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请停止精神内耗:避免人生脱序的25种心理偏误》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请停止精神内耗:避免人生脱序的25种心理偏误》读后感锦集

2022-06-11 09: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请停止精神内耗:避免人生脱序的25种心理偏误》读后感锦集

  《请停止精神内耗:避免人生脱序的25种心理偏误》是一本由208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请停止精神内耗:避免人生脱序的25种心理偏误》读后感(一):少量多次比一次多量更可怕

  在短视频刚火起来的那几年,我有一个朋友在别人都讨论和刷短视频的时候,他对此表现的毫不感兴趣。

  后来我问他是如何做到如此自律,为什么不接受新事物而要做个清高孤傲的人。

  他说:一分钟的视频刷了一个又一个,除了浪费了时间之外,什么都没有得到。

  后来我想想觉得他说的挺有道理的。

  短视频之所以叫短视频,就是因为它短啊!很多人都认为我刷一个视频才1分钟,甚至才几十秒,也浪费不了多少时间。但都没有意识到,少量多次其实比一次多量更可怕。

  一部电影一般一个半小时最多两个小时,当我们看完电影之后,还可以干一些其他的事情。但是1分钟的短视频却会浪费半天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两者对比下来,看一部电影可能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增长我们的见识,但是短视频除了带来的片刻欢乐之外,什么也没有。

  这种现象,其实是我们进入了一种心理陷阱,也可以说是自我欺骗之中。

  在书籍《请停止精神内耗》中,作者讲到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个想要减肥的女生给自己定了几条简单的饮食规则,其中一条是每次下午茶只吃一块蛋糕。

  但是当她在宴会上见到各式各样的蛋糕时,为了遵守规则也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每块蛋糕她只吃一点,她以为这样不会超过一块蛋糕的量,但其实多次少量的蛋糕热量已经远远高于一块蛋糕的含量。

  这位女士虽然为自己设立的规则,同时还建立了一个思想辅助结构,以便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然而时隔不久,就开始找到各种理由去打破自己设定的规则、破坏思想辅助结构,最后不但没有接近目标,反而渐行渐远。

  所以,与设立规则相比,有时候自我意识反而会起到作用。比如刷了半小时的短视频,意识到应该要暂停了,马上去执行这种意识比设立所谓的规则可能更有效果。

  没有规则代表不在需要复杂的自我欺骗,我们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生命中美好的事物。

  在《请停止精神内耗》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精神内耗”现象。作者从四个维度(自我认知、同理心、自我实现、世界认知),讲述了关于人的二十五个精神内耗,从主观因素到客观因素影响着人类的性格与精神。

  大量的案例以及实验数据,在每一种精神内耗的背后是庞大的社会群体,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专有“特质”,这是普通大众的普遍现象。

  所以这本书适合每一个读,哪怕只停止一种精神内耗,对生活都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一起加油吧!让我们一起拜托精神内耗,成为更好的自己。

  《请停止精神内耗:避免人生脱序的25种心理偏误》读后感(二):我们内心最大的陷阱就是太关注于自己,跳出这类陷阱的错误认知吧

  内心的陷阱无处不在,跳出陷阱才能看到广阔的天空,打开认知的大门,才能不被错误的自我所困住,才能看清内心的陷阱到底是什么样子,才能避免成为井底之蛙。 1999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西蒙斯和克里斯托夫·察布里斯两个人一起设计并且完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心理学实验《看不见的大猩猩》。如果感兴趣的人可以去具体了解这个实验是怎么回事。 而这个实验的结果就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无法看到那些显而易见的事情。所有,当自己在人前出丑时,千万不要在意,可能其他人都完全没有看到呢,而且就是看见,也一定很快就会忘记。人类关注于自己远远关注于他人,所以我们常常对于自己吹毛求疵,但对于别人却很容易原理。为什么不把这种想法推己及人呢?那不就可以得出结论,别人不会太在意自己,也会很快原谅自己吗?

  有了这样一种认知,我们怎么还会焦虑、自责、难过呢?我们就应该用正向的方式来审视自己的行为,用元认知来认知自己的思维,避免思维陷阱,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学教授莎拉·迪芬巴赫,就用这样一本书《请停止精神内耗:避免人生脱序的25种心理偏误》,来具体分析我们现实中的各种对于自己错误的认知,并纠正这种认知,找到解决问题更加符合逻辑的方式方法。

  来了解一下书中都有什么样的心理偏差呢?是不是都是因为过于关注自己而产生的偏差呢? “善良的意图剥夺了我们情绪的思考”,这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被“好意”绑架的情况。我们经常会碰到各种“为你好”的行为,妈妈为孩子好,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丈夫为妻子好,剥夺了妻子社交的权力;工作中更是有着太多以“为你好”名义的压榨。当然,有些从他们的主观上是真的认为是“为你好”,但办的就是让自己不好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就是无法摆脱这种受虐的情况呢?那是因为在我们认知中会产生“人家是为自己好,反抗就是不识抬举”这样的心理偏差,反抗就先违背了自己内心的情感,结果就把自己框进了自己内心的陷阱, 怎么跳出这一陷阱呢?去体会一下自己的感觉,自己真的感觉好了吗?感觉不好,表现出来就好啊!让别人知道自己不需要那些好意,并不会伤害到对方,即使有短暂的伤害,很快就会忘记了。 再看看其他的心理陷阱,我们为什么会美化陌生人?我们为什么心甘情愿受人摆布?我们为什么看这个世界很神秘?仔细分析,是不是都是特别关注于自己所产生的误解呢?碰到这些陷阱,怎么样跳出认知误区,找到自己真实内心的方法呢?这本《请停止精神内耗》具体而详细的给我们分门别类解析那些思维陷阱,帮助我们完成自我的再认知。

