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双城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双城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11-06 00:30: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双城记经典读后感有感

  《双城记》是一本由[英] 查尔斯·狄更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双城记》读后感(一):双重警告

  狄更斯不是在讲故事,也不是在塑造人物、挖掘人性,他是在还原一个时代。

  故事讲述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浪潮下的爱恨情仇。有意思的是,这本书收到颇多争议,有人说他丑化了封建贵族,有人说他丑化了革命人民。简直里外不是人。那或许只能说明,狄更斯全面而直接地呈现了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下的所有人。

  不止是法国大革命,狄更斯挖掘了历史上几乎所有革命爆发的原因。地震吞下一座城市并不需要多长时间,但是那些细微的移动却已在地壳深处酝酿许久。那些血淋淋的“债务”使得革命初期带给人们的狂热和激情扑面而来,但是也如惊涛骇浪一般裹挟着人们冲向另一个深渊。在你能够反应过来之前,英雄已经变成了魔鬼。

  革命要动员所有可以争取的人,但这些人的素质参差不齐。他们有的睡着,有的醒着,有的喝醉,有的清醒,还有的半睡半醒、似醉非醉。最贫穷的人头上歪戴着最破烂的睡帽,其中也暗含着这样一层曲折隐晦的意思:“我很明白,我这个戴这顶帽子的人要让自己活命是多么困难,可是你知不知道,我这个戴这顶帽子的人要让你丧命是何等容易?”——当拥有武器却缺乏自制力自省力的“雅克们”认识到这点的时候,革命必然变质。

  当被压迫者成为了压迫者,当被囚禁者成为了囚禁者,相似的大锤一定会再一次把人性击得走样,人性肯定扭曲成同样的畸形。再一次播下一样是掠夺和压迫的种子,结出的必然是相同品种的果实。法国大革命和封建专制一样,对平民进行压迫,是对人性的又一次打击和摧残。

  这是狄更斯传达的双重警告。

  《双城记》读后感(二):一份沉甸甸的成全

  第一次书评,献给《双城记》,因为看完双城估计会心口痛个至少1天,这种特定历史背景下,因爱而发生的牺牲,远远超越一般悲剧的精神内核。

  人物刻画最丰满的是马奈特医生和西德尼·卡顿,医生来自于他特定历史下波折的人生经历,而卡顿则有别于一般欧美作家笔下的人物,前期出场不多,甚至有一丝神秘,看似浪荡不羁却心内燃烧着无限正直勇敢的火焰,对爱不敢去争取什么,却以生命为代价守候。

  书中有大量伏笔,读的时候在第三部分女婿执意回巴黎,就隐隐觉得卡顿会再次如法庭抗辩,再利用容貌相像之事,成就暴风雨下的人性救赎。这样的设计既让人觉得巧妙,更多的是不忍卒睹。书里还有大量象征、对比、寓意,在文学性上也值得一读。

  回到这场“生死交换”,达尔奈在“临死”之前想到了妻女、岳父甚至洛里先生,未有一刻想到这位曾救他一命的卡顿。为了心中爱人的挚爱,甘愿为“情敌”牺牲自我,成为大革命平民暴乱中的一颗滑落的流星。这也是这本书给人带来如此大冲击,在文史上留下永恒一笔的重要原因。但说实话,作为现代人难以理解这种成全。

  本书贯通数十年,狄更斯以老道的笔法,跌宕的情节,书写了一个宏伟的时代画卷。

  “自由啊,多少罪恶是假你的名义干出来的!”翻阅书中描述的法国大革命,确实有过激嫌疑,用新的血腥暴力推翻旧的封建贵族统治,没有口号中的“自由、平淡、博爱”,只有野蛮、无度的杀戮,断头台成了一个残忍的时代符号,是卡顿身上的人性光辉,让这次屠戮染上一丝有温度的鲜红。

