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985毕业之后,我决定去捡垃圾”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985毕业之后,我决定去捡垃圾”

2022-05-17 21:15:51 作者: 展雅 来源:读者 阅读:载入中…

“985毕业之后,我决定去捡垃圾”

  武楷斯,毕业于广州某985大学,学的是法律专业。

  但他没有走寻常路,像同学那样西装革履,提着笔记本出入高端写字楼,而是遵从内心的想法,成为了一名“收破烂的”。

  靠着收集满世界的“破烂”,还登上了央视,成为中国青年的典范人物之一。

  和一般“收破烂”的人不一样,他有自己的一套筛选标准:

  承载的信息量越大越好,比如带有时代气息的信、牌匾、老照片等等。

  有一次,武楷斯去收旧物时,就寻到了宝。

  那是一个法国男人和中国女人的来往信件, 近100封,记录着他们爱情的点点滴滴。

  武楷斯试着翻译了其中一封,发现里面全是撒满狗粮的甜言蜜语。纸张已经发黄,其中一个信封的右下角写着:CHINA中国。

  中国两字是法国男人亲手所写,虽然看上去很稚嫩,像极了小学生的字迹,但一横一竖都饱含着认真和深情。

  他们的通信时间是从1984年到1989年,包含英语和法语。武楷斯正和朋友一起翻译整理这一批信件,打算等整理出来,就将其命名为《1984—1989的爱情故事》,给更多人看到。

  随着武楷斯的事迹被一些媒体报道,他开始小有名气。但父母始终无法接受他受了高等教育,最后却成为了一名“收破烂的人”。

  父母也不会为他上了新闻而感到骄傲,因为他被关注的原因不是发表了什么论文、发明了什么专利,而是学历与工作不匹配。

  他们也曾经气得面红耳赤地说:“你就像一个在街上裸奔,然后被报道的人。”

  但武楷斯觉得,收破烂就是他想要一直做下去的事情,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以前,我们的观念会认为有钱、被爱和有份好工作,就是被人羡慕的,幸福的人生。

  这个没有错。

  但有一些人,他们没有走世俗认定的“正确的路”,同样过得幸福。

  人,真的没必要循规蹈矩地生活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活法,世上没有哪种生活能成为正确答案,只要适合自己、遵从内心的生活,就是正确的。

  入殓师,走出世俗的眼光

  入殓师,是一份普通人不太愿意干的工作。

  但这份工作在95后女孩陈秋韵的眼里,却是从小到大的志愿。

  当陈秋韵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第一次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

  意料之中,他们强烈反对。

  她与父母进行了漫长的抗争,直到最后扬言要离家出走,才争取到了报考自己喜欢的志愿的自由。

  很多人都不理解,一个女孩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工作。

  在他们眼里,这份工作恐怖,还沾点晦气。

  但陈秋韵有不同的理解:

  “这些并不是逝者,他们也是一个个生命。我们要帮助他们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给他们最后的尊严。”

  印象最深的一次,她为3名因公殉职的警察做遗体重塑。

  因为车祸惨烈,遗体严重变形,甚至一位警察的耳朵都缺失了,她仔细对比着另一侧的耳朵,捏了一个形似的修补上去。

  逝者的父亲看到儿子遗体,忍不住流下泪,低声说道:“我儿子只是睡着了。”

  相比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生活的条条框框更让陈秋韵难受:

  “在下班高峰的地铁上打电话沟通逝者火化的事情,挂了电话才发现人挤人的车厢里,只有我周围空荡荡,大家都离我远远的。”

  因为“入殓师”这份工作的特殊性,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不成文的“潜规则”:

  不可以和别人握手;

  不可以说自己的职业;

  不可以说再见;

  不可以参加婚礼;

  不可以抱新生的婴儿;

  ……

  顶着种种的“不可以”,陈秋韵这样一干就是4年。因为她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份工作,所以也能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

