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的读后感大全

2022-04-28 00:1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的读后感大全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是一本由【德】施寒微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页数:6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读后感(一):以德式视角跨越千年,窥见中国文学史上的关键细节

  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其著作《历史研究》中曾写下一段话令人深思:以往历史研究的一大缺陷,就是把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比较和考察。

  可见以他人的视角会发现许多自身隐藏的问题,研究历史如此,研究文学亦如此。文学的形成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想研究我国文学史的起源、发展等等,就要抛开自身固有的观念,以他人的视角解析中国的文学史发展脉络。

  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的施寒微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以德国学者的视角挖掘极易被中国人忽略的那些文学史上的细微之处,在其著作《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一书中,他曾提到:对中国人来说,中国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建立自我认知的基础,对这个世界丑陋一面或者成功人生的思考渗透其中。

  但不可否认的是,纵然中国人非常了解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轨迹,仍旧会遗漏下许多不为人知、未被发掘或未公开的历史画面。作者在书中用了七大章节的内容阐述中国文学史的渊源,从最早的散文,到魏晋时期的大型“数据库”,从唐代不被重视的陶渊明,到戏剧的源头“变文”,从明清唤醒女性意识的“弹词”,到遗忘在历史记忆中的卜辞、类书、鼓词······作者以严谨的态度、通俗的语言以及对中国文学孜孜不倦的探索,为我们呈现出流淌于历史长河中被掩盖的精神食粮。

  在中国文学历史中,诗歌一直以来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它们的出现、发展为我国文学带来了难以比拟的巅峰时代,只不过我们不曾知道的是,那些被视为一代风流才子的文人圣贤们也会遇到生不逢时的境遇。

  被视为“田园诗”开山鼻祖的陶渊明就是其中一位,我们都知道宋代对于文人的包容度非常大,中国封建王朝官僚制度的不断强化,让宋代文人越来越向往田园生活,这也使得当初在唐代并不受重视的陶渊明却在宋代时期备受推崇。由此可见,随着制度的发展,中国文人的思想也会由不重视变为接受,而这也恰恰体现出中国文人思想的流变史。

  通读此书你会发现,我们看过的所有文学史中那些不曾出现的细节与知识都将被作者一一挖掘并展现,这是不同视角下我们所不能发现的关键细节。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述:文学史也会有转折、摒弃或者新发现,这个过程历经各个朝代、不同世纪,从来不会终结。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读后感(二):真理不止一个,文学史不止一种

  这本书的文学史观,从大框架上来看基本上还是五四时期构建出来的中国文学史阶段性陈述。但是在整个文学史的论述篇章来看,(第一部分:诗歌、神话、历史学家的规划和记录;第二部分:官方与典雅的风格;第三部分:多彩的自然和内心的旅行;第四部分:诗歌的黄金时代与传奇小说;第五部分:正统与自由之间:文官的文本;第六部分:儒家的环境和民间的娱乐;第七部分:变革与告别旧的道路。)施寒微尽可能在打破这样一种长久影响我们多年的中国文学史观,至少他没有持有一种文学进步论的描述方式。

  书名既然叫做《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没有取名汉学家写的中国文学史,自然想要引导的阅读情绪是想让读者体验到德式严谨下的文学史写作方法。所以虽然没有其他文学史写作上的一气呵成或者行文流畅的气质,但这样一种尽量脱离政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写作,其实带来了一种查阅式的满足感和丰富感。

  在我们熟悉的文学大家领域里,比如苏轼,李白,四大名著等,施寒微给与的篇幅并没有更多。在他的研究范畴和书写节奏里,几乎通通给与“公平对待”。这种节奏给与了“冷门”领域一些“出头”的机会,比如宋代的诗话和笔记,“宋朝时,随着新的公共领域的出现,随笔作为单独的题材而形成。”这样看下来,很有常看常新的感觉。

