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她只说“是的”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她只说“是的”的读后感大全

2022-05-01 00:3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她只说“是的”的读后感大全

  《她只说“是的”》是一本由雪莉·杰克逊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她只说“是的”》读后感(一):反转剧的鼻祖

  短篇小说恐怖悬疑小说,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合集。

  因为我觉得恐怖小说重要的就是渲染气氛,恐怖氛围不常有,需要用大量篇幅把读者代入其中,身临其境。

  可是雪莉确反其道而行。所以看得多了也就看出点套路。

  就是用平常的生活来烘托整体气氛,这样更容易让大家很快接受(毕竟是平常经历的),然后再最后突然反转,这样再联系之前的平淡叙事,多少能在字里行间中找出点端倪。然后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伏笔早就埋好了,只等你来跳了。

  但是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不要小瞧小孩子。因为小孩子没有完全行为能力,只能依附于大人,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但是谁都有遇到困难狗急跳墙的时候。小孩子也有智慧,而他们最好的武器就是看起来天真无邪,让人取消戒备心。这才是真正可怕之处。所以不要小看小孩子哦!

  同理,往往彬彬有礼的人最道貌岸然。和蔼可亲的人最是阴毒,沉默不语的人伤害最大。

  所以这些悬疑或者恐怖小说的主谋(主角)往往都是大家意想不到忽略的人。

  《她只说“是的”》读后感(二):恶托邦记事

  情节过分吸引人,透着指缝也要往下跟进。同名篇、树林里的人、家(想到《小岛惊魂》 )、公交车,是存在超自然力量的。而恶之花、回家吧,路易莎、疑影重重、魔法师的学徒、开膛手杰克、美丽的陌生人、可怕的念头、家族珍藏、贤妻(危情十日即视感)、避暑的人、摸彩是有平淡有幽默有喧嚣,在那种家庭琐事或者田园风光中无时无刻不透露着恐怖氛围。

  总之,你怕哪一种,雪莉杰克逊就给你哪一种。

  《疑影重重》 全程被人跟踪的压迫感。《可怕的念头》:杀死老公的100种方法。《客居异事》则有点爱伦坡厄舍府的感觉。

  同名篇自动带入演《孤儿》的那个小女孩。预知父母的s亡,预言逐个成真,身边却没有人把她的话当回事。“我”作为邻居原本应该外出度假,因变故见证了一切、帮忙操办了她父母的葬礼。她屡次三番提醒“我”旅行时要远离“船”,直到蕞后行字缓缓展开。有个问题,那个红色日记本有什么隐藏的含义?是“厄运”还是“预言能力”的继承?

  《避暑的人》原本以为到了民风淳朴的山村结果却是穷山恶水出刁民。莫名其妙地被乡亲被亲人抛弃了。一对老夫妻只得在风雨飘摇断水断电断煤气的避暑小屋里等死。

  蕞重磅的《摸彩》。开头是“天气睛朗,阳光明媚,繁花似锦,绿草葳蕹”。大段大段平静甚至看似美好祥和的文字让人完全看不出他们通过摸彩即抽签到底要决定什么事情,直到小说结尾的两三段,我们才知道抽签的结果指向的是什么。没有血腥场面的描写,但这个结果背后的血淋淋以及人物前后态度的巨大反差(“总不能让我把脏碗碟留在水槽里吧”那位女士开头是这么想的)让人室息。而这一切在那位“萨默斯先生”的眼里只是一次隆重的、需要积极参与的“社群活动”。

  变态的东西用极其平常的语气写出来,会让这些可怕的事情更具备可信度。如果恐怖故事听上去只是一个故事,那威慑力会剧减,一旦现实虛幻莫辨,则会让人觉得此事今天就会发生在我身上。

  《摸彩》莫名让我想到《仲夏夜惊魂》,还有萨勒姆猎巫事件。

  感谢爱伦坡开创了恐怖哥特小说这种新文体。对作者有些似曾相识,查了才知《鬼入侵》改编自她的《邪屋》。还有那些插图,别怪我没提醒,半夜别轻易翻看。

  《她只说“是的”》读后感(三):“我提醒过你,不要开太快”。

  二战以后,当世界各地人民都在努力从恐怖的阴霾中逐渐走出,心理上逃出那个亲人离去、无家可归、尸骸遍野的荒地,逃出那极端的孤寂感,在现实中苟活余生。一部分作家选择逆流而上,试图在文学的世界中再次搭建那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场景,他们选择用惊悚小说的方式完成这些创作,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有雪莉·杰克逊。

  她是二战后美国最受欢迎的恐怖小说作家之一,其短篇作品曾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1949年)和爱伦•坡最佳短篇小说奖(1961年,1966年),并多次入选年度“最佳美国短篇小说”。其作品《邪屋》是兰登书屋“现代文库”读者票选20世纪百大英文长篇小说之一,正是这本书直接影响了《闪灵》作者斯蒂芬·埃德温·金(《肖申克的救赎》作者也是他),他曾在恐怖文学评论集《死之舞》中称引本书多达十余次。2018年《邪屋》改编作品《鬼入侵》成功上映,迄今为止某瓣上已有50000多人评价,平均分8.7分,这便是雪莉作品的魅力。《美国众神》作者尼尔·盖曼更是直呼雪莉•杰克逊是个令人惊叹的作家,我已经谈论过她好几次了。如果你没读过她的短篇小说,那你等于错过了一些奇妙的东西。

