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孩子身边的趣味知识科普绘本读后感锦集
《HOW?孩子身边的趣味知识科普绘本》是一本由[加] 凯瑟琳·里普利 / [加] 斯科特·里奇著作,天略童书馆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HOW?孩子身边的趣味知识科普绘本》读后感(一):孩子的求知欲与日俱增,这部趣味科普解答他们的各种“为什么”
从出生开始,孩子就在不停地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随着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看到的事物越来越多,产生的疑问也就随之增多。因此,我们总能听见孩子像个好奇宝宝一样,不停地问“为什么”。这时候的孩子啊,真是让人觉得既欣慰又无奈。
欣慰的是,孩子的求知欲与日俱增;无奈的是,没有那么多时间陪孩子,或者有时候不知道如何为孩子解答。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同时解决孩子和家长双方的问题呢?答案是有的,而阅读就是一种可以帮助孩子轻松获取知识的最佳方式。
在天略童书馆的这本《How?孩子身边的趣味知识科普绘本》中,作者加瑟琳·里普利通过走访10所学校,收集了孩子们感兴趣的839个问题,并精选了其中73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创作。再加上,插画师斯科特·里奇的精美手绘插图。于是,有了现在孩子所看到的这本书。
从内容上看,这本书是通过“故事+科普”的形式,引导孩子了解身边的科学的。其中,故事主题包括过生日、去图书馆、养宠物、生病、公路旅行、在海滩以及机场送行在内的七种生活大场景。而在每个场景之下,又分别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让孩子明白诸多的科普知识。
在孩子的生日会上,气球是比较常用的装饰品。那么,气球到底是怎么飘起来的呢?一般来讲,漂浮在空中的气球充满了一种叫做氦气的气体。由于氦气比空气轻,所以就飘起来了。不过,若是人们用嘴吹起来的气球,里面装的就是二氧化碳了。而二氧化碳是比空气重的,所以这样的气球在没有固定的情况下,就会掉在地上。
看吧,虽然都是气球,但由于所充气体不同,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状态呢。当准备气球来增加生日气氛时,切记不可以吹得太鼓。因为它的容积是有限的,装得气体过多,容易发生破裂,也会产生一定的危险。
去过图书馆的孩子都知道,图书馆里有许多许多的书。那么,这些是怎么来的呢?小读者们通过阅读,就可以获得答案。原来,图书馆里的书有一部分是人们捐赠的,而大多数是买来的。不过,所有的书籍都是通过写作、印刷、包装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才可以到达读者手中。
换而言之,一本书是很多人的工作成果。因此,平时我们读书的时候,要学会爱惜书的存在。若是从图书馆里借书,需要使用借书卡输入身份信息,才能把想看的书带回家。另外,借出来的出一定要记得如期归还哦。
对于孩子来说,生病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不仅身体感觉不舒服,严重的话还需要打针吃药。那么,人究竟是如何生病的,而药又是怎么来的呢?书中的小男孩杰克就不小心生病了,细究原因,有两种:一可能是吸入了空气中的病菌,二可能是接触到了其他人可能带有病菌的东西。
既然生病了,自然要好好治疗,不然会越来越严重。而治病所使用的药物都是通过大量的测试之后,使用可靠的原料和正确的方法制作出来的,治疗时只需安剂量服用就可以减轻身体的不适。生病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所以孩子平时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并注意个人卫生。
《How?孩子身边的趣味知识科普绘本》是一部非常贴近孩子日常生活的著作。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切入,讲述那些奇妙又有趣的科普知识,内容通俗易懂。当孩子读过这本书,一定会收获满满!
《HOW?孩子身边的趣味知识科普绘本》读后感(二):揭秘身边的趣味知识,这本科普绘本讲的太全了
阅读会让我们更聪明吗?狗为什么有不同的体形?鱼在水底下可以看见东西吗?鹦鹉是怎么说话的?仓鼠为什么要将脸颊塞的鼓鼓的?生病时,我们为什么会呕吐?又为什么会发烧?那时我们需要好好休息吗?公路是怎么建起来的?一本书又是怎么做出来的?贝壳是怎么变得闪闪发亮的?为什么我们在贝壳里听到了大海的声音?我们是怎么在水上浮起来的?
