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8月的一些思考和汇报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8月的一些思考和汇报

2021-08-27 08:35:31 作者:黄有璨 来源:黄有璨 阅读:载入中…

8月的一些思考和汇报

  8月就要过去了,继续保持惯例,跟大家汇报一些我和有瞰学社的产品、业务进展。

  8月,因为教培行业里双减新政的逐步落地,整个这一个月都还挺感慨的,一边自己也在重新思考未来,一边也在努力看看能不能为行业从业者们做点事,帮他们完成转型过渡,也做了一些事情,中间每每看到那些长期坚守在教育行业里,现在还在笃定前行着的人,都会觉得还挺感慨的。

  8月,我们的会员产品《Youcan 个人增值陪伴计划》还在持续迭代,也在持续迭代中方向变得更明确稳定。目前,它越来越趋近变成是一个基于知识星球的陪伴式成长社群,我们将会在整个社群里为用户提供如下几方面权益——

  包括我在内,来自不同行业、领域,身处不同成长阶段的十几位“成长榜样”每周分享自己的行动思考、进展和观察,陪你同行,也让你看到榜样们的行动过程;

  社区主编每周精选对大家有强学习价值的硬核干货内容或案例进行分享;

  全年至少15次精选大咖直播讲座;

  每月至少2次社群月度活动(如技能交换盲盒链接、好书高手领读等)帮助;

  一门我主讲的《个人增值指引课》

  这个产品,看起来肯定不快,一定得通过把内容做得更好更扎实来驱动它的增长,而不是纯简单粗暴的靠流量怼出来。

  但做这种产品,会让人觉得还挺踏实的。

  9月的工作,是让整个社群的互动、氛围和“陪伴感”能进一步加强。

  商业操盘手课程和《Top课程制作人年度成长计划》还是老样子,保持着每月售卖,没啥变化。

  另外,我们已经启动了另外两个新的课程项目,预计9月会跟大家见面,我们还挺期待的。至于具体是啥课程,容我先卖个关子。

  我始终保持着在《Youcan 个人增值陪伴计划》每天都通过“日课”的形式记录一些自己的反思沉淀。照例,还是挑一些8月里的心得和思考收获分享给大家——

  01

  一些“超级高手”和普通人的区别在哪里?

  我觉得,很可能会体现在精准而犀利的捕捉关键问题方面。

  好比,一场活动上线,但效果不好,高手只需要快速看一些数据+找用户聊几句,就能快速界定出来,最关键的问题可能出现在A或B,也只需要快速围绕A和B看看有没有可调整空间就好了。

  但一个普通人,则可能会绕上半天,比如ta可能会先发现有用户说D和E不好,然后自己又觉得ABC好像也有点问题,于是就先D再E后面ABC之类的调整了一通,但最后收到的用户反馈更多更复杂了,于是到最后ta可能也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了。

  而这种“精准犀利直击要点,快速锁定关键问题”的能力,往往并不来自于知识储备,而来自于大量实践积累下来的体感,以及对用户的充分了解。

  02

  理解需求,发现需求和定义需求。

  最近在几个产品上都在持续跟“需求”打交道,还挺多思考和感悟的。

  需求分两种,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

  显性需求,比如我要吃饭,我要买房,我要变美……这种需求,用户会直接告诉你。

  隐性需求,比如我渴望有一块自己独处静静的地方,我需要一个充满积极、向上的环境来陪我一起同行,我其实需要一些感觉起来更有意义的事帮我打发时间……这种需求,用户不会直接告诉你,往往需要有“洞察”。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每一种显性需求,用户都已经有无数解决方案了的时代。

  所以当前做产品,最好是一类显性需求上再叠加了一些独特的隐性需求。

  又或者是,你需要发现一类独特的隐性需求,想方设法把它讲清楚显性化。

  如果是后者,定义和设计一款产品的过程一定会更长,你需要在产品形态、产品对外表达和用户需求上找到某些微妙的平衡才行。

  03

  昨天中午跟一个知名组织人力顾问吃饭,她从业20年,曾经是个知名猎头和人力咨询公司顾问,过去10年里帮各大公司招聘过数千名高管,拿着很贵的顾问费。

  后来因为在服务几家客户时,发现很多时候,即便她们做了很多方案,拿着很高的费用,但事实上,老板并不会听她们的,或者只会给她们很少的时间。

  她因此而开始思考“价值”——到底她能给一家公司创造什么价值,这些价值的稀缺性到底根本上源自于哪里。

  想了很久,她觉得这不是专业能力的问题,而是“信任”的问题——作为一个付费的外部顾问,她无法做到让公司老板愿意给她时间,愿意开放自己把所有问题、疑虑都向她如实奉告。

