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药师读后感精选
《猎药师》是一本由唐纳德·R·基尔希 / 奥吉·奥加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019-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猎药师》精选点评:
●原来猎药师只知道从自然界寻找现成的药用植物(鸦片),但后来猎药师学会了自己创造新药。人类历史上,第一款原研药,你肯定听过它的名字:阿司匹林......这句话可以改写为:原来导演只知道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现成的故事,但后来导演编剧学会了自己创造前所未有的故事......一个人在巴别塔图书馆,只能靠撞大运。但是,假如我们同时派出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人,碰到运气的几率,就会提高很多。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一代代的编剧、导演、制片人、商人、摄影师、剪辑师,不管你来自哪个领域,只要你的目标是讲出一个好故事,那么你就已经参与了这个运气系统的建设。只要一直寻找,一直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探索新故事、好故事这件事上,人类的运气,会一直这么好。
●像那些制药公司的科学家们资本家们致敬吧
●研发一款药物的成功率只有0.5%,研发一款FDA批准的药物平均耗时14年,15亿美金。
●2019.12.3 药物的发现过程非常艰苦,排列组合的数量是天文数字。 鸦片是人类历史上最有效的植物药剂,在当时堪称万能。而现在几乎所有植物都被测试开发,难以找出新的药用植物了。 化学制药时代让制药有了标准,也让麻醉药可以放心按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开启了药物研发新时代–分子和合成化学时代。 胰岛素,百忧解,避孕药等新药的研发成功让我们意识到药物研发还是有迹可循,当然作为猎药师的职业风险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太好,太好,太好的一本书了。 各种anecdotes和作者本人从业大半生的私货,引人入胜。听他提到70年代大学里学的受体-配体理论,再翻翻自己当年的药理学课本,感慨良多。 “我们做药的人……”总是要过去很多年,才能慢慢体会到读书时课堂上老师们反复强调的这六个字的意义。
●很不错,了解了很多制药过程的故事,制药的不确定性,还是好好锻炼身体吧
●好久没有看过与大学专业相关的书了。此书专业性较强,一般读者可能没有那么容易接受。
●每个章节是个单独的故事 可读性强 建议对照《 药物见识》阅读
●从在植物中寻找,土壤中寻找,在动物身体中提取,到化学合成和基因重组,作者梳理出了现代制药业的整体脉络,并讲述了每个阶段中最为精彩的猎药故事,读来畅快淋漓,并且颇有收获。作者曾经也是猎药人之一,很多药物研发其也是亲历者,对药物研发过程讲述颇为深入,让人感悟良多。药物研发也许都来源于偶然,从乙醚到阿司匹林,从青霉素到胰岛素,这一个个分子化合物都是上天的馈赠,也是演化(竞争)的奇迹,但其中却也凝聚了一代代猎药人不懈努力,他们或贪图名利,或兴趣使然,或以此为志业,但无论如何却都为全人类创造了福祉。也许在未来还会有划时代的药物出现,也许步伐会减慢,但猎药人与死神的赛跑比赛永无尽头。
●关于人类药物史的科普,虽然简单,但提纲挈领的普及了各个大方面。抽时间写篇摘要发微信公众号上
《猎药师》读后感(一):猎药师
2021-4 值得一看,书中介绍了不少医学和药物相关的知识。药理学和物理、化学这些确定性的学科从底层上就有很大的不同,物理学的研究就像是在土地上盖房子,有着坚实的基础,即便发生了地震颠覆了物理学的大厦,清除废墟也还可以在新的地层上重建。而药物研究的基础却不是坚实的地面,而且汹涌的波浪,充满着未知和不确定性,更多的靠的是运气,现代医药的研究方法感觉比神农尝百草也先进不到哪去。
虽然说站在病人的角度来说,恨不得所有的病都能有便宜的特效药,可惜社会资源总是有限,科技水平也有限,每一种新药的研发对药企来说是一项投入巨大而且风险未知的赌博,正所谓杀头的生意有人做,亏本的生意没人做。毕竟对药企来说,企业的生存才是天字第一号的事情,很多时候,或许不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指责什么,不管怎么说,药贵,总比没药好。
《猎药师》读后感(二):猎药师穷究是理的迷人
我觉得遇到一本好的书是一种非常幸运的事情,意味着有机会走向更加开阔。制药行业是(如果成功)最为暴利的行业,制药行需要很多的化学知识,生物知识,但这本书写得毫不晦涩,明显是作者功力深厚,知道一件事情应该如何深入浅出地讲述。
