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符号·中国糖画:观之若画食之有味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符号·中国糖画:观之若画食之有味》是一本由冯旭 / 武美汐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符号·中国糖画:观之若画食之有味》读后感(一):传统文化的呈现
在如今电子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手工产品会得到很多致命的冲击,很多原本手工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机器或者是高科技来完成。而那些用双手亲手制作的工艺产品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糖画”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中一个项目。
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很多街边的糖画师,他们用糖做一个个小动物,又或者做一个个人物,吸引我们的并不是糖画的味道,而是那一个个生动的形象的动物。《中国糖画》这本绘本就是非常充满中国特色的,讲述中国糖画如何制作的故事。当我们把糖融化之后,烧至以后,以铜勺为笔,溶糖为墨,以中国水墨的风格画出了一幅幅巧妙的场景。 砂糖的白色晶莹剔透,加水调制之后成为了微黄的糖浆。拿出铜勺,勾勒出细致的画。一放一收之间就如水墨画一般。忽快忽慢,忽高忽低,飞丝走线,最终成为一幅糖画,栩栩如生。或许。我也没有那么细致的看见过一幅唐画,是如何完成的。而当我和孩子一起读这本书的时候,孩子也会静下心来,感受糖画的魅力。
很难得这样一本绘本,把中国文化融入在了绘本里。这不仅是一种公益,也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中国的文化。这些其实是非常需要孩子们去了解。现在的孩子可能看到糖画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我不希望他们忘记,这是中国的文化,是中国文化以甜蜜的印象留在我们脑海中。 整本绘本虽然画面简单,但是它画出了糖画的精髓。一笔一墨一丝一线。似乎是我们亲眼所见,一条龙这样的诞生。这一技艺不是所有人都能学得会的,但是是我们所有的人可以去了解的。这也是我们看到的中国匠人的精神,细心坚持。这本书的副标题叫《观之若画,食之有味》,我觉得是非常贴切的。通过一幅画,感受到一道道美食。同时也是一种弘扬中国文化,让我们和孩子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当然,除此之外,孩子也能感受到一件美食被制作出来的艰辛与不易。读完这一本绘本,也让我回到了童年的时光。似乎是在我小的时候街边的糖画摊,求着妈妈买一个糖画,挑选一个自己想要的图案,轻轻的舔一舔,不舍得把它吃掉,开开心心的拿着糖画回家。
《中国符号·中国糖画:观之若画食之有味》读后感(二):糖画,记载一个时代的记忆
文/吴呱呱
嗨,你好啊,我是吴呱呱。
如果你生长在北方,你是不是也曾经手里拽着爸爸妈妈给的钱,和三两个朋友约着一起去看路旁的大爷做糖画呢?
几年前,在北京二环游玩的时候,看到某一条胡同里,围着很多人。
上前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位老大爷不亦乐乎的正在做着糖画,旁边插着形状不同,各种各样的糖画。
只见,老大爷娴熟的制作一个个不一样的糖画。
查阅过相关资料,才知道这是民间特色的工艺品------糖画,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符号·中国糖画:观之若画食之有味》绘本里,就向孩子们讲述了糖画的制作过程和它的历史,让生长在南方的孩子对糖画有了深入了解,勾起生长在北方的孩子对糖画的童年记忆。
也让新一代没能接触到糖画的孩子们,了解糖画的制作。
而绘本的作者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导师冯旭,及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学生武美汐,这两位作者把糖画绘画的活灵活现,如果不说,完全看不出是画出来的,还以为是拍照的。
虽然,绘本只有短短几页,但是却向读者们描述出了糖画的制作过程,一倒一压就可制作完成。
看似简单,却包含了制作者的心血和考验制作者的能力,如果倒的不准,压得不好。
那么,也无法制作出来。
我想两位作者之所以出版这本绘本,就是想让中国的文化以及美好得以传承。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原创首发,侵权必究。我是吴呱呱,自由撰稿人,十点读书签约作者,多平台原创作者,我在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着。如果你喜欢我,可以关注我,和我一起为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中国符号·中国糖画:观之若画食之有味》读后感(三):老北京的街头市井,集艺术与美食于一体的中国糖画,一毛钱转一次
