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地的成长》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地的成长》读后感精选

2020-12-01 0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地的成长》读后感精选

  《大地的成长》是一本由[挪威]汉姆生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页数:4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地的成长》精选点评:

  ●一片荒芜的土地,一位勤劳朴实的开垦者。艾萨克将他的一生驻扎在这里,让这片土地从荒无人烟到生机勃勃。他代表了一批先驱者,不光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开辟着美好的未来。 艾萨克的故事没有结束,伴随着大地的成长,一切都在继续着……

  ●只有立足于大地才会长久么?得抑制多大的诱惑才可以呢?正在思考

  ●看得笑出声来,一个男人来到荒野寻找居留地,他有三头山羊,但无人看管,当他外出时,作者写道,“山羊必须向主人看齐——没有也要对付下去。”这个人的行文风格如何这么搞笑呢,“已经说不上年轻,说得客气点,三十岁左右。”他写河也写得有意思,“那里有条河,看起来明媚动人,水深、湍急,是不可小看的一条河;一定来自山里的什么大源头。”

  ●引言中所写的“极端的自然主义”很好地概括了作者的主要思想,朴实的文字,简单的情节,没有过多冗余的描写勾勒出了艰辛(其实比起真实的拓荒仍然容易不少)而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作品带着较强烈的主观性和理想型,赞颂自然对于人类物质与精神的培养之外基本否定了现代化的城市对于人的积极影响。除此之外作者的男权主义思想也略有体现。在文字上,作者的文风朴实简洁毫不拖沓,对于各个人物的心理描写较为简单,大量的笔墨都用在了叙述每一个季节的劳作上。但即使如此,对于各个人物心理变化的刻画,性格的塑造都相当丰满,所有的人物都有着鲜明的特征,也根据这些特征产生了相应的命运。唯一的难点是作品的译文基本保持了一种语调,在一些地方有点难判断作者对于角色究竟是真褒扬还是进行讽刺,这个要多读两遍体会一下。

  ●土色冲剂

  ●娓娓道来,作者的笔触下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深刻动人的画卷

  ●[SH/preserved]I533.45/3142

  ●故事挺好,译文相当不错。感觉作者对工商业深恶痛绝,所以矿山要停运,商店要倒闭,不争气的儿子要去美利坚,卖铜矿的所得也必定要一并东流才能保护大地的成长和来自大地的美德。

  ●有一种在玩农场型养成游戏的感觉

  ●人永远的弱点,就是认识不到自己的卑微。

  《大地的成长》读后感(一):引人瞩目的拓荒者——啊!

  故事挺好,译文相当不错。感觉作者对工商业深恶痛绝,所以矿山要停运,商店要倒闭,不争气的儿子要去美利坚,卖铜矿的所得也必定要将之一并东流才能保护大地的成长和来自大地的美德。反正现代工商业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东西,没吃的自己种,没房子自己盖,庄稼一季又一季,牲畜一代又一代(我对挪威农业不甚了解,别人拓个荒,什么颗粒无收啊,牲畜和孩子乱七八糟地死亡之类的事咋就那么多咧,就是玩经营类游戏也没人家艾萨克这么顺利啊!),而且我身体强健少生病,有病还能自己治。难怪作者后来信尼采,艾萨克怎么说也是半个超人啊!

  《大地的成长》读后感(二):一个首先来到这里的男人

  很久没读这么传统的小说,落笔在''根''上面,非常有力量。简直很难相信《大地的成长》和《饥饿》出自同一作家,但是细想想,个人经验还是烙印在里面的(比如两性观、比如尼采思想的影响)。

  艾萨克是一个带着起源印记的始祖型人物,从出场时的''背负者''到结尾定格时的''播种者'',小说内中那追寻古老的情感便显现出来了。如果把矿山和杂货店分别对应工业和商品化,那么显然这里汉姆生是在强调这是种''赌博''行为——当铜矿财富所剩无几、群山再度陷入荒凉沉寂,与之相映的是艾萨克开始了新一轮的播种。他是一个来自过去又指向未来的人,他从不看书,但他常想到上帝,这种来自无知和敬畏的感情是极其自然的。汉姆生将这一形象回溯到《圣经》中玛土撒拉、希腊神话中从大地吸取力量的安泰,甚至就是人类先祖亚当。而他曾被诱惑的夏娃现在是一个高大的女灶神形象,从身体到灵魂都属于这片土地。

  纵览整本书,大地上有出生、有死亡、有离去也有回归,但这个时候如果再来读开头和结尾——并未交代主人公是怎样来的,起先就是一个他在林中行走的长镜:一个首先来到这里的男人,在禽兽俱寂的穷荒之中踽踽独行,让人想起''世间本是没有路''的那一句;结尾再以田园诗和史诗风格相混融来收,夕阳的余晖照亮艾萨克手中呈弧形撒出的小麦,拉远,他的家人,拉远,他的农场,再拉远(时间和空间),人生旅程……直到宇宙黄昏。