  《请停止精神内耗:避免人生脱序的25种心理偏误》读后感(三):如何停止精神内耗,做时代最清醒的人?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一地鸡毛的生活,巨大的生活压力让我们面对每一个选择都万分小心,大到结婚生子求职,小到出行购物品尝美食,我们总是习惯了“理性思考”,总想用理性的思考做出最大化利己的选择。

  但是这种“理性选择”有时候并不能带来最大化快乐。

  在《请停止精神内耗》一书中,作者提出心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叫外行人的理性主义,指一个人初做决定好像是理性的,事后证明并不理性,因为重要的满意因素没能受到充分的尊重。

  比如在求职中,如果同时有两份工作摆在你面前,一份是你很喜欢的氛围轻松的年轻新创公司,另一份是人情寡淡,但是薪资更高的大集团职位,你如何选?

  你的朋友中,多半会有两种建议,一种告诉你工作就是为了挣钱,其他都是扯淡;

  另一种告诉你,薪水是重要,可亲的同事也很重要,跟着感觉走。

  如果你出于“理性”,选择了后者,多半不能开心快乐的工作,时间长了,随时都会想着辞职。

  强迫自己做正确的事,追求完全理性的行为会导致重要和理性的单一因素被过分重视,比如薪水,而其他对满意度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被彻底忽视,比如感受。

  要知道人的经历和体验是极为“非理性”的,用“理性”做决定,最后却无法享受,“理性”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在《请停止精神内耗》中,作者揭露了导致人们人生脱序的25种心理偏误。

  如果你收到一份无法胜任的工作邀请,朋友却劝你“你必须相信你自己”,那就需要警惕,这和相信人人都能从流浪儿变超级巨星、人人都能别针换别墅没什么区别。这是“你必须相信自己”的陷阱。

  如果你感受到朋友或亲人情绪有问题,别人什么都没说,你却老想着要帮别人解决问题,此时你需要思考自己是否带上了“为你好”的伪善面具。事实上你真正要管理的是你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别人的,这是情绪修复偏差的问题。

  一个人设定了一个目标,但是却人为设置了很多影响目标实现的障碍,比如明明想投球入框,却总是选择最远的距离或直接站在篮筐下面,而不真正面对投篮这件事,是因为自己不想为投球失败负责,如果选择最远的距离,即使失败也有了借口,这是自我设限的陷阱。

  ......

  诚如书名——《请停止精神内耗》,拖延症、焦虑症、强迫症、完美主义者......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流通越来越频繁,这些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展现,我们发现,原来我一直都在精神内耗,原来我不是那唯一一个。

  但是不用担心,作者将会告诉你如何突破思维陷阱、提升解决能力,停止内耗,把精力用在对的地方,做精神内耗时代最清醒的人。

  《请停止精神内耗:避免人生脱序的25种心理偏误》读后感(四):焦虑、犹豫、自责、缺乏行动力你占几项?

  满满干货的一本书,为读者很全面的分析了人们在社会中造成精神内耗的的25种心理偏差。并将这些心理偏差分为四大类:

  迈向成功与自我认知之路的心理陷阱;迈向和谐与同理心之路的心理陷阱;迈向幸福和自我实现之路的心理陷阱;迈向真理和世界认知之路的心理陷阱。

  以贴近生活的事例很详尽的分析了每件事例背后的真正意图,协助我们发现那些不经意间阻碍自己的行为和思考。

  看过书后,对自我很多的心理意图有了全新的了解,终于知道为什么很多时候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总是不能够达成。就成功路上的自我破坏陷阱来说,有心人看到的是方法,无意者看到的都是问题。有没有把目标真正地放在心上是导致自我破坏心理的重要原因。因为在你内心深处对实现目标的原始信念不够坚定,所以你的行动力便大打折扣。

  所以当你在做一个决定的时候,一定是要发自本心,而非源于社会期待,不然就会不断的制造问题,在你前进的道路上放置一块块拦路石最终导致计划失败。

  在第二章中,提到关于礼物的幻觉陷阱也是很值得了解的。书中直接的指出,通常我们在赠予对方礼物的时候,失望大于希望更多的原因是因为赠予方更多的为了满足自我的情感需求,而并非真正的站在对方的情感需求上考虑。因此受礼者没有给到对方期待中的回馈,此举极有可能激怒送礼者,引发更多的冲突。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双方才会拥有送礼和收礼的快乐?

  身为送礼者在挑选礼物的时候不妨扪心自问,这的确是会放对方高兴的礼物吗?还是想借此满足自己?因此送对方礼物,不必给彼此施加压力,比起礼物更重要的是传达一个信息:我想到了你,我并没有忘记你。如果万一没有找到适合的礼物,也千万别敷衍了事,不如实话实说,问对方心意。

  身为受礼者,也不要太过于期待,不让给对方一个机会,让对方保持轻松送礼的心情,也许你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摆脱这些压力,让礼物成为真诚,无需期待回馈的自愿性心意。

  书中还提到很多我们在生活中的各种高敏感、低自尊的心理问题,都很值得一看,比如:“自命清高效应”——我们的道德优越感从何而来?“我比你想象中更了解你”的错觉——我们常常高估他人的认识;“理想化陷阱”——为什么我们总是习惯美化陌生人或事物;

  如果你也缺乏行动力、焦虑、犹豫、自责……请打开这本书,它会给你最好的解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