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读后感锦集

2021-03-02 01:09: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读后感锦集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是一本由刘守英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精选点评:

  ●对于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肌理梳理的很透,权威数据及政策文件顺手捏来,四十年改革是曲折前进,但如何让无力者有力的公平正义问题,仍然有待破题。

  ●谈不上多好吧,不知道上面那些5星是怎么来的,重复的太多,太多,太多了。把制度说的算清楚了,但整体内容100页足够有余了。

  ●从土地制度变迁看中国经济发展史,内容扎实,调查详尽,推荐阅读。

  ●读了之后很有感触,确实说出了很多犀利的观点,值得推荐

  ●这本凝结了作者调研、思考、阅读的作品,是对收获了无数赞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近年来大规模城市化的理性反思——任何改革的红利,都不应建立在牺牲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上,任何一种经济模式的起点都应当是对于产权正义的捍卫。

  ●多篇政策报告的合集,因此结构有些散乱,冗余文字较多,政策建议也不尽自洽。优点是数据和政策整理较全面

  ●当众人纷纷回避士地制度这个雷区之时,坚持唯实的刘守英一直勇敢正视士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30余年来,他奔波于城乡之间,深入调查和反复推敲,使这本呕心沥血之作得以成形。这在急功近利的今日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做一名学者所能做的。

  ●太难了

  ●怎么看待人道与天道,这仅仅是复杂人性中体现的一面。人大社,尽出好书~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读后感(一):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值得认真读。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制度安排与变迁为研究对象,提炼出了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影响中国土地制度改革选择与变迁的约束条件,探讨了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给出了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和“告别以地谋发展模式”的实施方案。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既有严谨的经济学实证分析,又有生动活泼的案例分析,作者刘守英教授将其对真实世界的观察与分析贯穿于全书,是作者系统研究中国土地制度的总结性成果。作者充分占有大量的一手实地调查和地方试验资料,结合作者深度参与中国土地制度的各项政策决策的经验,使得《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一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读后感(二):对“以地谋发展”来源的探索

  对“以地谋发展”来源的探索

  作者开篇明义,全书主要探讨的是中国现阶段下政府以地谋发展,国民经济过度依赖于土地的畸形现状。其实就是对之所以可以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希望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地方政府之所以可以以地谋发展,在于我们国家在制度上的独特设计,通过种种的政策,将农民限制在农村,低价征收土地的同时逼迫农民进入城市,提供廉价劳动力,同时将农村的房屋为农民保留,这样政府、企业完全不用承担其医疗、养老的社会福利,为国家的城市化、工业化提供了便利。

  主要讲了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承包经营权的不明晰,作为中国独特的用益物权,对它的描述也不是很明确,这种权利的边界在哪里,只有政府拥有解释权,但这种解释却是不明文的;二是宅基地,现实情况已经与制定的政策产生了冲突,但政府的主要目的是保障社会安定,至少农民还可以回乡,减少政府压力,同时又是一种另类的产权,不完整的用益物权,和承包经营权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三是土地专用,国家将政府作为唯一的权力者,同时上述两种权利的不明确,造成政府可以随意侵害农村土地的耕种者的权益,以极低的成本获得,土地成为一种利润极高的垄断产品。这是造成以地谋发展的主要因素。作者为改变这一状况提出了很多建议,尤其是在法制建设这方面。改革的深水期,望肉食者谋之。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读后感(三):《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作者:刘守英)

  新京报·书评周刊-2018年12月8日-书情 罗东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里,经济表现最为突出。而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一是上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证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既提高了农业及其附属服务行业的生产力,也释放了劳动力;其二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土地开发制度,通过城市化建设运动形成“以地谋发展模式”,并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然而,随着农村的经济社会变迁,土地与人的分离越来越显著,土地的使用越来越多元,而城市以地谋发展的方法也难以为继。国内学术界关于土地制度的改革长期众说纷纭,在此背景下争议尤甚。经济学家刘守英坚持土地制度的继续改革,比如在农村以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为中心重构土地权利关系,在城市从经济竞赛和政策安排上彻底降低对土地开发的依赖。地方土地制度改革的设计和试验经验,与全国多地的基层土地状况调查,使他的实证和政策研究提供了难以忽视的意见。

  http://www.bjnews.com.cn/book/2018/12/08/528615.html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读后感(四):读后感

