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的读后感大全

2021-09-29 00:24: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的读后感大全

  《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是一本由[美]威廉·麦克尼尔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20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读后感(一):这是一本细致的需要辅助资料的专著,是一段我们参考的历史

  为了阅读这本书,读了四五本相关著作,没读一段内容,就需要思考,去要参考相关的信息,才能更了解内容。

  同时,现代的研究又有了更多的相关进展,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知识,加快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对比,我们更需要仔细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了解我们自己的民族,现代的中华民族是如何。这样,我们才会用一种我们的角度去阅读去了解世界的历史。

  《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读后感(二):极其“复杂”的三百年。

  《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主要讲述了欧洲东部,游牧驰骋欧亚的300年历史,这300年的历史,从时间来看,是否不算太长,但如果从牵扯到里面的各方势力来看,三大势力——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俄罗斯,以及夹杂之间的匈牙利、瓦拉几亚、摩尔多瓦等等,它们共同组建着这块区域的"复杂",因此看这书,仿佛讲述着很久很久的历史。

  本书内容一共分为5个章节——引言、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混乱时期、官僚帝国的胜利、边疆的封闭。图书在第一章的引言里,就对东欧所处的地理位置、天气气候、地理状况等,做了详细的说明,并根据其地理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对于曾在这片土地上,驰骋的草原游牧民族的优势,随着后来的发展,比如政治、历史、社会、军事、技术等因素的促使,渐渐开始向农业方向发展。

  "人类沿着河道干流的活动横跨整个草原。但是,对那些掌握了马术的游牧者来说,这一片草的海洋本身就是宽广和一成不变的公路。"

  游牧民族,生于草原,他们给人的感觉便是奔跑的、随机的、灵活的,而以农业为生之人,因为农业是"依附"于土地,所以农业给人的感觉便是按住的、有序的、固化的。但因为东欧本身的土壤情况,如果要想在此地活下来,向着农业的发展,是必然之路。因此,周边的三大势力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俄罗斯,也开始盯上了这个"农业"宝地。简单来讲,就是谁掌握着草原,谁就可获得丰饶的租金和税收,于是瓜分草原的历史故事开始了。

  "难以克服的语言障碍使外人难以在各敌对民族的爱国主义主张之间编织出脉络。"

  随后图书,在第三章节"混乱时期"里,非常细致的讲述了,奥斯曼帝国的混乱、哈布斯堡的混乱、俄罗斯的混乱,详细的讲述了这几大势力以及他们的背景,为读者理清了更详细的背景因素和关系纠葛。简而言之,第三章的内容,也可以准确地说是——东欧1500-1800的历史大背景,也因为其势力多、背景复杂,才造成了这"短短"三百年如此混乱的局面。

  图书章节不多,但根据作者的逻辑思维,展示的内容非常多,层次饱满。提供了很好的了解思路。

  初读感受,会再读。

  《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读后感(三):300年历史是是非非,到底是什么打破了东欧边疆草原曾经的平衡

  翻开历史长卷,找到公元16世纪那一页,会发现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明孝宗朱佑樘统治的末期,到了18世纪结束时,清朝的乾隆皇帝正准备将帝位传于儿子嘉庆。

  《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一部讲述东欧1500-1800年期间的历史,作者威廉•麦克尼尔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也是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曾著有《5000年文明启示录》、《瘟疫与人》等知名历史类著作。

  这是一段欧洲历史上经历巨大变化的关键时期,时间跨越足有三个世纪,唱主角的不仅仅是当时的奥斯曼、哈布斯堡、俄罗斯三大强权,还有诸如匈牙利、瓦拉几亚、摩尔多瓦,搅局者鞑靼、哥萨克这些当时的小角色在其中求生存。

  欧洲大草原的最西段是由多瑙河和庞廷欧洲构成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特色资源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多种选择,游牧与农业在这片土地上有着平衡共存在的条件。寄生在牛羊群上的游牧生活,也可以根据草原的条件而安排活动,农业在最初是其补充。

