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可不知的人体》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不可不知的人体》读后感100字

2021-03-02 02:17: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可不知的人体》读后感100字

  《不可不知的人体》是一本由[英]约翰·范登/著 / [英]蒂姆·哈钦森/绘著作,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可不知的人体》精选点评:

  ●虽然超级艰深超级烧脑,但冲着超强的逻辑脉络和798风格的插图,也必须给个五星了。

  ●《你有了根神经》这一章没看懂,神经冲动和NA,K离子释放有什么关系。。。。。谁看懂了能给我讲讲么。。。。。

  ●《不可不知的人体》,知识点暴多,绘画野性粗狂,是浓浓“工业风”,但无论是知识点的编排,还是通过复杂绘画展示知识点的方式,都透着作者和绘者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尤其是这种“先整体后局部,先系统后要素”的编排方式,值得小朋友好好感悟。也有助于小朋友形成“系统”的逻辑思维。学会整体、全面地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

  ●科普童书原来可以这么玩儿,超多知识点,有趣极了

  ●非常可爱,堪称英版《工作细胞》~

  ●看完真的涨知识,很多成年人都未必讲的出来的内容,里面全都写了。年龄小的孩子可以亲子共读,大一点的读完之后,你就别想再用,垃圾桶里捡来这个低级谎言解释 孩子是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了。

  ●内容丰富,很吸引人,不只是适合小朋友阅读,是很有意思的科普图书

  ●细致讲述人体的小知识,告诉读者我们的身体是如何运转的,非常有趣,值得推荐!

  ●感谢作者,将复杂难懂的科学知识轻松化,变成吸引人的绘本。

  ●很有趣的一本百科书,不仅适合小孩子读,家长也可以学到不少东西呢!

  《不可不知的人体》读后感(一):简单易懂的沉浸式讲解,带你开启一场神奇的人体探险

  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对任何事物都能提出自己的十万个为什么,而对于人体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内容,他们更容易提出很多家长们也无法回答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查阅资料后试图讲清楚一个内容,却发现复杂的人体讲起来晦涩难懂,小朋友听了也是一头雾水,而这本《不可不知的人体》却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痛点,沉浸式、代入感极强的讲解让小朋友很容易能够了解有关人体的相关内容。

  《不可不知的人体》适合三岁以上的小朋友,当他们开始探索世界,或许就是从自己最熟悉的人体开始的。她们或许会提出那个千百年h不变的热门问题:我从哪里来?

  很久很久以前,中国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太早“懂事”,于是常常会编造各种谎言来骗孩子,类似于:你是从垃圾桶捡来的。你是充话费送的,但这本书则不会把孩子当孩子,而是当好奇心非常浓重的小大人看待,认真又科学的告诉他们:卵子和精子是如何结合的,非常令我佩服的一点是,作者连同人工授精都写入了这本书,让孩子从第一次接触知识点就足够完备,而不是很久以后才听说这个名词。

  小朋友的问题非常多,这本书将可能涉及到的有关人体的内容都做了一一讲解,打开书页,仿佛来到了一次人体探险,满满工业风的绘画风格也是简单又清晰,文字排列也非常合理,文字的排版全部依托于图片的位置,这样小朋友在阅读过程中也更有趣味性。

  每一篇内容都有几个小序号组成,跟着小序号以及箭头便能逐条了解人体的相关知识,每一个小段也不会太长,生动有趣的说法小朋友接受度也非常高。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从身体由什么构成到如何呼吸、血液去了哪里、如何生长、婴儿如何出生等等,各种大小问题均有讲解,相信小朋友阅读完这本书就会对身体有一个非常完备的认识了。

  其中有一些内容是成年人也不曾认识到的,比如在《你是如何生病的》这一章节中,作者提到为什么我觉得不舒服?答案是:

  “通过释放毒素或扰乱机体运行,病菌会伤害你的身体。当病菌入侵,你的身体就开始展开抗御。许多令人讨厌的症状,比如发烧或者关节痛,都是身体与病菌抗击的副作用,而不是病菌本身的直接影响。“

  在阅读此书之前,成年人的我一直以为生病不舒服是病菌引起的,阅读到这一段是突然有种莫名的感动,原来每次不舒服都是身体在与病菌做抗争啊!