  而且她也相信,“信任”本身就是一种稀缺品,本身就意味着价值——同样的专业能力,你能够叠加组织内的强大信任,一定会让你能创造更大价值。

  再往后,她发现,最好的建立信任的方式,就是在一个创始人&CEO最低谷的时候,陪伴ta一起走过。

  她由此决定花一定时间去做早期公司的咨询和陪跑,并且一开始只收很低的费用。

  然后,过去7年里,她就这样选择了上百家公司,其中陪着一家公司一路从天使轮走到IPO,也陪着两家公司从0开始变成了独角兽。

  她因此在“组织人力”这个领域里,让自己的时间变得非常稀缺,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绝对定价权和议价权。

  04

  还是跟上面这位朋友交流,她说了两句话,我都很认同——

  1)创始人最大的问题,往往在于识人和用人。而不能识人的原因,往往在于他们见过的“优秀的人”太少,从而导致在见到一个人时,他们很难快速判断这个人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以及是否真的是自己所需要的。

  跟我们说过的“你要见过什么是好,才能更好知道自己做得咋样”是一个道理。

  2)人到了35岁左右,都要学会认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战场,并排除掉很多与自己无关的诱惑和选项。

  她曾经在创业时,也想过要做2C平台,还拿了笔钱折腾了大半年,最后在处处受阻之后痛定思痛,发现自己身上的核心基因,其实是做企业服务,做2B。而对于2C这种需要重运营的业务,她天然不兴奋不敏感。

  打那以后,她就专注于做好企业服务,过得越来越好,他们的公司运转效率也越来越高。

  05

  晚上跟另外两个做陪伴式社交的朋友吃饭交流,也有一些碰撞中的思考和收获,记录如下——

  1)现在的时代,做社交或社区,最好的方式肯定不是再以流量为导向来做思考。而是一开始就要设计好“交易”场景,以“交易”为导向来思考,也要让用户一开始就有要在这里付费的预期;

  2)当前做社交和社区,最好的逻辑一定是圈定人群。且圈定完的人群他们彼此交流、情绪共振的可能性和信息密度都应该足够;

  3)社交或社区背后,无论面向用户还是服务提供者,“筛选”逻辑永远强于“培养”逻辑;

  4)用户在社交产品或社区内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是可被教育和影响的,但一定需要结合你典型提倡或反对的一些行为和场景,来设计一些重要的反馈和引导机制,并且让用户感受到不遵循行为规范的后果和影响,才能做到。

  06

  换个角度看管理。

  真正进入到管理语境下之后,管理工作的80%以上,可能都是在梳理关系和沟通。

  事与事之间的关系不够简单清晰,会带来理解成本,也会让团队在执行时有更大概率跑偏。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够明确简单清晰,会增加协作成本,也会让组织内的协作阻力增大。

  然后,千万别傻呵呵的认为你想清楚了的事团队就一定能迅速理解,一定要不断沟通,也不断获取和观察团队的反馈。

  一件事如果大家很容易理解也觉得很有信心了的时候,大家是会给你很多积极回应的。用樊登的话来说,对管理者,有时一个目标的确认,也许需要你沟通7-8遍。

  如果不幸真的进入到一种事情略复杂,跟大家讲起来也讲不太通大家也没啥信心的状态,这时候就别说那么多了,可能你亲自下场上一线带着大家把一些进展干出来会更重要。

  07

  跟一位投资过十几家独角兽公司的顶级投资人见面交流,聊到几个点——

  1)当前宏观政策形势下,不再看大平台级垄断性机会,但会重点看产业级机会。如生物医药、制造、大健康等领域里,相信还有一些产业级的机会;

  2)产业级机会里,不再看存量生意,重点看增量生意。一切增量生意,都应该有助于整个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结构变得更优,稳定性变得更强;

  3)对优秀投资人来说,接下来,需要用10年左右的周期来持续加注和培育一些自己所看好的产业级机会;

  4)所有的优秀投资人,都应该想办法形成自己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和投资逻辑。例如,如果你在今年还需要跟风去投消费,那大概率你不会是一个优秀投资人;

  5)如果一个逻辑上存在显著社会需求的行业/领域,花了5年左右,却没有真正跑出来一家有质感值得看好的公司,或者是跑出来值得看的公司还很少,那大概这个领域内还有一些重要的结构性问题要解。又或者是在需求侧,可能还需要经过一代人的培育才能真正爆发。

