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又又和双双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又又和双双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6-22 09: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又又和双双经典读后感有感

  《又又和双双》是一本由陈小齐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7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又又和双双》读后感(一):爱,心里满了,就从口中溢出来!

  睡前和大宝的对话: 大宝:“妈妈,你爱谁?” 我:“爱程程,爱壮壮。” 大宝:“也爱爸爸,对吗?” 我:“对,妈妈也爱爸爸。” 然后突然大宝亲了我一下,说:“也爱你自己,爱我们家里所有人,妈妈也要爱自己!” 我一下子觉得心里暖暖的! 有了孩子后,我得到更多的是惊喜和爱,两个儿子完美复制了爸爸的温柔,在陪伴他们俩长大的过程中,我仿佛重新过了一遍童年,把我自己童年缺失的童真和直率都找回来了。 爱,心中满了,从口中溢出来。我看到陈小齐的新书《又又和双双》扉页上这句话时,觉得这就是我婚后有了孩子后的状态。 一家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都是爱,我也经常用文字去记录孩子的日常,那些稚嫩的语言,那些幼稚的行为,都是“可爱”一词的具象化。

  我特别佩服陈小齐能够一直坚持记录两个孩子的日常生活,这本《又又和双双》里面的童言童语读起来总是让我不禁嘴角上扬! 一定是特殊的缘分让我读到这本书,我俩儿子相差20个月,和陈小齐俩儿子年龄差相同,我们也喜欢讲青蛙弗洛格的故事,在弟弟没出生的时候,大宝也经常和我们一起盼望着“妹妹”的到来。 这本书不是育儿书籍,也没有任何写作技巧的体现,但是朴素实录的童言童语却最能走进读者的心里,特别是已经为人父母的读者。 又又遇到一个小朋友,说“他很大,妈妈都抱不动他。”又又其实是想说“胖”,但是他不知道“胖”这个字,只觉得视觉上这个小朋友很大。 小孩子的发展过程真的超级神奇,我大学专业是应用心理学,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时候,我就在想以后我有了孩子一定要按照发展顺序好好培养。但是当大宝出生后,我发现所有的理论都比不过一个字——爱!无需刻意地照搬课本知识,孩子与父母双向奔赴的爱就是最好的养育! 这本《又又和双双》巴掌大的书,就像小孩子一样可以捧在手心里品读,我读到一些又又的“妙语”会情不自禁地念出声来,这些童言童语真的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有些无理取闹的感觉,又有些傻里傻气,更多的是那颗童心后面的爱,又又是个小暖男,双双也是个小可爱。 当妈后,生活不只有鸡飞狗跳,还有那些和孩子一起欢笑“犯傻”的日子,作者陈小齐也许不是育儿专家,但是她用爱写就了这本书,字里行间都是温情,读着那一句句童言童语,心都化了,非常适合放在床头上,每晚睡前和孩子一起读,读读笑笑,一起进入甜美的梦乡。

  《又又和双双》读后感(二):我是爸爸

  当陈小齐问我,她记录我们两个孩子成长的文字能不能出版时,我犹豫了许久,最终也没回答。

  当陈小齐告诉我,她记录我们两个孩子成长的文字就要出版了,我忐忑了许久,最终也没发表任何意见。

  当陈小齐说,编辑希望我从爸爸的角度写一篇前言,我拖延了许久,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直到陈小齐说:“ 你要是不想写, 我就跟编辑说算了。”我才突然意识到,我是多么想写这篇前言。如果有一本书摆在我的面前,书名里有又又和双双,作者是陈小齐,却没有我什么事,我会产生被遗弃的恐慌——因为,我是爸爸!

  我也是个编辑,常常要为自己做的书写一些文字。那是工作,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一本书,所以很明确自己要写些什么。这本书是小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随手记下的生活点滴与感触,大多是在事情发生的当下就发在朋友圈,几乎每一条我都会在第一时间读到。那时的我,“身在此山中”,生活在每一条记录的具体情境中,所有的阅读都可以“会心一笑”。如今,这些记录汇集在一起,要刊印成书,我却有一点担心,对于脱离了具体情境和时间的读者来说,“旧闻新编”有什么意思呢?每念及此,我就更加无法下笔。

  但是,不管这些了。如果《又又和双双》是一幅家庭拼图,作为爸爸,我的这几块也必须拼上。

  每次有人问起,我和小齐是如何相识的,我就会说:“我们是大学同学,同桌。”“你们上大学还有同桌?”通常这是下一个问题。有的,只要我想有,只要我始终坐在她的旁边,那不就是同桌嘛。从“同桌的你”到“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小齐一直在强调:“我怕疼,我绝对不要生小孩。”她自己就是个小孩。所以,“当爸爸”这件事,几乎从恋爱的一开始,我就没考虑过,嗯……也不是完全没有考虑过。我们陆续养了两只鸭子和两只猫,在小齐口中,我就是那两只鸭子和两只猫的爸爸。我不喜欢给它们当爸爸,可是小齐却因此滋生了母爱,当妈妈当上了瘾。没有来自父母的催逼,也没有来自社会的压力,生个小孩竟然就成了她自然而然的想法。那个娇滴滴的陈小齐,生了一个甚至还不够,又生了一个。我完全不记得,我们是否认真讨论过为什么要生孩子。