  人在众生中不过是微尘一粒,尽管如此,多么了不起,多么了不起。

  《大地的成长》读后感(三):尘归尘土归土

  拓荒者艾萨克在一片荒芜之地寻找他的立身之所。他一铁锹一铁锹的平整土地,一斧一斧的伐倒树木。他在平整过的土地上盖起了两间草棚,用伐树的木头换来了三只山羊。

  春天过后,要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多,羊也繁殖到了七只。在他正需要帮手的时候,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英格尔,除了她是兔唇外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日子也从此有了新奔头,他们搬进了自己搭建的新家,牲口除了数量的增加还添置了牛和马,并且有了两个健康可爱的男娃在一天天茁壮成长。每日劳作,其乐融融。

  在这之前作者描述的是拓荒者不屈不饶创建自己美好家园,并享受大自然馈赠的过程。

  变故发生在他们大女儿的出生时,这个可怜孩子一生下来遗传了她妈妈的兔唇。英格尔知道这对于一个女孩子意味着什么,她不希望她也承受她所经历过的痛苦。在惊慌失措中她杀死了这个初生的女孩。

  英格尔在监狱里度过了六年,学了不少本领 ,变得越来越聪明 ,无人能比 。她不再和艾萨克想着同一个目标来打造他们的庄园,而是把心思放在城里学到的缝纫技术上,这样可以满足她无上的虚荣。

  她的大儿子继承了她的聪明,能写会画,被带到城里去从事体面的工作。但他再也回不去田野了,有心帮忙但总是力不从心。同时他也继承了他妈妈的虚荣。在败光了他父亲卖矿的钱财后,他为了拥有带着漂亮铆钉装饰的皮包远走美国,再也没有回来。

  二儿子完全是父亲的翻版,连交流的方式也一样,先顾左右而言他,最后再轻描淡写提出自己的想法。他也和他父亲一样享受大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书中另一个重点描写的是农场的发展和矿山的衰败的对比。农场由最初艾萨克的孤军奋战,到后面发展到了十户人家,欣欣向荣,美好而永恒。而偶尔发现的矿山经过数轮爆炒,热闹喧嚣,但最终归于平静。

  总之作者极尽对比之能事,让大家了解到城市是一个怎样的染缸,所有经历过的人的心都会怎样地变野,怎样地变得虚荣。英格尔如此,她的大儿子如此,书中的女佣巴布罗也是如此。但尘归尘土归土,一切终将回到原点。

  “英格尔以前曾经历过一段惊涛骇浪的旅程 ,那段日子她住在城里 ,而今已经回到了家中 ;大千世界中 ,蜂拥着无数细小的微尘 ——英格尔也是其中的一粒 。人无非就是这样微不足道的一粒灰尘 。然后夜晚来临了 。”

  《大地的成长》读后感(四):人类天生爱储蓄

  这本书太令人上瘾了,我周五下午开始看,周日上午就已经看完了,完全停不下来,坐车的时候也看,吃饭的时候也看,睡觉前看几章,睡醒了继续看。

  一边看一边想,这和《开心农场》、《Steam》、《大富翁》……这种类型的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妙;和儒勒·凡尔纳那些开垦系的小说——《神秘岛》、《太阳系历险记》、《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有不谋而合之处。大部分人类都有蓄积癖,无论是金钱、土地、牲口、农作物、古董、珠宝……都可以成为私藏。如果玩游戏的时候能攒到足够多的装备与金钱,就可以更玩得更畅快;假使有一片种有各式各样蔬菜的园地,当然是硕果累累之时最为愉悦;倘若收集古董与珠宝,光是看着陈列柜中的藏品就能油然而生自豪之感。

  书中的主人翁艾萨克是第一个来垦荒的人,在他之后,陆陆续续有其他的农人来定居,居住的人足够多了之后,附近也办起了学校。除了农人之外,还有来勘探的技术人员,发现了矿藏之后,工人们也来了。工人们的到来极大丰富了当地的生活,不仅有出售农产品的集市,百货商店也开了起来。

  土地的价格也从一开始艾萨克购买的第一块地的50克朗,变成了主人翁大儿子买下百货商店的1600克朗。而铜矿,更是从200克朗,转手变成2000克朗,再几经转手,开价25,000克朗但吉斯勒不愿意出售,因为他想卖500,000。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口的增长,货币贬值是必然趋势,而倒卖土地与矿产,则加剧了泡沫的产生。

  书中有两个杀婴案件的发生,第一件是已婚的女主人翁英格尔杀死了先天缺陷的婚生子,被判了8年;第二件是未婚的巴布罗杀死了不想要的非婚生子,无罪释放。可能也从侧面展示了挪威的法律随着书中的时间进展而改变。