  小朋友成长过程中不免会生病,那么下次就可以在安慰他们的时候告知:此时此刻你不舒服,是因为身体在与病菌做抗争,你要坚强勇敢,和身体一起战胜病菌哦!

  这本书中涵盖了8张拉页,打开后的内容非常丰富,4p全景大图直观又系统。书的最后还有词汇表,在阅读过程中或许会遇到一些难解释的词汇,在这里可以找到合理的说法,大人带着小朋友一起阅读,难度也会大大降低。不同于其他图书,这本书的内容用的是第一人称“你”,小朋友在阅读时会有一种作者在与自己对话的感受,这种代入感会让他们更有兴趣继续了解复杂的人体。

  带小朋友一起探索人体内部,这本书绝对是首推。

  《不可不知的人体》读后感(二):你们都是怎么回答娃关于自己是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也许可以试试这么回答

  小时候你有没有问过这样的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那个年代的家长,大部分会说,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这话我是不太信的,但是我妹妹信了,当时四五岁的她听后,大哭了一场,还在心里种下了,要去找亲生父母的念头。 转眼自家的娃已经到了会问这啥那啥的年龄,为了不重蹈覆辙,得多学点知识才行。 当时被告知这样的答案,肯定是因为那一代的家长,实在不知道该如何给自己的孩子解释,“我到底是从哪来的”这样深奥的哲学问题。 刚巧电视里播出“奇妙的身体”这个界面,里面提到,原来决定人体身高的,不是基因也不是骨骼,而是大脑中的激素。要不是看这节目,我还觉得自己长不高是爸妈没遗传好呢。 这些内容在这本“不可不知的身体”可全都涵盖了。先不说看懂看不懂,一拿到这个大开本,两岁三个月的儿子就被鲜艳的画面吸引住了,每天都要翻一遍才行。 这本书是英国畅销科普书作家约翰.范登的全新作品,里的内容真的很全面,光看目录就能发现了,从身体的构造,到各个器官的运转,再到为什么能产生这种行为,都有详细的介绍。  但它的介绍又不是像教科书那样生硬,而是图文并茂。最后一部分也把孩子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按照孩子的认知解释了出来。 正巧娃这两天病了,我就可以用这里面的“为什么会生病”来给他解释。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大型堡垒,外面有各种各样的细菌,比如可以引起肺炎的球菌,能让你拉肚子的螺旋状菌,会让人感冒的杆状菌,或者是一些让人生病的病毒。 当他们想要入侵我们的身体的时候,我们身体里的卫士就开始反抗,这时候就会出现发烧,咳嗽的症状,或者关节疼痛,这些其实都是身体卫士和病菌斗争时产生的副作用。  讲完了为什么会生病,还可以顺带解释一下,我们是怎么康复的。原来身体的第一道卫士是我们的皮肤,皮肤产生带酸性的皮脂,是细菌不喜欢的环境,这样就抵御了一部分细菌。 但细菌想通过鼻子和口腔进入的时候,鼻涕、咳嗽和呕吐都是我们身体排出细菌的一种方式。 假如这两层大门都被细菌攻破,进入到身体内部,还有大胃王巨噬细胞来吞下这些细菌。 但是也别小看细菌,他们也会不断的繁殖。有时也能打胜仗,这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借助外力,吃药或者打针来帮助杀死这些细菌。就这样他们在体内进行了三百回合的大战。身体的免疫系统还会叫来救兵,他们虽然没有眼睛,但是能通过独一无二的身份信息来辨别他们是敌是友。彻底消灭被标记的细菌。接着身体痊愈,一切恢复正轨。  压轴的要放在最后,这个我从哪里来的至尊问题的答案重要要浮出水面,等娃问我的时候,我就这么按照书里和他解释。 你是从一颗受精卵分离而来,而这个受精卵来自爸爸妈妈身体里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受精卵在妈妈的体内不断发育,刚开始像一个小蝌蚪,五周的时候长出了心脏,八周的时候才有点人的样子,但是顶着个巨大的头。18周的时候,妈妈可以感觉到你的胎动,大约40周左右就已经为出生做准备了。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巧妙设计,本来就是大开本的内容,但是为了让孩子更加容易理解,还设计了长图模式,挂几个图来了解一下。

