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最希望你孩子拥有的三样东西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你最希望你孩子拥有的三样东西

2019-01-05 18:57:47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最希望你孩子拥有的三样东西

  读钱志龙先生的《中西教育的异路与同归》,开场有个回答问题页面——你最希望孩子拥有的三样东西规则就是不要想太久,也不要太贪心,用直觉记下三个你最诚实中肯愿望。于是,我在书页上写了第一点:健康!写完又觉着少了点什么,又在后面加了个括号,填了三个字“身心灵”。第二点写了:好的人生伴侣。第三点写了:好的事业优雅生活。写完以后,我对照着思考发现对待子女未来,我们都很贪心。首先,健康是第一位的,这是每位父母的第一选择,最起码是表象的第一反应,至于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是不是会无意识的把健康置于其他的之后,那是后话。但是,健康有身体的、心理的、灵魂的,于是又贪多了,想写全。其次,因为是女孩子,所以相信“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找个好的人生伴侣是对孩子的第二期望事实上,如何界定这个“好的”,标准就多了去了,这与每个人价值认同有关。其三想要孩子有个好的事业,写上这几个字的同时,心里立马就衍生出来,只有好的事业也不行,还要有优雅的生活,能找到好事业和优雅生活的契合点。父母,对待子女的这个问题上,恐怕是远远不是三个“空”就能填满的。

  写完以后,我又顺手写道:怎样获得呢?学业努力机缘!机缘来自于“运”,“运”来自于人品、来自于性格、来自于反思智慧。这些东西,仅仅依靠苦学是不能达成的。其实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以前做培训时问过我们的老师,老师没有一个人把“读一所好大学”列进前三的,事实是包括我们的老师,在要求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往往是把“大学”排在了第一位。何况其他的家长、或者说我们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了。

  反思我们对学生的要求,要是也写三条的话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听话,不惹事(有木有?同志们);第二、好成绩,高分数(有木有?有木有啊?);第三、最好有点特长关键的时候能为我顶上去。遗憾的是,很多的学校、老师把第三条渐渐地弱化了、窄化了。

  想起了以前给老师做培训讲的一个小故事,对学生的期望应该是一种“选女婿、选儿媳”的标准,而不是培养“禄蠹”或者“书虫”。我们挑选女婿或者儿媳的标准,首先不是个“病秧子”吧?以前旧习,媒婆提亲以后,首先要打听这孩子有没有残疾、有没有病啊。其次,我们希望所选的女婿、儿媳应该不是“无良少年”吧?最起码是一个孝顺善良正直的人,或者在降低一下标准“脑子灵活”的人。那么,现实是我们为什么不增加体育活动养成好的锻炼习惯,而任由他们的头越来越低、眼镜越来越厚?我们取消了那么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不给他们成长品质时空

  这就是一种不协调,一种“唯己标准”。对于父母来说,静下心来的时候,就会想到孩子的健康第一、快乐第一,但是一旦进入了某种氛围,就成了“分数第一”了。有一种孩子,叫做“别人的孩子”,于是中国式家长普遍的是一种焦虑、一种浮躁状态。比如前些天董卿的教育案例,最美好年华爸爸不让董卿照镜子。有人把这个归结与新的励志大片”,这不符合儿童天性、不符合教育的“道”!

  钱志龙博士在书中,写了这么一个案例: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在学校很不开心的等着上课,问她为什么不开心,孩子说“上学辛苦”,博士问“除了辛苦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啊”,孩子说“除了辛苦还是辛苦”,博士又问“那你为什么还来”,孩子说“为了让妈妈开心”。曾经在泰安东方贝贝幼儿园听到过一个真实故事妇女节分头录制母子录像节目结果发现,妈妈爱的是“听话的、乖的”宝宝,而孩子爱的则是“全部的妈妈,甚至是生气的、责骂的妈妈”。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是什么让我们把孩子无条件的爱,变成了最后有条件、甚至不孝呢?这应该是我们全社会来思考的教育问题!

  钱志龙博士说,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寻找到只属于他自己的梦想,并放飞它,而不是去完成满足父母既成的或未成的期待。“我给了你生命,所以你就应该好好过想要的生活”——这才是父母的大爱!

  我们中国式教育、中国式父母,在现实中总是盯着孩子的短板不放,而是不会去“扬长”,善于用自己孩子的“短板”去比“别人家的孩子”的“长板”,越比越不快乐、越比约不幸福、越比越郁闷。让长板更长,应该是未来社会个性化教育发展趋势,现实是我们的教育总是太过于追求整齐划一”,有“个性”出头,马上有辛勤的父母或者辛勤的老师,拿着修剪用的剪刀,把出头的剪掉。前段时间读《让天赋自由》、《发现我的天才》,真的感觉到承认天赋、承认差异、发现天赋、发扬天赋、成全天赋,这才是教育最应该做的事情

  今天我们学校开“校本课程主题课程”开课礼,二千名师生,在操场上,尽情的绽放“飞跃轮滑”、“舞动篮球”、“啦啦操”,看着孩子们健康、快乐的展示幸福微笑,有时候就想,这些有了,“分数”能差吗?

  说到底,我们是最缺乏浪漫的一个民族!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已经从骨子里给我们打上了“功利或者说精致利己主义”的烙印,并且很难革除。缺少梦想和激情,活的很现实,就连梦想也是,比如南柯、比如黄粱。我们的孩子,所有的梦想只不过是“考大学”,大学以后呢?就是在最美的华年,拼命的“浪费青春。钱志龙博士说,那不叫梦想,只不过是通往梦想的途径,甚至不一定是适合的途径。但我们所有的家长、老师、孩子,都把这个当做了“目标”、当做了“梦想”、当做了“通往幸福的跳板”,所以全社会都很痛苦

  我们很大程度上是在做这样的一件事情:把注定成为一名顶尖大厨的孩子,变成一位刚刚及格的律师,仅此而已!

  让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安静而快乐的享受他应该享受的成长课程、成长快乐,这是一种对未来负责的教育——叫“大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