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后感:毛主席是千古奇人!不服毛主席的人显得是多...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读后感:毛主席是千古奇人!不服毛主席的人显得是多...

2021-12-15 01:08:12 作者: 来源:庆推荐 阅读:载入中…

读后感:毛主席是千古奇人!不服毛主席的人显得是多...

  读后感:毛主席是诗词大家!他老人家的诗词空前绝后,令无数诗词文人大家折服。毛主席是千古奇人!不服毛主席的人显得是多麽眇小啊!

  《共产党宣言》的深远影响

  杨明伟 2018年04月11日08:2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共产党宣言》的深远影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

  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分享到:

  分享到:

  《共产党宣言》的深远影响

  杨明伟

  2018年04月11日08:2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共产党宣言》的深远影响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

  《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纲领和共产主义者的第一个宣言,自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和伟大变革历史进程的当事人,毛泽东特别钟爱《共产党宣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他善于把《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中的一些深刻道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自毛泽东第一次阅读《共产党宣言》起,这部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便与他结下不解之缘。据毛泽东回忆,他是1920年开始接触《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共产党宣言》在他的思想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影响了他的一生。据统计,毛泽东一生读的次数最多的书,就是《共产党宣言》,早在1939年年底他就说过:《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缅怀毛泽东》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00页)。后来他还说过,自己每年都把《共产党宣言》读几遍。他一生到底读过多少遍《共产党宣言》,已经无法统计。对这本全世界无产者的入门书,毛泽东不仅自己读了一生,也向党内推荐了一生。

  通过梳理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共产党宣言》对毛泽东本人和中国共产党的各级领导人产生了多方面的巨大影响。比如: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曾受《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启发,深入思考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与教训;国共合作破裂以后,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开辟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毛泽东不断从《共产党宣言》中寻找思想智慧和解决难题的办法;在延安整风期间,他特别强调全党要认真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原著,提高马列主义水平;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反复研读并不断向全党推荐《共产党宣言》,宣介其中的重要思想,引领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干部“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在夺取全国胜利的关键时期,毛泽东号召全党同志读《共产党宣言》,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又比如: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毛泽东不断阐发《共产党宣言》里的思想,阐明党的领导方法以及共产党人的思想境界和远大抱负;在社会主义建设遇到难题甚至挫折后,毛泽东进一步读《共产党宣言》,思考探索“具有自己特别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形式和方法”;到了晚年,毛泽东依然对《共产党宣言》爱不释手,直到去世,在毛泽东卧室床边还摆放着他经常阅读的包括英文版在内的至少三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在他不断向全党推荐的读马列原著的书单中,第一部著作几乎都是《共产党宣言》。

  结合历史的长河客观辩证地看,毛泽东一生的革命和建设生涯都从《共产党宣言》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和方法论原则。毛泽东曾经说过,他在1920年第一次看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等三本书后,“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22页)。

  毛泽东讲上面这些话,是在1941年9月,在讲《关于农村调查》问题的时候。他首先讲的是:“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克思、恩格斯努力终生,作了许多调查研究工作,才完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列宁、斯大林也同样作了许多调查。中国革命也需要作调查研究工作,首先就要了解中国是个什么东西(中国的过去、现在及将来)。可惜很多同志常是主观主义,自以为是,完全不重视调查研究工作。”

  他还讲:“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着的,进步着的。因此,我们的调查,也是长期的。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作调查,然后,才能不断地认识新的事物,获得新的知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1页)正是在这个时候,他讲了前面提到的那一段有关“阶级斗争”的话。意在提醒到下面去做调查研究工作的同志,要深入中国农村,“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

  那么,《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到底对毛泽东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这里面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至少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一)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列原著,毛泽东不仅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且一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毛泽东自己说过,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通过读《共产党宣言》等书确立起来的,并且也是通过读这些书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1936年10月,他在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所发生的事情的文章。我热切地搜寻当时所能找到的极少数共产主义文献的中文本。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他说的这三本书,就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他还说:“到了一九二○年夏天,我已经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经历》,载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毛泽东与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一样,是在长期苦苦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过程中,经过对各种思潮、主义的反复比较,最终找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并由此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一直没有动摇过”。