  怎么样是不是很酷? 虽然娃出生已经两年多了,但再次提到孕育的过程,心里还是有不少的触动,生命真的是很神奇的存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更是觉得如此,像一台精妙的仪器,每个地方都恰到好处,虽然也有些鸡肋设计,但都无伤大雅。 这本书很适合亲子共读,带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也适合大一些的孩子自己阅读,有图有字,能让孩子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想象力。

  《不可不知的人体》读后感(三):《不可不知的人体》丨看完这本书,你能回答孩子任何关于身体的提问

01 每个妈妈都得成长为人体百科达人

  孩子从2岁左右,具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就会对自己的身体十分感兴趣。他们会问妈妈,我从哪里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自己的身体了解得越来越多,疑问也越来越多。

  有一次,我的宝宝生病了,医生给开了头孢,嘱咐我吃头孢之后半小时之内不能喝酸奶。我猜宝宝是听到了医生的话,有疑问,故意想试试,看看会发生什么。他吃了药之后,跑来和我说要喝酸奶,我不同意,解释说,头孢是杀死细菌的,而酸奶里面有细菌,头孢就会把酸奶里面的细菌杀死,酸奶就白喝了,头孢杀菌的作用也浪费了。

  他半懂不懂,小眼神儿懵懵的,想了一下问我:“妈妈,那细菌长什么样子?”我搜索了一下记忆,想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螺旋杆菌、大肠杆菌,就说:“有的细菌是小球球的形状,有的细菌是长条形状。”他又问:“妈妈,为什么细菌能让人生病?”

  我败了,我忘了中学生物教材是怎么写的,老师又是怎么讲的,我恍恍惚惚地记得,是细菌会在人体里分裂吧?可就算是我百度查到答案了,我又如何以宝宝能听懂的语言讲给他听呢?我需要一本图文并茂的人体绘本书。

  我家里也有几本人体绘本,但内容都特别单一,讲血液的只有血液,讲换牙的只有牙齿,讲消化系统的只讲述了食物在身体里被消化的过程,我总不能遇到一个问题买一本绘本吧。看来我需要一本全面、系统、多角度讲解人体的绘本。

  正好看到海豚传媒出版了一本新书——《不可不知的人体》,是国际畅销科普书作家约翰·范登的新书。

02 看懂这本书,你能回答孩子任何关于人体的问题

  约翰·范登先生是一位学霸,拥有剑桥大学科学和英国文学双学位,有26年创作经验,出版过300多本图书,获得过“美国国家图书奖”等诸多重量级奖项,此外,他还是一名多才多艺的剧作家和作曲家。

  《不可不知的人体》涵盖的内容有多么多呢?这么说吧,它以一种综合的方式,将初中生物,甚至比初中生物还高端的知识,用图画的方式展示出来了。所以我说,看懂这一本书,你能回答孩子任何关于身体的问题。如果孩子已经是小学生,认识字,那么他们自己也可以看。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先整体后局部”的编排方式。我们学生物的时候,是先学细胞,背诵细胞是由那几部分组成,然后学组织、器官、最后是各种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什么的,这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或者说是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一层一层讲的。可能到了学期末,我们才明白,哦,原来人体是这样运作的啊。

  如果是那种组织、归纳能力并不太好的同学,可能到了学期末,也没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体运作动态图。

  但《不可不知的人体》开篇就先形象地告诉你,你的身体是由控制甲板(大脑)、快速轨道(神经系统)、动力室(心脏)、病菌大战(免疫系统)、污水工程(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的下半部分)、大型升降机(手臂肌肉)等组成。

  这种“先整体再局部”“先系统再要素”的方式,特别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能够帮助逻辑思维刚刚萌芽的孩子(4-5岁以上)以更大视角看待事物,形成系统性思维,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

  并且这本书并不像人体百科一样,不断地罗列知识点,它是一本以问题为导向的科普书,全书由32个问题组成,几乎涵盖了有关人体的所有知识,比如:你的身体是如何工作的?你的肝脏是做什么的?你是如何尝到味道的?为什么你和爸爸妈妈长得很像?