你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看起来都很常见,但要说到确切的答案,一时半会还真说不上来。你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那么就一起翻开这本《How?孩子身边的趣味知识科普绘本》来一起寻找吧。
《How?孩子身边的趣味知识科普绘本》这本书由凯瑟琳·里普利著作、斯科特·里奇绘图。作者走访了10所学校,收集了孩子们最好奇的839个问题,选择其中最有意思的73个创作了这本书,问题的答案也是由28位专家提供。这本书语言简单明了,知识浅显易懂,适合5~10岁左右的小朋友,让他们在实用有趣的一问一答中,快乐的探索。
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么多种形态各异的小狗,为什么它们这么不同呢?这是因为几千年来人们刻意培育的。为了获得想要的属性,人们会寻找具有同一特定属性的狗,然后让它们交配,这样,下一代的小狗的这种属性就会得到重复和加强。例如,培育长腿的阿富汗猎犬,是为了提高狩猎犬的速度;培育短腿的腊肠犬,是为了让它们钻进洞穴里抓兔子或獾;培育圣伯纳犬这种强壮的大狗,是为了让它成为出色的搜救犬。
生病的时候,我们会呕吐,也会发烧,会很难受,其实这都是身体在病毒入侵时的保护机制,只有经过了这些过程,你的身体才会变好。通常,我们胃里和肠道中的消化液可以杀死入侵的细菌或病毒,但当这些病毒或细菌太多或者太强大时,大脑就会发送信息给肠胃,让它们将胃里食物全部推出身体,这样,有害的东西就远离身体了。
身体温度升高,能杀死体内的病菌或者阻止它们繁殖。因此当你的身体有病菌入侵时,身体就会发送信息给大脑,让它调高体温,而一旦消灭了病菌后,你的体温又会降下来。
当我们的身体与病菌战斗时,身体需要发送很多信息,做很多动作,譬如我们咳嗽、打喷嚏,是身体为了将病菌抛出体外;身体内还需要制造更多的对抗病菌的细胞,这样才能以数量优势,将病菌消灭。因此身体对抗生病,需要消耗很多能量,我们只有吃好休息好,才能让这场战斗更快地结束。
有时候,我们在海边度假,会带些纪念品回来,大多时候就是海螺。在距离海边很远的家里,我们将海螺贴近耳朵,却听到了大海的声音,似乎是将大海也一起带回来了,实在是很奇妙的事。其实这些声音是你身边各种噪音的回声,当你把贝壳贴近耳朵,声波不会直接进入你的耳朵,而是被困在贝壳里,这些声音在贝壳的内壁上来回反射,混杂在一起,听起来就像是大海的声音!
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了7个日常场景中的73个实用而有趣的问题,基本上涵盖了孩子最常见的提问,家长再也不会因为回答不上来而尴尬,孩子也能轻松了解身边的趣味知识,并永远保持好奇心,永远敢于发问。非常值得一读。
《HOW?孩子身边的趣味知识科普绘本》读后感(三):好的亲子关系,从不再敷衍孩子稀奇古怪的问题开始
昨天和由由视频的时候突然打了喷嚏,那时他正在看书,听到我打喷嚏立刻抬起头看着我说:“妈妈感冒啦”,视频那头的姥姥接着他的话问:“感冒了怎么办呀,让妈妈去医院打针吧”,大概是觉得打针会很疼,由由摇了摇头淡定地说:“吃点药吧”。
我听完一时间惊讶地说不出话来,一个还不到两岁的孩子,就已经要开始聊“打喷嚏”、“感冒”、“打针”和“吃药”之间的关系了吗?总之我解释地有点虚心,“妈妈只是鼻子痒了打了个喷嚏,并没有感冒,不用打针也不用吃药……”
孩子一天天长大,他接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他能用语言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你说什么他会记住,下一次就能举一反三用到,所以不能再糊弄事儿了,孩子需要更科学、更准确的知识。
童书作家凯瑟琳·里普利走访了10所小学,收集到孩子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她召集到来自大学、博物馆、医院等各行各业的28位专家为这些问题提供建议,她本人则是充分发挥自己能把科学变得有趣的天赋,创作出了这本《HOW?孩子身边的趣味知识科普绘本》。
