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冰之行》的观后感大全
《逆冰之行》是一部由彼得·弗里奇执导,尼古拉·科斯特-瓦尔道 / 乔·科尔 / 查尔斯·丹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冒险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逆冰之行》观后感(一):傻船长!
留个纸条啊!这么低成本的事都不肯做,真是无语。 我花了不到两分钟就写好了: 我和xxx两人,于x年x月x日离开此屋,前往xx方向x公里处的x地的石塔,途径xxx,预计于x年x月x日返回此处。此行是为了拿回“证明格陵兰岛不属于美国”的重要证据——x探险队记录的《格陵兰岛是一整个岛的记录和地图》。万一我们没有回来,请务必沿途找到这份文件!
《逆冰之行》观后感(二):后半段的水准
类似于荒岛求生,但是角色带着更为宝贵的使命:确认领土界线。 抛开政治不谈,单从故事而言,个人最想看到的是困于极寒之地的心态变化,有没有激起孤独之感。前半段来说很平实,无论是处理雪橇犬,还是北极熊大战,又或者轻装上阵、石标的传承等等,都让我觉得正常不过。直至后面回到营地,一场噩梦让他们重新取回日记和证据,却因未留纸条而错过救援,戏剧性自此开始…… 两个人在865天的绝望等待中,出现了幻觉,尤其是船长,总能看到娜雅的身影。这种表现形式太好了,虚幻和现实,清醒与癫狂,脓疮及自言自语,放到有限的环境内,使游走在边缘的灵魂被 释放,继而挣扎着歇斯底里…… 我感受到了那份寒意,也感受到了悲凉的心,收获这些也便足矣。
《逆冰之行》观后感(三):与世隔绝的极地地理探险
根据真实事件改的电影《逆冰之行》,虽然在豆瓣上评分不高。但我认为至少有两点值得关注。
一是关于格陵兰岛地理发现方面的知识。在上世纪初期(1900年),格陵兰岛大部地区处于北极圈内,并且格陵兰岛周围海域长期冰封,船只无法航行,所以长期以来,在地理上一直是块未知之地。为此,美国有人认为格陵兰岛实际是两个岛屿组成,位于北部的皮里地是一个与格陵兰岛分开的单独岛屿,与格陵兰岛之间有一道皮里地海峡,将两个岛屿分开。并且,美方认为皮里地岛的权属应属于美国。针对这一争议,格陵兰岛的权属国丹麦组建了一支探险队,穿越格陵兰岛到北极冰盖,前往达皮里地进行实地考察,如果证明格陵兰岛是一个整体岛屿,并不存在什么皮里地岛,则整个格陵兰岛的权属都应属于丹麦王国。但这支探险队却未能返回。为此,丹麦王国组建了一支搜索队伍,由埃纳尔·米克森船长负责,他在冰原上发现了探险队的尸体和一本笔记本。笔记本中记载了探险队在皮里地堆起的石堆的地点,石堆中放着探险队绘制的格陵兰岛地图和相关资料记录。埃纳尔·米克森船长决定前往皮里地的石堆,取回探险队放于石堆中的地图和资料。而影片《逆冰之行》反映的就是埃纳尔·米克森船长与自告奋勇的机械师艾弗·艾弗森穿越格陵兰岛冰盖前往皮里地去取回石堆中资料的过程。
二是关于与世隔绝的孤独主题。这个主题只能算是影片附带的次要主题,但我个人认为值得深思。埃纳尔·米克森船长与艾弗·艾弗森2人驾着狗拉雪橇,从格陵兰的东北部的某海湾出发(电影中没有交待出发点的具体地点,只说是格陵兰的东北部),花费了近3个月的时间(第84天),终于到达皮里地,找到探险队堆起的石堆,拿到了探险队绘制的地图和资料。但在来时的路上,因艾弗·艾弗森是新手,驾翻了雪橇,损失了一些食物和一条雪橇犬,因此,他们在返回的路程中面临可能没有足够的食物的困境,他们不得不杀掉最弱的雪橇犬,用于保障2人和其他雪橇犬的食物。然而更不幸的,回程中他们遇到北极熊,又有几条雪橇犬被咬死,船长也差点死于北极熊掌下。为此,他们不得不放弃雪橇,靠步行返回出发地。在离出发地300公里的地方,因担心无法返回,将地图与资料放置在一个他们堆起的石堆里。在8个月后(第242天),终于返回出发地。但此时,因船只被冰山撞坏,等待他们的船员不得不搭乘其他前来营救的船只离开,返回丹麦。所幸的是,在他们离开之前,在岸边建了一所木屋,为他们留下了一年的食物。于是2人在木屋中开始漫长的等待。在等待过程中,2人决定返回300公里外的石堆,取回他们放置在石堆中的资料和证据。在他们拿到资料和证据并成功返回木屋后,却因出发时未留下字条,而错过了前来营救他们的船只。此时他们自出发之日起,已经1年又3个多月(第471天),在与世隔绝的世界里,他们只能继续等待。然而,丹麦国内,因认为营救他们的希望渺小,并且耗费巨大,迟迟未能组织起营救的船只。在长期的与世隔绝中,食物也越来越少,在第793天之后,2人相继产生精神的问题,产生幻觉,艾弗·艾弗森看见了自己过世的爷爷,而船长米克森则与照片中的一个陌生女子发生了恋情,并怀疑艾弗·艾弗森要抢走他的恋人,开枪差点打死艾弗·艾弗森。此间,他们还遭遇了北极熊的再次袭击。船长的脖子上还长出鸡蛋大的脓疮。但他们最终坚持了下来,在第865天——差不多2年又4个月,终于等来到救援队伍。
在这场漫长的等待中,船长的心理素质却远不如首次来北极的艾弗·艾弗森。首先,在决定返回300公里外的石堆去取资料时,艾弗森提醒船长是否要留一个字条,但船长却说:“不用”。——这是一个船长不应该犯的错误。二是在产生幻觉之后,艾弗森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再没出现幻觉,而船长却沉浸在幻觉中,差点造成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