  2019年11月26日

  11:18

  刘守英先生所著的《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用磅礴的文字和数据记录了新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与改革路径,给土地制度小白们带来了很大的科普与讲解。

  作者先后从家庭承包制、宅基地、农村建设用地和市地制度讲述了其发展历程,用大量的事例和数据给出了其优缺点。在本书中,我知道了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我也更深层次的理解了土地流转的优劣。

  土地流转,从欧美国家来看,集约化经营一方面以高效率的方式生产庄稼,提高粮食产量,并且优化种植比例与模式,另一方面又可以解决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农村空心化、土地荒芜等现象,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者用调研的大量事例说明了在当前土地流转下所存在的问题,如外出打工农民在土地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回村,土地经营权是否可以收回?对前承包户来说精心呵护的土地本应该在现在发挥价值,却被收回,这几年的付出是否需要赔偿?我国对这些等等的法律依然不健全,所以当下土地流转进程仍然很慢。

  宅基地,只可以住,不可以买卖等。但是当下发展可以看出,农户大量翻盖宅基地,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由于人多地少,不少农户以出租房间为方式赚钱,这一现象十分普遍,但是却和现行法律相违背。

  作者提到“活业、活人、活村”,给我很大的启发。这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具有前后逻辑性。先通过产业活起来,才会吸引本村有知识的有为青年或者他村的外来青年,通过活业活人才可以带动起来活村。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我国城市化的内在要求下,大量青年远离乡村,村庄空心化严重,有的村庄甚至只有几户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也只有依靠作者所说的“活业、活人、活村”才可以实现。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读后感(五):读刘守英《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

  本书为刘守英老师部分论文与研究报告的集合,略显结构混乱和内容冗余。读完后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于作者做的政策梳理工作。在本书中,作者基本按照三条线来解析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政策变迁:1.农地制度,基本形成“两权分离”的格局: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用益物权)归农户;2.农村宅基地制度,基本形成“三权分离”: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农户使用权、房屋私有权;3.农村土地转用制度,从村集体决策逐渐收紧到国家垄断。

  至于本书的观点取向,大概都是作者这一派别老生常谈的内容。例如应建立良好的农地流转平台,给农民“退出权”;改革二元土地权利制度和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以缓解地方政府对土地的依赖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指出,目前地方政府“以地谋发展”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地方政府的土地融资方式由土地出让收入转向土地抵押贷款,地方政府“金融化”色彩明显。

  本书对我的一个有价值的启发在于,让我意识到土地制度变革对城乡发展的直接影响。比如,乡镇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的没落,其实与土地制度改革有密切关系。乡镇企业得以建立的一个土地政策基础在于,村集体有权将农村土地转为集体建设用地。但在1992年,国家对集体建设用地的政策转变:村集体土地必须先被征为国有土地才能作为建设用地使用。尤其在1998年左右出台更多相关政策,使集体建设用地转用的通道被关闭,国家征地转用成为唯一合法方式。从乡镇企业的案例中,能感知出土地制度变迁对表面所见的城乡发展图景的基础性影响。这值得引起重视。

  另外,本书含有大量“政策建议”的部分,而我却发现我越来越觉得这些“政策建议”并没有什么价值,有些苍白无力。我感到,任何一个政策都应是多门学科综合周全的结果,单独从哪个学科出发来提出政策建议,都是片面唐突的。更重要的是,我通过几年学习,对社会学研究形成了如下取向:社会学研究应该关注在特定的机会结构、制约条件下,人们的主体性行动和能动性反应,应关注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行动,而非进行冷冰冰的制度和政策分析。但不知道我这种取向是否正确。

  最后,本书更多地属于经济学研究,呈现出来的特点是更关照分析的全面性,因此倾向于逐条列出。而这在我的偏好中,感到这不如社会学研究那样,提出一个有穿透力的独立概念或理论框架,尝试用其解释论域内的现象,来得更透彻(尽管不够周全)。

  最后这两段感想大概是我对社会学研究的取向与偏好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