  有了双双以后,不少人好奇“又又”和“双双”这两个名字的来历,也常常搞不清谁是老大谁是老二。大部分家长对待给孩子取名这事都是特别慎重的,我们却有点随意。又又本来应该叫“双双”,因为又又的星座是双子,而且在孕期我们天天念叨“双胞胎”(尽管明知不是)。之所以最终把“双”字拆开,完全是为了他将来写名字可以少写两划,省点劲儿,考试的时候节省点时间。我们非常期待第二个孩子是女儿,生出来发现又是个“又又”,于是“又”上加“又”,就成了“双”。可以想见,又双叒叕……如果有“三孩”“四孩”,“三孩”“四孩”的名字也已取好。又又和双双出生时,我们住在一个叫“叠翠苑”的地方。搬离那里后,某天我回到故地,盯着墙上的楼宇标牌,每个字看起来都有些陌生。突然,我发现“叠”字拆开竟然是“宜又双”!

  已经当了十年爸爸,我依然不能确定“当爸爸”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一次,我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总有一种错觉,别的小朋友的爸爸才是大人。”孩子让我们成为父母,却并不影响我们继续做小孩。我们可以一起做小孩。当爸爸似乎就是重新过一遍童年。只不过,这一次,我们可以一边做小孩,一边记录下来。

  某个冬天的早晨,三岁的又又在出门去幼儿园时不太配合,爸爸有点不高兴。路上,又又指着一棵树,昂着头对沉默不语的爸爸说:“等到春天了,我就爬到树上,摘一朵花,给你闻一闻。就爬这棵树,因为这棵树很矮。”爸爸看着这个眼神中充满期待的小男孩,所有的不高兴都在瞬间化为诗意的存在。

  四岁的又又在玩游戏,切了一盘玩具水果,端到我面前让我吃。我假装啊呜啊呜地吃,他看着特别开心。我突然把一片玩具水果塞到嘴巴里,作势真的要咬,又又大惊失色,急忙阻止我:“这是假的!不能吃!”这件事对我触动非常大,也提醒我:我们可能经常误解孩子的世界。在此之前,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会把游戏当真。事实并非如此,孩子往往把游戏和现实分得很清。

  这两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都发生在又又身上。写到这里,我停下来想,发生在双双身上令我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呢?孩子们有很多共性,但是相似的事情大概只在第一次发生时才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又又身上发生过的事情,在双双身上再次发生时,我不再惊讶。这似乎就是对前面那个疑问—“当爸爸”到底意味着什么—的解释:爸爸成长了,以前的那个假小孩长成了真小孩。

  有一次,电视里的主持人在慷慨激昂地背台词:“每一个人都有做英雄的梦想!”又又听了,感动得泪光闪闪,旁边的双双却淡然地自言自语:“我没有。”在陪伴两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这种不一样是天生的。即使有着同样的爸爸妈妈,同样的性别,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又又和双双都是独立的存在,拥有各自不同的世界和人生。

  又又上幼儿园的最后一天,在路上被蜜蜂蜇了,回到家,看见报纸,对我说:“要是我上报纸了怎么办呢?”四年后的今天,我跟他提起这件事,他依然记得很清楚,还解释说:“我小时候不知道,上报纸是要有记者来采访的。”我又问:“妈妈要把‘又又语录’出版成书了,你有什么意见吗?”又又露出很无奈的表情:“原来妈妈就是记者呀!我不同意也没用啊,那是妈妈写的,著作权是她的,她说了算。”

  好吧,她说了算。

  我是爸爸。

  《又又和双双》读后感(三):人世间有那么多“擅长”教育的人,为何我偏偏最爱陈小齐?

  今天这个“擅长”教育的人会讲:父母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吃三种苦:生活之苦、学习之苦、教养之苦;明天又有那个“擅长”教育的人的讲:教育孩子要拿出三面魔镜,放大镜、缩小镜、望远镜......一套又一套的理论让我眼花缭乱,无从下手,只好弃之一边,不予理会。

  但是偶然间遇到陈小齐的这本《又又和双双》,在漫不经心的翻阅中,却越来越爱不释手,最终让自己热泪盈眶,天哪,这正是自己在茫茫书海中,想要找的一本书。

  我们不需要天天给孩子讲大道理,在爱来爱去、胡说八道、调皮捣蛋、细水长流的日子中,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孩子,看到生命的变化和成长。

  一个8岁孩子曾经深情告白妈妈: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看见你了/觉得你特别好/想做你的孩子/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陈小齐觉得两个孩子就是站在一个轨道上挑妈妈,他们都选择了自己当妈妈,不仅仅是孩子有那个运气,妈妈同样也有那个运气。

