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mt》读后感锦集
《skmt》是一本由坂本龙一 后藤繁雄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skmt》读后感(一):只有新陈代谢称得上救赎
文字密度适宜我缄默地看完。喜欢教授时他已经年逾花甲,现在,哪怕六十八的他依然性感迷人。 最近心情很差。觉得非常苦厄,团绕。读书时有一点点抽丝剥茧的抚摸感,被skmt的一端视角安慰到。 他说后野是,洞察力强又敏锐,却又不同于寻常猎人的侵略性,是带着温柔的倦意的。我能瞬间在大脑里描摹出这个形容,于是读到它,一下子被击中。 他说没有想要倾诉的人,可能一个国家就一个。这样的话让我觉得宽慰:和教授一样就不算怪咖。是的,我已经无人可以言说。 他也说没有想要倾听的人,都已经去世。我想起前两天的问卷调查,问想复活谁,父母都还在的我,点赞了一个评论“达芬奇”的人。如果达芬奇还在,我想倾听他。 问:什么叫救赎? 答:“什么都不做就是一种救赎”固然是诗一样美的语言,但是他心中非常坚定着:分解掉、新陈代谢。 他说没有土葬的国家是不是一种野蛮,剥夺了被救赎的最终。我心说,我也想土葬,想待在泥土里,成为植物的一部分。 不拘泥与喜恶。觉得“我”是复数的我。 觉得“人格分裂”不过是社会性的那个统一面目的“我”被抽离后袒露的全部。光怪陆离又群魔乱舞。 语言可以供人思考、考据。 但是不是,又剥夺了语言形成前脑里的形态呢? …读着读着,觉得越发爱他。
《skmt》读后感(二):摇摇晃晃的坂本龙一
坂本龙一身上的标签很多,《末代皇帝》与《Merry Christmas Mrlawrence》,一头银发和“教授”的称呼,享誉国际的音乐家以及与癌症交战多年的患者。
这些坚硬的标签之下,有一个真实的,羞涩的,犹豫的,碎碎念的的坂本龙一,一个摇摇晃晃站立在人间的坂本龙一,在这本《skmt》里。
《skmt》这本书很好读,开本不大,里面的内容像微博,像是随笔,像兴之所至,像李贺挂在马背上的诗囊,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我把这本书带在身上,随时翻看一页来看,在轻轨上,在排队的时候,在吃早餐的时候,在工作间隙。什么时候想起了,什么时候读一读,随时打开随时合上,就像一把放在口袋里的水果硬糖,想起来就往嘴里抛一颗。
这本书并没有什么长篇大论,全部都是一小段一小段,像是两个人走在路上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
想阅读中国的《史记》,因为觉得《史记》和《圣经》一样,记录着人类的伟大和愚蠢。
开始学习滚轴溜冰。
在草原上看到动物的骨头和粪便,想到死亡就像是排泄一样平常的事情。
看到用动物骨头做出来的古老笛子,想到西伯利亚的巫女,穿着熊的毛皮,从人变熊,从熊变人,在这个过程中将熊所代表的自然力量吸收到自己的体内。笛子是由动物的骨头做的,发出不可思议的声音这一点也让人觉得像巫术,我想,这是一种人类进入动物所代表的自然王国之中的体验。
… …
诸如此类。这种聊天一般四处发散,没有固定主题的内容,有时候我会点头同意,有时候撇撇嘴,有时候会在轻轨上捧着书忍不住笑出声。
像是散落在地上的小块拼图,我一边读一边摸索,慢慢拼凑出一个心中的坂本龙一。
每个人拼凑出来的教授是不一样的,因为你的感悟,体验,人生的理解不一样。
对我来说,这本书里的一些段落,像是脚印,像是羽毛,我通过这些东西,去想象留下这个脚印的巨兽,或者想象脱下这片羽毛的鸟儿。
看完这本书,感觉写了很多东西,又感觉什么也没写。那是当然的啦,这本书所记录的,不过鸟儿飞过天空时,投在地上的影子罢了。
一个摇摇晃晃的坂本龙一,留下的的雪泥鸿爪。
《skmt》读后感(三):美在乱调中
