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哲学问题》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哲学问题》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8-30 00:54: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哲学问题》经典读后感有感

  《哲学问题》是一本由[英] 伯特兰·罗素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0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问题》读后感(一):没什么用的读书笔记

  把这部哲学书当哲学入门来看是错误的,顺畅地读下来还是很难,里面的很多话还是要反复咀嚼。 罗素是从身边最常见的东西谈起,以一个桌子为例,进行深刻的哲学思考。通过不停的引证,大概从第一章到第八章,概览性的分析讨论哲学最基本的一些问题,诸如现象、实在、物质、观念和逻辑,这里我还能读懂,基本上是罗素对哲学史上的重大问题进行阐述在加入自己的思考。从第九章到第十三章,读起来就非常吃力了,罗素在原有的基本哲学问题上开始深入自己的探讨,深入对“共相”本质的思考,从柏拉图理念论,到他提出的关系来理解共相,对我来说太难,还是弄不懂他在说什么。最后十四、十五章,与前面难理解的硬核问题不同,可以感受到一位哲学家的抒情,表达对哲学的热爱与信仰。

  《哲学问题》读后感(二):心灵的捕猎

  重新思考了很多问题。比如语言的功用。期待准确地表达自己和理解世界,是个梳理自己观念的过程。

  有新的启发,如果我信仰什么,为什么信?个人经验和真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颜色质地和触感都不同的桌子的存在到底以什么来确定?又或者,在所有个体的不同经验之中,什么“共相”让人们同意存在的是“桌子”?上帝是爱,但爱不是上帝。而“爱”并不能仅仅视为“上帝”的子集。

  随处可见的桌子、颜色、太阳地球、莎士比亚、英国首相等例子,罗素实在是广博,善于讲道理。

  最后一章写得流光溢彩很优美,但是看到他说,“自由的理智会像上帝那样看待事物,没有此时和此地,没有希望和恐惧,没有惯常信念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在纯粹的求知欲中冷静客观地看待事物——这种知识是不牵涉个人感情的、纯粹沉思的、人可能获得的。”这恰恰是十四章所说的哲学的局限,哲学扩展自我,但不可能脱离自我,完全用他者的目光去看事物,这种微妙的矛盾使得通篇都能感受到打量事物的距离感和一定要找出确定性要投身其中的张力,这是一种心灵上的“渴”的对扩展的追求。让人感到心灵它活着,对任何可能为真的东西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和敏感。

  心灵很难被分析,所以它所创造的信念难以被分析,但经过分析过程之后,信念更加清晰。于是世界也变得清晰了一些,甚至轻易了。

  《哲学问题》读后感(三):挂羊头卖羊肉串

  不要被书名误导,这不是一张全景式的知识地图,内容主要涉及知识论,逻辑简明。

  如罗素在德版前言所说,在《哲学问题》中讨论知识时,他假定了主体的存在,并把亲知当成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现在,他认为主体也是一种逻辑构造,“我们必须放弃感觉与感觉材料的区分”。如果再让他写这本书,他不会那么倾向于将某些伦理陈述视为先验的。换言之,从1911年到1924年,他已经历一种转向。

  我最感兴趣的是倒数两章,“哲学知识的限度”和“哲学的价值”。

  前一章探讨了哲学作为一种知识批判时,要加以限制。他区分了空泛的、绝对的怀疑论与笛卡尔的“方法论怀疑”。“哲学批判并不在于毫无理由地决定拒绝某种东西,而在于按照实际情况来考虑任何表面上的知识。……它将保留一切看起来仍然像是知识的东西。”

  后一章讨论了哲学的价值,一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揭示世间的多种可能性,“哲学消除了那些从未步入自由怀疑领域的人的不无傲慢的独断,并且通过以陌生的方式展示熟悉的事物来保持我们的好奇感。”二在于它所沉思的对象的伟大性,这种沉思让人摆脱了狭隘的个人目标,从而超越欲望得失,获得平静自由的生活,“在哲学沉思中,我们从非我出发,经由非我的伟大,扩展了自我的界限;经由宇宙的无限,沉思它的心灵实现了对无限的某种分有。”

  最后,他总结:“我们研究哲学,不是为了对哲学问题给出任何明确的答案,因为一般说来无法知道它们是否为真,而是为了这些问题本身,因为这些问题扩展了我们对可能之物的认识,丰富了我们的理智想象力,并且减少了那种独断的自信,使心灵得以向思考开放;但最重要的是因为,通过哲学所沉思的宇宙的伟大,心灵也会变得伟大,并能与宇宙相结合,这种结合构成了最高的善。”