很多北方的朋友大概都有这样的童年回忆吧:
路边摆摊的老大爷,从身边的糖罐里蒯出一勺糖稀,用不了几分钟,就能画出各种生龙活虎、惟妙惟肖的动物图案,什么大龙、老虎、蝴蝶、蜻蜓,别提多好看了。
不同糖画的图案大小不一样,因此价格也不一样,最贵的一般是大龙,能卖到2块钱——要知道,那时候很多孩子一天只有一毛钱零花钱,2块钱就是天价了。
为了招揽生意,很多糖画摊会搞抽奖这套把戏:一毛钱转一次,转到什么就能拿走什么。
于是,很多孩子每天揣着自己那一毛钱,就等着放学跑到糖画摊试试手气,万一转到大龙,就能享受到同伴艳羡的眼神啦,说不定暗恋的女同学也会眼巴巴地看着自己,希望舔上一口呢。
只不过,从小到大,从没有见过哪位手气爆棚的小伙伴抽到大龙,一般都是谢谢光临,手气最好的时候,也只不过能抽到一个小蝴蝶糖画而已。
转眼世间已是多年过去,当年那些围在糖画摊前流口水的孩子,早就长大成人,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但童年那一丝甜蜜美好的回忆,却从不曾淡去。而看似寻常的糖画,也变成了一个象征着中国经典民间艺术的符号,走出街头巷尾,登上大雅之堂。
由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导师冯旭,及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学生武美汐合作绘制的《中国糖画》,重现了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两位画家用几页生动有趣的水彩画,向我们展示了一条“糖龙”的制作全过程。从买蔗糖,到冲糖水,到熬糖浆,再到画糖龙,只是寥寥数语,便勾起了我们对童年的美好记忆。
你看那糖画艺人,只见他以铜勺为笔,融糖为墨,一举一动中,中国水墨的灵气自然流露出来。再看他的动作,一倒,金黄澄亮的糖汁便恰到好处地落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一压,糖汁便化作纸一般的透明薄片,一放一收,如行云流水……
呵,这好看好吃的糖画,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童年,带给我们美好的想象,还将工艺与美食巧妙融合,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于一体,在两位作者的丹青妙笔下,通过这册《中国糖画》绘本,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深深地印刻在孩子们的心里。使中国文化得以传承。
或许,这就是两位丹青妙手绘制《中国糖画》这册绘本的初心吧——观之若画,食之有味,中国文化也!
《中国符号·中国糖画:观之若画食之有味》读后感(四):舌尖上的糖画:代代相传的匠人魂!
“我要抽个龙!” “我要抽个螃蟹!” 小时候的呼喊声仿佛就在耳边,糖画师父正在聚精会神的创作,他的桌子前围满了人。 相较于一些比较高端的地方小吃,糖画显得十分的亲民。它总是隐藏在市井繁华之中,夹杂着诸多叫卖的声音,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成为了一份最为特别的童年记忆。 这本由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导师冯旭,及中央美术学院优秀学生武美汐合作绘制的《中国糖画》不仅重现了糖画这种古老的民间特色手艺,更把我们瞬间带回了小时候的回忆当中去。
翻开书页我们借由一幅幅颜色鲜明的插画,重温了糖画师傅从熬糖,调糖,画糖再到起糖的整个过程,我们得以看到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一张小桌、一口正在加热的熬糖锅、一把小铲、一把小铜勺、一捆竹签,这就是糖画制作所需的全部工具,虽然操作工具并不复杂,但要求糖画手艺人做到“快、准、狠”。
所谓调糖,讲究手感和状态。这要求糖画师傅能够精准的掌握糖的火候及状态,才能在顷刻之间调制出理想状态的糖,从而达到水天一色,源源不绝的状态。我们可以看到调制好的糖犹如不同颜色的油墨一样,让人第一时间难以相信。 接下来就是画糖,绘制糖画时要把糖片放在铜锅内用小火完全溶解,用一柄小铜勺舀出溶解的糖,运用抖、提、顿、放等不同手法在大理石板上倾铸出各种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及各类戏剧人物,用一根竹签粘合支撑,用起子把糖画“起”起来,一件糖画作品就算初步完成了。糖画师傅一放一收,整个状态行云流水,笔画间错落有致,为我们展现了以勺为笔,融糖为墨的匠人态度。
最后就是最为关键的起糖,趁糖画热的时候放上一根竹签,等待糖冷却后,将糖画铲起来,一根能观赏能品尝的糖画就此完成。 糖画虽然看起来是民间艺人的“雕虫小技”,但实际却是一门高深的技艺,里面蕴含了历史、美术、地方民情风俗、蔗糖工艺等等复杂的元素。
在这本绘本里,作者为我们深度还原了糖画的制作过程,不仅能够方便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学习,还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深深的烙印在孩子心里,从小为孩子注入关心传统文化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