  所以说,《共产党宣言》带给毛泽东最大的影响就体现在理想信念上,在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不懈奋斗上。毛泽东对《共产党宣言》等马列经典著作的阅读和把握,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他一生中反复阅读这些书,《共产党宣言》中的许多思想精髓、精辟论断,他不仅能灵活运用而且几乎都能随口背下来。到了晚年,他还对身边工作人员风趣地说过:“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尽可能多学一点,不然,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参见徐中远:《毛泽东读〈共产党宣言〉的启示》,载《红旗文稿》2015年第16期)

  (二)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凡遇重大问题和思想疑难,毛泽东都要从《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中找智慧、找思路、找办法。

  毛泽东读马列著作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或者是为了解答实践中出现的思想疑难。读《共产党宣言》更是如此。毛泽东曾经在提到他最早读《共产党宣言》等书得到什么启发时说过,“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第22页)。在延安时期他还说过:“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他还说过:“要学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要精读,读了还要理解它,要结合中国国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去分析、去探索、去理解。理论和实践结合了,理论就会是行动的指南。”“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少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缅怀毛泽东》上册,第400~401页)

  带着问题读,遇到难题读,读懂以后再与实践相结合,把其中的深刻道理运用于中国社会实践,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行动的指南,这些,就是毛泽东研读和运用《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的基本流程。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时如此,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亦如此,毛泽东从《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中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丰富的智慧、宽广的思路和有效的办法。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自己研读以及不断提倡全党阅读马列著作的情况来看,每当他特别提出要重读《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的时候,大都是中国社会实践出现波折或者思想认识上出现疑惑的时候,毛泽东的一条重要经验和做法,就是从《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理论初心,正像他经常提醒大家的,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重要的是研究其中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桥梁。

  (三)为确保“伟大的党”能够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实现“伟大的目标”,毛泽东不断以《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育引导全党同志特别是培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全党的理论修养和思想水平。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提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7页)党的各级干部是否具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水平和素养,是毛泽东高度关注的问题。他指出,“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要使几亿人口的中国人生活得好,要把我们这个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裕的、强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这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伟大目标和艰巨的任务,“决定一切的是要有干部”(《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页、第2页)。“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在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奋斗历程中,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持续不断地制订了培养训练大批“能够管理军事、政治、经济、党务、文化教育等项工作的干部”(《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7页)的计划,并组织实施。毛泽东历来主张,培养训练干部最核心的内容和首要的教材,就是马克思主义;而《共产党宣言》,就是首本学习教材。毛泽东提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应该开展“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使我们的干部“更多地学到一些马克思主义”,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75页)。

  应该说,终身研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终身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善于将其与中国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作者:杨明伟,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任一林、万鹏)

  2021-12-14 16:19

  读后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俗话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神婆子下假神”!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主席语录》小红书,老百姓受益匪浅呀!

  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分享到:

  分享到:

  曲青山:提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和水平

  2018年02月15日09:35 来源:求是

  原标题:提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和水平

  核心要点:

  ■ 深刻领会、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要坚决、及时、精准、有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切实提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四个伟大”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必须清醒地认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 要把正确认识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科学研究历史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要掌握驾驭网上宣传本领,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要用干部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加容易接受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的故事、讲好党的故事,用真理的力量、鲜活的史实打动人、感染人、凝聚人。

  1844年1月,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先前的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这里,恩格斯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如果对恩格斯的这一重要思想作一运用和发挥,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一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拿历史说事,散布历史虚无主义。他们抹黑英雄,丑化领袖,歪曲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我们深刻领会、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要坚决、及时、精准、有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切实提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和水平,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