“音乐以外,我想做的事情。意大利的乡村有一户15世纪前后建造的农舍,我买了下来。在今后10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将一年在那里生活3个月左右,这是我的梦想啊。我还想自己花功夫来制作好吃的、自己想吃的韩国泡菜。请韩国的老妈妈来教我吧。韩国泡菜是反日本式的,而且可以放入各种食材,感官上也是层次丰富让人享受的食物呢。”
看到坂本龙一这段话的时候,我暂停翻书的手,闭目想了一下日本式泡菜和反日本式的韩国泡菜有什么区别。
日剧《家族的形式》里,香取慎吾演一个独身主义者,大量镜头刻画这位都市上班族的高品质独居生活,其中不厌其详地展示他如何制作泡菜:将颜色好看的蔬菜切好,和腌渍汁放进密封玻璃罐,整齐地码在冰箱中,有点类似于四川的“跳水泡菜”。在四川人口头,更通俗的称谓是“洗澡泡菜”,不必像韩国泡菜那样经年累月地一泡就是一季,想吃的时候泡一点,几个小时后就能吃上,隔夜捞出来,便是早饭桌上清新爽口的一味。因为不经过长时间发酵,据说刚好避开了致癌物质亚硝酸盐的大量生成。但是,比起重口味的韩国泡菜,在感官上确实略显单一。
喜欢层次丰富胜过单一,这与坂本龙一在其他方面的偏好一致,他的音乐是最典型的例子。
从小学学钢琴起,他就讨厌通常意义上的优美旋律,因为总是左手伴奏而用右手弹奏。而他偏爱巴赫音乐的弹奏手法复杂:右手弹过的旋律会转到左手弹奏,之后又变奏回到右手。
他甚至开始嫌弃被人类文明驯化的钢琴音色单一,赞颂扛过了海啸、因海水浸泡而走音的钢琴,他说,那跑掉的音是大自然修复力的鸣响,你听啊,自然正挣扎着回到过去的形态呢。
这些年来,他越来越少写线条平滑的旋律,而是沉迷于将万物组成乐队:把水桶倒扣在头上听雨滴的敲叩,去非洲捕捉原始部落舞动的节奏,用小提琴的琴弓拉奏钹,向海螺里送入风,在北极垂钓冰融化成水的声响,顽童一般敲击路边的垃圾桶、电杆、护窗。坂本龙一说:某种程度的混血性,是生命力,是美的根源。
这种偏好延伸到认知领域,就是反对一切标签化的刻板印象。
当年参演《末代皇帝》时,贝托鲁奇本来安排他演的人物切腹自杀,这位年轻演员直接给大导演怼了回去,说都什么年代了,切腹是你们西洋人对日本人的刻板印象,要么切腹,要么换人。在他的坚持下,后来改成了让角色举枪自尽。
很多年以后,在《十三邀》中被许知远问及:您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答:我太复杂了,以至于无法被自己定义。或许你可以?许知远于是企图给他一个“坚定”的标签,他说:不,我是一个很软弱的人,和大多数人一样,一大笔钱、美丽的女人、美食、美酒,都能让我举手投降。
他曾说,虽然人生充满了矛盾,但这里面最不可信的就是自己。昨天还喜欢的东西,今天可能就已经厌烦了。为了保持一贯性,就需要对此时此刻的想法和感觉说谎,实在不是坂本龙一的风格。鉴于今年早些时候,他在微博宣布噩耗,继咽喉癌之后再次确诊直肠癌,此后的日子将“与癌共生”——那么,富含亚硝酸盐的韩国泡菜,不喜欢也就不喜欢了吧,坂本先生。
《skmt》读后感(四):“每一步都算数”
以碎片形式呈现一个人,替代一般“提纲挈领”地抓住人物生平主线来展开人物生平,从而著书立传,于我而言,这样的传记形式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所谓意料之外,我想是源于自己在读新闻专业的这段时间里,每每面对人物特稿一类的作业,不同的老师总是作出诸如“把握人物核心特点”“人物命运体现时代脉络”之类的要求。简而言之,仍是要以“提纲挈领”的形式写人。虽然不同笔者水平有高下之分,文章内容的具体呈现因此有所不同,也会要求对人物的呈现要具体丰富有层次之类,但总之人物与时代的核心特征像是一篇作品的核心论点,而采访的素材与事件就是支撑核心论点的论据,以此对素材精挑细选,撑起一篇结构精巧、叙事宏大、立体生动的文章,就是一般语境下的“好文章”。