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即自由读后感1000字
《音乐即自由》是一本由[日] 坂本龙一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一):Solitude
这件事情过后,我大概消沉了半年,心里不禁觉得这一切毫无道理,真正重视的东西突然消失时,自己为何无法阻止。除此之外,我还有另一个强烈的感受。每当失去亲近的人时,我总是会有这样的感受,也就是自己多么不了解对方。我和生田有好几年时间都是每天黏在一起,然而我却并不清楚他实际是个怎么样的人。人与人之间无法跨越的这道鸿沟,让我感到彻底的挫败。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二):还会再看多少个满月
2013年接受乐视采访的时候,教授说:这算是一本访谈录,不太算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自传。对于自传,或者谈论自己人生这件世界,教授的态度是“不害羞,也不太感兴趣”。
这个采访结束不久,教授就被确诊喉癌。虽然现在宣布治愈,但现在再来读这本书,怎么讲,除了那些一般的感受,心里有隐隐的难过。
在2017年NHK的纪录片里,教授说:还能再看多少个满月?嗯,刚看了2017年8月的狮子座满月。听教授的话,以后的每个满月都会看。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三):读后感
首先中译本的装帧字体都太好看了,有机会把日本版的买来。
这家伙明明从小到大都人脉好的吓人,偏还一副“又不是我情愿”的拽相,要是六七十年代就像现在流行卖人设,教授肯定是第一名吧。
还有一度深信自己是德彪西转世什么的,说多了我竟然也信了。臭屁中二傲娇不可一世搁在男神身上那就是高级设定,反之……
尤其看了给末代皇帝配乐和演出那一段简直神,高科技是很厉害没错,但是科技落后的年代里聪明人被逼急了潜能爆炸反而可以拯救个宇宙什么的也不是不可能。
老话重提,君生我未生,错过黄金期。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四):他就是在追求自由吧~到头来,刚刚好,他的自由就是音乐啊
自传虽只得你人生的音乐部分的冰山一角,流水账也好也不尽然,我好像看到一个年少轻狂的你,也许你是不羁的吧,也许你一直说音乐从来不是你执意决意一直要走的路,字里行间你也是很崇尚自由而喜欢耍酷中逐渐走上这条路子的吧,哈~好巧不巧,这是一条音乐之路,那么刚好就是你喜欢的自由,看完我心有些飘飘然,逐渐感觉比以前更加任性,许多事物不冠以高大上的名头,单纯地,简单的出发点去选择。虽不是你的全部,或只是一小部分,我仍视如珍宝,也许简单地,太喜欢太喜欢你的音乐~很多时候可以纯粹一点,简单些,人生可以是追求自由与快乐,刚刚好,他的自由就是音乐啊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五):音乐真的能打破时间的距离
最开始因为一个曲子——《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知道教授。因击中内心,多个夜晚我单曲循环至天明。后看了纪录片《坂本龙一:终曲》然后再找了这本书。这本书写得比较含蓄,虽然是自传,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教授本不喜欢叙述、整理自己的经历,虽然有私人情绪的流露,但是读下来跟人生流水账差不多。教授的音乐一直在变,用一个乐迷的话来说他的音乐“从炽热,到成熟,乃至睿智。从叛逆,到反思,乃至诗意。”从书中的成长轨迹可窥探一二。书中说“一旦记忆淡去消逝,可能就此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彻底消失无踪;但是只要一谱写成歌曲,就可能成为民族或世代的共有记忆,不断流传下去。将事情从个人体验中抽离而出,实际留存音乐世界中,就能藉此跨越时空的限制,逐渐与他人共有;音乐正具备这样的力量。” 记忆会消散,但好的作品会流传,谁不曾被音乐治愈过呢?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六):一个投对了胎的音乐天才成长史
写在前面:我在“南山往事”公众/号制作的第一个书单就是有关传记的,选的都是我个人很欣赏的日本艺术家的自传(如下图),截至目前已经看完了一大半,如果说有什么共同的感受的话,那就是他们都忠于艺术本身,而且普遍是书迷影迷。今天看的是坂本龙一的《音乐即自由》,在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反思中国音乐的现状,然后我得出的结论是:坂本龙一幸好没出生在中国。因为在中国,既没有尊重音乐的传统和土壤,更谈不上创作自由。这让我想起上次某日报的一篇文章(我把他们公众号取关了,没找到链接),简直是哭笑不得,落后太多了好吗?!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七):“坂本龙一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日本当代著名国际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唯一自传!2017年新版上市。
青年时,他是一名彻头彻尾的“愤青”,罢课抗议、游行示威,但也迷恋于德彪西、贝多芬、披头士,并潜心阅读黑格尔、胡塞尔、德里达等。期间,他 曾一度拒绝学习钢琴,正因为这次“拒绝”带来的空虚,使他察觉到“自己原来是如此喜爱音乐啊”,音乐使他自由。此后,他真正开启了自己的音乐人生, 凭借《末代皇帝》的配乐,他登顶国际舞台赢得盛誉… 在口述中,坂本龙一不断俯瞰自己迄今为止的生命,以期看清现在的自我。书中还穿插着他不同时期的照片50余幅,展现了这位音乐大师充满魅力的人生历程。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八):第一次音乐人传记
第一印象是不同一般书的长宽比,有点像刚开始流行的16:9手机屏,变细长了,再随手翻几页,文字也是很用心的字体与编排,英文的字体很喜欢,瘦长加黑,另外注释详尽整齐的列在下面,还有自传不可少的照片。
说到照片,现在有了数码导致照片成本趋零以及人人可拍,照片的质量完全比不过几十年前了!当然完全不需要大惊小怪,技术只会带来中性的效率,差的也有机会差了。
口述自传就似跟朋友聊天,自然有所保留,但大师的成长轨迹还是有迹可循,有样可学。不过没有其他人的视角,大师的很多关键时刻在大师口里也就是流水账,今年YMO红了,隔年奥斯卡火了……为啥呢?盖因为天才吧,大师年轻时可是入魔以为是德彪西转世的人呢!有这份天才的激情事已半成!
