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瘟疫与发展的悖论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瘟疫与发展的悖论读后感摘抄

2022-07-03 09:0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瘟疫与发展的悖论读后感摘抄

  《瘟疫发展悖论》是一本由[美] 托马斯·J.博伊基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瘟疫与发展的悖论》读后感(一):瘟疫消散之后我们如何发展?

  自从瘟疫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发展都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受到不少影响。既然全球大流行病如此恐怖,我们又如何从源头做出改变呢?瘟疫与发展之间到底又存在怎样的悖论?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计划主任托马斯·J.博伊基在《瘟疫与发展的悖论》中揭开这些谜题的答案。

  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人类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传染病的袭击,当然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消灭了天花,远离了疟疾、霍乱,因疫苗的诞生与使用,传染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也大幅下降,全球的健康状况有了很好的改善和提升。只是这一切创举并没有给低收入国家带来个人财富 、医疗、政府响应和就业机会方面带来相应改善,所带来的结果却是适龄劳动人口的急剧膨胀,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发展,整个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这也就直接导致有些地区的牧民不得不面对迁徙问题,人口的流动性增强,无形之中增加了全球大流行和传染病的风险。

  近些年来,埃博拉病毒、寨卡病毒、新冠病毒疫情也让我们意识到了传染病全球大流行的风险一直都在。如果抗击传染病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下一次传染病的全球大流行,这当然不是我们期待的结果。

  托马斯·博伊基在《瘟疫与发展的悖论》中,从殖民战争、人口、城市与移民四个方面解释了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同时他也提出的一个严肃的问题,这也正是人类在抗击传染病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世界正在变得更好,但方式令人担忧。

  那么,瘟疫消散之后我们如何发展?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托马斯·博伊基在本书最后一章提到了这句话,“是时候给传染病画上句话了。传染病在美国的土地上已经消亡殆尽。”相传这是威廉·斯图特尔在1968年会议上的讲话,但作者查阅相关资料去,并没有找到这句的出处,这也并非斯图尔特所说。

  斯图尔特所说的话,是这样的:“传染病领域依然高悬着警示牌……当我们接近新的使命时……我们不会也绝不能忽视开展传染病防控项目的传统职责。”他指出人类要对传染病的威胁保持警惕,曾经如此,现在仍然如此。

  《瘟疫与发展的悖论》中提到,在面对抗击传染病终的进步悖论时,发展中国家应该从这以下三个领域投入资源。其一,出台正确的激励措施,以便建设可持续的城市基础设施;其二,良好教育的前提下,城市、医疗体系和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具有追求和传播新思想的知识和沟通技能;其三,具有强大的初级医疗体系是控制许多疾病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这可以及时发现新疫情。

  威廉·H·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中也曾这样写道:“传染病不仅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还将和人类长期共存下去。自古以来,它都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参数和决定因素,未来也必将如此。”

  因此,未来我们还将会面临一次次瘟疫的出现,但人类曾经一次又一次战胜传染病,未来也是,只不过想要突破瘟疫与发展的悖论问题,就应该更好的合理的利用资源。

  《瘟疫与发展的悖论》读后感(二):刀尖上的舞蹈

  新冠疫情快三年了,世界的发展到底如何了呢?

  每日新闻那不断增加的数字,信息轰炸般的传播,大家都知道了传统工业一片凄风苦雨,连带其他产业也无法硬气,尤其数以亿计的人要面临痛苦和过早死亡的威胁,对世界政治经济安全的影响是无法评估的;在传统经济停滞的同时,因疫情而饱受刺激的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投资却在暴涨,相关科技进步又为世界健康领域构建了更好的未来。

  这就是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哈姆林提醒我们要警惕的“关于疫情好处的谬论”。这样的增长是发展还是投机、内耗,它的代价是贫富差距更大还是缓解了发展中国家的阿尔萨斯陷阱,儿童与老人的死亡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人类的追求,但已是疫情期间全球不争的事实。人类与传染病之间的斗争取得的发展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就是本书力求厘清的悖论。