  当然这本文学史有着一些新的视角,除了腰封上抓住你的几个要点:陶渊明的诗文直到宋朝才被重视;唐代除了唐诗,还有戏剧的源头;明清除了古滇小说,还有唤醒女性意识的“弹词”。这些新的视角客观上来讲,并不新,在历史的时空性上,他们一直存在。但对大部分中国读者来讲,新在打破了以往学习到的阶段性历史观,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在熟悉领域里的王维、李白也有一些海外视角的阅读拓宽理解。讲到王维时,“恐怕没有任何一位唐朝诗人像王维那样拥有如此之多的外语译本”,讲到李白时,“在西方,人们熟悉的是李太白这个名字。比起杜甫的严肃,欧洲人显然对李白的狂放不羁与嗜酒更感兴趣。”

  再比如熟悉的元曲领域,“戏剧在中国的开端几乎完全不明。戏剧很可能与影戏和偶戏一样,都是到唐代才出现的,所有这些戏剧形式都源自印度的范式。”并提出一个观点“在中国从未有过渎神的戏剧”这句话细细想来,很有意思。

  这本书并没有仅仅止于文学史时间与空间的脉络梳理,施寒微当然有着自己主观构建的文学史论。文本分析他并没有抛弃,在分析的程度上,更多是介绍内容为主,这对外国读者帮助很大,有一个框架覆盖面的理解。

  所有民族的文学史都会在更新中不断扩大,随着不同文学类别的成员加入,一个民族的文学史保持的新鲜涌动的脉搏。施寒微在文末对中国文学史有着自己的评价,“尽管有大量新的潮流以及对其他文学的吸收,但是中国文学直到20世纪末依然有很多方面保持着过去几百年间的传统。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所使用的意象和题材上,也体现在作家与社会及国家的关系中。”

  真理不止一个,文学史不止一种。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主观构建的文学史角度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但正如施寒微提到,“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将来,中国文学都始终在帮助中国人认识自我,同时也为旁观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精神提供途径。”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读后感(三):《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寒璧清辉,大旨发微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寒璧清辉,大旨发微

  德国人的严谨和认真这世界上出了名的,这样的性格仿佛是流淌在他们血脉中的,很多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也可以看出他们这种严谨的态度,更不要说在针对学术上的认真了,刚看到这本《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时,就想到他们一定会用他们那种穷究至理的劲儿,摸清楚任何事物的源头,以及不会轻易放过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枝末节。前读到过的中国文学史,创作者们基本上都是直接从先秦时代那些流传下来的作品想开来的。而这本书很明显,它想从更早的时代入手。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语言又是文字为工具,被记录下来的。在这本中国文学史中,作者就先从中国的文字说起。 很显然对于外国读者来说,能够了解汉语书写系统的基本元素和特征,及对汉字和汉语根本性质的基础掌握,是准确理解和真正欣赏中国文学的最坚实的基础。 对于中国文字的起源,其实现在依然没有确切的时间判定,关于汉字和汉语是流传太多的民间神话和传说。中国最早的文字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甲骨文”,不过在此之前,文字应该就已经有了一段比较长的历史。甲骨文并非最原始的文字,在山东大纹口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就有了简单的文字符号,其年代要比甲骨文还要早一、二千年。但那种文字符号还处在雏形阶段,并且不能表达连贯的意义(不能组句)、所以至今难于识别。 最早的文学,大约就是那种人民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情感的表达,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歌谣。流传至今而确实可信的歌谣,以《诗经》中作品为最早。《诗经》中作品产生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黄河流域(仅有小部分产生于汉水流域)。其中既有宫廷、官府的创作,也有经官方音乐机构收集整理的民间创作。总的说来,这些作品显著地反映出黄河流域文化,尤其是周文化的特点,注重理智,幻想成分少,感情比较克制,而道德色彩、政治色彩比较浓厚。