  党史国史军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之一,是国内外敌对势力攻击和丑化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由头”,许多重大敏感问题容易成为其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实施西化、分化图谋的借口。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本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基础。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我们党为维护自身历史、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国家政治安全而提出的重大课题,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重大原则立场。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民族、国家历史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科学客观评价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展示了我们党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鲜明态度。江泽民同志指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人权’口号的蛊惑,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滋长,严重侵蚀党的肌体,把党内一些人的思想搞得相当混乱。”胡锦涛同志高度重视党史、国史问题,强调正确地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这是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适应意识形态斗争新要求,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表现、目的和危害,强调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就是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和党史国史军史。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用孤立、片面、曲解的方法分析、观察历史,虚化事实,否定历史的客观性,随意歪曲历史真相;虚化规律,否定客观存在的历史真理与历史规律;虚化价值,否认历史的资政育人功能,解构主流,崇尚支流。历史虚无主义无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否定中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实现现代化,攻击党的指导思想、否定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妄图把中国引上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正如总书记所说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就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清醒认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绝不是一般的学术问题、思想问题、认识问题,而是大是大非的严肃政治问题。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本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清醒地认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具有长期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等大幅提升,进入世界前列,在很多方面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飞跃,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但是,国际舆论格局总体上仍然是西强东弱,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挨打、挨饿的问题已经解决,挨骂的问题还有待解决。一些西方势力对我们党和国家带有偏见,不愿意看到也不愿意承认中国崛起的现实,妖魔化我们党和国家。他们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包装演绎,不断推出各式“变种”,蓄意诋毁、攻击、唱衰党史、领袖、英雄、军队、文化、制度、道路等,不择手段破坏我国内部团结、削减我国实力增长、阻碍我国国力强大。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响,短期内不会结束,这是一场考验政治意志和政治定力的持久战,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具有复杂性。历史虚无主义和学术观点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有关联,但归根结底是政治问题。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呈现出日益复杂化、多样化趋势。“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否定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必然性、合法性;通过否定党的领袖及其思想理论,从根本上动摇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民族精神支柱;通过否定党带领人民选择的自己的道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的灰烬余温仍在,苏共垮台的沉痛教训犹存,前车之鉴告诫我们,对与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复杂性,要时刻保持清醒认识。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具有艰巨性。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披着学术外衣、打着娱乐幌子、潜藏在背后,具有极大的隐蔽性、欺骗性、迷惑性。一些人打着“解放思想”“反思历史”“范式转换”“还原真相”等旗号,以谣言代替真实,以主观代替客观,以细节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以假设代替史实,肆意丑化历史,混淆视听,迷惑大众。社会上对一些重大党史问题和重要党史人物,也有认识不一致的地方,正确与错误的看法常常相互交织,噪音杂音时有出现。党史研究不是坐而论道的清谈玄学,党史工作不是平静的书斋里的事业,而是思想斗争前线一项充满战斗性的工作。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挑战,反对各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需要长期坚持、做实工作,让历史发声,用史实说话,让真理击败谬误,用真相戳穿谎言。

  切实加强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领导

  历史虚无主义对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构成冲击和威胁。能否切实有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映着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强不强,反映着党抵御各种风险和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强不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本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加强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领导。

  切实增强政治本领。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要从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高度,认识和看待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核心要义是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政治本领。牢固树立全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党同志要主动提高政治自觉、强化政治担当,从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出发,增强使命意识,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项长期重要政治任务来完成。

  大力加强理论武装。历史虚无主义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之上的一种错误政治思潮。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武器,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等等,可以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当前,最关键最根本的就是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阐释好、研究好,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新思想的精髓和实质。只有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懂得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才能从理论上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误,击中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

  全面提高研究能力。党史国史军史之所以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泛滥的主要领域,与历史研究和宣传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跟不上人民群众学习了解历史的需要有密切关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最基础的是加强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研究。把历史事件写科学、写透彻、写出所以然,把历史人物写准确、写鲜活、写出历史感。要在加强宏观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微观研究。既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逻辑和规律,坚持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从整体上研究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探求历史本质,又以大量深入细致的微观研究夯实宏观研究的基础,以更丰富多样更多角度更多层面的微观研究和历史细节,挫败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攻击。

  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全党的工作,要凝聚合力,整合各方面力量,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构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协调协商机制,形成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磅礴力量;要善于学习,在学习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方法,掌握历史宣传教育规律;要把正确认识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科学研究历史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要适应新媒体技术发展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挑战,掌握驾驭网上宣传本领,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要用干部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加容易接受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的故事、讲好党的故事,用真理的力量、鲜活的史实打动人、感染人、凝聚人。

  (作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2021-12-14 23:24

  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

  分享到:

  分享到:

  深刻认识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重大意义

  王一彪

  2018年04月25日08:24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深刻认识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重大意义

  4月2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专门研究打好三大攻坚战的思路和举措。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精准脱贫攻坚战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只能打赢打好。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要坚决打好打胜这场攻坚战。这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党中央作出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重大决策,是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战略部署的具体落实,既是客观形势要求,也是积极主动应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新形势下经济规律、执政规律、全球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民生意义、世界意义。