  总之,让我缓缓……

  《双城记》读后感(三):法国巴黎大革命的动荡命运

  故事发生在1775年,是一个治安非常差的时代,法国巴士底监狱革命前夕, 六十多岁的洛里是台尔森银行的职员,从伦敦坐邮车抵达多佛尔旅馆,当晚,17岁的露西马奈特小姐赶到旅馆,洛里告诉她一个惊天秘密, 原来15年前,露西的父亲是一个法国医生,在受到某些迫害而囚禁,其母亲生了露西以后,临死前将女儿托付给洛里,带到伦敦抚养,现在据说露西父亲去世了,洛里要去法国找到他,处理遗产问题, 洛里和露西在法国巴黎贫民窟的一个破旧旅馆阴暗的阁楼上,见到了白发苍苍的玛奈特医生,被囚禁了15年的玛奈特已经神志不清,但和女儿相认了,洛里和旅馆老板想办法把他们带离了巴黎。酒店老板是德法尔热夫妇,他们是法国平民雅克运动的联络员。 在返回伦敦的邮船上,法国青年达尔奈照顾了玛奈特父女, 五年后,1780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法国支持美国向英国宣战, 法国人达尔奈在英国法院被起诉为间谍,洛里和玛奈特父女出庭作证,达尔奈被判无罪,辩护律师斯特里弗的助理卡顿长的和达尔奈很像, 达尔奈的叔叔是一个腐朽堕落的侯爵,当晚,侯爵在法国庄园里被杀死了,一年多后,达尔奈在英国成为法语老师,他想向露西玛求婚,得到了玛奈特医生的支持。 不久达尔奈和露西结婚,当天达尔奈告诉了玛奈特医生一个秘密,把医生惊吓住了,不久就生了女儿小露西, 1789年,露西六岁的时候,法国爆发了巴士底狱大革命,德法尔热夫妇成为革命队伍的首领, 1792年,七十八岁的洛里因为巴黎支行的账本有危险,而前往巴黎。 达尔奈因为收到了管家的求助信而前往巴黎,一到法国,就被抓捕到监狱里。玛奈特医生和露西追到巴黎,找到洛里想办法营救, 巴黎已经成为屠杀现场,到处都在杀人,玛奈特医生因为在巴士底监狱坐牢而获得特权,经过革命委员会审判,达尔奈被宣布无罪释放。 达尔奈刚回家,就又被抓捕了,这次是德法尔热夫妇告发他的,卡顿抓到了一个密探巴萨德,威胁密探帮忙营救达尔奈, 在法庭上,德法尔热提交了一份材料,原来是玛奈特医生在巴士底监狱坐牢时写的控诉,在1757年,侯爵两兄弟夺妻杀人并把知情举报的医生抓捕的事情,法院判处侯爵的继承人达尔奈死刑。原来被侯爵伤害的就是德法尔热妻子的亲人,她的姐姐,姐夫,弟弟,和父亲都死在侯爵家, 卡顿在巴萨德的帮助下,进入监狱,替换了达尔奈,玛奈特医生和露西母女,洛里和达尔奈都逃离了巴黎,德法尔热妻子去找露西的时候,发现了逃跑的女佣,但被女佣打死了,

  《双城记》读后感(四):暴行之下,冷漠与温情的对抗

  原来不仅是中国有文化大革命,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都会出现这样一段阶级斗争对立的情况,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贫富分化和长期以来的政治经济权利导致了阶层的分化,上层阶级对底层群众的压迫和剥削使阶级仇恨日益加深,直到达到一个无可复加的顶点,就像势不可挡的洪流一样冲溃大堤,革命轰轰烈烈地爆发。人人都是侧刀旁麻木不仁的看客。当乌合之众以绝对的压倒性人数掀起反抗的旗帜,暴力便成为了公理和正义。人人席卷其中,却又在默默地参与和助长这种风气。仇恨播种仇恨,也收获仇恨的果实。被碾压的人一有机会便千方百计将曾经碾压过她们甚至是与之相牵连但完全无辜的人推下深渊,她们童年时起便饱受冷漠和残酷的对待,于是往后的整个人生都在冷漠无情地加害别人,这以德发日太太为代表。

  双城,指的是法国巴黎和英国的城市,小说中的人物在这两座城市中分别生活过,他们的命运又受到两座城市的牵绊。马奈特大夫和《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颇为相似,本非坏人,虽然入狱的缘由不同,但都在出狱后沐浴着女儿的温暖与爱,荒芜濒死的心灵得到了拯救,获得了精神的重生,重新产生了慈悲和爱人的能力。当女儿成为生命的全部,这时一个年轻小伙子的出现打乱了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在老父亲的心中激起狂澜。但出于对女儿无私的爱,马奈特大夫甚至能够接受女婿是害他无辜坐牢十年的家族的后代这一事实。过往的遭遇在他生命的年轮中刻下了丑陋不可磨灭的印记,但他并未让仇恨和恐惧占据心头。不堪回首的往昔已经过去,当下的幸福和未来的憧憬才是实实在在值得追寻的。他理解女婿,相信女婿,没有简单粗暴地将他和他那罪恶的家族混为一谈,多次在法庭上勇敢地站出来为他作证,为了女儿的幸福忍辱负重。

  马奈特大夫的女儿,是一个美丽绝伦、纯洁善良的女子,集人间所有美好高贵的品质于一身,是所有男人都一见倾心玛丽苏女主。也许只有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女子,才值得卡屯为之赴死。究竟是怎样一种纯洁崇高的爱和信念,才会让卡屯终身不娶陪伴在她的生活里,在最后的时刻为了使她免于丧夫之痛、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毅然决然走上冰冷的断头台!

  刑场上,素昧平生的小姑娘和卡屯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两个脆弱而无力扭转结局的生命以自己微弱的火光温暖着彼此,给予那最后一点登上断头台的勇气,小姑娘在卡屯开导和鼓励下收获了坦然和释然。她深知自己沦为了这场血腥暴乱的牺牲品,也饱受这个国家的苦难和不公道的折磨,但依然怀揣着一线希望:如果处于水火之中的祖国真的能够因为自己的死去而拥有光明的前景,那么自己生命的终结就是值得的。

  乱世之中的人们需要宗教赐予行动的力量。杰瑞从妻子一祷告便拳脚相加,到逃跑时战战兢兢寻求耶稣的保佑;小姑娘在临刑前以天堂没有烦恼的极乐世界宽慰自己,便多了一分坦然就义的勇气。他们生活的世界已经不存在公理和人道,是非黑白颠倒混乱,正义和冤屈无处申诉,他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系正濒临崩塌,只有那神圣而不可捉摸的耶稣或许是最后的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