  这本书的绘画也很有特点,全书所有图画浑然一体,不管是大系统还是小细胞,都是一个工厂的样子,这个工厂的任何一个“工序”的执行,都是由许许多多,成千小万的小人协调、有序地完成的。

  比如,在“你是如何呼吸的?”这一页,讲到“呼吸从你的膈肌开始,这是一片圆拱形的肌肉,位于肺部的下方。当你吸气时,它会收紧呈扁平状态,为你的肺部提供更多的空间。”这个过程,画面是这样呈现的:

  许多小人,通过一个卷盘装置,奋力地将膈肌收紧,为了体现膈肌已经绷紧,或者是为了展示膈肌具有弹性,还有2个小人在膈肌上跳蹦床,生动地展示了膈肌的特性和作用,很好玩。

03 这本书能帮助孩子形成系统性思维

  《不可不知的人体》里面,有很多知识,不知道是我忘记了,还是中学生物真的没学到,让我感觉很新鲜。

  比如:在“你是如何生长的?”这个问题的答案里,有一句话是:当你成年之后,会停止生长,即使那样,鼻子和耳朵也还在持续不断生长着。

  对于这一点,我没有什么感受,但是我一个正怀孕的堂妹和我说,她的鼻子变大了,也许怀孕促使了什么激素改变了,加速了鼻子的生长,总之,鼻子真的是能在成年之后继续生长的。

  这本书还有8张大拉页,展开后有4张A4张并排摆放那么大。这种大拉页是用来展示运作比较复杂,涉及器官比较多的系统的工作过程的。比如:消化系统(你的食物去哪了?)、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去哪了?)、骨骼系统(人体大拼装)等等。

  我的宝宝最喜欢“人体大拼装”这一页,对骨骼的关节特别感兴趣,我就把图示的关节和他身体的关节对应起来,一一指给他看。这样的设计使知识点展示得更加全面、直观。

  《不可不知的人体》,知识点暴多,绘画野性粗狂,是浓浓“工业风”,但无论是知识点的编排,还是通过复杂绘画展示知识点的方式,都透着作者和绘者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尤其是这种“先整体后局部,先系统后要素”的编排方式,值得小朋友好好感悟。也有助于小朋友形成“系统”的逻辑思维。学会整体、全面地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

  梵高的二维星空:有书智库领读达人,二级心理咨询师,有150+以上的个人成长体验经历

  《不可不知的人体》读后感(四):3个让孩子爱上科普的秘密,藏在这本绘本里,值得借鉴

  ”妈妈,这本书真有意思“。

  前几天我拿回家一本科普绘本放在桌子上,没想到儿子已经先睹为快。

  出于好奇,我问他“那你觉得这本书哪里吸引你呢?”他回答说,这本书太有意思了,就像介绍机器人一样,让我了解了人体。还有那么多数字,简直都想不到,人体真的好神奇。

  他还非常愿意和我一起探讨人体的各个零部件,人体的生理特征和现象。当然他这个年龄段对于孩子为什么和爸爸妈妈长得很像、婴儿是如何出生的更是满满的好奇。

  听他说得有趣,我突然想到我初中学习时,面对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为了考试及格硬着头皮去背神经元、神经核这些枯燥的知识,到后来终于不用再学这门课程后,才发现,其实学了半天,连最基本的自救常识都没掌握多少,更别说去慨叹生命体本身的神奇了。

  能让孩子如此兴趣盎然的科普书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翻看完之后,我从这本绘本中总结出了让孩子爱上科普的三个策略。

  为了更好地介绍这些方法,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这本科普绘本《不可不知的人体》。