我的脑海已经被建构起了这样的标准,却看到编辑出身的后藤繁雄放弃“纲领”,选择以呈现采访碎片的方式立传,形式可以说相当“反程式”,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而情理之中,大概是因为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去倾听他亲口说出的、少被重组重编的话又显然是有必要的一件事了。在稍久之前我已经读过《音乐即自由》这部比较“提纲挈领”的作品,而倘若还想继续深入了解教授,这本书正好提供了这个机会。正如教授在书中谈到对于“即兴”的看法,有时追求随机而想要即兴,其实每一个“即兴”都体现出背后个人的积淀、时代的背景。在一本内容全来自于即兴谈话的书中,教授的想法从多方面得以表露,他个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也慢慢展现。一本片段组成的书,读这本书,就是如同“看到我自己”,同时反而更多看到自己与被记述者的不同。
我在书里注意到了同与不同。
在我看来,教授是“走得每一步都算数”的人。他也是反常识的。与众多有着泡影般“成名”的少年的人相比,他大概不算年少成名,但算不算是年少成“才”?才华早早积淀到出众的地步,名气也很难不自然而然地跟着来了。也很难不说他是天才,这种天才不是指拥有某种具体的才能,而是天生有某种特别的认识世界的方式。长时间对镜思考自己是谁、强烈地感到自己是德彪西转世、第一次作曲时感到的“抽离感”,即使明白小孩在童年时代,多少都会有些对自己影响深远的、独特的意识碎片,但又有几个小孩的意识是他这样强烈、直观的呢?不过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也很难有小孩会把自己当作德彪西转世了吧,客观条件上和主观意愿上都是。
记得教授在《十三邀》上说过,他不愿意与年轻时的自己成为朋友。不知他所谓的“年轻时”是指三十年前、四十年前还是更久以前?想到的几个形象:为了耍帅、也为了表达态度戴着安全帽在警戒线以内弹奏德彪西的音乐的男孩子、辗转全球演奏电子音乐,实际上又厌烦这样的生活,埋头超长时间工作的乐团成员、出演电影并担任配乐工作,且真的是把它们完完全全当作工作来做的艺术家、带着“自由民主的理想”移居海外的人,他不愿意与任何一个形象成为朋友吗?我想如果是我有机会接触,也会对这样的人敬而远之。他太独特、太直来直去、想得也太清楚,也许不是他的本意,但他总让人惭愧超人的智慧,存在仿佛就是降维打击。
他那套“活着为了完成人生”的独特人生观是几时形成的呢?想必形成得很早。教授讨厌一以贯之地看问题、生活,但这世界观却是他一以贯之的吧。是年少时的一切积淀,使得他逐渐走向今天的样子。从追求反叛出发才能一路走到到回到原点,他所有的思考、反思、审视,使他经历了一切不寻常的人生经历,却并没有被这些太过独特的道路反噬、伤害、捧杀。在他人看来,他是否已经“掌握真谛”?但他却还在追寻,尝试追寻剥离一切语境成立的“basic”,也从一个一个最小的单位里寻求答案。最惊讶的还是他从不认为自己作曲天赋异禀。他所有的谦逊、才华、执着、智慧社会责任感,来自于他所有的天赋、经历、努力、热情、修养。他就是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所有的所有塑成了一个最难得的人。
真心愿他早日康复。我也“庆幸和他生在同一个时代”。如果可以,还想亲身听他现场演奏,去见识“透明或带结晶的音色”。能从中学到什么不重要,“去看的这个过程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