  如果这片土地一直都保持着这样,或许也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可历史总是在前进中变化的,不可能永远都是一成不变的。它就是这样的奇妙,任何一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变化,都有可能会影响历史的进程。东欧草原的这种的平衡在1500年开始被逐渐的打破,本书所讲述的相关的那段历史,就从这里开始。

  作为知名历史学家,麦克尼尔讲述历史的视野一向宏大而宽广的,他从1571年前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开始讲起,一直讲述到19世纪末欧洲草原开放疆域的消失,详细讲述了曾经的“草原边疆”是如何在三百年间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历史上近代国家的,也能了解到俄罗斯这个战斗民族是如何崛起,以及近代东欧如何形成的。

  曾经的兴盛的游牧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以农为本的时代开始向工业化时代转换。就像刀耕火种注定会逐渐消亡被更先进的文明时代所取代那样,纵观过去的历史,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东欧的草原上自然也不会例外。 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不是为了论证当年的谁是谁非,也不是为了叹息从前的阴差阳错,而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能否从历史的书籍中收获到启迪,才是最为重要的。

  《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读后感(四):一部草原民族征战史,一次边疆民族细梳理

  一部草原民族征战史,一次边疆民族细梳理

  提及草原民族,我们必然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蒙古骑兵,元朝时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给全世界都带来阴影,蒙古骑射带给了整个世界战争的阴云,也带给了人们更深刻的思索。然而,草原民族的辉煌其实不仅仅只有蒙古骑兵,在相同的时代里,其实依然有同样出色的草原兵团,比如从多瑙河到黑海以北的东欧大草原,游牧民族曾经在这里横冲直撞,直接冲击了整个时代的文明。然而,游牧民族的冲击性和频繁的袭扰又给当地相对稳定的农业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甚至深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然而,时代是会变化的,随着社会发展,火药已经出现,骑兵的优势在火枪面前荡然无存,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力量被颠覆,游牧民族的辉煌就此落幕。我们可以看得到的历史与历史背后的那些影子,其实还是存留在历史中的。像《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3个世纪的东欧历史脉络在书里就逐渐地梳理了出来,这本书更是一部草原民族征战史,一次边疆民族细梳理。

  世界性的历史研究学者不多,但是威廉·麦克尼尔肯定是其中之一,美国当代史学家的代表之一,宏观历史和宏观的世界观是他笔下最具特色的表达,大规模的历史进程里,威廉·麦克尼尔最擅长的就是反映民族之间和文明之间的接触,从往昔的翻译和文字表达上来看,这本《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依然保留了这种特色,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在300年时间的拉锯战里,威廉·麦克尼尔以最精简的语言将草原边疆的战争转变成了历史进程,然后再在这历史进程里,展现了一个宏大的世界,复原了草原时代的征战年代。那我们应该从这本书的哪个角度来探寻那个年代的历史呢?

  首先第一个要了解的应该是奥斯曼帝国,1453年,军事领域领先的奥斯曼大陆上开始施行中央集权式的方式,于是,扩张就成了奥斯曼帝国必然的历史走向。同一时期匈牙利也开始崛起,他们与奥斯曼帝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然而1521年苏丹大军的加入,让这种均衡被打破了,数年之内匈牙利王国就已经解体,奥斯曼帝国趁机吞并了他们大片的土地,然而,漫长的草原又让奥斯曼帝国后继乏力,只能终止其扩张的领域。在这个对应的角力,草原帝国和漫长的农业帝国二者之间就开始有了不同的选择。

  时间的节点便在650年,那时候的奥斯曼帝国巩固了官僚主义的君主制度,边疆力量之间的较量开始有了不同的征战方式。在历史上曾经领先的匈牙利和波兰,在游民文明的突破下,哈布斯堡王国和俄国的相继加入,则让局势更加混乱,三大帝国之间的混战1740年前后,迎来了基本的确立——三大帝国基本切分了东欧土地。