  虽然不完全认同,但关于可能性、想象力的思考还是有些凑泊的。

  《哲学问题》读后感(四):挂羊头卖羊肉串

  不要被书名误导,这不是一张全景式的知识地图,内容主要涉及知识论,逻辑简明。

  如罗素在德版前言所说,在《哲学问题》中讨论知识时,他假定了主体的存在,并把亲知当成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现在,他认为主体也是一种逻辑构造,“我们必须放弃感觉与感觉材料的区分”。如果再让他写这本书,他不会那么倾向于将某些伦理陈述视为先验的。换言之,从1911年到1924年,他已经历一种转向。

  我最感兴趣的是倒数两章,“哲学知识的限度”和“哲学的价值”。

  前一章探讨了哲学作为一种知识批判时,要加以限制。他区分了空泛的、绝对的怀疑论与笛卡尔的“方法论怀疑”。“哲学批判并不在于毫无理由地决定拒绝某种东西,而在于按照实际情况来考虑任何表面上的知识。……它将保留一切看起来仍然像是知识的东西。”

  后一章讨论了哲学的价值,一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揭示世间的多种可能性,“哲学消除了那些从未步入自由怀疑领域的人的不无傲慢的独断,并且通过以陌生的方式展示熟悉的事物来保持我们的好奇感。”二在于它所沉思的对象的伟大性,这种沉思让人摆脱了狭隘的个人目标,从而超越欲望得失,获得平静自由的生活,“在哲学沉思中,我们从非我出发,经由非我的伟大,扩展了自我的界限;经由宇宙的无限,沉思它的心灵实现了对无限的某种分有。”

  最后,他总结:“我们研究哲学,不是为了对哲学问题给出任何明确的答案,因为一般说来无法知道它们是否为真,而是为了这些问题本身,因为这些问题扩展了我们对可能之物的认识,丰富了我们的理智想象力,并且减少了那种独断的自信,使心灵得以向思考开放;但最重要的是因为,通过哲学所沉思的宇宙的伟大,心灵也会变得伟大,并能与宇宙相结合,这种结合构成了最高的善。”

  虽然不完全认同,但关于可能性、想象力的思考还是有些凑泊的。

  《哲学问题》读后感(五):多有引述介绍前人思想传统,也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体系,值得一读

  之前看人别推荐哲学入门读物时同时推荐了《西方哲学史》和《哲学问题》,似乎说的是可以先读《哲学史》,有一定基础后再读《问题》。在读过《哲学史》后我一直没敢去翻《问题》—— 因为前者实在是厚重得很,内容读来也很是浩大,于是理所当然地以为后者大概还要艰深困难得多。终于等我有勇气找来《问题》打开一看,呃,200页,好的嘛,也许我可以更早些读它的 ┓(´∀`)┏

  这本书涉及的哲学内容范围较窄的,主要集中在知识论、真理论的部分。个人读来,全书最关键的词大概就是“关系”了。书中先论证了存在与“感觉材料”相对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体 —— “物理实体”,再论述“共相”也是某种特殊的“实体”,接着进一步提出“关系”也是“共相”即为“实体”,以试图解决“先验的知识”的性质问题和“真理 & 谬误”的判定问题 —— 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十分有意思。

  虽然个人并不完全认同所得结论(关于“先验的知识”那部分),或者说“先验的知识是如何可能的”这个部分。书中多处通过将“2+2=4”(算术)同“凡人皆有死”(经验的概括)进行对照,强调先验的知识并不是归纳法的,而是对共相关系的直接把握。

  但考察人类“发现”算术的过程,似乎也是一个缓慢地从经验中抽取“共相”的过程,而非是其所描述的“先验的”:人类的先祖们先从纷繁复杂的殊相中抽象出共相的“2”,从(无论主体还是客体的)特殊行为/变化中抽象出“+”,又从事情的后续变化中抽象出“=”(因果关系中“结果”这一抽象概念),这大概就已经耗去整个早期人类的发展史了吧,之后又不知经历多少岁月,我们才发现每次“2”“+”“2” 都“=”一个“4”。于是,算术诞生了。的确,从不能穷尽所有的殊相的经验来证明它的角度(知识的结果/效果)而言,算术是“先验的”。但其书中有将“先验”这一意象频频与“自明的”(读起来感觉就像“一目了然的”,而文中也多在此意义上使用这一词语)联系起来,让人读来有一种算术这东西,毫无科学基础的人也理所当然地第一眼就能知道的感觉(知识的来源),这便不太好信服了。

  另外,可能是翻译的锅,一本书读下来,其中“认识”“真理”“判断”“知识”常常让人一头雾水,似乎可以看做是这样的对应关系:

  另,读时也觉得书中有不少地方同我们当下对时间、空间的理解有出入的,这点有些奇怪 —— 作为思想界(哲学)和科学界(数学)罗素大大居然不怎么关心其他科学界的假说啊 (`・ω・´) 然后发现这本书第一版是1912年,那时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大概都还只是个具有某种较低程度的或然性的假说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