  作为科普书,肯定需要系统性,翻看目录,也的确是中规中矩地系统,后面还有附录,给出了科普词条汇总和中英对照。

  但是继续翻看,的确如儿子所说,绘本从绘画角度已经把人体机器人化了。

  这本绘本的线索是从旅游参观的角度来看人体,从人体的工程元素到细胞展开,到细胞的构造和作用、人体组织和器官。当然介绍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类似参观一个工厂,其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就是在一些小小的工人群体的演示中展开的。

  接下来介绍各个分工合作的小人如何合作,让大大的机器人身体运作起来。

  当”机器人“动起来之后,又将这个小的整体放到更大的体系中去看:如何从小到大的成长,为什么像爸爸妈妈,为什么是男孩或女孩,婴儿如何出生。

  大致上了解了这本书之后,接下来,我们就来揭秘让孩子爱上科普的三个锦囊。

锦囊一:兴趣入手。

  这本科普绘本从设计到阅读上来说适合6岁以上的孩子来读。

  孩子的专注力来源于兴趣。这本绘本就是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机器人为切入口,以参观旅游为线索展开,同时又用不可思议的数字吊足了孩子的胃口。

  比如大脑有860亿个神经元;邮票大小的区域内,每只眼睛都拥有大约1.37亿个光敏细胞;人体所有的神经连成一条线,它们的长度可以达到75千米。

  当然还有孩子们热衷的屎尿屁——潜入大肠的探秘,”可以感受其肌肉对食物的碾压功力……你需要备上一件潜水衣。“对照图画,再想象一下潜入大肠的场景,明白意味着什么后,孩子想不笑都难。

锦囊二:抓住孩子的特点。

  孩子的特点就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据相关统计8岁孩子专注学习的平均时间只有9分钟,能相对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 针对孩子注意力20-30分钟,专注学习时长会根据年龄增长而有所增长,一般而言5―6岁的儿童约为10-15分钟;7-10岁的儿童约为15-20分钟;10-12岁的儿童约为25-30分钟;12岁以上的约为30分钟以上。

  所以,在知识设置上,这本绘本按照专题来设置,每个专题一个跨页,方便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并能相对专注地阅读——当然家长如果能够提前阅读,找出好玩的互动点,比如探秘大肠,如果孩子没有发现笑点,家长比较夸张地指出来,也更能加强孩子的兴趣,吸引孩子专注。

锦囊三:用对方法。

  严格来说,兴趣入手和抓住孩子特点也可以算作是吸引孩子阅读的方法。在这儿我将总结一下吸引孩子阅读科普书籍的其他方法,让我们的亲子共读更有针对性。

  晦涩的知识想让孩子接受,有些类似于婴儿添加辅食之初,需要我们想办法掰开了,揉碎了喂给孩子,等孩子一旦慢慢适应了、接受了,再将品味、咀嚼的权力交还给孩子。

  科普知识对于孩子而言相对抽象,那么我们不妨选择针对孩子们的一些小技巧,这本绘本体现在:

  1、抽象知识具体化。在引导孩子阅读科普的时候,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比如在讲神经系统如何传递信号的时候,用手摸仙人掌的例子,将神经传导的过程,演变成可见的小人来形象化钠离子、钾离子、磁波的运动和状态,并以通道和门来形象化信号的传导,对比我们上学时的这部分知识,哪种更有趣味性,更能让孩子读懂对比便知。

  2、由简入手,循序渐进。这本绘本将系统知识化整为零,同时又可以按照专题,每一个部分相对自成一体,方便孩子从简单或者从兴趣入手。这一点在目录页就有充分体现。

  3、部分到整体,让碎片系统起来。人体的知识按照碎片化专题讲完,还要把人放到家族的系统里,让孩子不仅仅了解部分的知识,更让孩子看到部分之外与更大的系统联结的可能。这种扩充不用太多,以免让孩子消化不了,单个人体结合父母和孩子的出生来讲,就能够让孩子从部分中跳脱出来,看到更多的可能。当孩子一旦被兴趣引入,看到更大的未知领域,他们的好奇也被更好地调动起来,这样自然就能够水到渠成地将孩子引入科普的海洋之中。