  然而,任何帝国都是盛极必衰,18世纪的来临,让奥斯曼帝国国内外矛盾逐步加剧,兼职俄国在雄心勃勃、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苦心经营下,挑战必不可少。后来居上的俄国狙击了外强中干的奥斯曼帝国,土地被侵略,人民被侵扰,范围和速度的不断缩减,让奥斯曼帝国无以为继,只能开始向边疆迁徙。最终世界格局最后又在这里开始变了不同,2500多年历史的来自东欧草原的游牧民族,边疆草原开始消散。

  300年间的历史风云激荡,在此过程中,曾经先进的农耕文明在游牧文明冲击下溃散,而历史却从未就此结束,东欧草原的争夺在这片新领土上依然上映,这也就之后影响了欧洲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开始和结束的时代,便是如此的时代和展现,读这样的书,自然就可以清晰看到那个时代的脉络和历史的剪影。

  《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读后感(五):耕地之争

  古罗马时期,由于欧洲东部土地贫瘠,罗马人已不再向东扩张土地,边界线基本被确立。《帝国与蛮族》提到为了维护边境的安全,不时会派出部队主动进攻边界线附近“不友好”的部落。与此同时,游牧民族为了生存,不可避免地从东部地区向西进行大规模迁徙,甚至想跨越边界线前往富裕的西欧,如法兰克人、哥特人、匈人、阿瓦尔人、蒙古人。

  与此同时,部分游牧民族开始定居,其原因是由于土地开垦技术的提高。当时间来到16世纪初,东欧也就只剩下匈牙利、波兰、俄罗斯等靠近边界线的未开发土地。

  一、周边国家:奥斯曼帝国 奥地利

  阿瓦尔人和马扎尔人先后在匈牙利平原居住过,但最后留下的是大约880年到达多瑙河三角洲的马扎尔人。《成吉思汗》提到,13世纪蒙古人曾短时间侵扰匈牙利平原。到了14世纪,当地逐渐演化出三个部族:摩尔多瓦人、瓦拉几亚人、特兰西瓦尼亚人,在沦为奥斯曼帝国附庸后,部族的文化受到了奥斯曼帝国的影响,如宽松的宗教政策,贵族阶层则沉迷于华丽的宫廷礼仪。

  15世纪拜占庭帝国灭亡,奥斯曼帝国崛起,《海洋与权力》提到,热那亚人和威尼斯人的贸易活动因此受到阻碍,所有商品必须优先向君士坦丁堡供应。克里米亚,成为了奴隶的主要交易场所。奥斯曼帝国的奴隶政策,和西欧国家不同,受到的待遇也不一样。一边是苦力,是受罪。另一个则是摆设,是炫耀。奴隶甚至可以在皇宫的重要岗位担任要职,能享受到一定的自,就连苏丹自己都还是奴的孩子。

  另外,奥斯曼帝国对新兴的科学毫无兴趣,一度领先于西欧的科学和文化研究,让西方一再超越。此外,与罗马之间产生的信仰矛盾,无形中造成了东西方的文化割裂,两地越来越不可能互相学习和融合。

  历史上的奥地利哈布斯堡,曾经统治着大半个欧洲,极盛时期领土包括西班牙、匈牙利、捷克、荷兰、卢森堡、比利时、北意大利。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哈布斯堡家族才开始不断崛起,并有意统治匈牙利平原。

  二、游牧民族:哥萨克人

  由于当地的贫瘠,越来越多的乌克兰人选择逃离原来的土地,来到尚属荒芜的第聂伯河流域。各种马贼、强盗,以及从克里米亚半岛逃亡来的牧民、冒险商人来到这里,形成了哥萨克群体。哥萨克人主要依靠捕鱼和捕猎为生,其英勇善战,在波兰甚至有注册的“哥萨克骑兵”,强悍的力量威震整个东欧。