  三大攻坚战的经济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各级党委政府紧紧扭住这个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这五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阶段性胜利。党的十九大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后,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已经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冲刺的关键时刻。在这样的攻坚决胜期,只有攻下最难的堡垒、啃下最硬的骨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应当清醒认识到,如果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丛生,甚至出现重大社会经济风险,全面小康就没有了应有的保障;如果仍有大量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就是不全面、不均衡的小康;如果在发展过程中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全面小康社会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目标各有侧重,但内涵紧密相连,有机统一于推进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让经济发展更稳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必然遇到这样那样的风险和考验。在我们面临的各类风险中,当前金融风险尤为突出。比如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有企业高杠杆、地方政府债务等金融风险都不可小视,如果没有相应的防范和化解措施,就有可能发生系统性、颠覆性危机,直接威胁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总书记深刻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金融的发展史,就是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过程。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总体看,我国金融形势是好的,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领域尚处在风险易发高发期,在国内外多重因素压力下,风险点多面广,而且呈现隐蔽性、复杂性、传染性等特点,结构失衡问题比较突出,我们既要防止“黑天鹅”事件,也要防止“灰犀牛”风险。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才能为发展迈向更高质量提供更强保障和支撑。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让经济发展更均衡更充分。贫困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集中体现,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我们到时候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不仅能促进区域经济“造血微环境”的修复与形成,也有利于社会大环境的稳定与和谐。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不仅对世界减贫作出巨大贡献,也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国农村减贫规模年均超过1300万人,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7年的3.1%。但必须看到,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2017年末全国尚有贫困人口3046万,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短板。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将会带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大调整,对于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提升劳动力素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实现平衡而充分的发展等都具有深远意义。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经济发展更可持续。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腾飞,但毋庸讳言,快速发展过程中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影响,污染物排放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导致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一些地方蓝天难见、污水横流,土壤也遭到污染。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发展是硬道理,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推进绿色发展,要从源头上推动经济实现绿色转型,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将对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推动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在污染攻坚战的过程中,诸如中央环保督察、强化督查等监管手段不断创新推出,表面上看影响了一些企业的生产,但常态化的严格监管带来的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强化,进而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生动局面。同时,污染治理本身就是一个庞大产业,巨大治理需求已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以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为例,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燃煤锅炉整治、煤改气煤改电、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三项措施对GDP产出拉动分别为129亿元、1310亿元和8219亿元。

  三大攻坚战的政治考量

  打好三大攻坚战,不仅是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社会政治问题,是对我们党驾驭风险、跨越关口的能力检验,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担当尽责、攻坚克难的作风检验。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制度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重要意义。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并从治国理政、长治久安的高度多次进行深刻论述,展现了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政治智慧。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2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还是10年前的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都警示我们金融危机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解决不好会对国家总体安全形成很大威胁。早在2013年10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主席指出:“世界经济变动对亚太金融市场、资金流动、汇率稳定带来挑战,增加了本地区经济金融风险。我们要注意防范风险叠加造成亚太经济金融大动荡,以社会政策托底经济政策,防止经济金融风险演化为政治社会问题。”此后多个场合,总书记都强调必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2017年4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指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金融安全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安全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没有金融安全,国家安全体系就难以得到有效支撑。面对各种形式金融风险,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胸怀全局、胸中有数,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实现贫困群众脱贫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我们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长期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反贫困斗争,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们党的重要执政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真心实意为民造福、为民谋利,我们党长期执政的基础才能坚如磐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予了高度重视。他曾引用古语,“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强调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到,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从讲政治高度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高度出发,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生态环境问题解决不好将导致严重社会政治问题。近年来,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环境风险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从长远角度看,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都会伤及人类自身。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不断提升,环保投诉居高不下。据原环境保护部统计,2017年,全国环保举报管理平台共接到环保举报近62万件,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提升环境质量、解决好百姓关注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对我党执政的新考验。正如总书记2013年4月指出,“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总书记把以人为本的生态观发展为政治意涵丰富的生态民生政治观,他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他强调,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三大攻坚战的人民情怀

  安居乐业、蓝天碧水、清新空气、资产安全……一桩桩、一件件,都寄托着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打好三大攻坚战,既关乎党和国家大局,又关乎百姓千家万户,是回应民众强烈呼唤的民生工程,是体现浓浓人民情怀的民心工程。

