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常识(与马克思《资本论》齐名的思想巨著)经典读后感有
《世界经济常识(与马克思《资本论》齐名的思想巨著)》是一本由[德] 马克斯·韦伯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经济常识(与马克思《资本论》齐名的思想巨著)》读后感(一):常识只是包装
这是我写书评写得最不耐烦的一篇,本想着搪塞过去的,后又觉得搪塞自己也在搪塞送书人。还是想说一些真心话。
很怀疑出版方是不是将一本严肃读物改个名字作为大众通俗读物来出版,为的是跟上社会现在的趋势,消费大众,借网络娱乐把经济类的作品简单地看待。连我都被书名给骗了,我忽略了马克思·韦伯写的东西不应该是常识般的读物。但出版方恰恰借中国人普遍缺少常识的意识,又赶上现今网络大量的学术人物出圈,他们自身的严肃内容都在娱乐化,用营销的手段来推销这本书。实际上这本更好的翻译应该为“欧洲经济简史”,一本可以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媲美的书,它的价值不仅在于作者从经济史的几个必要要素入手,还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精神。
说是常识,但的确有常识,在全书的开头有一章称之为“概念的解说”,把经济学上很多基本的概念都罗列了出来,这种方式有点像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也是韦伯的作品。两本书都有韦伯的风格,前面交代的概念定义,起着导论作用。这些导论概念会使人感到抽象和脱离实际,但又必不可少,这些概念都被韦伯进行了简化处理,尽可能地让定义之间符合同一种语境。
韦伯的经济史带有强烈的历史观念,他在考究各时代之效用分配与效用的性质时,顾及了技术、经济、所有的秩序、一般的社会构成的问题。第一章中用欧洲传统上几个农业较发达的国家进行比较,分析出家族、氏族、村落、庄园制度在经济的发展下,封建组织的崩坏,进而为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开始以前的工业)提供了另一种理解的视角,转而进入第二章。在读完第四章近代资本主义的起源后,读者会感到熟悉,公司/企业和国家金融的关系等等。
那么,这样一种“常识”算得上常识吗。在读完全书后,我认为可以算得上。经济史是下层的,要了解研究欧洲的文化则要对经济有所了解。按照K12制度学习下来,社会对经济的普遍理解是宏观的,国家间的利益交换,利益博弈,那么这本书则更为细致地揭开了欧洲经济中更为细节和值得注意的地方。因此这本书必须要精读,粗略的翻阅会让读者不知所云、前言不搭后语。但读完后变为“常识”,还是“常识”应该在阅读前就已经存在呢?这是出版方要考虑的,因为这既带来阅读障碍,更形成了阅读的畏难心理障碍。势必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世界经济常识(与马克思《资本论》齐名的思想巨著)》读后感(二):世界经济常识:只是看上去容易
我读书读得不少,在工作的间隙我经常读书放松,但还是以人文艺术类的书籍为主,本科学的专业也是基础学科,所以可以说,我完完全全没有经济学相关的基础。有一次,同办公室的老头正夸耀自己的高瞻远瞩,及时地贷款买房,还要问问我这个大学生他厉不厉害。在进行了一顿例行吹捧以后,为了显示我认真在听,也为了解答我心中一直的迷惑,我就又问了一句“贷款的话,终究还是要比全款付的钱多,您不会觉得亏吗?”只这一句,对方脸色大变,指着我工作台上的一本《风景入画》说:“你平时看的这些都没有用,多去了解一点经济学的东西,那些才是有用的。”我心里一直记着这个疙瘩,于是,翻开了这本《世界经济常识》。 之所以选择这一本《世界经济常识》,主要是因为他的名字和作者。因为冠以“常识”之名,我心里想着这本书总归是以一个学科入门的角度去讲解的。我并不专业学习经济学,我只是一个想要略知一二的门外汉,所以讲得浅显易懂是我翻开这本书时的基本诉求;再加上作者是马克斯韦伯的这种背书,我一个不大懂经济的人都听说过他的名字,所以我才决定,好的,就拿这本书当个开始好了。现在回看我当时的想法,觉得自己有点不自量力。 这本书一共只有四章,主要分成了两个时期。一个是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以前的世界,另一个是资本主义制度萌芽阶段。前一个时期的讲解按照行业分成了两个部分,即农业和工矿业。其中以世界各地、各时期的农业的讲解为主,这可能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以前,农业经济是世界上最最主要的经济形态,并且农业的经济形态在各种时段和各种地域内的表现形态真的各有不同,对我来说,这甚至有可能算是我在这本书里最最喜欢的部分了。而书中对于第二个时间段,即资本主义前期的描述重心也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着重描述商业经济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商业经济的表征——货币的发展。