整本书包含了生日快乐、去图书馆、宠物、生病、公路旅行、在海滩、机场送行等七个大类共73个常见问题的科普知识,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形象生动的插图,让我们轻轻松松带着孩子一同去了解身边随处可见的趣味知识。
就拿生日快乐这一主题来说,既有气球为什么能飘起来、为什么会爆炸、蜡烛怎么燃烧这样的物理知识科普,又有每一年我们是怎么长高的,蛋糕尝起来怎么这么好吃这样的生物知识,还有为什么唱生日歌、为什么要吹小喇叭、为什么要把礼物包起来这样的风俗历史的科普。简直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在去图书馆这一部分中,有为什么应该在图书馆里保持安静、阅读会让我更聪明吗之类的有助于好习惯培养的引导。
宠物篇大概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了,从小猫小狗,到蛇虫鼠蚁,孩子在这一章里认识了更多的小动物,也变得更了解它们,会成为有爱心的好孩子。
每个家长都最怕孩子生病,一旦有个头疼脑热全家都如临大敌。小孩子其实并不懂生病的含义,他可能没办法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只是看到妈妈每天都很焦虑,自己也不能再出门玩了,甚至还要去一趟医院开一堆难吃的药回来。
“为什么生病的时候会发烧?”书中带着拳击手套的病菌向正常体温发起了进攻,下一秒体温开始升高,病菌变弱,扔下拳击手套纷纷倒地不起。一旦病菌被控制住,体温也就自然降下来了。这幅插图即使是我看了也会觉得超级有意思,小朋友一定会很喜欢。
感冒是怎么被别人传染的、生病的时候为什么要好好休息、什么时候该去看医生、药是怎么起效的,这些问题的科普内容不仅能让家长孩子一起增长知识,如果小朋友真的生病了,这些内容也是能让他们乖乖躺下休息,配合医生,按时吃药的锦囊妙计呀。
第一次养孩子,我们怎么也想不到下一秒他们又会问出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但是亲近孩子,真正去了解过孩子疑问的凯瑟琳懂,她把这些问题全部整理好送来给我们,在解答孩子们问题的同时,我们学习到如何带着思考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最成功的亲子关系莫过于此,相互成全,共同进步。
《HOW?孩子身边的趣味知识科普绘本》读后感(四):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你需要这本接地气的科普绘本
我们都知道,“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他就对自己和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会尝试用自己的嘴巴、双手和双脚去探索这个世界。所以,你会看到,小婴儿很喜欢用手去抓东西,不管抓到什么都是直接往嘴里放。其实,那是他在用嘴感知这个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渐渐长大,开始学会走路和说话。这时,他们能够看到的世界就更大了,于是,他们不仅会好奇地四处去探索,还会不断提出各种问题,化身“好奇宝宝”。尤其从3岁左右开始,孩子简直开启了“提问模式”,“为什么”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常常让父母哑口无言。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当孩子产生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时,其实也是他们想要认识、探索并研究这个世界,而这宝贵的好奇心,更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基础。如果能够对此加以满足和合理引导,让这种好奇心得以延续,那么孩子们就会一直保持着探索和研究的热情。
那么,面对孩子连环炮一般的“为什么”,父母要如何应对呢?
