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唐朝的读后感大全
《去唐朝》是一本由常华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4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唐朝》读后感(一):别样视角,依稀旧梦:唐朝的历史也可以这样来了解
记得学习强国上有一道题经常遇到,大意是说,如果想要了解西周时代的风土人情,最好是翻阅哪部书?答案不言而喻,当然是《诗经》。别看《诗经》只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的并不是历史而只是诗歌,但这些诗歌却涉及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周初至周晚期约500年间的社会面貌尽在其中——相比之下,《史记》中的这一部正史肯定没有《诗经》中所描绘的更加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同样的道理,虽然自《史记》开始,正史的内容逐渐变得蔚为壮观,但想要方方面面都涵盖起来,估计也有不小的难度。所以察看历史,既需要严肃的正史记载,依然需要文学艺术这些“别样”记载与视角来作为正史的补充与印证。因此,虽然唐朝的历史由于这些年数不清的电视剧、纪录片早已经为更多的人所熟悉,但诗歌里的唐朝,依然不失为一种很有意思的了解、观察唐朝历史的方式,甚至还可以更富有一些戏剧性——大概,这就是《去唐朝》这部“三部曲”的魅力之所在吧!
《去唐朝》是由中国唐史学会会员、作家兼记者的常华创作的,分为《帝王和帝国事》《诗人和人世间》以及《众生和烟火气》。其中《帝王和帝国事》把关注点放在帝王身上,侧重讲述唐朝政治格局的变迁;《诗人和人世间》把关注点放在文人或者说诗人身上,讲述的是文化现象;《众生和烟火气》则顾名思义,把关注点放在世间百态上,“烟火气”更浓厚一些。
不得不说,虽然“二十四史”或者“二十五史”,基本遵循《史记》开创的体例,不光是帝王将相,还有经济、文化、天文、地理,但假如没有了那些帝王将相,“正史”的权威性恐怕就不知要减少几分了。所以不妨以“帝王将相”特别是帝王来作“引子”或者“牵头”,来观察和领略历史的方方面面,也就不失为捷径,或者说说一种很有效的视角。这大概就是《去唐朝》的“三部曲”中,因为不能“得而兼之”,所以下定决心要选择《帝王和帝国事》这本书的缘故。
中国的诗歌,唐诗的分量是非常重的,所以唐诗中所展示的唐朝历史,相对来说分量也非常重,基本上涉及到了唐朝历史的方方面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正如作者常华在“自序”中所言,是“唐朝的繁华决定了唐诗的繁华,而唐诗的繁华又记录下了唐朝的繁华”——当然,“繁华”的唐诗记录下的可不止是一个“繁华”的唐朝,还包括唐朝的动荡与衰败等。“一曲新词酒一杯”,一首唐诗,短的至少二十个字,长的也有如《长恨歌》之类的“长篇大论”,但“任务”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同样反映了唐朝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段历史或者一个侧面。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唐诗记录下的唐史,比作为正史的《旧唐史》或者《新唐史》在有的时候都让人有一种“不遑多让”之感。
因此,当常华以他的身份“标签”特别是记者的敏锐职业视角,察觉到了唐诗中的唐史所具有的特殊魅力,因而决心让更多的人“读着唐诗,重返唐朝”时,那就不妨一同前往吧!
《去唐朝》读后感(二):来吧!和常老师去唐朝参政
就奇怪,我家哥哥叔叔伯伯们很喜欢在我耳边念叨一个词:著作等身。导致我也经常幻想着,有一天也能执笔写作,创作出很多很多纸片人,创作出他们在书中演绎悲欢离合。
后来梦想没能实现,却还是热爱书籍,梦想便暗暗的打个折,委曲求全一下,就变成希望阅读完的书籍能够等身,所以每每看到百万字的大部头,我都有种莫名的渴望,这种热爱从文学延伸到了历史----历史是文学的土壤,富含着更客观更动人的故事。
近期我手里最美到窒息的是常老师的这套《去唐朝》--- 的第一本《帝王和帝国事》。
这一部也是我最喜欢的,开篇就吸引了我,全书从一个朝代的崩塌讲述到另一个朝代出生直至崩塌,历史是一条循环崩腾的河流。
老师从隋末隋炀帝杨广的故事开始讲起,杨广的虚伪,恐怖,他夺娣的阴谋,弑父夺位的凶狠,登记后声势浩大的迁都洛阳,只因一个噩梦和“杨氏将亡,李氏将兴”就将李浑满门抄斩,质问肱股之臣李渊“既然病了,为什么还不死?!”....... 荒唐恶毒可见一斑。
“从唐高祖李渊的韬光养晦,到他晋阳起兵,一直到被鸩杀的小皇帝,一幅幅一幕幕的风流人物来了又走,从傲然定鼎的肇始,到四海升平的盛世,从硝烟四起的兵乱到风流云散的末日,最终成为史籍里的风声。”这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不亚于《百年孤独》的悲怆。
