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地》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大地》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1-01 21:5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地》读后感精选10篇

  《大地》是一本由[美] 赛珍珠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2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地》读后感(一):不囿于心,不忘过往

或者鲁迅对赛珍珠的评价最为中肯吧,“先生要作小说,我极赞成,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做来,才可以见真相,即如布克夫人(赛珍珠),上海曾大欢迎,她亦自谓视中国如祖国,然而看她的作品,毕竟是一位生长中国的美国女教士的立场而已,所以她之称许《寄庐》,也无足怪,因为她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只有我们做起来,方能留下一个真相”,倒不是说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就最为深刻,但是赛珍珠作为一个传教士的家庭,在中国长大,的确,她有她认识中国当时社会的缩影,但是作为一个诺奖级的文章,我觉得这本书还不够深度,她看到了中国当时底层人生活的场景,但是她没有看到造成这一原因的核心,她看到了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对大地的眷恋,却没看到普罗大众为什么对这片土地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但是不得不说,作为一个西方人,赛珍珠确实对中国当时动乱的年代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作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式特点的章回小说,也没有改变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偏见,直到今天,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去改变世界对中国的偏见,王龙三代人依然没有逃离中国土地的靠拢,在组织丰富的今天,我们的辛勤耕耘的地方不在局限于土地,我们年轻人有更广阔的天空,而书中最后王源依然活在自己的世界,活在祖荫之下,这是他们的悲哀,我们今天既要冲破中国传统的束缚,但是也不要忘记中国父辈的优良道德和中国几千年的深厚文化