自然也跟着听了大师的几张专辑,都是电子曲风,80年代港台的机械鼓点,其实不对我胃口,近年来的风格为自然音采样,自由鼓点,空灵飘渺的风格,则是能接受的!
全书的高潮部分感觉还是在末代皇帝那部分,也不知道是自我感觉还是本书的编排就是这样的,亦或那也是大师的人生巅峰!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九):与其说音乐即自由,倒不如说自由的灵魂书写了独特的音乐
从纪录片、访谈、自传七拼八凑拼出来对坂本龙一音乐生涯的印象,他似乎一直很被动。学钢琴、学作曲、考入艺术学院、打音乐散工、组乐队后正式以音乐为业……他好像都是无比随便地接受了他人或是各种机缘的安排,我不曾听过或读出他对音乐执着不渝、非此不可的热爱,他自己也认为过着消极的人生。
但我认为,与其说是随意,不如说是包容吧,因为他也并非不加思索的一味接受,他对施加于身的安排与际遇进行着清醒的筛选和挑剔。孜孜不倦地吸取其中利己的部分,即使是一开始讨厌的、不理解的,在找到同自己的衔接点后也能迅速接纳;而原则上、根本上同他相斥的,总能清楚地辨别并坚定地拒绝。正是这种包容让他接纳并融合着各种不同时代、类型、派别的音乐,还扩充到不同的领域——文学、美术、哲学、政治等,而他的接纳又极爱憎分明,这让他在不断的接纳—解构—反思—重塑的尝试和革新中依然做着自己。所以他既包罗万象又个性鲜明。
井上雄彦说过“专业就是不断向上”,这话在坂本身上也同样适用。读过他对自己专辑的解读再去听,感受他建造—解构—重塑的过程和寓于其中的深意,融入他看似按部就班实则自主掌控的一生,不得不感慨,坂本龙一真的好酷!
《音乐即自由》读后感(十):【纯摘录】音乐即自由
1.音乐通常被归类为“时间艺术”,是在当下流逝的时间中,逐步加入变化的一种创作活动。……只要是人工的、非天然的事物,学会规则就能创造出来。
记住规则,然后将事物按照规则排列。能够做到这点,我想大概就是一般所谓的成长吧。
2.将某件事情写成文章时,文章本身呈现出的美好与力量,让人不由得投入文章构成的世界。
3.将事情从个人体验中抽离而出,实际留存在音乐世界中,就能就此跨越时空的限制,逐渐与他人共有,音乐正具备这样的力量。
4.就表现而言,最终如果不是能让他人理解的形式,不是能与他人共享的形式,那就是没有成立的东西。因此,无论如何都必须经历抽象化或共同化的过程,其间个人体验、情绪的喜悲难免会遭到拭除。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无法逾越的绝对界限,以及难以磨灭的缺憾。然而,这种绝对界限反而促使了另一条道路的出现,让完全不同国家、不同世界的人,都能够产生同样的理解。无论是语言、音乐,或者文化,不都是相同的情形吗?
5.镜像阶段:指的是出生后6-18个月的婴幼儿发展阶段,这是形成自我发展的基础阶段。
6.我觉得自己不是会对土地感到眷恋的人。真要说起来,或许我对任何事都不太会感到眷恋吧。
7.身在纽约,与其说是无法依靠任何团体组织,不如说纽约本来就是不轻易接纳任何人的一个城市。
8.对于全集这种东西本身,我怀有一种憧憬,因此光是买来放在房里,就感到莫名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