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揭示大圆满的觉性
《圆觉经》揭示大圆满的觉性
《圆觉经》,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历来深受华严宗和禅宗等祖师大德重视。
“大方广”是说本经的属性非常殊胜。至极无外称为“大”,理正无偏称为“方”,理包无限称为“广”。《圆觉经》立足于圆满觉性,讲述一乘实相之理,具备“大”、“方”、“广”三种属性,因而在经名前冠以“大方广”以显示出该经的殊胜地位。
什么是“圆觉”呢?圆觉,就是圆满的觉性,是指佛在果位时所亲证的觉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圆觉”其实就是我们的“清净本心”,心迷则不见圆觉,心悟则圆觉朗照。虽有圆觉而未尝圆觉者(背觉合尘)为凡夫;实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背尘合觉)为菩萨;彻证圆觉而圆觉普照者为如来。
“修多罗”,是梵语,汉译为契经。契者,契合的意思,也就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者,轨范的意思,是指那些可作为人生轨范的言辞。
“了义”,是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凡直接、完全阐述佛法究竟义理的言教,称为“了义教”,而载明上述言教的经典,称为“了义经”。至于那些为了顺应众生根机而方便宣说的教理则称为“不了义”。
《圆觉经》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经中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众生受根、尘、识的迷惑不能了知。受持读诵本经具有无量功德,对待本经的态度应当如同敬佛一般。同理,敬重本经,其实也是在敬重我们本具光明、遍满法界的自心。
全经透过文殊师利、普贤、普眼、金刚藏、弥勒、清净慧、威德自在、辩音、净诸业障、普觉、圆觉、贤善首等十二位菩萨与佛陀的问答,阐明了“大圆觉”的殊胜妙理,为不同根机的众生开示了各种适宜的修行方法,期待众生能够因此得以随顺悟入圆觉境界。
《圆觉经》是佛陀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讲述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的方法。也就是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的理论及修持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的方法。
本经适用于已有一定基础的佛弟子精进修行。佛弟子入门后,对佛教基础知识已有一定积累和体悟,并想要更进一步者,必须研习《圆觉经》。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何谓“大圆觉”?“大圆觉”指“广大圆满之觉性”。即佛陀自证智之理性具足万德、圆满周备、灵明朗然。且一切含识众生本具妙明真心,以本体角度,称为“一心”,本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常知;以假因角度,称为“如来藏”,起现染净二道;以果位角度,称为“大圆觉”,归于法界,大涅盘。
又以体相用三身角度而言,“大圆觉”三字合称时,“大”为法身本体净空;“圆”为报身自性圆明;“觉”为化身觉空不二。
“圆觉”一词,佛陀自释为“圆照清净觉相”、“圆满觉性”“如来藏(如来藏是一切有情众生烦恼身心中隐藏的本来清净法身)”。 在清净慧章中,清净慧菩萨祈请提问中也直接说道:“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
依于“觉”与“未觉”时所立,“圆觉”可以分成三种状况:虽有情迷惑之时,“圆觉”却未迷,此本体“基位”状态可称为“本觉”; 众生依解起修,初尝体验之时,此自性“道位”状态可称为“始觉”;行人修而无修幻尽觉显,证悟圆满之时,此不二“果位”状态可称为“大圆满觉”,简称“大圆觉”。
“大圆觉”也是经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核心。“佛”为古印度语“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或“觉悟者”;藕益大师曾经说:“「佛」者,「觉」也。佛说无量法,唯明「一心」义。”所以,所谓“大圆满”就是指“大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