  16世纪哥萨克人慢慢出现了一些军事组织,而在随后爆发的大北方战争中,跟随着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奋战在北国冰雪之中。随后实力削弱的哥萨克各部落,最终在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被帝国政府完全吞并。

  三、三国大战 哈布斯堡 奥斯曼帝国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的能工巧匠不足,奥斯曼帝国则陷入旧有的管理制度,只有哈克斯堡在16世纪末,凭借着其他两个国家的弱点,慢慢占有了战争的优势。草原的东部边疆地区,最终在哈布斯堡、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展开最终对决。

  在奥斯曼帝国无法扩张领土之后,曾经勇敢的战士也回归到自己的家庭,从而导致部队的战斗力下降。此外,追求世袭制度和旧有的体制,也让他们不能更新现代强国观念,自然与时代进步脱节。当奥斯曼1683年受阻于维也纳城堡之后,匈牙利平原无法再享有主动权,即便是在与威尼斯人的战斗中,处于优势地位。国内的改受到阻碍,最终处于崩溃边缘。

  俄罗斯帝国在彼得大帝的率领下,推行独制度,将旧有的部队全部摧毁,建立起一支新的部队,并逐渐取得了战场上的优势,比如和其他国家瓜分波兰。俄罗斯在十八世纪拥有了十六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地位。

  数千年的草原历史,沉没于恐怖的战争之中,而当最后一片草原变成良田之后,草原游牧历史也随之落幕。

  《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读后感(六):草原边疆消亡史

  从多瑙河流域到黑海以北的东欧大草原,这里是欧洲农业文明的边疆。长期以来,游牧文明在此横行无忌,他们凭借马匹带来的机动性组织长途奔袭,对分散的农业定居者享有绝对的军事优势。游牧民族的频繁袭扰使得当地农业人口的生活颠沛流离,并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社会发展和国家建构。但到了16-17世纪,火枪、常备军等近代军事机器的出现,扭转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力量对比,游牧民族就此退潮。威廉·麦克尼尔是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擅长宏观的世界史研究,是世界史研究的开创者,他的《竞逐富强》《追求真理》等作品此前就已有翻译引进。威廉•麦克尼尔毕生追求和倡导反映大规模历史进程的世界历史,把文明之间的相互接触看作是世界历史前进的动力,他的《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一书,讲述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东欧大草原的拉锯,以及“草原边疆”转变为近代国家的历史过程。

  曾经辉煌的波兰翼骑兵

  在本书开始的年份——1500年,东欧大草原的角逐者已纷纷登场,他们包括波兰-立陶宛联邦、匈牙利、哈布斯堡(奥地利)、莫斯科公国、奥斯曼帝国,此外还有夹缝中的瓦拉几亚、摩尔多瓦等小国,以及哥萨克、克里米亚鞑靼等游牧集团。从历史的大趋势看,此时农耕文明军备的进步已经预示了他们的最终胜利,但这仍然需要较长的过程。农业组织和技术的进步也使得人们能不断将草原开辟为耕地,从而形成新的定居地,为政权提供更多人口和税收。当意识到这点以后,各政权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征服和控制,以增强自身实力。

  奥斯曼帝国军队

  奥斯曼帝国依靠中央集权式的军事政策模式,1453年,他们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并继续自己的扩张势头。同一时期的匈牙利贵族势力较为强大,他们竭力维护自己的独立,抗拒王权,1490年,当国王马加什一世去世后,其建立的庞大常备军随即被解散,曾经强大的王权骤然消失,摩尔多瓦、瓦拉几亚、西里西亚等周边属地纷纷脱离控制。到1521年,苏丹的大军侵入匈牙利,在数年时间里就令匈牙利王国解体,并将大片土地被纳入奥斯曼帝国管辖。但过远的距离和补给压力使得奥斯曼帝国的军队达到了征服的极限,其扩张能力最终衰竭。

