京武藏野美术大设计系,曾在德国柏林造型大学学习石版画。代表作《活了100万次的猫》,简体中文版销量超过200万册。被誉为“读100万次也不会厌倦,超越了世代的名作”。

  她所著作的《静子》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长篇散文,记录了佐野洋子与母亲迟到六十年的和解。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不理解与怨恨,在得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被送进养老院后,慢慢发生了变化。爱与恨、伤痛与和解交织在一起 母亲的一生被记录,不再是无人知晓的人。在日本出版后引发强烈反响。

  摄:张初九希

  摄:张初九希

  洋子的童年可能是不幸的。自哥哥死去后,家中变得不同:几乎每晚吃饭都能听到“父亲”与“母亲”吵架。 静子是一个“虚荣”,“自私”,“冷漠”,“无情”的“母亲”。但同时,她也是一个爱玩儿的人,待人热情的人。“她会约人一起去散步。晚饭的时候会盛装打扮一番,戴上项链,漂漂亮亮地化上妆。”(P014)

  绘:佐野洋子

  这是静子的一生。 也是洋子的一生。 “就因为我没爱过母亲,这种愧疚感逼得我不得不挑最高级的养老院。”洋子对于母亲的爱恨交织、矛盾的心理,可能也就是促使“亲情”如此的折磨人,又令人忘却不了的缘故了吧。 与家人间,虽有着“亲情”,但无论是三观、喜好、脾气都合不来。这同时也令我痛苦。 这是佐野洋子晚年的代表作,也是每一个被“亲情”困住的人――内心的“代表作”。 “在钱的问题上母亲是有数的,可是买东西时受骗了自己竟然不知道,想到这里,我顿时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P014)年轻时一向对待钱那么认真的“母亲”,如今,买东西时受骗了,自己竟还浑然不知。这种岁月流逝的沧桑感,就此表现出来。 《静子》感人。之所以感人,可能,便是因为她那真实流露出的感情。洋子在书中反反复复的提及:“我没有爱过的我的母亲。”她愧疚,愧疚的要给母亲选择更高级的养老院。她让我们思索:我们,又是否真正的爱过母亲? 生老病死,乃自然之大道,不可违背,也违背不了——在人类尚未研究出“永恒不死的心脏”,“长生不老药”之前的这一切。 我们都会死去,“去那宁静而亲切的一侧。谢谢。我马上来。”(P218——全书最后一页) 佐野洋子(1938——2010) 这本书不妨拿来读,来体会:人,那发自内心——“不可理喻”的情感。

  《佐野洋子作品集:静子》读后感(四):茧

  《我的小公主》

  屋外阳光明媚,屋内阴沉黑暗。十岁的薇奥莉塔和母亲汉娜各自靠在窗前休息,紧裹住身躯的毯子让她们成为无法动弹的茧,苍白相对。相对于穿戴着华丽服饰的海报,更爱这帧朴素的画面。相似的发色和轮廓将母女二人的关系剖析的一目了然,没有传统的母慈子孝,也没有温情脉脉,在这个屋子里有的是紧张,压抑和束缚。一如y形,一脉传承之下的殊途。这样一触即发的母女关系让我想起这本由佐野洋子写的《静子》。

  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些佐野洋子写的书,从《我可不这么想》到《活了100万次的猫》再到这本《静子》。她的文字总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魔力,把你拉到哪个场景里,看着她自带烟火气的生活,透过生活琐碎细节的表象得到的人生感悟。总有几句话会戳中心里最深最软的那处。 如果说《我可不这么想》是她直面婚姻、童年、亲子、工作等人生体悟的“大杂烩”,哪么《静子》就是以显微镜聚焦的方式去审视与母亲之间发生的细微故事。在审视与自我剖析的过程中逐渐走出过去的自己,以成熟的眼光和视角去“认识”身为她母亲的另外一重身份—静子。或许这是她与作为母亲身份的静子之间的和解,更可以说是她与存在与过去的哪个自己的和解。

  《活了100万次的猫》

  这是一段崎岖的心路历程,经历了由恨到愧疚再到爱的过程,而这样的时间跨度对于洋子来说,是从孩提到老人的过程,而对于静子来说,是从老人到孩子的过程。哪一声声迟到许久且耿耿于怀的对不起,终究还是成了冲破桎梏的契机。那一刻,她们重新相遇,重新认识彼此。 一如《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的泪水,终究有了归宿。 极为喜欢佐野洋子对于细节的描绘。 “母亲的牙全部掉光了,她哪不停嚅动的嘴上布满皱纹,不禁让人联想到把一块布塞进一个小洞后的情景。” “母亲浑身上下只有指甲上没有皱纹了。如今的这双手又平又薄,骨头上紧紧地贴着一层皮,只要一摩挲,皮就会活动来活动去,与其说是皮在活动,倒不如说是皱纹在四处流窜。”

  这样的苍老而无力的母亲与佐野洋子记忆里的哪个粗暴却充满精力的母亲是无毫不相干的。以倒序和插叙的方式把过往记忆里的母亲与现在患有渐进性老年痴呆的母亲做对比之后,才能以一种旁观的角度理解身为母亲的静子的过往。 静子的一生就这么被女儿以埋怨或者略带怨恨的口吻娓娓道来,深藏在文字之下的是对于佐野洋子不曾得到母爱的渴望。童年遭受的粗暴对待让佐野洋子以另外的方式“吸引”母亲的注意,即便那时的静子需要独自扛起丧子丧夫的沉重打击带来的影响,同时还需要扛起养育四张嗷嗷待哺的孩子的压力。 这些在佐野洋子童年的视线里,只能看到母亲虚荣的化妆,夸张的穿戴,大声的呵斥。而当她成年后,转换为人母的身份,承担起养育子女的责任时,终于体悟到母亲静子的不易,也明白了母亲哪次喝的酩酊大醉,回来后痛苦挣扎着来回翻滚,用指甲抠着榻榻米时的嘶吼之下的不甘和无奈。 “人,原本就不正确。” 静子在身为母亲,女人之外,还是个人。 她在接连丧夫丧子后活成了自己。无谓于他人的目光。

  然而她承担了身为母亲的责任,将四个孩子抚养成人,各自婚娶。对于同样是母亲的洋子来说,她是值得尊敬的。 同时也是值得感恩的,因为在洋子的成长过程中,承袭自母亲的生存技能居然有不少,诸如女工以及厨艺,更多的是脾气,性格。 这样倔犟的性格因而才能坚强的存活下去。因而也需要一场眼泪让自己得到释放,释放哪些日积月累而成得丝线。让她们成为皱纹,刻在皮肤上。 最终破茧成蝶。像静子一样,忘记哪些用口红以及漂亮装束下承载的痛苦。成为最纯粹的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