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抗生素的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抗生素的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2022-02-01 00:3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抗生素的故事的读后感大全

  《抗生素故事》是一本由[美]威廉·罗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抗生素的故事》读后感(一):抗生素的故事:一顆改變人類命運的藥丸

  作者William Rosen。 英文原名《The Miracle Cure: The Cre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the Birth of Modern Medicine》。 中文書名只體現了原書名副標題的部分内容,且其副標題不如不加。

  最後兩章顯得有些邏輯混亂,且給人急於結束的感覺。 另外全書有些内容從上下文來看,似乎譯文的意思反了。

  對於抗藥性的問題論述很少,作者無疑沒有意識到,抗生素的研發,面對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死胡同。

  有趣的是,1932年德國人開發的世界上第一种商品化的合成抗菌药,百浪多息(Prontosil),其初始的想法是特定的細胞會被特定的染色劑染色,從而可能可以實現靶向殺菌,因此該藥是通過對染料分子的不斷修改獲得的。 結果該藥在體外對病菌無效,而在人體内有效的原因,是它在體内被分解,用於修改分子的修飾物磺胺才是有效成分。

  《抗生素的故事》读后感(二):我感兴趣的内容

  抗生素

  1.大规模收集土壤细菌样本,从中找出能杀死致病菌的抗生素,再加以工业化培养或者化学合成的运作方式,简明,科学。其实和营销工作异曲同工,研究清楚自己的优势,再研究自己的目标客群在哪,一对一,大规模地去营销。

  大多数抗生素的抗菌性源于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而病毒的主要成分为自由浮动的DNA组,没有也不需要细胞壁,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2.凯尔茜的新系统为新药指定了三个研究阶段。首先是临床实验第一阶段,用于确定药物对人体的毒性。通过对几十名研究对象提供递增剂量的药物以确定安全剂量的范围。经第一个阶段测试合格的药品将会转入临床实验第二阶段,通过对几百名研究对象进行药物测试,以判定该药疗效(如果有的话)是否能通过统计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新药审批的最后一关是通过1963年的法规确定下来的,这一实验阶段将会确立新药的临床实践价值:安全性、药效和最佳剂量计划。因而,第三阶段的实验需要大量的实验对象,通常需要几千人参与,并且要在多个地区实施实验。在后两个实验阶段,尤其是第三阶段,FDA更愿意做随机性的研究,同时使用“实验加控制检验手段”。如果测试的新药所治疗的疾病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可以通过给控制组服用安慰剂进行比较。鉴于很多感染性疾病及大量其他疾病已经有可供治疗的药物,如果要审批治疗这些疾病的新药申请,FDA的研究应当检测其“非劣性”,即这种新药是否比现有药物的药效差。在这两种情况下,FDA审核员将更倾向于批准那些通过双盲“实验加控制检验手段”(研究员和实验对象都不知道哪个实验对象属于实验组或者控制组)测试后的药物。

  3.使用双盲和随机技术也可以评估新药相较于其他药物所获得的药效提升,哪怕这种提升非常微小。通常从医学角度而言,几乎所有潜在的进步都是相当微小的,尤其在制药行业。由于已经有了一套可以持续创新的方法,医学进步不必再坐等天才横空出世,就可以实现医学发现的系统化甚至工业化。

  《抗生素的故事》读后感(三):难得好书,翻译也好

  这本书得到比尔盖茨的推荐。作为一个前美满婚姻模范,他推荐的书实在也太多有点泛滥,可以给一个"腰封大神"的称号。不过, 这本我也加推,确实很好。 翻译也很用心, 尤其难得。

  书里讲上世纪40年代的抗生素发现大浪潮是现代医药工业的发端。辉瑞、施贵宝、礼来、美国默克这些顶流大药企,都是在二战时期参与青霉素生产挣了第一桶金,然后陆续发现药效更好的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等等, 逐渐发展到今天。弯道超车不存在的,天才科学家加上长期科研投入,运气成分也难以忽视, 从飘进佛莱明实验室窗户的青霉素开始(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疑),Wakesman进行系统性海量筛选,这些对毒性细菌有抑制作用的霉菌都是从大自然里找到的,是进化的产物,不是人类的创造。 在园子里抓起一把土,里面的千亿个细菌、放线菌、霉菌也许就有下一个神药的分子。虽然可能性不大,毕竟科学家们已经在里面无休止地筛了快100年了。

  书里提到了历史上若干个著名的病例,说明抗生素发现前后人类命运的改变。最让人感叹的可能是乔治华盛顿。1799年的一天, 他因为呼吸困难接受治疗,医生在他脖子上抹上一些强刺激性的混合物,喝一些奇怪的液体,全身各处抹上药膏,并给他灌肠,同时放掉了他体内大概60%的血,他没有熬过当天。后来考证,他大概是链球菌感染导致扁桃体红肿,窒息而死。现代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只需要在家里抽屉里里找几片头孢吞下,就出门上班了。没有的话,京东到家app下单,10分钟就送到门口了,你心情很好,顺手再给个5星评价。 感谢上帝和科学家,神药的故事还在继续,比如吉米卡特有了PD-1, CAR-T治愈了Emily的白血病。