拜根兴教授初读本书是初夏,七月末的时节,恰逢西安的烈日升腾,他看着厚厚的书稿,虽有空调的吹拂,仍觉暑气升腾,我读此书的时节,恰逢倒春寒,长沙接连几日的大雨带着冰冻,反复检查的疲倦,雨中排队的困顿,所有小麻烦都能被一本好书消融,虽然在室内翻书写笔记但觉手指冷的僵硬,每每读到风云流转,马上兵戈的那些热血的史事,多少次却热血沸腾起来,这字里行间夹杂着太多故事。
老师说:“历史是一条巨大的矿脉,我们翻开此书,附身入矿,享用这尘封千年的时间财富,走进无限深邃的历史秘境。”
书本是缄默的,也是喧嚣的,他是打开另外一个世界的门,门背后的历史风云等候着我们去体会去感悟,每一天在老师的文字中游弋是我近期最大的幸福,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喜欢读老师的书,放下手机投入到典籍中去,那门后真的有更广阔的星辰去追寻。
《去唐朝》读后感(三):唐帝国兴衰史——从开国到内乱
在中国历史长河之中各个朝代,按照后人的评定标准唐朝毋庸置疑绝对算称得上是“盛世王朝”。无论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还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无疑都将唐朝带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唐朝时期除了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唐朝作家创作出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最璀璨的瑰宝——唐诗。
《去唐朝》是中国唐史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高级记者常华的新作。这部《去唐朝》以三部曲的形式呈现,分别为《帝王和帝国事》《诗人和人间世》《众生和烟火气》。区别于历史学者史料的旁征博引,本书作者以唐诗作为透视探讨唐代历史文化的得力抓手,发掘唐诗中特有的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追溯唐王朝的兴衰演变过程,寻觅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蛛丝马迹。
《帝王和帝国事》侧重展现唐朝政治格局最初建构到最后崩塌的过程,作为三部曲的第一卷,书中文史结合,在唐史讲述过程中穿插对诸多唐人诗词的解析,以诗证史,展现了大唐帝国三百年的繁华与喧嚣。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看到古人的意气风发与家国情怀;坐望唐人的生活,一片繁荣景象与盛世欢歌……
唐朝的历史大家并不陌生。从唐高祖李渊晋阳骑兵接受隋恭帝禅让,开创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逼迫唐高祖退位,自己成为唐王朝的第二任统治者;武媚娘一人侍二帝,终成一代女皇武则天;再到唐中宗的“神龙政变”、唐玄宗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合谋斩杀韦后,推唐睿宗上位;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反目成为最终的胜利者,改年号“开元”开启新纪元;唐玄宗宠信宦官高力士,沉溺杨贵妃美色,偏听外戚杨国忠之言,废乱朝纲引发安史之乱。大唐帝国盛世也由此转折,走向颓势……
唐太宗李世民
由于秦王李世民功高震主,太子李建成岌岌可危、郁闷不已。时任太子中允的王珪力劝李建成早早壮大自己的势力,否则只能接受束手待毙的命名。在《全唐诗》中,王珪的一首诗闯入我们视野: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能够看出王珪对楚汉相争那段历史的缅想与感怀。也许,在他眼中,唐宫的“楚汉相争“就在眼前,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不仅是实力的角逐,更应是智力的厮杀。
武则天画像
《全唐诗》中武则天的诗作不足五十首,且多是在皇家仪典的歌词,并无多少情感渗透其中,但唯独这首《如意娘》,夹带着伤春的泪水,洇透了《全唐诗》。这正是武则天在感业寺中度日如年的真实心境。
作者除了带领读者重新回顾这些重大历史事件,还通过对流传于世的唐朝诗歌进行挖掘分析,试图在唐诗词句的细节中寻觅出蛛丝马迹,以验证史书中未曾说明或有所掩蔽的内容。唐朝,唐诗,历史与文学的相互纠缠,相伴相生,诗歌在典籍中游弋。
《去唐朝》读后感(四):以诗证史,照见唐宗宋祖的真实;以诗演绎,洞见兴衰成败的真谛
以诗证史,照见唐宗宋祖的真实;以诗演绎,洞见兴衰成败的真谛
众所周知,史学大家陈寅恪为世人称颂的种种成就中,有一项便是“以诗证史”,诗歌是属于想象与浪漫文学的产物,但是这里的很多诗人其实真实地记录了时代与历史的模样。有别于历史学家的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文学家对诗歌的解读多借助文学与个人领悟。常华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追溯唐朝帝国的兴衰演变,寻觅历史文化演变的蛛丝马迹,而《去唐朝:帝王和帝国事》和其他两部作品的不同也就在此,作者常华以唐诗作为历史和文化的透视点,从诗歌里挖掘唐代的经济、文化、军事乃是帝王生活,从诗歌的经历来重新演绎帝王的真实历史模样,李世民、李隆基们的诗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的帝王,也见证了一个更完整和真实的帝国。