第二部分则是在描述,在从农业经济逐渐转向商业经济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在当时的各行各业各领域内所产生的影响。 所以这本书的基本逻辑是很清楚的,但是这并不代表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这本书对我这样的新手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不是一本教学式的书。它在讲解一个事物或现象时,没有引入,没有铺垫。是直接从原理入手,最多举几个例子,再直接开始分析。这样的讲解方式比较适合已经在专业内有基础的,碰到什么专有名词也不需要专门停留做解释的人群。总之看起来就是非常艰难,有时我甚至会怀疑我可能有点阅读障碍,因为中文我都懂,组合在一起就是不明白。这种云山雾罩,五里雾中的阅读体验让我非常想放弃。 但是我也真的很喜欢作者讲解时举的那些例子。比如俄国的农奴制、英国的圈地运动、欧洲的庄园制、意大利的城市化运动等等。从前这些历史现象对我来说都只是历史书上的一行字或是考试要考的知识点,但是在这本书里,作者给了它们一些详实的经济学解释,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有找点论文进一步了解一下的冲动。 另外,我在读的时候总感觉译者翻译的气口和我往常读的那些译制书不太一样,所以我还百度了一下译者。如果确实是我搜出来的那位革 命先 烈的话,只能说,我的感觉是对的。毕竟一百年前的人说话还是和现在的人多多少少有些区别。不知道出品方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可能是为了省钱,可能是因为德语翻译日渐凋敝。总之,读这本书一定要有相关基础,如果只是想了解的话就还请移步。
《世界经济常识(与马克思《资本论》齐名的思想巨著)》读后感(三):从私有制到资本主义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增加,金属工具、牛耕等新的生产工具或方法的出现,直接促进了相对剩余产品的出现,对于剩余产品的公平分配就是私有制的最早形式。 私有制的产生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
世界经济常识(与马克思《资本论》齐名的思想巨著)
评价人数不足
[德] 马克斯·韦伯 / 2021 / 天地出版社
这本《世界经济常识》是德国经济学家马克思韦伯生前未完成的著作。但是整本书的核心并没有偏离老先生的初衷。从历史,社会的角度剖析了资本主义诞生的因素和环境。书中描写了大量的历史情节,结合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给我们带来一个犹如【丝绸之路】般的思维导图。脑海中像有根线穿起了整个历史,经济的历史。
首先,对【资本主义】进行概念解说。也就是从最原始的角度出发,去讲解【私有制】的诞生,和其发展的历程。从家族,氏族,到部落,城市,国家。人类在统一中求发展。资本主义也在【私有制】的外衣下疯狂掠夺。
其二,走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即使来到相对文明的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的力量就像一只巨大的无形手,覆盖在整个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无孔不入。即使到更加文明的现在社会。资本的力量强强联合,对小商业的强制整合,都给这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震慑力。
其三,读过《货币战争》的都对【货币】一词充满一种畏惧的力量感。银行家们可以决定货币的流通,甚至主导战争的起止。货币刚开始诞生的时候是为了达到【以物换物】的目的。在更加商业化的历史发展中,货币从硬通货慢慢转化为纸币,甚至今天的【电子货币】。货币存在的形式不一而足,但它存在的目的始终为了商业经济的流通性。
资本主义诞生于欧洲,在美洲被放大。直到今天,仍有学者提出疑问:为何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发展起来。其实,早在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过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推翻封建社会。但是辛亥革命的结束,标志着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马克思韦伯宏达的纵深观,写出这样的著作。给后世的读者,学者们创造了对资本主义研究的丰富资源。本书更加引人入胜的地方就在于韦伯对人文,历史 的描写,大量的文献资料汇聚在一起。让学术充满意味。