  传染病对世界上重要事件进程的影响远远不止于传说中的那些精彩故事。从南非开始,到深陷马尔萨斯陷阱恐惧的伊朗、孟加拉等低收入国家,再到欧美等富裕国家现在面临的疫情,作者博伊基引用了许多可视化图表数据,从历史、科学、技术、医学、公共卫生和政治学等不同角度描述了不同国家针对不同疾病采取的策略措施、具体办法和深远影响,也讨论并肯定了近几十年来国际社会对传染病的防治取得的成绩和合作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儿童疾病和传统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最后在为“美国医生”威廉.斯图尔特的名言证伪中,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框架,驳斥了关于瘟疫好处的谬论。

  作者博伊基这个新颖而巧妙的论点,总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想起《寄生兽》中的广川市长最后的演讲:“这次可以说是你们的胜利吧!在“杀戮”这方面,地球上最厉害的就是人类。但是,你们现在手上拿着的道具应该用在别的更重要的目的上!也就是应该用在维护生物界的平衡上!你们本来的工作是“疏苗”。 再过一段时间,所有的人类应该都会察觉,人类的数量必须减少……再过一段时间,你们就会发现“随便抛弃垃圾罪”比“杀人罪”更严重。然后再过一段时间,你们就会发觉我们存在的重要,甚至开始保护。你们应该好好珍惜自己的天敌!而且,这个天敌才能好好维持这个美丽的大自然金字塔!比人类做的更好!然后恢复平衡! ……地球上的某个人突然想到……必须保护生物的未来。 哼,难怪我那么讨厌人类,既然最后会突然改变态度,那么一开始就不应该装饰!环境保护还有动物保护,都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定下来的标准!为什么你们不承认呢!既然是万物之长的灵长类,就应该考虑生物全体的繁荣,而不只是只有人类一种生物啊!人类大言不惭的说是为了正义!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 跟寄生在人类身体,担任保障生物全体平衡角色的我们比较起来,人类才是腐蚀地球的寄生虫! 不!是寄生兽!”(虽然字数较多,但是不舍得删减,毕竟这是《寄生兽》的精华,尤其是声优那令人震撼的演绎加成。)

  本书以点带面,对人类卫生健康的历史做了很好的回顾,详细介绍了历史上人类对传染病的反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人间惨剧。但它不是宣扬瘟疫的复兴,而是介绍瘟疫的衰落史。作者对近百年来人类与传染病的战斗给与了充分肯定,我们确实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虽然是偏重介绍历史的书,但是看得出来作者还是着眼未来的,对人类的发展充满自信,对已经发生的瘟疫并没有大书特书,而是主要讲述人类在其中的作用,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以后应对更加强力的瘟疫传播在思想上和政策层面做好准备。限于各个国家国情与实力不同,面对瘟疫所能采取的对策不能统一,作者尽量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用大部分篇幅探讨了在较贫穷国家传染病迅速下降的情况,并将其与富裕国家减轻的过程进行了对比,得出了一些贫穷国家所能使用的有效工具和合作方法,以求使其政府和人民能够在疫情来临时多些选择。不必悲观也不容乐观,如博伊基开篇所说,“希望本书能达到威廉.麦克尼尔的经典著作《瘟疫与人》所获得的成就——激发读者以不同视角审视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而后有所作为。”

  作者在标题里明示:“世界正以令人担忧的方式变得更健康”。微生物从没消失,只是蛰伏在远离人类的自然中,美国每年平均仍有10人会死于鼠疫。大自然的所有生物都有延续的本能,不管传染病对人类影响的利弊如何,人类世界仍然要发展下去。不疯魔,不成活,人躺平了能活得舒服点,世界躺平了是发展不下去的,就得折腾。人类世界的发展选择了刀尖舞蹈、坟头蹦迪这样一条危险的道路,不是它有自虐倾向,而是人类面对大自然做出的正常选择,我们只是正在发现它的发展规律。

  《瘟疫与发展的悖论》读后感(三):瘟疫引发的悖论与我们今天面对的危机

  面对传染病的风险,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无法长久独善其身,若执意于此(事不关己)则会带来巨大的代价。——《瘟疫与发展的悖论》看着书封的提问——如何从源头防范下一次全球大流行病——就想直接回答:如果人类依旧自以为是、甩锅为乐、利用他人的信任、蔑视医学……那这个问题永远只是问题。

