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精选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是一本由[英] 朱利安·巴吉尼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精选点评:
●一些挺有趣的问题,但可惜的是解读水平太差,什么都没说出来;作者要是非得说这是为了你们独立思考,我就跳过去大嘴巴抽丫的。
●太有趣了
●实在不明其意。对着书本你看我我看你,互不明白。
●有意思。有的时候天马行空的想法萦萦绕绕很纠结啊^ ^
●我和我爸同时给出了傻逼的评价,难得
●翻译一般,不过有些思维问题的确值得思考。还有一些,纯粹是个人选择问题,没必要把所有的问题都想象成薛某人的猫,自己要有立场。
●学哲学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是很有趣的,特别是一些moral delimma,但是作者的评述讲得不太清楚,当然也或许是有些问题本身就讲不清楚。
●太好看了
●来自孩子的推荐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一):自看书评
初中的时候觉得蟑螂和我是一样的。
然后觉得没被吃掉的西红柿是很悲哀的。
然后,就长大了。
然后,你看,其实莫名其妙的人还是有的。
倒是不像被拔了长的苗,反而是满身他人标签的鸟。
要是没有自我,就好了。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二):不一定有答案
本书列举了一百个书中牵扯到的哲学问题,并给予了分析,不一定会分析出答案,但总可以引发有心人的思考。
本书一个优点就是采用关联式的写法,每个问题讨论完后,都会列举出与之相关的问题的章节,如此锁链式阅读,可以进一步引导读者的思考广度。
是很适合有心思考的人看的一本书。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三):打算每七天回答一个问题
打算每七天从我自己的角度回答一个问题,正好理清一下自己的哲学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观点,只不过清晰与否罢了)。
原来打算每两天回答一个问题,可是在打算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就发现很多哲学问题是相互关联的,两天时间说不清楚答案,看看自己能否七天回答一个问题。不行的话再增加时间。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四):学哲学家一样玩游戏!
每个故事都能引人深思!
哲学家的存在意义是为了什么呢?Science让人类的生活过得更好、更方便、更健康,但是Philosophy有什么意义呢?
活得聪明一点,是不是一定会比活得糊涂一点更好?
这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思辨的过程非常好玩!因此我把这本书看作是在介绍哲学家之中非常有趣的游戏,跟我们凡夫俗子们解释这些游戏的典故、规则,然后,你们自己玩儿去吧!
所以这本书的书名应该是《100个哲学家玩的游戏》。
目前我还在读的当中,根据每一小节后面的思考链接页码,翻来覆去颠三倒四地跟着作者过一个又一个关。这种阅读方式本来就很好玩!
等我读完了,再继续更新这篇评论。
To be continued...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读后感(五):“思想实验”之妙趣
当一头经过基因改造、既能讲话又希望自己被吃掉的猪站在素食主义者马克斯面前时,他不再能肯定是不是应该吃了它。《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里还有99个诸如此类的“思想实验”:从动物尊严到个人意识,从政治的目标到道德选择,不一而足。
朱利安·巴吉尼总是先安排了一段情境——这情境有时来自哲学、文学或电影作品,有时则是经典哲学论题的现代版,但无一例外的,它们总是复杂问题排除了可变、特殊因素后的某个侧面——随后是几百来字的分析讨论,作者并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指出一种方法,一个看问题的角度,从而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
这不是一本以通俗事例介绍哲学的书,其目的是要以哲学的思考方法挑战人们习以为常或司空见惯的东西,以证明那些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可能根本经不起推敲;或者将问题的核心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剥离,以便思考那些暂时而言还不实际、不可能的事。作者在前言中分析道:“任何一个思想实验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核心概念或问题。如果一个不可能发生的情景帮助我们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它的不可能性我们就无须介意了。”
作者朱利安·巴吉尼是英国《哲学家杂志》的创办人之一,也是《卫报》、《独立报》和BBC的撰稿人,其主要作品还包括2003年出版的《哲学家在想什么》(中译本已于2007年由上海三联出版)和今年最新出版的《一只赢了彩票的鸭子——和其它99个糟糕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