《世界经济常识(与马克思《资本论》齐名的思想巨著)》读后感(四):一本书去了解1919年的世界经济史
前几年,经济学家的薛兆丰出版了一本经济学通俗读物《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虽然名义上是通俗读物,但事实上读起来仍然很艰难。很多看似生活化的类比其实都完全不够生活化,也无法与人民群众的钱包相结合。
书名叫做讲义其实还挺奇怪的,似乎是大学里教授的课程大纲。事实上,把一本课程讲义写成巨著的人大有人在,这就是与马克思齐名的另一位德国马克斯。在中国的大学里,学习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相关课程时都会提到的一位人物,马克斯·韦伯,这个对世界现代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界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的人。
1919年,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慕尼黑大学教授一门叫做“普通社会经济史概论”的课程。不料在第二年夏天,韦伯病逝于慕尼黑。他的太太委托两名著名学者将他这门课程的讲义整理成书。从成书时间上看,这就是马克斯·韦伯生前的最后一本著作《世界经济常识》,或译为《经济通史》《世界经济简史》
有意思的是,这也是马克斯·韦伯第一部被翻译成英文的著作,此时,学界并没有认识到这个德国人的学识。我们通常看到的很多译本都是60年代由姚曾廙先生翻译的,此处文轩出品的《世界经济常识》采用的是不太常见的郑太朴先生的译本。1936年,我国著名数学家和翻译家郑太朴先生在商务印书馆翻译了这本书,其译本有一定的文言风格,这个译本经过重新修订,将原文中的人名、地名修改成我们今天的译法,最终成为今天所谈到的这本《世界经济常识》
在翻译成英文著作之后,西方知识界开始一直将《世界经济常识》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提并论。两部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精神实质,而且两位作者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和角度去写经济史,马克思是写19世纪末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斯·韦伯是写1919年的世界经济史,两者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我们也必须清楚当时他们所认识到的世界经济局势与现如今的局势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也无法预言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
在本书中,马克斯·韦伯从家族、氏族的农业经济时代,到资本主义产生之前的工业,货币流通,直到近代资本主义的起源,所举实例囊括亚欧多个国家和文化。在看毕本书之后,大多数读者想必都会被韦伯的博学强识所征服,对东西方文化也有着一定深刻的认知,尤其是在本书中,多次提及中国的社会经济情况。这与他早期对宗教社会学研究不无关系,他曾写过一本《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同时也像李约瑟一样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令人思考的问题,马克斯·韦伯一生对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文明古国的研究没有停止,这也是他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经济脉络的主要原因。当然这不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他在书中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较为简略,即氏族贩卖其所属者所生产的制成品与氏族工业的结合关系,阻止了委托工作制度的成立。这与高中历史课本上的论点其实是一致的,即小农经济的影响。
另一方面,马克斯·韦伯也在书中阐述了资本主义之所以在西方产生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地缘政治影响,更重要的是基于当时的资本主义精神,这与宗教社会学再次联系在一起。在本书中也体现出了马克斯·韦伯的历史观,即不能以现如今的视角去看待当时的历史,而需要置身历史环境之中,方可得出更符合当时的观点。
本书无论是从经济学,社会学还是历史学角度都是一本难得可贵的经典著作,尤其是译本较为少见,适合相关领域的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