看完就会发现站在21世纪的我们,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情,今天非常习以为常地事情,比如避孕药,是先行者们冒着和宗教、伦理挑战的巨大风险,经历了重重挑战,是生物学家和妇科医生共同想办法绕开了联邦和州法律,在波多黎各展开大规模试验,最终又和大型制药公司重重谈判才面世。
无法拥有和控制自己身体的妇女都不是自由的,只有能够自由选择是否当母亲的妇女才是自由的。
在《猎药师》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科技真迷人,穷究是理也迷人,上帝给了人类足够运气,战胜了那么多可怕的瘟疫和疾病,对于未知世界探索精神一直延宕到现在,发现未知,开拓新知。
《猎药师》读后感(三):药品贵在何处
讲真,《猎药师》绝对是我近期读得最慢的一本书。虽然作者已经很努力在科普了,但通篇还是有很多类似重组单克隆抗体、链霉菌、磺胺酏剂这样的神仙词汇。而作者最幽默而不自知的地方在于,他很喜欢说“众所周知”。比如,“众所周知,肾上腺素有两种,一种叫α受体,一种叫β受体”。呃……请问……哪里众所周知了? 调侃归调侃,这本书我还是很欣赏的。作者以一名医药研发者的立场,讲述了药物的原理、药品监督机构的诞生和运作、研发药物的基本步骤等。最有趣的是,他还以麻醉剂、避孕药、高血压药、胰岛素等如今已经司空见惯的药品为例,详细讲述了它们被研发的过程。这些过程大多曲折甚至离奇,有的药被研发的最初目的,根本不是它最后被批量生产用于社会大众的功能。 书里也提到医药研发者沮丧和无奈的一面。一是研发新药所需的时间、资源、人力成本十分高昂,绝大多数医药公司出于趋利目的,会放弃很多小众疾病领域,哪怕在这个领域已经有研发人员取得突破。二是药品监管越来越严格,很多新药因无法进行人体实验而夭折,这也是新药进入市场进程缓慢的原因之一。
《猎药师》读后感(四):发现/发明新药的历史
对于我这种门外汉非常好的普及读物,撇开技术细节谈研究思路。作者回顾了人类千年发现/发明新药的历史:首先是植物时代,直接服用天然植物而不加考虑有效成分,代表是鸦片和金鸡纳霜;第二是19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化制药时代,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已证明有药用效果的化学试剂,代表是Squibb生产乙醚麻醉剂,这也是制药公司规模化的开端;第三是莱茵河畔制药公司为代表的合成制药时代,人类开始发明新药,代表是拜尔将水杨酸和乙酰基合成阿司匹林,沿用的是purification和synthetic并行的化学路径,寄予厚望的Remdesivir也属于此系,制药也开始了昂贵而漫长的穷举试错(平衡效果和副作用)研发过程;第四是20世纪初开始对于传染病(细菌)药物的研究,代表是定向染料和毒素结合的洒尔佛散(606)和青霉素等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了第一阶段,在自然界的泥土寻找有效微生物;最后来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基于DNA的基因药物时代,代表是Eli Lilly基于人类基因重组蛋白质以取代动物胰岛素,以及Mayo
v. Prometheus (2012)标志开始的personalized treatment,这是与化学路径完全不同的新时代(第一次认识到这种差异,是Professor Mergers在Myriad (2013)中讲解Federal Circuit与SCOTUS对于 DNA截取片段完全不同的分析思路)。
《猎药师》读后感(五):向所有猎药师致敬
在猎药的道路上没有捷径,科学进步当然是前提和基础,但更多是不断试错和说不清的运气。向所有猎药师致敬。 植物时代 植物动物之间的生死决斗——植物进化出毒素来保护自己不被昆虫动物吃掉。昆虫动物进化出抵御毒素的物质,如通过肝酶分解毒素,比如血脑屏障。 植物毒素对昆虫动物和人类完全不同,但是依然对人类造成影响,并且在某些情况下是有益的。 * 科尔都去除迷信,可观察 ,可验证 * 合成乙醚 硫酸+酒精~治疗干咳 * 合成金鸡纳(南美植物)奎宁 杜松子酒~治疗疟疾
工业化制药 乙醚→麻醉剂→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制药公司
合成化学时代 分子科学发展 →(改变分子结构就可以改变颜色)合成染料产业→ 染料(对病毒染色)+毒药(杀死病毒)→洒尔佛散→治疗梅毒 全新的制药原理~受体理论 柳树汁→水杨酸水→治疗退烧止痛消炎 ↙ ↘ 阿司匹林 吗啡 泥土时代 发现真菌可以杀死细菌,但是怎样规模生产? 抗药性,低收益,没有制药公司愿意生产
基因时代 胰岛素的生产~动物体内提取(排斥) →基因重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