  人最痛苦的,莫过于生活在他人的期盼下。

  为了他人的认同,伪装自己的内心,强颜欢笑;为了众人的期望,改变自己的理想,随波逐流。

  五月天有句歌词:如果人类的脸,长得全都相同,那么你和人们的不同,就看你怎么活。

  其实,生活是给自己过的,而不是让他人看的。

  不需要你喜欢,我习惯就可以了

  陈瑜1998年出生,19岁就登上维密秀的她,破了“大表姐”刘雯的纪录,成为维密史上最年轻的华人天使。

  有一次,她和记者去了三里屯的古着店,当天陈瑜穿了一件鲜黄色的花衬衫,外面搭配森林绿的棒球服,还戴了夸张的金饰。

  因为穿衣风格夸张,本来就“高人一等”的她,引起了很多游客的指指点点,但她自动屏蔽了那些不友好的眼光。

  有记者问她:一路走来,这么多人评价你,你好像从不关心。

  陈瑜微微一笑:

  “模特是在聚光灯下的职业,如果我太过在乎别人的看法,恐怕早就抑郁了。”

  巧厨难烹百人餐,一人难如千人愿。

  众口难调,很多时候活得太累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你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而陈瑜能这么轻描淡写地说出这样的话,是因为早些年也曾迷失在别人评头论足中:

  这走的什么玩意儿?就这种身材比例还能当超模?

  看到这些评论,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她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走姿,训练也愈发刻苦,可上台之后的表现反而还不如从前。

  直到她学会无视无关人员的评价,按着自己的步伐和风格去完成走秀,才越走越自信,最终在19岁的年纪登上了维密舞台。

  焦虑像病毒一样,最喜欢往在意别人眼光的人身上钻;只专注自己内心声音的人,像体内有抗体,百毒不侵。

  不要过多在意别人的看法,在自己的节奏里,过好这一生。

  做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想要活得幸福,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做自己。

  《夺冠》这部电影,让很多人对朱婷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几乎每个女排运动员都想成为郎平,她就是她们的终极梦想,曾经朱婷也这么希望着。

  但,郎平知道后并不开心,反而很严厉地对朱婷说:

  “你永远成不了我。

  “我们这代人是苦过来的,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放开了打,豁出去打。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被骂后的朱婷觉悟了,她要做排球场上的自己。

  为了成为那个“自己”,吃苦、受伤是少不了的家常便饭。

  她自小就成长在贫穷的农村,物质条件差是肯定的,更让朱婷崩溃的是由于体质弱、基础差,训练的每一天都是煎熬。

  常常抽筋,浑身都疼,晚上睡不好是常态。

  双休日时,别的同学都回家休息,朱婷就一个人在训练场馆练习垫球,发球,每天起跳,挥臂扣球达400余次。

  有一次,她早起后要梳头,结果胳膊痛得都抬不起来,只能咬紧牙关才将头发梳起。

  苦练不负有心人,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艰苦训练,现在的朱婷不仅是全球职业联赛MVP、最佳主攻,还连续三年蝉联权威排球网站World of Volley评选的全球最佳女排运动员。

  如今纵横在欧洲赛场上的她,年薪已高达110万欧元……

  犹太人有一句俗语:

  “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人生,那还有谁会为你自己而活。”

  在《夺冠》中,郎平一次又一次地大声要求队员们去找“真正的自己”,这不只是在比赛中,更是一种努力生活的态度。

  活得平庸俗套是生活中大部分人的状态,只有敢想敢做的人,生活才更精彩。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写在最后

  《瓦尔登湖》面世后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位读者曾致信梭罗,希望跟随他的脚步,去野外独居。

  梭罗得知后果断拒绝,并告诉他:“每个人应追随着自己的心,活成独一无二的自己。”

  这世上没有两个一样的人,谁也无法复制别人的人生。

  人生实短,不必把时间浪费在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上。现实生活里,每个人都很忙,也并没有谁有多少心思去关注你、在意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重要的是,你自己要活得开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