  对比我们小时候填鸭式的科普教育,这三个特点更容易让孩子爱上科普,并能系统学习。

  在我们想让孩子接触看似不符合他们年龄的、需要系统学习的一些缜密的知识体系时,我们不妨借用这本书中体现的三点,开动脑筋,抓住自己孩子的特点,从兴趣入手,化整为零将孩子吸引进去,之后再由零到整,再到更大的知识体系进行引导。

作者:晨光微晓,俩娃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喜欢阅读,在育儿和写作中不断成长。投身儿童早期阅读近10年。

  《不可不知的人体》读后感(五):原来,复杂难懂的人体科学也可以这么有趣

  6万公里,有多远?

  中国南北最远距离约为5500多公里,从漠河到曾母暗沙往返11次的距离约为6万公里。以全球速度最快的飞机:时速7274公里计算,6万公里需要飞行8小时多。

  地球赤道长度约为4万公里。

  “我们人体内有超过6万千米的毛细血管,可以绕地球一圈半,整趟旅程仅仅花费了90秒!”

  这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文字内容,出自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的《不可不知的人体》。

  翻开《不可不知的人体》这本书,让我这个有着7年生物学专业学习经历者百感交集,泪水一下子就涌上来了。

  因为,书中那些似曾相识的内容,让我想起了大学专业课学习暗无天日的时光。

图片仅供参考

  现在的孩子真幸福,这么好的内容,这么生动形象的画面,看着就吸引人。

  想当初大学里学的《人体生理学》专业课程,为了记住书中那些专业术语和血液循环路径等复杂的内容,费劲周折,想了各种方法,耗费了多少脑细胞。

  因为课程考试补考率之高,任课老师成了生物系的四大杀手之一。那么多的专业词汇、那么复杂的人体器官与系统,想说爱你不容易,想要记住就更困难了。

  如果当初上课,能看到这样的绘本,一定会轻松许多,也一定会有人爱上这门学科。

  这种心情,相信有一部分人是能够理解的。

  将复杂难懂的科学知识轻松化,变成吸引人的绘本,要感谢《不可不知的人体》这本书的文字作者约翰·范登和绘画作者蒂姆·哈钦森。约翰·范登,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和英国文学双专业背景,是国际知名的畅销书作家。

  有27年的创作经验,擅长创作少儿科普图书,出版过300多本儿童读物,内容涵盖科学、技术和历史等领域。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4次入围世界科普图书殿堂级奖项“安万特青少年科学图书奖”、“英国皇家学会青年图书奖”等。

大开本+超大拉页,全面直观

  从封面看,《不可不知的人体》就是一本很酷的书,色彩浓烈夺人眼球,立体的中英文书名,摸上去凹凸不平,很有质感。精装大16开,正文内页为全彩铜版纸。

  打开书,翻了几页,突然感觉有一页掉了出来,我一边寻找一边想:什么书啊,这么矫气。还没看呢,就坏了。因为是给孩子的书,很在意装订效果。

  翻到一看,乐了!这是一个拉页,全部打开,4个连续的页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内容,直观系统地展现人体构成,血液流通循环系统等内容。

4P全景拉页

  这样的超大拉页,《不可不知的人体》书中一共有8张,构成4幅全景大图,包括“血液去哪儿啦?人体大拼装、你的食物去哪儿了?你是如何康复的?”四个内容,对应的是人体的四大体系:血液循环系统、人体骨架、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

  在“血液去哪儿啦?”这一主题中,一个拉页,11个步骤,将血液从肺部吸收氧气,经心脏输往全身,通过毛细血管流到小静脉,回流到心脏,最终到达肺部的循环过程,辅以蓝色虚线箭头,加以说明。

4P全景拉页

  在传统的教科书中,任何一个系统知识点的介绍,图片加文字,至少需要10个页面。大家在看书学习之前,已经有畏难情绪了。老师上课,拿着大挂图挂在黑板上,反复讲述血液如何从心脏流向身体的其他器官。

