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缺乏人文教育,人就会变成行尸走肉
孔子云:“君子不器。”在北京大学的一场演讲中,有学生问我这句话的意思。我解释说,“这是说假如我们仅仅懂得专业的技术是成不了君子的。有专业技术不能判断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菜刀是“器”,可以用来切菜,临时情况下也可以当柴刀去砍柴,极其偏激的情况下还能砍人。菜刀不会自己选择,不能判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专业教育是教会人如何做,人文教育能分辨做什么。
当年东西德分裂的时候,在两者之间铸就柏林墙。一名年轻人试图从东德爬墙翻到西德去,被驻守在柏林墙上的士兵射杀。东西德统一后,军事法庭因为这件事情对士兵发起审判。士兵辩解说:“我是一名军人,履行职责是我的天职。”最终,法庭仍旧判定士兵有罪,因为他确实要履行天职,但是他有把枪口抬高1厘米的权利。
基础教育太应试,大学教育与岗前培训雷同
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曾说:“如果哈佛培养的学生只掌握知识和技术,那就是我们的失败。”我很认同这个观点。
如今,不少人呼吁大学教育应该结合市场和应用来设计人才培养规划,这是很悲哀的,会导致大学教育变得功利、浮躁。
有企业家曾跟我说:现在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差,灯管都不会拆,难道我们的大学教育不应该改改吗?
对此,我的回答是:拆灯管可以去找农民工来完成,一个大学生不会拆灯管,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今天不会,明天就会了。上午不会,也许下午教他一下,他就会拆了。
在我曾经带教过的一个大学毕业班,有个学生这样问我:“老师,学校为什么不开办计算机打字培训班?”
ldquo;类似的技能到社会上的技能培训机构就能学会,而大学教育不是岗前培训。”我这样回答。
现在,我们的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基础教育太应试,大学教育与岗前培训雷同。
有人问我,一个大学教师为何来讲中学教育?我想我是有底气的,我曾经专门参与高考的辅导,一年内教了6本中学语文教材,还开设了“浦江学堂”。
我发现,我们在学习西方教育体系的时候,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西方教育是“两条腿走路”,即学堂教育和教堂教育相辅相成的“两堂”教育。而我国国民教育只有学校教育这一个体系,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我们借鉴西方教育体系引入了科学知识,取代了以往私塾的读经教育。当然,这有非常大的好处,极大程度地促进的国家的发展,但是忽略了不少人文的东西。
在美国,中小学重视学生阅读,小学生每年需要阅读几十万字的文章,中学生每年阅读上百万字。对比来看,国内的中小学生每年面对的是那么薄薄几本语文教材,少得可怜。
有的家长和老师甚至反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因为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刷题。
我的孩子在初中时期,他的同桌成绩非常好,一直是班级第一名。我问儿子:“你可以去请教一下同桌平日里都看些什么书呀。”
ldquo;她平时不看书。”
ldquo;不看书怎么每次都考第一名。”
ldquo;就是因为她不看书才有更多时间专注在课本上,才能考第一名。”
儿子的话令我震惊。不过,随着年级的不断提升,这个同学的成绩就逐渐落下了。
人文教育,就是让人有良知
前段时间浙江温岭一所幼儿园教师,用胶带把孩子的嘴封起来,还逼迫两个孩子亲嘴,她将这些照片传到了网上,引起哗然。不少网友批评责骂该幼儿园园长:招聘的时候难道不考察教师的人品吗?
招聘的时候,园长能做到的,顶多是考察老师的专业性,但无法考察良知。
这位教师的问题,是她的学校培养她时出现了问题。“教养”是由人文教育规定的,就算是规章制度也无法完全覆盖。
我曾经遇到一个大学老师,说其在教礼仪课:如何接电话、吃饭主次秩序怎么做。
我问:各地风俗习惯不同,要如何教?其实也很简单,就要抓住其本质:“悲己尊人”。
我的孩子初中毕业的时候,我让他把四年语文教材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课文,古文除外,全部列出来。结果他写得出的现代文几乎没有,仅仅有几篇鲁迅的作品。因为只有经典才能被长存,其余寡淡没有文化的文章无法积淀下来。
我在太原考察时,看到一篇“西瓜大、芝麻小”的文章,差点没把我气死,难道这些简单的道理孩子不知道吗?
其实,《论语》共有20则,第一章只有590余字,小学生每天背诵半个小时,一周之内可以背诵全部章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的《论语》可以用于今后写作,还能知道古代人有姓、名、字、号、谥等,其中还蕴含了二三十个成语。
我的父亲读过3年私塾,背诵过《论语》。晚年时,他用毛笔在自己的拐杖上写下一句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也就是成语所说的“用行舍藏”或“用舍行藏”,它最为精炼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这不非常精确巧妙地表达了父亲和拐杖之间的关系吗?
不少人见过我的父亲都说,你的父亲是“绅士”,一定是非常有文化的人。我说,其实,他不过是一个老农民,但读书改变了他的气质,够用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