首先,请父母一定按捺住内心的不耐烦,更不要咆哮着问孩子“你哪里来的那么多为什么!”在父母看来,孩子的很多问题确实很幼稚很无厘头,但这只是我们大人的看法。毕竟,孩子来到这世上才几年时间,他们弄不懂的事情可太多了,而他们唯一能求助的只有父母,所以才会不断地提问“为什么”。
如果父母对此感到不耐烦甚至咆哮,就会给孩子一种错误的印象——提问是不对的,不能问为什么。这样反而会扼杀掉他们探究事物的好奇心。
很多父母没有发现,自己也总喜欢问“为什么”:“你为什么打人呢?”“你为什么不好好吃饭?”“你为什么不听话?”……只是,父母的这些“为什么”更多的是一种批判和指责,而孩子们的“为什么”却是实实在在的好奇。
其次,耐心倾听孩子的问题,给出恰当的答案。面对孩子抛出的问题,父母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耐心倾听,再给出恰当的答案。
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父母可以直接给出简洁的答案;而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父母手里有工作而暂时无法给出答案时,可以先告诉孩子自己正在忙,等忙完后再解答他的问题,切忌用“别烦我”“没看我正忙着吗”来粗暴地应付。
第三,不要做“知无不言”的全知父母。当孩子提出无数个“为什么”时,父母就应该“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吗?也不是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我们在面对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时会提醒自己不要“有求必应”,要锻炼他们的“延迟满足”,但在面对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时,却没有想过要“延迟满足”。
有时,孩子提出问题,并非他们不知道答案,而是他们懒得去寻找答案。因为知道父母会无条件地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当他们遇到难题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寻求父母的帮助。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时,要仔细分辨他们这些“为什么”背后的原因,有些问题需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有些问题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合作,去寻找答案。
父母如何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呢?
第一,可以通过提问来引导孩子思考。当然,这就要求父母的提问尽量有针对性,而不是带着批判和指责。比如,当孩子问你“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我们可以先问问他:“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在提问的过程中,父母要尽量采用开放式的提问,从而帮助孩子打开思维,拓展他们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联系起来。
相信我,就算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时间孩子给你的可能是不同的答案,无论他给了什么离奇的幼稚的答案,都不要嘲笑和否定他。
第二,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实验来得出答案。比如,种下一粒种子,观察它发芽、长叶;或是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来做科学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父母切记不要一手包办,而是多让孩子参与进来,引导他们观察、记录,思考得出结论。
第三,对于一些无法回答,又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寻找答案的问题,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查询答案。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还不太会自己寻找答案,那么父母可以陪伴他们阅读科普类的书籍,通过图片和文字来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
科普类的书籍我之前也收了不少,大多都是那种厚厚的工具书式的百科全书,更适合大孩子用来查询翻阅,日常阅读则因为笨重而显得不那么方便。并且,这类百科全书因为涵盖的知识范围比较广,严谨全面之余,缺少相应的趣味,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关联不大。所以,小朋友对它就没那么感兴趣。
而这本来自天略童书馆的《HOW?孩子身边的趣味知识科普绘本》,反而更受小朋友的喜爱。
和其他的科普书籍不同,《HOW?》并没有按学科的方式来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分类,而是以生活场景来进行分类。
封面的这个小男孩名叫杰克,全书就是以杰克为主角,选取了他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包括生日派对、去图书馆、养宠物、生病、公路旅行、在海滩、机场送行等,围绕这七大场景,提出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并对之进行解答。书如其名,全都是“孩子身边的趣味知识科普”。
比如,生日派对是怎么来的?面糊是怎么变成蛋糕的?
看了书上的解答,有条件的话父母还可以带着孩子按照书上的步骤尝试做一做蛋糕,让孩子亲眼见证面粉、鸡蛋、糖的神奇变身。
而有些问题,可能就比较难见到真实的过程了。比如,“书是怎么做出来的?”
通常我们可能会想到书的排版和印刷,却忽略了创作和修改的过程。书中用简洁明了的文字配上生动形象的插画,将一本书从“想法”到“成型”的整个过程都展现了出来。父母也可以带着孩子在家中用纸张做一本属于孩子的书哦!
你一定很好奇,这些充满生活化的问题都是从哪里来的?
在创作这本书之前,作者凯瑟琳·里普利走访了十所学校,收集了孩子们最好奇的839个问题,从中挑选了73个,然后邀请了28位来自大学、博物馆、医院、政府部门等各个行业的28位专家来解答。
书中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用亲切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浅显易懂的知识,再配上色彩鲜艳、极具生活气息的插画,不仅能解答孩子们心中的疑惑,帮助他们了解身边随处可见的趣味知识,更会激发他们心中的好奇心,进一步去观察和探索身边的世界。
不过,父母们可不要因为有了这本书就觉得可以偷懒了噢!看完了书,还要将书中的知识活学活用起来才行。下一次,无论是去图书馆、去海滩、还是去机场,记得提醒孩子观察留意一下,看看他们能不能把书中的知识灵活地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