  而发祥于长江中游的楚国的楚辞,则可以称之为南方的歌谣,在初次中我们能够看到音乐与诗歌之间的紧密联系,初次研究专家霍克斯将主持分为了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歌体”,它还是兴起于汉代晚期五体诗的雏形,另一种可称之为“骚体”或称“怨体”,这种形式,更像是有韵律的说唱,被认为是“赋”的前身。

  先秦是中国文学从萌芽状态到初步发展的阶段。诗歌以外的著作,就其本来性质而言,均非文学作品。但这个时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观念,没有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这个时代,文学同许多东西混杂在一起,哲学论文、历史著作, 也都可以包容在先秦文学史中。同时它们有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和价值。 早期文学的另一重要领域是神话。神话的思维那些丰富的联想与创造,同文学的形象思维有共通之处,表现了人类不自觉的艺术创造力。 同时,很多神话也反映人类社会中的生活情感、矛盾冲突,成为真正的“神话文学”。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庄子》等几部不同类型的著作中。 之后,就是中国恩怨愈加成熟和丰富的时代来临了,从汉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文、民歌和小说,直到最最辉煌荣耀的华唐盛世的诗歌,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的成熟。这些我们约略的耳熟能详,不过在书中作者给我们剖析的更加详细分明,脉络清晰。 好的文学史不应该单纯是文学的,它更应该是一种文明的发展史,有的文学史更像一本笼统文学选集,这本《德国人讲的中国文学史》,有许多超越的部分,并且他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更容易看到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角落。总之这是一本用功扎实,概括全面,理析清透的一本文学史。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读后感(四):用他者的眼光审视我们最传统的文学,读出最纯粹的中国文学史

  中国有着漫长的历史,中国文字有着漫长的历史,中国文学也一样有着漫长的历史。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绵延至今从未中断过。 这是一个世界的奇迹,这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国外有着大量的汉学家存在,他们通过研究中国的方方面面来了解中国。施寒微,德国汉学家,他致力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借以从文学中了解中国,他的这一部《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就是他学术研究的成果之一。

  我们中国人对于自己的这些传统文学很多都耳熟能详,都经常被提在嘴边。我们知道《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我们知道《史记》是一套文史具佳的著作,我们知道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可是整体中国文学的历史,我们能够理得清楚吗?

  我们自己的学者们也有着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也有很多这方面的专著,如果读者读过,也能够系统性了解中国文学的整个历程。可是当我拿到这本《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并耗时两天把它通读下来之后,我还是要把它推荐给所有朋友们。

  这本书虽然是外国人所写的中国事,但作者比绝大多数中国人更了解中国。在这样的一部著作中,细节处理极其到位,这符合德国人治学的严谨,《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甚至比中国人写的文学史更专业。

  比如,我们自己在介绍《诗经》时,常提到“风雅颂,赋比兴”这六义,然后会介绍这六义之具体含义,但在施寒微的讲解中要具体详尽的多。从“六义”的出处,到《诗经》的历史流传的渊源;各个时期对于《诗经》的不同解读、不同使用,从现代回望过去,《诗经》被解读的整个生命历程都成为他的历史。这就是一种现代意识中的历史观和比较式的研究方法。

  一部《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70万字,可见作者用功之深,研究之精细,细节处理之具体。这绝对是了解中国文学史的绝佳著作,更兼具这本书很好读,完全没有学术拗口之处,对于任何想了解中国文学史的读者都是首选之一。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还因为作者是一位德国人,是一个外国人,当他们审视中国文化、审视中国文学时,才有着更客观的视角,才能够常常发现我们习以为常,却被忽视的历史现象,这让我们的阅读更能增长见识。

  比如这部文学史中,在介绍明清文学时,并不是和我们认为的那样去大肆解读我们的四大名著,虽他们是代表了中国小说的颠覆。作者更多的关注于其他小说、话本,全面而具体,才是中国文学史应有的样子。在明清的这一部分,一部部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文学作品构成了中国文学这一时期的主要脉络。

  读这一套《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用他者的眼光审视我们最传统的文学,既能从我们文化基因中去找到那份认同感,又可以探寻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差异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