  拉页设计,扩大了版面,让知识点完整的呈现在一个视野中,方面理解记忆。

  不知道现在的教科书是否也有类似的拉页,俺读书那会是没有的。

  看,整个页面比孩子还高。拍照的功夫,孩子一直喊:妈妈,我块撑不住了。

  所以,阅读之前,建议小朋友找一个开阔的地带,这样才能让拉页的效果充分展示出来。

卡通小人+夸张图案:游戏方式,让孩子爱上科学

  日本作家松居直在《幸福的种子》中表示:当孩子的想象力不够发达时,图画书可以弥补其不足,使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所以图画书的品质非常重要,因为插画的品质会左右孩子想象力的品质。

  约翰·范登和蒂姆·哈钦森二人通力合作,在《不可不知的人体》中,将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的科学知识,塑造为一个个生动又有趣的场景。在每个画面中,都有穿着工作服的卡通小人身影。

  小朋友在阅读这本书时,不是一个人,全程有卡通小人陪伴。

  身体是宇宙中最复杂的设备,但它们都是由简单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其中99%是由碳氢氧氮钙磷这六种宏量元素组成的。这些简单元素组成了复杂的分子,分子组成细胞。细胞分裂成专能干细胞,细胞与细胞间隙构成组织,组织产生器官。

  这一内容概况起来就是这样一个流程图:

身体组成

  闭上眼睛,想象两秒钟,思考一下这些文字内容,如何表示才吸引人?

  就是这样的画面!

  开着翻斗车的工人们,正在帮运着构成身体的基本元素,

  冒着白烟的细胞工厂出厂的是各种各样的细胞,

  工人们拉着平板小推车,将不同的细胞组合成组织,

  最终组装成心脏、肝脏、眼睛等器官。

  虽然分子、细胞、组织、器官这些专业术语对小朋友来说有些陌生难懂,但是,小推车、挖掘机、起重机、脚手架……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东西,孩子们是熟悉的。

  熟悉意味着拉近距离。

  对于低龄小朋友来说,首次看到“人体大拼装”超大拉页中的这副骨架,可能会有些害怕,毕竟,手绘具有金属质感的头颅模型和骨架关节系统,看上去还是有些瘆人的。

  想到自己就是这个样子还是有点不忍直视。

  但是,一看到画面当中那些忙碌的小人,心情就轻松了许多。那些穿着宇航服的卡通小人,那些站在工程车上正在进行高空作业的工人,还有位于手骨拇指部位的小猫、小狗,以及胸骨部位的小鸟,它们的存在,让读者自己仿佛置身于游戏中。

  这样的阅读体验,是有趣的。

  当人体知识不再是干巴巴、枯燥的名词,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就会提高,籍此,可能会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假若我在儿时看到这样的绘本,也许更愿意投身生命科学研究吧。

你关心的人体问题,这里都有

  从身体的组成,到各个器官的工作原理;从细胞内部的结构,到人体大拼装;从人体摄入的主要食物类型,到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

  包括基因、男孩女孩的区别、婴儿的出生过程、生病的原因以及康复的过程,等等。

  你关心的人体问题,这里都有!

  当儿子/女儿再问你,“为什么妈妈/爸爸的身体和我的不一样”此类问题,完全不用惊慌失措。

  如果目录页中的29个开放性问题,你在阅读书籍后,都能阐述清楚,那么恭喜你,游戏的目的达到了,顺利通关!

  著名荷兰文化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中,讨论了人类进化与游戏的关系。古人将人类活动称为游戏是智慧的表现,他自己也相信:文明是在游戏中兴起并展开的。游戏在人类进化和文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用。

  精巧的图文设计,生动活泼的图案展示,游戏般的阅读体验,是《不可不知的人体》这本书给人的深刻印象。

  正如一位读者所说:本来就是大开本的图书,还有折叠页,打开之后的效果,就是让大家震撼不已。

  3岁多的小Y说:妈妈,虽然我看不太懂,但是我很喜欢这本书。

  孩子爸爸对这本书的评价也很高,因为,他可以毫无障碍的与孩子一起共读这本人体科普书,加深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擦亮星,爱生活爱旅行爱学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