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纲常(增订版)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新纲常(增订版)读后感精选

2021-11-28 00:12:0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纲常(增订版)读后感精选

  《新纲常(增订版)》是一本由何怀宏著作,一頁folio、辽宁人民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纲常(增订版)》读后感(一):《新纲常》:建立怎样的新社会道德伦理体系

  《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也可谓 “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东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

  “三纲”、“五常”曾在社会层面维系了中华文明和民族的数千年延续。最早,董仲舒在先贤的基础,把法家的政治纲纪和儒家的道德原则结合为一体,明确构建了三纲五常的完整政治伦理道德体系。后世大儒又持续完善,到朱熹把三纲五常和天理联结起来,成为了封建社会生活秩序的规范。在发展的两千多年历史过程中,三纲五常没有因为动乱、改朝换代而泯灭,相反,它长期维系了中国的社会与文明。然而,在近代追寻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浪潮中,三纲五常与它所维护的封建社会一起土崩瓦解,频受诟病。鲁迅就曾撰文表示“三纲”造就君、父、夫的绝对权威,造成了封建社会普遍的“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最后成为吃人的社会。自此,现代大众对三纲五常的普遍印象便封建社会为维系其统治而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

  但是,在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的著作《新纲常:探寻一个好社会》中,他就三纲五常展开了另一个角度的思考。何教授认为,人们刻意放大了三纲五常在上下等级服从、社会政治中的作用,即看到了法家的政治原则,而无视了儒家的道德原则,忽视了三纲五常对生命基本价值存在的尊重:基于纲常所建立的政治秩序是为了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纲常要维护的最根本的道德原则是保存生命的原则。并且,以此为核心的社会政治秩序与文化道德使中华文明以及民族生生不息,保持了汉民族的连续一贯性。然而,旧的社会已经被打破,旧纲常为人们所摒弃,但是,新社会的体制和观念体系迄今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令人警惕的是,政治正确凌驾于道德正确之上,逐渐出现一种功利的、经济利益为重心的家庭关系。

  因而,针对传统大家庭为中心的生活变成小家庭为中心的生活,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家庭变成以夫妻关系为主轴的家庭,父子关系、夫妻关系趋于平等的社会现状,基于平等和宽容的精神,为着新社会的持续和稳定,何教授在《新纲常》一书中提出了新的三纲,即民为政纲,义为人纲,生为物纲;新的五常,包括天人和、族群宁、群已公、人我正、亲友睦的五常伦,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德。除去上述道德规范,在社会伦理、价值信仰方面,何教授还对“天、地、国、亲、师”做出了新的解释,提出了以官官、民民、人人、物物为核心的“新正名”。

  《新纲常》是何教授对于新的社会道德伦理体系建立的有益探索,他本着平等、自由的愿景,剥离开旧五常的尊卑桎梏,保留个人道德信念,适当与当代社会现实融合,希望能在冰冷的法治之外,建立温情的精神家园,以图社会的长治久安与人民的幸福安康。

  《新纲常(增订版)》读后感(二):《新纲常》:虽然是新观点,但也和既定政策非常契合

  “三纲五常”是指我国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提倡的伦理道德。三纲: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如果现在要求我们社会回复这种伦理道德一定会被所有人所诟病。 但我们现在来认真审视一下我们的社会,违反道德的事件比比皆是。虐待父母,家暴妻儿,学术界抄袭、作假、学术不端,企业界假冒伪劣横行,社会各阶层唯金钱论,现代也就有着一种虚妄的氛围。虽然以上很多行为甚至是违法的,但如果不被法律制裁,当事人就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法不究而无责,给别人带去的伤害,完全不会放在心中,这是正常的吗?做人的底线在哪里? 任何时代,作为人都是要有底线的,而这个底线不应该仅仅是法律,还必须要求道德约束,做个不违法的人不是最低目标,做个可以为世人接受的好人才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道德标准,让道德成为做人的底线。 何怀宏,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伦理学、人生哲学、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他也把他的视角聚焦于现代缺少道德的社会,他致力于构建一个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体系。而这本《新纲常》就是他给出的答案。

  “世风日下,人性不古”,这是一个经常用来评论道德低下的词语,但道德标准也一定不是一直低下的,这也是一个波动的过程。而且,“古”也不应该用来作为道德高尚的标准。在何怀宏的这本论著中,他先帮忙审视了整个中国古代的道德情况,论述这些纲常理论的优与劣。作为哲学教授,作者首先要做的是“扬弃”,继承和发扬旧事物内部积极、合理的因素,抛弃和否定旧事物内部消极的、丧失必然性的因素。而这也就是他提出“新纲常”的哲学基础。