  08

  持续思考+更深理解“做个人IP”。

  很多人做IP,就是做号(无论抖音号、视频号、公众号),但其实做个人IP和做号,逻辑可能会差很远。

  做号,第一视角考虑的是流量和变现。

  做个人IP,第一视角考虑的是这个IP的可识别度、可信任度和生命力——一个识别度极强、可信任度天然很高、生命周期又很旺盛的IP,才是好IP,才真正具备更大价值。

  有的IP,有识别度和短期热度,但信任度和生命力极弱,例如凤姐。

  有的IP,有识别度和信任度,但生命周期注定很短,例如很多靠脸吃饭的娱乐明星。

  有的IP,虽然有很强生命力和可信任度,但可识别性和热度可能会很差,注定成为小众,例如某些垂直领域内的手艺人。

  如果是要做个人IP,需要以人为中心,先搞清楚这个人身上的特点、亮点,为什么能够连接和取信于大众,以及为什么能够长期存活。

  上述信息搞清楚,IP需要的是发声和持续与目标用户进行连接,并不断借由一些事件保持热度和势能。

  而如果是要做号,则需要优先把自己的变现产品和变现逻辑想清楚,然后再更有针对性的搞流量,做转化做变现,一切都服务于整个变现转化漏斗。

  09

  昨天跟剧本杀行业里当前的两位顶级头部玩家一起交流,认真学习了解了下这个行业。作为一家致力于服务和帮助20-35岁年轻人的公司,我认为我们有责任和必要实时了解一切有可能适合所有年轻人们进入的新行业,带给大家一些前沿观察。

  有几个信息可以共享——

  1)剧本杀行业全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

  上游是剧本策划和生产,上游格局最终将高度与影视编剧接近;

  中游是发行,目前中游的状态还处于非常原始的状态,只能纯人肉组织,通过小范围交易会、展会等完成剧本交易;

  下游则是开店和C端消费者服务,下游目前也很离散,还没有大玩家出现,比较头部一点的玩家如我昨天的交流学习对象,目前全国连锁店能做到近百家,已经是目前业内最好的玩家了;

  2)整体来看,剧本杀行业还处于很早期。到2021年,剧本杀行业是个200亿的市场,还需要1-2年培育,但明年很可能会迎来一个小爆发。最终,剧本杀至少也是个数千亿级别的市场;

  3)上、中、下游,各自存在一些产业级的机会,但凡对标影院发行行业来看都很容易理解,不宜展开说得太细;

  4)如果要开店,剧本杀店其实是个蛮不错的选项。单一剧本杀门店,想要做得不low,初始投入60W起,在客源、用户忠诚度能做得不差的情况下,一年多一点时间能回本,资金周转率挺高。

  5)要开剧本杀店,最大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客流和服务。如果客观有保障,又有不错的DM,目前情况下,一家剧本杀店几乎肯定不会亏;

  6)剧本杀全产业链里,未来2-3年里,会需要N多的DM(Dungeon Maste,主持人),目前行业内优秀DM的缺口极大。而且,好的DM一定可以作为核心资产来看待,他们大概率是可以自带网红和流量属性的;

  7)一个合格的DM,无需关注学历出身等,在长春这样的二三线城市,就能轻松月入5000以上(长春平均薪资3000多),在一线城市,则很容易月入万元以上.

  10

  昨天拍短视频。

  前后已经做了3-4个月短视频,到现场,我对于短视频已经可以有很多更立体具象的认知,不妨可以分享几个——

  1)不盯着变现来做的短视频都是没有意义的;

  2)变现路径上,最重要的是“品”,想要有足够高的变现效率,则你的品必须足够刚需或在某个细分需求上足够强势;

  3)选题决定了流量的50%,内容决定了流量的另外50%。选题决定了“第一眼转化率”,内容决定了完播和互动。

  4)内容可被设计,也可被结构化套路化解决。内容调优的要素在于情绪、观点、结构、表现形式等,上述几者,必有至少1-2项能够抓住用户,形成互动或分享动机。

  11

  面试中有的另一个感慨——一个人,有时最危险的状态,是让自己身处某种“虚假繁荣”的信息茧房中而不自知。

  例如,一个人,输出了很多思考,身边的人都认为ta是对的,或者都无力能够反驳ta,于是ta也认为自己是对的,甚至略微沉醉于其中愿意花更多时间去思考和输出。

  但事实上,ta的这些思考有可能其实很弱,能实际解决的问题也很有限,然而ta却不能自知。

  所以,无论你在哪个行业想要怎么发展,一定程度上要让自己有足够多的实践+见过足够大的世界和世面,要能见过一些不同领域的高手们实际上都是怎么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这是个必选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