  《大地》读后感(二):美好的大地

赛珍珠的《大地》是我们老师在上课时无意间提起的,the good earth。美好的大地,没错,在作品的整个系列中大地是始终如一美好的存在。在看完第一部时,小说结尾的略微突兀让我诧异,觉得不该就此停止,结尾没有起到让人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的作用,而像是硬生生被人给截断了,后来看书的前言,才发现《大地》是这个系列第一部。但其实我想讲的,也仅仅止于第一部。
《大地》在那个小说还没有当作是正规文学的年代,我个人觉得它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是在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文学界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中国旧时代的人物风情画”。确实,放到整个大的中国文学界看,赛珍珠的《大地》不一定能摘得文学巅峰的那顶桂冠。可是赛珍珠作为一名美国作家,她却能用与中国本土作家无异的活灵活现的笔触描绘出当时中国社会下贫苦勤劳的农民,并且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察觉得如此细致入微。达到此境界,已属难得可贵。她说,我必须为那些血肉与大地融为一体的人们说些什么,而她做到了。
《大地》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农民会对土地如此执着说白了,整部作品实际上就是一部对于大地母亲和她的子女的赞歌。
从一部小说的基本要素来看,赛珍珠的《大地》表现得最为出彩的是她的明确的主题和精妙的人物刻画。《大地》的总体发展并没有什么出其不意之处,它忠实了那个时代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讲述了一个老实勤勉的农民通过他手中的土地,几经波折,终于发家致富的故事。但其中情节设计的夸张呼应和戏剧化,又给这朴实的内容之中平添了让人欲罢不能魅力。个人认为,《大地》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荒年之前,二是在回乡发家之后,在外流浪讨生活为过渡阶段。故事的主线在第二部分逐层展开,书中的各种人物的性格在这部分得到最为充分地展现,从好吃懒做的叔叔一家到长大性格各异的子女,人物故事的交织和环环相扣,也是这部作品值得称道的一点。
主题的把握和贯穿是这部小说做得最为精到的地方,从最开始王龙娶亲挣钱买地到后来遭遇荒年流落他乡,土地一直是主人公内心最深处的执念。他反复对自己说,只要有了地就不怕,金子银子是别人拿得走的,可这地,谁也拿不走。正是主人公对土地从一而终坚持,才使得荒年过后的家庭得以回到家乡依靠自己的土地,通过辛勤劳作重新振作家业。而在这其中,从最开始看黄家地主的脸色,畏缩地站在堂前等待领过门媳妇到最后买下了黄家的房子和田地;从荒年无奈宰牛到之后买牛种地;从开始过年过节才心疼地喝一口茶水到末尾顿顿喝茶,曾经向往的小茶馆成了不屑之地……这种戏剧化反转和恰到好处的夸张突出了发生在一个农民身上种种巨大的转变,而这些转变的源头恰恰是生他养他的大地母亲。土地就是他的身躯,一个农民唯有与大地相伴,内心才是踏实的。直至死,王龙还是反复叮嘱他的儿子们,绝对不能卖地,土地就是我们的根。有了它,什么苦都能渡过去。
小说第二个让人念念不忘之处便在于人物刻画,其人物的充实饱满精妙地融入到农民生活的嬉笑怒骂之中,时而让人欢欣不已,时而让人唏嘘感叹。主人公王龙的性格发展也根据故事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从最初的一心只要土地到后来另动心思纳妾,主人公的心态也渐渐从一个朴实单纯的农民熏染上了旧时代地主腐朽奢靡的气息,连他的妻子像看一个陌生人般看他,说:“我觉得你看上去就像以前的黄家大少爷。”后期的王龙身上带有十分明显的矛盾特征,对妻子阿兰他背后偷情后来纳妾,感到愧疚却又因为自己拥有这种愧疚而怒火三丈,转而把怒气发泄在阿兰身上。面对丫头梨花的恳求他动了恻隐之心,没有将她交给军阀蹂躏,可暗地里又对她妄起邪念。这种发生在人物身上潜移默化的转变和矛盾冲突,使读者对他们爱恨交加,但同时也无法自拔地沉迷其中。
这本小说中个人认为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便是妻子阿兰。我们通常对旧时代女子所做的评价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两度看阿兰这个女子,我并没有觉得她可悲或可怜,或者更进一步讲,我认为我没有资格去可怜一个堂堂正正靠自己辛勤劳作支撑起整个家庭的女人,尽管诚实地说,她的一生确实遭遇了很多不如意。在我心中,她的精神,可以尊敬,但不能学习。因为在那个年代,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以她的见识境遇,她对社会、她对家庭、她对子女所能做出的最大贡献莫过于此了。
阿兰一出场便给人木讷、呆板的形象,但就是那样一个硬邦邦的人物,却用她独有的智慧和坚忍处处予人惊奇,一步步用她坚实的大脚走进了读者的心中。她作为一个妻子,给予了王龙最有力的支持,如果没有她从地主家拿来的珠宝,王龙一辈子都不可能重振旗鼓回到他热爱的那片土地;她作为一个母亲,为了家庭她放弃了原本就无法存活的幼婴,却拖着病重的身躯坚持看到大儿子成家才痛苦咽气;而作为一个女人,她几乎没有自己的内心诉求,唯一明显表现出渴望的便是那些她拿给王龙的珠宝。她第一次开口,带着无望的痛苦,就给我留下两颗珍珠,我就拿着,我不戴。她低声下气地请求,可就是这仅有的渴求最后还是被王龙讨了去迎合小妾。当王龙迎着阳光对散发出光华的珍珠微笑时,她并不言语,但背对着笑得欢畅的丈夫,大滴大滴的泪珠却从她的眼里掉下来。
这个人物的性格也是从故事的第二个阶段,即王龙发家之后,才真正变得成熟饱满。她的不幸也是随着王龙的改变而随之凸显,从王龙嫌弃她的年老色衰到后来纳妾,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也越发为人所感知。但即使在王龙如此冷落怠慢她的前提下,她还是对她的女儿说,你爹心肠好见不得人哭,你一哭他由着你不让你裹脚,那未来夫家就会像你爹不喜欢阿兰一般不喜欢你了。直到那时王龙才知道这个女人内心的明净透亮,她什么都明白,甚至她也是世界上唯一懂他的人。故事的末尾阿兰病倒,屋里乱成一锅粥时,所有人才意识到没了这个沉默寡言的女人,这个家会多么无助。
《大地》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直至今天,仍然散发着它独有的跨时代的魅力。正如诺贝尔颁奖仪式上发言人所说:“这部作品赋予了我们某种中国精神,使我们认识和感受到那些弥足珍贵思想情感,而正是这样的思想情感,才把我们大家作为人类在这地球上连接在一起。”而这,正是美好大地的可贵之处。