  但还是要强调,上述的气话,不代表托马斯·J.博伊基的《瘟疫与发展的悖论》的观点。贾雷德·戴蒙德在其著名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也曾提过病菌的传播。他用了“蝴蝶效应”来形容病菌传播造成的影响。比如某个人在公共场合无意中呼出一口带有病菌的气,那些病菌可能黏附于其他人的衣物上,然后灾难就开始了……

  托马斯也在《瘟疫与发展的悖论》论述疾病与食物、战争的关系,所以,阅读《瘟疫与发展的悖论》这本书,搭配着《枪炮、病菌与钢铁》一起看,会更过瘾。

  不过,托马斯试图对话的是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并称他的《瘟疫与发展的悖论》是《瘟疫与人》的延续,因此,阅读任务又多了一本。

  围绕着传染病这个主要被讨论的对象,托马斯从殖民战争、儿童、城市与移民四个方面来论述疾病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了这层关系,才能理解病毒尤其是流行病在全球扮演的角色——它到底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还是在不断毁灭人类。

  举出以下的言论或许容易引起恐慌。但事实却是,我们必须以客观冷静的态度承认:“传染病不仅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还将和人类长期共存下去。”这是威廉在《瘟疫与人》中说过的话。人类有史以来,传染病就已出现过不少种类,鼠疫、霍乱、天花、麻疹等等,有一些传染病已被人类打败,但大部分仍需人类继续努力,找到根治与消灭病毒的办法。

  这本书主要论证三个观点:

  由此也是托马斯通过这本书,试图解释流行病带来的悖论——疾病促使人类在追求健康道路上不断前进,但被健康改变的世界同时存在令人担忧与充满机遇两种形态。以此延伸,发展所带来的结果,利或弊,都取决于人类的行动。

  传染病在减少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也在世界各个极为贫穷地区中显著减少。当然,新的传染病也时有发生。传染病在各地传播源于某些恶意性的人为携带与散播,比如日军在华的细菌战。在没有战争的环境,人类面对传染病时,应该与政府合作,相互配合,即使跨越国境,也应合作应对病毒。只是,一旦需要合作,不管是人与人之间,还是社区与社区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都会随着合作对象体量之大而变得越来越复杂。

  托马斯在书中只是简单地把世界各国分为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防治传染病的效率因此有高低之分。高收入国家一般通过治理体系、城建系统和经济基础设施等手段来对传染病进行防治,低收入国家则主要以消除传染病无接触史者来解决这个问题。但长久的数据表明,高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在防治传染病方面,均有其收效与局限。

  大城市不一定意味着繁荣和良好治理,尤其大城市的“前身”是低收入国家迅速扩张的城市。

  就业问题、环境与气候问题、贸易隔阂、敌视移民等等问题,持续在传染病隐身的各国家社会里发酵,为传染病再次出现肆虐人类提供了“支持”。传染病促使人类社会提升医疗水平,高水平医疗条件使传染病越来越少,以至于人类开始忽视传染病的再次现身,于是相应的投资、研发逐步减少,当传染病再次来到人类面前,人类竟然无法迅速作出应对。而前面罗列的种种问题,又为人类提出解决方案时增加难度。

  斯图尔特曾因为自己说了一句“美国已经战胜传染病”而遭人诟病至今。但是托马斯指出,斯图尔特其实没有说过这句话。相反,斯图尔特要表达的态度,是传染病远不会被消灭,而“我们不会也决不能忽视开展传染病防控项目的传统职责”。

  我们应该坚信,人类社会向好发展,未来亦如此。但在这过程中,各种病毒依然会出现、再现甚至变种。以今天新冠疫情为例,即使我们战胜了它,未来,人类社会也会面对其他的传染病毒。这方面的医疗,不能因为哪一天我们消灭了新冠病毒就停止对传染病的研究与防治瘟疫引发的悖论与我们今天面对的危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