  扩张停止导致战利品不足,当无法依靠掠夺边疆来维持军事机构的生存,奥斯曼帝国陷入了内部消耗,这表现为频繁的兵变。要打破这一僵局要求进行军事和其他领域的改革,但既得利益者反对如此,他们无视欧洲军事技术的发展,要求继续保守先例,过去的成功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包袱。奥地利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三十年战争的痛苦,但这也促成了哈布斯堡家族建立了一支装备精良的小型常备军,从而强化了王权对贵族的控制以及在对外战争中的优势。同一时期的波兰,随着贵族共和制的发展,大地主们得以有效控制中央政权,但当面对外部威胁时,这一制度被证明是低效的,这使得在面对各个方向出现的威胁时,波兰应对乏术。而在经历了“大混乱”时期后,莫斯科公国在沙皇统治下逐渐崛起,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到1650年后,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和俄国都巩固了官僚主义君主制,这使得他们能向边疆有效投送力量。到1740年左右,东欧大部分地区被纳入了这三大强权的统治。而未能及时对形势作出回应,则使得历史上曾经发达的匈牙利和波兰转向落后。

  彼得大帝

  到18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因内外矛盾急剧衰落。而凭借彼得大帝改革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经营,后来居上的俄国在扩张规模、范围和速度方面都无与伦比,俄国人在俄土战争中占据优势,取得了辉煌胜利,吞并了包括克里米亚在内的大片领土,大片草原被驯化为了农地。奥地利也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回了匈牙利等大片土地,开始向边疆移民。最终,俄罗斯和奥地利组织的成功移民活动,几乎消灭了2500多年来作为东欧草原特征的游牧生活方式,草原边疆不复存在。

  在300年时间里,东欧草原周边的强权纷纷投入对这块“无主之地”的争夺,而最终的成功,取决于各自在自身既有社会政治结构基础上,加强中央集权、维护高效军事机器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曾经先进的地区因为因循守旧而落后,曾经落后的俄国却因激进改革和吸收西方官僚制度和职业军队组织而崛起,一跃为东欧强权。但历史并未就此结束,对这片新领土的消化仍然在继续,俄国经由东欧开始介入欧洲事务,这也影响了之后乃至今天的欧洲政治格局,不过这又是另一个故事力。

  《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读后感(七):三百年东欧历史读完,活脱脱一部劫掠殖民史!

  这是宸妈2021年发布的第114篇原创内容

  全文共计2047字,大约需要2-4分钟时间阅读

  朋友在东欧工作,疫情爆发前,我们本来是计划2020年暑假在他的陪伴和带领下去东欧各国来个深度游玩的,谁知道疫情爆发了,这一旅行计划不得不暂时搁浅。

  在他负责他们公司东欧版块之前,我对东欧的了解并不多。他工作这么多年,我开始逐渐对东欧各国有了概念,他每年送给我罗马尼亚的进口红酒、保加利亚的玫瑰水、藏红花这些都是典型的东欧特产,除了布达佩斯、维也纳这些欧洲闻名之地以外,其实东欧的旅游胜地可不少。

  百度百科中对于东欧的地域划分是这样的:欧洲东部(Eastern Europe)指由波罗的海东岸至黑海东岸一线向东达乌拉尔山脉的欧洲东部。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等数个国家。另外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黑山、马其顿、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有时也被视为东欧国家。

  虽然疫情暂时不能进行我们的东欧之行,但是看看东欧相关的书籍增加一点知识储备还是可以的。

  这两天看了一本描写东欧各国在1500-1800年间的草原边疆变化的历史书——《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这本书清晰的深度剖析了东欧混乱三百年间的各方势力发展过程,非常有见地的指出了“草原边疆”是东欧历史形成的关键性因素。

