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择景入画面 组合生意境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择景入画面 组合生意境

2022-02-24 23:38:39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春水煎茶推荐 阅读:载入中…

择景入画面 组合生意境

  优秀的诗歌作品一定富有画面感和意境美,这首先来自于意象的选择和意象之间的精心组合。所以在以意象为抓手理解作者情感时,既要关注“意象”本身,又要关注意象群,方能感知诗歌的画面和意境之美,从而深入理解诗人情感的具体内涵。

  以《我爱这土地》为例。分析了“土地”,“河流”“风”,“黎明”,“鸟”“泪眼”的特点,解读了其象征意,只能算基本把握了诗歌的情感倾向,而要深入理解作者对饱经磨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我们需探究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意象,“鸟”这一独特意象有着怎样丰富内涵,以及作者如何对这些意象进行了排列组合。

  为了使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我们可以把教学任务安排为:设计这首诗的插画,并给插画配上解说词。要完成此任务需思考:选择什么事物来画?要画出事物的什么特点?以及整个画面的布局和明暗色调是怎样的?

  择景入画面

  作者选取了哪些富有画面感的事物来表情达意的呢?我们很容易圈化出“土地”“河流”“风”“黎明”“鸟”“泪眼”这些意象。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些意象呢?因为这些意象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我们需要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看。从课文中我们便能找到这首诗创作背景的蛛丝马迹。从诗歌结尾处的写作时间1938年11月17日,可知作品写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的一年,此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正在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我们再来看这些意象,他们是不是被作者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呢?“土地”象征了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国土;“河流”象征了我们因祖国苦难而汹涌的悲愤之情;“风”象征着人民心中永不停息的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和反抗;“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这些事物的前面都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也正是这些修饰语,把这组事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表现了作者对土地的爱和关切,对暴风雨的仇恨、愤怒和反抗的决心以及对黎明的向往。关注修饰语方能读懂诗歌意象特点。

  “土地”要画成饱受暴风雨摧残、坑洼不平、满目疮痍的样子。因为“土地”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

  “河流”要画出怒水湍急,汹涌奔腾的景象。因为“河流”是“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也就是说河流像长期郁结在我们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风”要画出狂风怒号之态,因为“风”是“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意思是说,吹刮着的风象征了人们心中永不停息的对暴风雨恶行的愤怒。而风是无形的,所以要借助外物来表现 。

  “黎明”可画成柔和的朝晖,温柔和煦的笼罩着丛林。因为“黎明”是“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独特意象

  “鸟”是诗人选取的独特意象,作者不直接以“我”的角度来表情达意,而要以“鸟”的身份来写,有着丰富的内涵:鸟是渺小的,力量微不足道的,但是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歌唱,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鸟弱小而不屈的形象,跟当时中国人民被蹂躏而抗争的形象是相对应的,而鸟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种对土地毫无保留的奉献一切。其震撼力远远大于人的身体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此外飞鸟和大地本就是一对充满着象征内涵的意象,飞鸟和大地象征着游子和祖国,飞鸟飞得再远,它也无法摆脱心中永远的土地,这种不能割舍的眷恋不就是作者以及千万国人心灵的写照吗?因为鸟这一独特的意象本身就具有丰厚的内涵,鸟的内涵更加丰富了诗歌的意蕴,产生了超乎寻常的表达效果。

  那么确定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的特点,“鸟”要画成什么样子呢?

  我们先来确定一下描写“鸟”的语句,诗中有一个描写“鸟”的句子,标点用的非常奇怪,那就是“然后我死了”之前作者使用的是“破折号”。我们很容易想到破折号在这里表示意思的转换和跳跃,这句话应该跟上文“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相连。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

  所以“鸟”要画成一个勇者形象,他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他为被压迫的土地歌唱,为愤怒反抗的河流和风歌唱,为即将到来的黎明而歌唱;“嘶哑”可以看出他的疲累和竭尽全力。鸟活着时倾尽全力的为土地而歌唱,“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土地融为一体,把一切都毫无保留的献给这片“土地”,这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深情。

  那“泪眼”怎么画呢?谁的眼中饱含泪水?

  有的认为课文中最后两句诗,前面有了空行,最后两句诗便单独成为了一节,这样作者的写作角度就发生了转换,从鸟变成了自己,这一小节是直抒胸臆,是那个苦难的时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直接最真挚的爱的表白,所以眼里常含泪水指的是作者自己。那么在这种观点下泪眼该怎么画呢?要么画出作者自己的一双饱含深情的朦胧泪眼,要么干脆隐去不画,因为如果这是作者直抒胸臆的告白,那么它与之前的画面并不属于一个层面。

  也有的认为,和前文一样,仍旧是作者假脱鸟而写,空行只是为了强调鸟对土地的热爱,所以应该画出鸟的眼中饱含泪水。不同的观点产生不同的画法,言之成理即可。1000个读者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也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组合生意境

  确定了插画所要画的主要事物及其特点,那么画面应该如何布局?明暗色调应该如何设计呢?

  作为“土地的歌者”,显然土地在画面中是主体地位,因为土地是这组意象的核心。“河流”流淌在土地上,“风”吹刮在土地上空,画面整体的色调应该是灰暗的冷色调,代表着作者因祖国苦难而悲愤痛苦,对侵略者充满仇恨愤怒。

  那么黎明画在哪呢?

  我们需关注“黎明”句中的“那”字和前三句的“这”字。前三句的“这”是近指,“土地”,“河流”“风”这些意象的组合是诗人当下所见到的风雨飘摇,满目疮痍的祖国大地的描写。而最后一句的“那”是远指,“黎明”是诗人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憧憬与期盼。

  四个意象之间存在着组合和排列次序,体现了作者情感的变奏曲,从灾难痛苦到奋起斗争,最后再进入一片光明,充分显示了痛苦也罢,灾难也罢,总是暂时的,只要通过斗争,最终总会有一个光明美好的结局。这也是爱情诗歌的抒情特色。

  通过上述分析黎明的位置是不是心中有数了。“黎明”画成远景,因为“那”是远指,“黎明”属于未来,晨光熹微,温柔和煦,应是整体冷暗画面中的一抹暖色,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鸟”的位置应该比较突出,比较明显,因为诗歌第一节的叙述就是从鸟的角度进行的,鸟是诗人选取的独特的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

  《我爱这土地》的插画中应该有小鸟,土地,河流,树林,暴风雨,黎明之光等事物组成,画面中最突出的形象就是“鸟”。暴风雨肆虐,鸟显得那么弱小,但它仍旧竭尽全力的大声的歌唱,对着被蹂躏的土地,向着奔腾的河流,在狂风中他唱出了对土地的热爱,唱出了与河流一样的悲愤,唱出了风一般的激怒和反抗,更唱出了对黎明对未来的渴望。整幅画以冷色调为主,画面昏暗、忧郁。表达了人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国土被践踏的悲愤,然而在这暗冷中也有一点亮色,一点温暖,在远处天边透出淡淡的暖粉色,这是来自林间的黎明,是光明和自由的曙光,是美好未来的象征。

  解读现代诗歌时,我们一定不会忘记“意象”这一抓手,但分析意象时,我们也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理解,除了分析单个意象的特点,需进一步关注意象的选择和意象之间的精心组合,深究寄托着作者丰富内涵的独特意象,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画面感和意境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