  今天三月底企鹅新出品了雪莉的短篇集《她只说“是的”》,书中收录了16篇她的短篇小说,除《摸彩》外许多短篇都是首次翻译。译者李文婕博士就读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是北师大外国文学院副教授,因对童话的深入研究曾荣获2017年年度安徒生奖。在童话的世界里她发现了雪莉文字清新优美的童话作品,也走进了雪莉的惊悚世界。因此此书既是雪莉新译作,也是李文婕作为译者对于翻译范围的跨越,也很期待她对惊悚作品的理解。

  《她只说“是的”》中讲述了小女孩儿薇姬在遭遇父母车祸后的种种不寻常反应。好心邻居霍华德夫妇与薇姬一家做邻居已有16年之久,在得知她父母唐和海伦在车祸中丧生之后,主动登门安慰薇姬,在一系列紧张不愿意告诉薇姬事实开头之后,薇姬的反应出人意料。她全程只说“是的”。即便是听到父母离世的消息后,依然淡淡的回答道:“我知道”,丝毫没有丧失亲人的悲痛之情流露于表情。此后更是语出惊人的问霍华德夫人“你觉得他们料到自己会死了吗?”“呃,我想没人能料到……”霍华德夫人茫然地答道。

  在接下来的对话中,薇姬继续那带有神秘状态的发言,她讲述自己几个月前便曾提醒过母亲不要开车太快,对于是否会有如今的结果她便已经不再有任何愧疚感了,只是希望能够去英国伦敦与辛西娅姑妈住一起,考个好大学;她还不断关心霍华德一家的缅因州之行,并不断提醒她们一家不要坐船去缅因州度假;对于趾高气昂的赖特夫人,她更是直接讽刺他那考上医学院的孙子不会成为一名医生,只会在大学宿舍幽会女孩儿而被开除;对于父亲好朋友私拿钥匙开家中的杜松子酒,仍不知廉耻地说着“我相信兰森夫妇会希望我这么做的”,她直接批驳道这就是你妻子要和你离婚的证据。

  成年人也是所谓的长辈似乎总是以自己的那套模式行事,从不听取他人的意见,甚至是倔强的反抗。薇姬不断提醒霍华德夫妇缅因州之行不要乘船,为了表达感激与提醒甚至是将自己最心爱的笔记本分享给了霍华德夫妇,上面记录着些父母和邻居的八卦,记录着世界末日和原子弹爆炸的故事,但是这位对薇姬颇有微词、极为反感的长辈直接将这笔记本烧了。

  海明威在谈及短篇小说创作时提出“冰山理论”,讲的是“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也就是说,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情感蕴含在形象的背后。 见诸笔端的只有那八分之一的冰尖。不绑架他人的思维,不把自己的观点与思想强加给读者,真正的好作品不会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雪莉最后的结尾给读者留下无数的想象,无数的解释,加上前文种种叙事的铺垫使得各种解释都能有依据支撑,她的小说仅此一篇便可知其短篇小说的造诣。至于其它小说则有待其他感兴趣的朋友解读了。

  《她只说“是的”》读后感(四):恶意从善意开始

  地狱之路,是由善意铺成的。”雪莉·杰克逊(Shirley Jackson)的《她只说“是的”》(All She Said Was Yes)是一本让人回味无穷的小书。要注意,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全书收录16篇短篇小说,值得一提——雪莉在1948年创作的,最为著名的短篇《摸彩》(The Lottery,又译《抓阄》)也收录于这本短篇小说集中。整体上的写作手法,可以看作是碎碎念出了一个(个)完整的、让人意想不到却又情理之中的 寓言 故事。

  我曾说过,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难写,它必须在有限篇幅把核心全部表达完整。在当下的快餐时代,短篇更符合人们的节奏,雪莉的短篇,不但表达完整,更让人回味无穷。如果要为这些短篇套上关键词,可能会有奇幻、悬疑、讽刺、荒诞、黑色幽默等等,短篇里能看到这么多元素和谐相处,足见雪莉的魅力。所以,在阅读她的作品时,总会有一种在迷宫花园里游玩的感觉,你要发掘出细节,否则一旦你错过,你就走不出这个花园,如果你找到关键,你会乐在其中。