  作者威廉•麦克尼尔(William H. McNeill,1917—2016)是美国历史学家、全球史研究奠基人之一、世界历史学科的“现代开创者”。他曾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是与汤因比、斯宾格勒齐名的史学大家,代表作有《西方的兴起》《瘟疫与人》等。他提倡追求博大宽宏的视野,努力揭示人类在世界历史中的命运,通过全球史的研究观念重新书写和解读世界历史。

  麦克尼尔史学大师的头衔不是白叫的,他的视野和格局带领着我们穿透时间的迷雾去看到东欧历史中这三百年间因为“草原边疆”而不断发生的变化,正是这样的变数才最终形成了今天这样的东欧格局。

  东欧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喉舌。难怪麦金德很早以前就说过:“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控制了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

  在这本《东欧:草原边疆1500-1800》中,麦克尼尔从东欧的地理位置说起。东欧大草原的草原边疆在这三百年间的变迁背后实际上就是东欧诸国这段时间的文明变迁和历史背景。

  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是多年来一直并存的。在东欧这块土地上,这样的现象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千百年来一直都在不断的演变。

  刀耕火种这样古老的耕种方式让东欧的原住民马扎尔人、斯拉夫人和罗马尼亚人保有东欧大草原边疆的疆域上千年,他们的人口总数和耕种面积基本平衡。当人类的需求增大时,向林地和草原拓荒一小部分就能足够满足。(人口增长慢是一个原因,技术落后不能开拓更多耕地是另外一个原因)

  游牧民族每年定期的劫掠到访,一开始只是在秋收时节进行,其余时节他们也会固定有自己的职业,比如手艺人等等。

  随着欧洲其他地区拓荒者的到来,东欧的平衡被逐渐打破。

  日耳曼拓荒者带来了昂贵但效率惊人的工具,农耕民族在大量开垦新耕地的路上越走越远。而随之发生改变的就是草原边疆的不断变化。

  麦克尼尔的这个观点真的很棒!两种文明的冲突中,新旧文化的不断摩擦,东欧各国在这三百年间不断的发生着权力更替。

  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骑兵的冲击力在早期的战场上几乎所向披靡。

  农耕民族当然也会奋起反抗,甚至也数度抗争成功,可是在黑暗和混乱的大环境下,当农耕民族也发现劫掠的甜头大于辛苦一年的耕作时,历史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劫掠、劫掠、劫掠!

  从劫掠财物到劫掠人口,奴隶和土地是战争带来的福利。

  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帝国(现今奥地利)、莫斯科公国(现今俄罗斯)这三大势力在这三百年间不断冲突,夹缝中的匈牙利、瓦拉几亚、摩尔多瓦,搅局者鞑靼、哥萨克,每一次战争都是一场劫掠,每一场劫掠背后都是胜利者的分赃和失败者的为奴。

  早期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战士们自然是战争获利最多者,他们获得了劫掠后的耕地作为领地,获得了劫掠中得到的女子作为妻子,然后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奴役原住民繁衍生息。

  再然后,以中心城市为圆心,每年一次的劫掠辐射到足够距离的半径内。春天出发,夏天劫掠,秋天回家,一年又一年。

  再然后,等到半径内的城市都已经被劫掠到一无所有后,领导者发现要驱使士兵们继续劫掠需要的财富可以靠税收等来勉强维系,于是有了现代城市中税收体系的雏形。

  而一旦城市规模兴起,除了在外打仗保持劫掠收入的武将就自然会滋生出管理城市和社会的文岗,武将文岗之间的斗争,持续发酵……

  定居让更多的人口繁衍,更多的人口需要更多的耕地,于是草原边疆不断的外扩……

  麦克尼尔的这本书让我读懂东欧历史中三大势力的此起彼伏,果然帝国主义的崛起背后都是满满的血泪!在黑暗时代,落后不仅仅是要挨打更要为奴!

  我是宸妈,2020年读书160本、一周至少读3本书的读书人。关注青少年教养和自我终身学习,分享我的读书、教育和心理知识。喜欢我的原创文字欢迎关注、点赞、转发和评论!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