  在最后几章,售价虚高的铜矿最终并没有开采出质量能与南美洲媲美的矿藏,从而倒闭了;主人翁的大儿子因商店经营不善而去了美国,从此一去不复返;小儿子与他的父亲——那位不知劳累的庄稼汉艾萨克——一同在自家田地里播种;大女儿丽俄波尔婷情窦初开爱上了年轻的安德森;小儿子则与在家中帮佣的简杏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依恋。

  感觉这是《愚公移山》中“子又生子,孙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节奏。不过这本书确实也很有愚公精神,从一个人变成两个人,再成为一家人,接着不断有新的人来到这片土地,将一片荒原渐渐地变为水草丰美的农田与牧场。

  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是:“然后黄昏来临了。”

  不知是否在预示这本书出版十多年后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大地的成长》读后感(五):引~~~

  土 地 的 蕴 含

  ——读《大地的成长》后感

  有一些情怀,已经为今天的人们淡漠许久了,甚至许多人从来就不曾意识到它的存在。这只能说明他们的缺失,而于这些情怀或价值却毫无损害,因为它们是无所待的,相反,它们创造一切,赋予一切。这通常是最巨大意义上的事物才具有的品性,譬如土地。它们深深地隐匿着,无言地缄默着,对自己蕴含的真实性以及深邃和久远深信不疑,知道总会在适当的时刻化作启示——此时,它们便通过一本书显现自己。这便是挪威作家汉姆生的《大地的成长》。

  《大地的成长》,一部被誉为“挪威小说中的经典”并使作者荣获 1920 年诺贝尔奖的作品。它描写的是一庄稼汉的平凡故事。艾萨克独自一人,来到茫茫的荒原创业,开垦农田,搭建房屋。一个长有兔唇的女人英格尔赶来,做了他的妻子,还养育了几个孩子,过上了富足的日子。小说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文笔也朴实无华,就像生活本身一样。艾萨克的纯朴,诚实的品格,他的忘我的的劳动,正是他生存和富裕的原因:他视土地为命根子,舍得挥洒汗水,土地便也回赠他一份丰饶。

  谁要是仅仅以为这不过是一个勤劳致富的故事,那意味着他远没有读懂,没有进入它的深邃的意义后面。小说展示了一种古老的情感。它试图述说的是土地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是存在于人与土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土地以怎样的方式和作用影响着人的精神面貌。这仿佛有些玄奥,但又分明是真实可感的,是具体的生活所彰显的东西。汉姆生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德行源于土地,美和善良就在于土地本身,而使人和土地贴近的惟一途径,便是诚实的劳动。

  作为对艾萨克们的农耕生活的映衬,小说还描写了另外的生活:经营商店和开采矿山,它们作为新兴的现代工商文明的体现,极大地诱惑了人们,使平静满足的日子受到搅扰,但这些热闹并未持续很久,铜矿倒闭,商店关门,它们带来的财富也就飞走了,最终的胜利仍然属于那些把整个身心都献给大地的耕耘者。

  在这部书中,大地便是主角,而并非只为人物和故事充当背景。“土地”是惟一的源泉,是万物的根本。你能说那是一种凄凉而单调的存在么?不,一点也不是。它是一种养育的力量。从大地的胸怀里成长出来的,不仅是粮食,果物,还有艾萨克这样的劳动者和高贵的品质。

  《大地的成长》,一部土地和劳动的赞美诗。它的质朴,它关注的事物的属性,使它处处显示一种雄浑气象。它的精神同世俗的浮泛热闹无缘,它所展现的人的生活的最基本形态和劳动的最纯粹的形式,又使得它在播射出纯正的古典光辉的同时,也具备了某种同寓言相通的品格。它使我们明白,何以土地每每被唤作母亲——“地母”,这个词所蕴含的宽阔和温暖,孕育生发的力量,引发我们遐想无限。事实上,作者并非仅仅赞美开垦荒地,他开阔的目光投向了一切真正的劳动。他讴歌的人物也有开矿人,但同时又令人信服地揭示出,那种可爱的活力依然得之于土地的馈赠。一切形式的劳作,只要是清白的,都会通过神秘的渠道与土地连接。它神秘,却并不虚妄。不会有人忘记书的结尾处,对其貌不扬的劳动者艾萨克的那段描写吧:“一个全心全意的种地人,一个不知劳累的庄稼汉,一个来自于过去而指向未来的幽灵,一个最早在旷野垦荒,在旷野落户,享年九百多岁的人,然而,又是一个现代人。”这里,作者将艾萨克同《圣经》中种了一辈子地,活得最长久的玛土撒拉相比,意在揭示劳动同生命的关联,而我们也仿佛看到希腊神话中从大地吸取无穷力量的安泰。他的身影就矗立在一片田野的丰饶背景之上,那是怎样的田野呵,它使人想起波兰诗人密支凯维奇的著名诗句——“好一片田野,五谷为之着色!”

  (吕林 中文系 98 级 3 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