不说以“诗史”的杜甫,单是说历代的帝皇,他们给后世留下的很多作品,其实也是那时候很多政见以及真实政策和向来为百姓所不曾见的那些真实的历史模样。以史学研究的渠道来读真实的诗歌,完全可以让真实的历史从不同的呈现出真实的模样。尤其是一直高高在上的帝王的模样。
以李世民的诗歌为例:
望送魏徵葬
李世民
阊阖总金鞍,上林移玉辇。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
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哀笳时断续,悲旌乍舒卷。
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
出猎
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
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
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
长烟晦落景,灌木振岩风。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
当时的李世民刚刚征战四方,灭亡隋朝之后顺利取得天下,功勋卓著的他此刻志得意满,个人的文治武功达到了顶峰,“贞观之治”更让他对这个世界拥有满满豪情,所以《望送魏徵葬》中的李世民即使面对的是这么一种悲伤的事情,依然有着那种勃发的豪情,战术中的成功和战略在《出猎》也有呈现,当敌强我弱时,李世民审时度势,好不慌张,“坚壁挫锐”的战法是他最常用的方式,以此拖垮敌人。在历史大战之中,李世民威武勇猛,几乎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在历次作战里,往往亲率骑兵突击,直奔敌阵主阵,屡屡破敌获胜,而胜利后也“将剩勇追穷寇”,除恶务尽。通过诗歌来呈现人物的感情,的确很有见地。
长怀经纶日,叹息履庭隅。
艰难安可忘,欲去良踟蹰。
——李隆基《过晋阳宫》
盛唐给诗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忆昔开元全盛日”,“贞观之治”的帝国气度着实让人惊讶,然而“飒飒西风满院栽”的晚唐却让诗人徒留许许多多的感伤。由盛转衰的时代开始了唐玄宗,读中晚唐诗歌时,《皇帝与家奴的博弈》一章读来尤其惨烈,““朕自以为比周赦、汉献犹有不及。周赦、汉献受制于诸侯,而朕却守制于家臣”,这般惨烈。
昭宗李晔在《菩萨蛮》中写道“飘飖且在三峰下,秋风往往堪沾洒。肠断忆仙宫,朦胧烟雾中。思梦时时睡,不语长如醉。何日却回归,玄穹知不知?”在这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衰败的器响了,凤翔军阀李茂贞公然起兵攻占京师,而此刻的昭宗竟然只能仓皇出逃,虽然在中途也被李克用所阻拦,反叛得以暂时平息,礼数仍在,但是皇家礼仪毕竟已经完全消散,此刻的李晔毕竟还是皇帝,皇帝的格局依然与芸芸众生不同,这样个格局写出的诗歌除却悲叹,就只能将希望全部寄托在苍天之上,余下的所有一切的,都将成为烟云。
唐宣宗较之前面的帝王的诗歌有所不同,在他的诗歌里,多了一些佛偈的味道,也多了一点开解的味道。大唐气象毕竟已经久远到只能成为一段历史来回味,虽然有佛法开解,心理留存的依然还是不同的影子。像《百丈山》:“大雄真迹枕危峦,古梵层楼峻万般。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观。仙华不问三春秀,灵境无时六月寒。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一种开解的味道和对眼前景象的而释然,而帝王的豪气和对天下一统的真实渴求,在后代的帝王身上,已经少有呈现。
读这些诗歌,我们看到的一个朝代的没落,而从唐朝诗歌的没落里,我们还看到一个真实的帝王的形象,在不同的时代里我们所能照见的模样都是不同的,而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读到的也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的模样,在这里窥见的还是一个朝代的样子。正所谓以诗证史,照见唐宗宋祖的真实;以诗演绎,洞见兴衰成败的真谛。《去唐朝:帝王和帝国事》所选择的角度给出了我们对时代和帝王的另一面的理解,而“去唐朝”系列却让我们对这个朝代的模样,作者所言“展现历史兴衰中蕴含的诗韵、悲欢离合中富有的家国情怀”不假,和学者化的唐史解读不同,这是带着人文温度的诗歌集合,也和其他唐史研究著作,更有文学韵味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