  何怀宏的新“三纲五常”是什么呢?新三纲:“民为政纲、义为人纲 、生为物纲”,“新五常”是五种伦理关系和个人德性,“新信仰”是讲价值信仰,“新正名”是讲入手途径和纲常核心。其中信仰可以说最高远,纲常是中坚,而正名最紧迫。“新信仰 ”是“敬天 、亲地 、怀国、孝亲、尊师”,“新正名”是“官官、民民、人人、物物”。这些新的“纲常理论”都是一个哲学家对于我们现实世界思考后的结论。这些文字也都很容易理解,这些都是继续让每个社会公民都要遵守的伦理道德。虽然我们不一定要以“三纲五常”的名义去传播,毕竟这个名义已经变臭,变得不适合宣传,但新的这些道德纲领还是值得推广。

  细究下来,何怀宏的“新纲常”和我们现在一直推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比如,民为政纲,就是一种政治要为民服务的宗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哪一个不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提来的呢?“义为人纲”,就是对于每个人的道德追求了,所有人都应遵循最基本的道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都是对于个人的道德要求吗?“生为物纲”,万物以生为纲,不仅人要生存,其他的动物、植物也要生存,整个的自然界、整个的地球,也有它们自身独立的存在意义。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为了人类长远发展必须要遵守的准则,那种涸泽而渔的事情再也不能发生。而我国提成的“碳达标、碳中和”也就是从这方面提出的政策。 《新纲常》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规范。当然,哲学家的论述更有理有据,更严谨科学,但它已经和现有的既定政策殊途同归了。

  《新纲常(增订版)》读后感(三):什么是底线伦理?

  何怀宏的《新纲常》,我大约在五年前就读过,当时便很喜欢。“纲”是指原则性,“常”是指恒久性,所谓“纲常”,就是不随时间改变的原则。古代的“三纲五常”如今已被批判得体无完肤,这撕毁了社会强加给我们的种种桎梏,却也打破了社会自我修复的道德根基。究其根本,有病的是纲常的内容,而不是纲常本身。所以,何怀宏以“新纲常”取代“旧纲常”,探寻传统道德与现代价值的最大公约数,是一次很振奋人心的尝试。

  但平心而论,我对这种尝试稍有异议。首先,虽然作者强调了纲常本身的“中性”或“善”,但并不能阻止读者的联想,因此读者仍然会觉得“新纲常”这个概念并不友好,所以无法传播。其次,作者借用了“三纲五常”这个熟悉的概念,看似讨巧,实则自我设缚,把思路局限在“三”和“五”这样的数字之中,总觉得有拼凑之嫌。

  增订版的《新纲常》在内容上并无太多变化,但增加了序言和附录。这些内容着重强调了另一个概念:“底线伦理”。带着这个概念重读本书,上面提到的问题大致可以解决。

  底线伦理是何怀宏自己提出的概念,指一种最基本的普遍伦理。我把它理解为一种荒岛哲学:假设我们一群人流落到荒岛,如何订立最简单地规则让大家可以最好地生活。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的《蓝图》列举了很多荒岛求生的案例,并总结出了一个好的社会应该具备的八个特征:(1)拥有和识别个人身份的能力。(2)爱伴侣和子孙后代。(3)友谊。(4)社会网络。(5)合作。(6)对自己所属群体的偏好。(7)温和的等级制。(8)社会学习和教育。这些并不是具体的规则,有些概念也过于复杂,但底线伦理应该就是围绕着这些词产生的。

  简而言之,底线伦理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公式,是一个好社会的基础。底线伦理并不是设立一些规则,让人觉得处处设限;但又不是完全没有规则,让人可以为所欲为。比如,我们可以认为“爱你的邻居”是一条重要的伦理规范,但这是一种更高的要求,做不到也没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你可以不爱邻居,可以不与邻居来往,但只要互不侵害就可以。但有一些要求是必须做到的,比如《摩西十诫》中的“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否则社会就会变得一团糟。这就是底线伦理。

  这本书并没有具体地说底线伦理是哪些。但我们可以大致梳理出几条:

  最重要的价值是生命。这是何怀宏最重视的内容,他曾写过专著讨论这个问题。在本书中,他把“生为物纲”列为新三纲之一,可见其对生命价值的重视。他认为不能杀人,也不能伤人。“个人不能谋杀和侵害他人,群体更不能制造大规模的流血冲突或引发战争而造成大规模的生命损失。”

  但何怀宏对生命的阐释,并不是简单的“生存”。何怀宏看重的是“共存”。不仅人类需要生存,其他的动物和植物也需要生存,万物都有存在的价值,要寻找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这也是“新五常”中的天人和。

  第二个重要的价值是平等。过去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所以被视为糟粕,是因为一方凌驾于另一方,在双方的关系中,其中一方不被当做人。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平等。这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基本差别。这种平等包括很多方面,生存与人格的平等,信仰、法律、政治的平等,以及财富的尽量平等。