  是有多么大的运气,才能在这辈子相遇,成为母子或母女,没有人天生就会当父母,都是一边手忙脚乱,一边跌跌撞撞,和孩子一起成长。

  妈妈在还没有成为妈妈之前,也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女孩。

  怕生产与哺乳的疼痛,怕长夜漫漫的困乏,怕自我价值的流失等等,但是在孩子选择当自己妈妈之后,真的长成了妈妈。

  在孩子的眼中,妈妈就是超人,无所不能,为了孩子会大包小包地往家扛,生怕自家孩子营养不良;为了孩子放弃更多的休闲时光,耐心细致地去为孩子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份担子会随着孩子越长越大,反而越来越重。

  孩子眼中的妈妈变得越来越有爱,而孩子也会学着妈妈变得越来越独立,他们的日常虽然离不开鸡飞狗跳,鸡零狗碎。

  但是在日子的流淌中,妈妈能够教会孩子生活,孩子又能让妈妈保持童真,是孩子在天上选的妈妈,又是孩子成就了妈妈。

  这是一场缘分与运气的交融,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他们曾经趴着云朵上面,认认真真地挑选妈妈。

  孩子既然选择了我们做父母,就好好爱眼前的小孩,还有我们内心的那个小孩。

  陈小齐的两个孩子又又和双双又开始打闹了,双宝看见妈妈进门,哭得是震天价响:“哥哥使劲打我了”!陈小齐问双宝,哥哥为啥要打你?双宝答:“因为我使劲打他了”!

  陈小齐哭笑不得地对俩宝说,双双不可以打哥哥,哥哥可以批评弟弟,但是哥哥不能打弟弟。

  双宝毫不愿吃亏的要求,哥哥做错了,我也批评哥哥!

  陈小齐摇摇头讲:“不对,弟弟不能批评哥哥,哥哥要是做错了,爸爸妈妈会批评哥哥”。

  又又就是一个淘气的孩子,还老是被弟弟打得大叫,而陈小齐从来也不心急,她相信凡是自然生长的生命,都是慢慢变化的,花一朵朵开放,小孩也是一点点成长,都慢得很,不用急。

  我也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的两个宝儿,大宝和二宝也总是打打闹闹,为了一个玩具,抢来抢去,闹来闹去,不是二宝哭,就是大宝闹,那有何妨呢?

  和风细雨地给他们俩讲道理,不偏不向,家就是个温暖的港湾,让孩子都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父母深深地爱意,足以!

  陈小齐说:“我自己就是一个笨拙的、潦草的、不太有经验的妈妈,并且理直气壮地去当那个笨拙的、马虎潦草的、不太有经验的妈妈。”

  她认为自家的孩子并不需要‘完美妈妈’,白送都不要,妈妈一旦完美了,他俩会吓得想逃走。

  毕淑敏也说过,儿童时期的完美主义倾向将给一个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做一个不完美的孩子需要勇气,一个不完美的孩子比完美的孩子更勇敢。

  孩子也不需要完美,当孩子一天天长大,会感受到自己曾经小时候的样子,是那么真实、可笑、有趣。

  不完美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模样,不完美会带给我们无限的自由,是人类最真实的状态,让我们更轻松、更自由地享受生活的美好。

  早教、辅导班、分数等社会焦虑现象,都和陈小齐的家庭无关,他们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身上就有着对生活本身无限的热爱。

  陈小齐家的孩子可以理直气壮地当着孩子,高兴就是高兴,生气就是生气,捣蛋就是捣蛋,喜欢看车子就呆在马路边,过瘾地看一辆又一辆的车子,俩孩子不害怕父母嘲笑与批评,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和父母平起平坐,甚至被爸爸惹怒后,可以把爸爸赶出家门......

  家里的妈妈不需要掩藏真实的自己,去给孩子做榜样,陈小齐可以贴着各种颜色的面膜吓唬孩子,可以不给孩子说自己真实的年龄,她永远十八.....

  .陈小齐并不因为自己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就会委屈自己,牺牲自己,她看书、写书、臭美、做饭、做运动样样没有落下。

  家里的爸爸永远在场,没有因为工作忙,就缺席孩子的成长,他和孩子共同分担家务,共同宠爱妈妈,共同玩耍,在孩子的各种冲突中保持公正......

  陈小齐说,他俩只自顾自地长,像苹果一样长,像青瓜一样长,该怎么长就怎么长,爱怎么长就怎么长。成长自有内在节奏和内在逻辑,从不用来讨好和感动。

  陈小齐家的两个孩子从小就没有被父母算计过,谋划过,不管是分数,还是智商,都是让孩子随其自然地成长,自己去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

  自顾自生长着的孩子,有着小动物般的力量,他们带给家庭许许多多的混乱与麻烦,还有惊喜与感动。

  父母之爱,各有各的爱法,社会上不缺那么多“擅长”教育的人,但和陈小齐一样,缺乏智慧、无计可施、顺其自然的爱法,世上还是不多。

  正因为这份天然,才显得珍贵,让孩子在快乐中一路享受生活的烦恼与欢乐,这是多么难得的成长,童年如此多彩,岂有不爱的道理。

  多彩的童年,留存着我们一辈子灿烂的记忆,成年后会释放无限的空间,在这个残酷的世界,温暖着我们每一天的期待与满足。

  —en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