  金融安全关系着老百姓的钱袋子。随着资产配置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理财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已经和金融有了亲密接触。2017年底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已近30万亿元,各种理财产品背后往往关联着银行、证券、债券、信托等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近些年,线上线下非法集资等金融乱象严重危及人民群众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就是在守护老百姓的“钱袋子”。在论及金融问题时,人民群众利益始终是总书记关注的重点。“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朴素而平实的语言,既蕴含着深刻的经济思想,也体现着深厚的人民情怀。2015年9月,主席在接受华尔街日报书面采访时深刻指出:“股市涨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一般情况下政府不干预。政府的职责是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在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积极发展普惠金融,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这些重要论述告诉我们,推进中国金融业发展,既着眼金融业自身繁荣,还必须坚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维护广大普通群众的切身利益。

  精准脱贫事关数千万群众基本生活。经过多年奋战,现有贫困问题涉及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地区,需要帮扶的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贫困人口脱贫。每到一个地方调研,总书记都要到贫困村和贫困户了解情况。这几年,全国11个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总书记都走到了。2012年担任总书记后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阜平访贫问苦,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截至目前,总书记40多次国内考察都把扶贫开发作为重要内容,在陕西延安、贵州贵阳、宁夏银川、山西太原、四川成都等地主持召开脱贫攻坚座谈会,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不仅要实现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的“两不愁”,还要实现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的“三保障”,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作为人民领袖对普通群众的真切关心和深厚感情。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我国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的供给能力迅速扩大,但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却在减弱。人民群众对蓝天碧水、清新空气、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呼声和要求越来越强烈,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这块短板亟待补齐。环保事关民心。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打赢环境保护攻坚战,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他还多次强调,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为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总书记身体力行,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年年坚持、一以贯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刻领会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中的人民情怀,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环境保护面临的突出问题,向全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三大攻坚战的世界贡献

  三大攻坚战直指的突出现实问题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很多国家都面临的共同挑战考验。回望过去,我们所付出的努力,为化解全球性难题作出了令人瞩目的积极贡献,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展望未来,打好三大攻坚战,将为全球治理提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我们贡献“中国探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期,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金融市场跌宕起伏,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金融风险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拦路虎”。在国际金融风险面前,中国党和政府始终有着高度的清醒与警觉。近年来,在一系列整治市场乱象、遏制资金脱实向虚的政策引导下,我国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资金“脱实向虚”势头得到一定程度遏制,宏观杠杆率增速已经有所下降。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合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动作频频,瞄准的就是监管不协调、存在监管真空等问题,为防风险提供更加持久稳固的体制保障。我国金融风险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国际背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也将为稳定全球经济作出重要贡献。我们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过程中所坚持的“在改革发展中解决问题”战略思维,“结构性去杠杆”基本思路,都将为全球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提供有益借鉴。

  精准脱贫,我们贡献“中国样本”。贫困问题始终是人类共同的挑战和考验,反贫困是人类共同的奋斗目标。放眼全球,很多老人、妇女、儿童依然饱受饥饿和贫穷的折磨,目前全世界仍有数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发布的2017年《发展融资:进展与展望》报告显示,如果不加强国际合作和国家层面的行动,到2030年,全球仍将有6.5%的人口面临极度贫困的威胁。为更好推动全球反贫困事业,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都把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减贫。30多年来,按照世界银行人均每天消费支出1.9美元标准,全球贫困人口持续下降,这其中我国扶贫成就居功至伟,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高达70%,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未来3年我国将基本消灭绝对贫困,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如期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完成现行标准下全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将提早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消除一切形式的极端贫困现象”目标。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彰显,也是“四个自信”的具体体现。我们不仅把中国减贫方略、减贫经验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发展中国家共享,同时还尽最大努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减贫,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新贡献。

  污染防治,我们贡献“中国力量”。地球只有一个,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近年来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环境危机,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2013年9月,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提问时明确表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深刻认识。当前,我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合理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环境严峻挑战,增强了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多年来,在解决国内环境问题的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已批准加入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中国的努力,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完善全球治理、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为全球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挑战、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开辟了广阔空间。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源头防治,打赢污染治理的标志性重大战役,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调整“四个结构”,做到“四减四增”,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这将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环境问题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责编:任一林、谢磊)

  2021-12-15 0:10

  2021-12-15 1:07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