  或许可以讲讲《她只说“是的”》,虽然这个短篇并没有被安排在书首。实际上,如果细读全文,会发现,All She Said Was Yes,应该翻译成“她说的都对”或者“她是对的”。女孩薇姬是这个短篇故事的主角,故事开始于她的邻居“我”得知她父母发生车祸去世后,决定照顾她一段时间,直到她的姑妈到来带走她。在这段时间里,应该说在薇姬得知父母突然去世那一刻起,她都保持着不是孩子该有的淡定,而她一直在告诉“我”,很多事情她其实都知道——关键在这里,她其实有预知能力——“我”却认为只是一个女孩子在过度幻想。所以当薇姬为了答谢“我”的照顾,给了“我”她的笔记本——笔记本里写满了预言!——“我”却不以为意,把它烧了。结局依然是薇姬预言的那样,发生了。

  所以,从故事来看,“Yes”其实暗示了薇姬说的话都是预言。她只说“是的”不符合原意。

  《摸彩》(The Lottery)堪称经典之作,尽管它面世之时(1948年),遭到颇大的争议,不少读者甚至要求雪莉为这个故事作出解释。这个故事表面看似阳光明媚般和谐美好,其本质却是血淋淋的恐怖小说。全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某个村庄里的活人祭祀谷物的习俗。弗雷泽曾在其《金枝》中提到这个恐怖残忍的习俗,墨西哥人称之为“合石祭”,现实中的“合石祭”,墨西哥人在收获节上将收成谷物献给太阳的同时,把犯人用石头压碎、埋葬,举行庆祝宴会,然后期盼下一年的丰收,年复一年。

  小说中稍作改动,显得温和一些,但也让人毛骨悚然。因为故事开篇尽是美好善意的词句,仿佛这个村庄要通过“摸彩”而发生什么好的事,“六月摸彩,丰收在望”,大家也十分踊跃。结果原来是找人祭谷。故事氛围在众人一一摸彩时走向紧张,最佳冲突之处(虽然这样描述实在不人道),是当哈奇森太太因为一个错误的黑点成为中彩的人时,她的丈夫竟然也成为她的施害者。当石头砸中哈奇森太太时,故事既走到高潮,也走向结尾。这种处理手法反而把故事残暴的部分引向读者想象的画面以外——故事还没有结束,现实中的活人祭祀谷物这种古老残忍的仪式,在雪莉写下这个故事时,也仍未停止。

  故事中值得注意之处,是雪莉通过表现众人的亢奋来表达恐惧——“速战速决”(“Let’s finish quickly”)。尽管哈奇森太太不断高声喊着不公平,众人却没有重新摸彩的意思,而是希望赶快结束,因为大家都不想成为中彩者,而现在既然已经有了人选,就无需多此一举。因此,这个故事中把人性自私冷血的一面暴露无遗,同样地,这种恶,在哈奇森太太的丈夫身上达到极致——摸彩其实要举行三轮,第一轮他是中选者,但遭到哈奇森太太的反对,其实她反对没用,因为第二第三轮需要哈金森家族的人参加,而哈金森家族现在只剩下一家,所以哈奇森先生逃过了第一轮的中彩,直接参与第三轮,但第三轮中彩的是哈奇森太太,他明知道那张纸条是误会,却把纸条给众人看,意思就是妻子是中彩者。众人对着哈奇森太太砸石头的时候,他也参与其中,画面也无需多言了。

  不过要说这个短篇的最后一句,翻译成“人们扑了过去”,是否过于温和,少了血腥味。原文:

  实际上前面已经提到众人把石头纷纷砸向哈奇森太太,并且她已经被石头砸中脑袋,加之倒数第三句(Old Man Warner was saying, “Come on, come on, everyone.”)已经表达众人迫不及待的心情,最后一句或许应该带上石头来翻译:瞬间,他们与石头没过了她。

  有没有发现,这些故事里其实还有一个共同点:善意背后充满恶意,也有因果报应。如果“我”认真对待薇姬说的话,或许结局就不会让薇姬的话成为预言;如果哈奇森太太没有把已出嫁的姑娘扯进摸彩里,没有在第一轮丈夫中彩的时候喊“不公平”,会不会最终献祭者就不是她?

  这个共同点,也体现在书首的短篇 《恶之花》(The Possibility of Evil)中,不得不说,这个故事同样精彩至极,同样善意开始,恶意结束(人性善恶的对立)。斯特兰奇沃思小姐已70多岁高龄,但她十分热衷充当小镇的监督员,她认为这个小镇一定要保持安静、祥和,不允许有一丝丝的恶存在,结果,她其实才是作恶之人,终究收获恶之果。至于她作的是什么恶,读者可自行细细品读这个故事。

  虽然雪莉总声称,这些故事“只是故事而已”,而实际上,大部分故事灵感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摸彩》也被人认为是女权挑战传统男权的经典作品,因为故事中的哈奇森太太一直在试图挑战权威。可是,如果她真的挑战男权,挑战传统,挑战迂腐,那如何解释,她把已经出嫁了的,不需要参加摸彩的伊娃也拉进来摸彩,还称“让他们(唐和伊娃夫妇)碰碰运气”?若真的表达这层讽刺男权对女性的不公与蔑视,或许整个故事中,男人以“随夫”“随父”限制女性摸彩,才算是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