  了解这样的现代医药发展历史,对比中国传统医学,给我的强烈感觉是,其实两百年前大家差距不大,中国可能还更先进,我们很早就会用牛痘预防天花,但从十九世纪中后期开始,巴斯德开创微生物学,对抗疾病的能力来自科学精神,从研究致病机制开始,到动物模型和系统筛选,现代医药大发展,人类也活得越来越长。这期间传统医学基本踏步不前。客观上讲,因为持续的社会动荡,能力停滞不前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找差距学呗。继续拿着连大脑是人体思维中枢都搞不清楚的黄帝内衣来忽悠,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书里还详述了美国FDA从监管药物安全性到有效性的一步步体制完善的过程,Frances Kelsey力拒沙利度胺,避免大量畸形婴儿的故事耳熟能详,而且,她也是当前全世界通行的药物上市流程的制定者。先是IND,然后一二三期临床试验到上市。作者有自己的思考, 认为这个流程有其高昂的代价,即改善程度越小的新药其研发成本越高,且随着新药研发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个流程的沉重成本负担使药企不得不提高药价,并间接地促成医药行业的巨头垄断,小药企很难竞争。

  抗生素滥用也是书里花了大量笔墨的地方,大范围的低剂量抗生素使用是诞生超级细菌的理想环境,人类和细菌之间是无止境的进化博弈,就像人类与病毒之间,人类与人类之间,生命脆弱。

  Sting的歌词:

  For all those born beaneath an angry star.

  Lest we froget how fragile we are.

  《抗生素的故事》读后感(四):科学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部关于抗生素研发、发展、兴盛,以及现今存在的问题的科学史,不仅讲述了那些对抗生素发明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的故事,而且还透过抗生素这个现代药物的鼻祖,介绍了现代药物背后关于技术发展以及利益博弈的历程。所谓抗生素,一般指能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的一类药物,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所产生的具有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生存的一种代谢产物。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中的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在抗生素发现以前,人类的医药处于蒙昧之中,人们对病理和对症的药物知之甚少,拿着几款有一点疗效的药物和疗法,去治疗几乎所有疾病,医学仍然属于最古老的艺术,它还没有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科学”。时间来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现代医学终于迎来了它的春天,一个个伟大的名字登上了医学史的舞台。路易·巴斯德,发现发酵、腐败、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发的;罗伯特∙科赫发现了病原体以及制定了病原体致病“四大假设”诊断工具;保罗·埃利希提出了“靶向疗法”并针对性的寻找克制某种病原体的药物;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钱恩、弗洛里及希特利领导的团队发现了制造青霉素的方法并协助完成了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所有抗生素药物——如磺胺类药物、β-内酰胺药物(例如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陆续问世了。抗生素的发现和工业化生产,其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从远古人类诞生开始,那些陪伴并夺取了无数人生命的疾病,终于被人类降服,人类因病死亡率大幅下降。

  相比于精彩的抗生素的发展史,其科学背后的故事更加深刻并引人注目。在我们对于科学的认知中,总是崇拜那些伟大的人物,但从科学史来看,没有哪一个科学理论是某个人完全凭空自己创造的。科技的发展有无数前人一点点的积累和发展,由某一位或者某几位天才人物将其完成,后续还会有无数人进行验证和实现,割裂其他人的贡献,以及科技诞生土壤的作用,只聚焦于个人的天才,会使得我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英国的医药科技发展的资金,来源于贵族们的个人捐赠,数量十分有限,而德国的医药科技,依托于其染料企业巨头们的投资,以及强大的教育体系,实现了科研与产业化的无缝连接,使德国在现代医药科技领域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青霉素诞生于英国,但英国人却无力将它实现产业化,而美国政府动员企业、政府部门、军方等数个机构,最终实现了青霉素的产业化,并一举成为了医药行业的领导者,获得青霉素生产授权的,原本只是做维生素和传统药物的那些制药企业,最终成长为如今制药行业的执牛耳者,比如辉瑞、默克、施贵宝、雅培……

  时至今日,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对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发展趋势继续保持不变--每一天其耐药性都在增加,而每一年新的抗生素数量都在下降,抗生素的未来将会呈现令人惊惧的发展趋势: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每一次经历刺伤、皮疹或者是咳嗽,都可能因为杀不死的、无法阻止的细菌性病原体而死亡。在一个细菌对所有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的时代,受到细菌感染而死亡的病人完全知道是什么杀死了他们却束手无策。抗生素的发展,以及人类与疾病在更广范围内的抗争,一直在盲目乐观和对未来的悲观预感之间摇摆。从保罗·埃利希的砷剂到格哈德·多马克的磺胺,再到青霉素、链霉素,以及广谱抗生素,在每一次成功发现新的有效药物之后,有时候也许只经过了短短几个月,人们就会发现,敌人或许输掉了这几次战争,但是从本质上说,人类永远无法彻底消灭它们。人类对抗感染性疾病的战争将会永远持续下去,但希望人类能比病原体更加顽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