  作者提到了“平等”在现代社会中诸多具体的内涵,比如男性和女性是平等的,族群的存亡是平等的,官员与民众是平等的。最后一点尤其重要,新三纲中的“民为政纲”,新正名中的“官官”“民民”都是在说这一点。过去的“君为臣纲”是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上级对下级有绝对的权威,但在现代生活中,人应该享有(至少人格上的)平等。

  第三个重要的价值是个人自由。旧的伦理会渗透到私人领域,强调依附和遵从,而何怀宏提出的新伦理则淡化了这一点,把论述的重心放在公共领域。个人自由实际上是群己权界的问题,在不侵害他人的情况下,个人应该有充分的自由。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总结。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去探讨“好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这非常有意义。而且,虽然这些概念老生常谈,但远远还没有成为一种道德共识。就在最近,有人还在杀死流浪动物甚至宠物,这足以说明,把生命作为一种底线伦理的尝试还需要继续努力。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在现代社会还要呼吁底线伦理,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新纲常(增订版)》读后感(四):《新纲常》:探寻中国社会的长治之道,中国人的道德方略

  文/石墨杨(shimoyang11)

  洗清被污名化的“纲常”,期许一种温和而坚定的中道力量的兴起,探寻中国社会的长治之道,堪为“中国人的道德方略” 。

  《新纲常》这本书要探讨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在相对主义和高调主义之间寻求中道,拒绝让道德沦为知识分子的发明,而是彰显普通人本就存在的健全常识和良知。

  这本书的作者是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伦理道德重建问题的奠基人,他代表性学术著作有:《良心论》《世袭社会》《选举社会》《道德·上帝与人》等。译著主要有:《正义论》(合译)、《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沉思录》、《道德箴言录》等。

  本书坚持一种底线思维,何怀宏认为,比起“中国往何处去”这种宏观的世界历史命运问题,更重要的是“首先要善良”(陀思妥耶夫斯基语),也即成为一个正派的社会。

  为什么重提“纲常”?

  “纲常”“纲纪”是我们现在已经相当少使用的字眼。“纲常”似乎总是和传统联系在一起,而且有比较负面的意义,尤其是“三纲五常”,其中的“三纲”近代以来一直遭受严厉批判的。今天重新体认和回归传统文化的人们,也似乎更愿意说“天人和一”“希圣希贤”等高远或修身的智慧,不愿意说“纲常”“礼制”或“名教”。

  在今天崇尚自由平等与价值多元化社会的中国为什么还要重提?

  “纲”字的初始义是指提网的总绳,抓住这总绳来动作,所有网眼的细绳都能打开和收拢,这个网就能收束自如,就能“有条不紊”“纲举目张”。所以,“纲”也就被转喻为把握事物的关键和要领,又可再引申为基本原则、主要规范,尤其是用在社会与政治领域。

  在“新三纲”的“义为人纲”中何怀宏提出“显见、自明”而且完全之义务体系的四条主要规范:不可杀害,不可盗窃,不可欺诈,不可性侵。在我们的社会中,从古到今,大概很少有人发对他们的地位,很少有人主张偷东西是美德,欺诈是行善,然而人们仍在不停地撒谎,不停地彼此杀戮。

  新三纲:民为政纲、义为人纲、生为物纲。

  新五常:五种关系。

  五常伦:1.天人关系;2.族群关系;3.群己关系;4人我关系;5亲友关系;

  五常德:仁(恻隐、善良、宽容);义(羞恶、勇敢、坚持);礼(节制、克己、温文);智(明经、知权力、中道);信(守信、互信、诚信)。

  新信仰:敬天、亲地、怀国、孝亲、尊师。

  新正名:官官、民民、人人、物物。

  何怀宏在书中说:一个稳定发展的社会基础,一定是合乎道德或合乎正义。”他又说:“要谋求根本的长久之道,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社会道德根基明确确立。”

  当代中国社会弃君主行共和已经百年,正进入它的第二个百年。在历经战乱和动荡之后,中国近三十年的国力有了突飞猛进。然而,经济的崛起似乎并未给国人带来精诚的团结与共识,也未带来充分的自信和互信。相反,社会的基本信任和基本善意正在快速流失,甚至出现逃离的迹象。

  与经典的国民性批判话语不同,作者拒绝将触目惊心地失范和败德现象归于中国人的国民性的糟糕,而是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为了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我们需要探寻和构建一种从制度正义到个人义务的全面的“共和之德”,既充分利用中国历史文化中深厚的道德资源,又充分考虑现代世界的发展,这就是“新纲常”。

  我们应该有多种多样的尝试,探讨中国文化中身后的道德资源,同时又充分考虑现代世界的发展,面向世界开放。

  墨杨世无双,赠君一枝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