  《大地》读后感(三):女性的祭坛

我一直以为赛珍珠是一位旅居海外的中国人,当朋友向我推荐这本书和作者的时候,我搜索了一下,才知道她是一位旅居中国的美国人。她因为父亲是传教士的缘故在三个月大的时候就来到中国,在中国长大成人,在美国读完大学后又回到中国生活了多年,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了解。《大地》就建立在此基础上。朋友介绍的时候提到上个世纪初期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以至于我在读到王龙一家到江苏逃难的时候担心得不敢读下去。我害怕面对余华的《活着》那样悲惨甚至更甚的局面。
我不喜欢悲惨和沉重的东西,我承受不了我喜欢轻松快乐的小说,但轻松的往往也是浅薄的。
我仔细看了一下简短的介绍,确定不会比他们当前的情形更悲惨我才敢继续读下去。
王龙是一位典型的农民,对土地有着虔诚而执着的热爱,所以手里的余钱都拿去买了地。他有些贪心,他有宗族观念却没有爱人和对妻子的尊重和爱护之心,他缺乏对土地之外其他的东西的了解。从我们现代女性的观点看来,他是不可取的。在那个年代,他已经是一个优秀的成功人士,从一介贫苦农民通过努力和革命的机遇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而且儿孙满堂,在生命的最后岁月还有一位年轻善良美女陪伴身边,可谓是幸福的中年和晚年。他有自己的小算盘和符合那个年代男性的婚恋观,大小老婆一样不差,善良同时也精明。
王龙是不惨,惨的是他的妻子阿兰。从小因为贫穷父母卖给富家人做婢女,因为生得粗大平凡只能在厨房帮忙,也因此得以侥幸没有遭老爷少爷们毒手,但毒打却是少不了的。她长大后被嫁给贫苦的农民王龙,凭着自己的能干和强壮支起一个家。她沉默寡言,吃苦耐劳,看问题一针见血,比王龙强百倍。然而因为生为女人,生活就在田间和灶台之间打转,一次又一次怀孕生孩子,往往自己一个人生完孩子就要回到田里干活,或者踏上逃荒的路。她这一生总共生了六个孩子,其中一个傻子,一个死胎,其他都长大成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如果说幸福,这可能是她唯一的幸福。至于她的丈夫,在需要她的时候依仗她使用她,完了有钱了就嫌弃她相貌粗陋,抢走她的伴身财宝拿去买地买小老婆。她则继续在灶间忙碌,没有人爱她关心她。唯一的好处就是不会再挨打。只是她的身体已经被掏空毁坏,挣扎着给大儿子办完婚礼后就撒手人寰,把财富享受留给王龙。
阿兰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中国女人悲惨命运的缩影。除了孩子她们无所期待无所求,她们的一生都是在付出,直到油尽灯枯。
赛珍珠的观察非常深刻,写尽了那个时代农民和农妇的悲惨,以及时代和家族的特征。只是译本读起来有些奇怪,因为你知道农民根本不会那么彬彬有礼谦逊地讲话嘛。

  《大地》读后感(四):大地上的那一块块田地

因为张老师课上的一句话就找来这本书来看,刚好看到的是英汉版,索性就全看了英文版。

哪怕是原版的文字也是很朴实易懂,两天时间看完。中间当然也穿插了其他事情,书籍很薄。

给我的触动不是中国土地上农民的苦与乐,而是阿兰的不公平的命运的开始,和王龙变成渣男的时候。这当然是从一个年轻女性的视角来看。不过,整个故事也是一种人性重新审视与回归的过程。王龙对变成了亲情的阿兰,有一种遗憾和怨恨。这种遗憾是阿兰没有小脚,不够漂亮,而这一切他都从妓女荷花那里得回了。那种怨恨,是一个贫穷农民对于自己身世的羞耻和过往的世事的累积,而一个农村男子无非就是将这股气撒在自己老婆身上。这种软弱无能说是民族的劣根性吗?或许是更多的是一种男性普遍的心理

我不觉得将《The Good Earth》翻译成《大地》是最好的一种译法。大地总让人想到the ground的博大,而这本书仅仅是在讲土地对一个农民的重要性,或者说那一亩亩肥田对于王龙来说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尽管文末交代了他的儿子们正在打算将它们卖掉)。而将它直接译成“田地”、“肥田”未尝不可。没有那么磅礴倒也不失它的深沉。

整个故事很简单,但是很完整。基本没有太大的写作技巧。可见得的无非是王家与黄家前后命运的强烈对比,其相似又迥然不同,作者的笔法总让人看着看着觉得似曾相识,可紧接着又看出作者的仁慈,总会将结局归于“peace in the house”,尽管王龙的一生说是富足倒也不见得祥和,尽管和睦祥和是他一直致力追求的。可是又有谁的一生是能如此的呢?

毕竟赛珍珠是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的人,所以她知道中国人的一些痛处和内心的需求。一次次的man son的出生,一块块土地的购买,都是这个民族人民心中最重要的——祖宗香火的延续和口腹的温饱。令我吃惊的是,这里面女儿的命运。我们看到王龙对自己的孩子是十分疼爱的,包括傻大姐和漂亮的小女儿。这当然也归于他发迹了,加之不缺儿子的心态,但即使最为贫穷的时候他也坚决不卖女儿。这也看到了作者的仁慈。如果真要写得沉痛而满目血迹的话,像其他书里的女孩的悲惨的命运都可以延伸另一条线来。这也让我想起了农村里一些女孩的命运,并没有如此幸运。尤其是在没有受教育的农村家庭,哪怕是最近几十年也难以更改其遗留的习性。好在社会一直在慢慢变好。

无论如何,看完原著的最大感触是一种反观国内的本土小说,实质上并没有与之相差太多。长路漫漫,吾其修矣。

  《大地》读后感(五):一点感想。

在上各种乱七八糟课的时候看完了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分为《大地》、《儿子》和《分家》,都发表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并于1938年荣获诺奖,颁奖词写「她对中国农村生活丰富而真实的史诗般描述」。赛珍珠用母语英语写作的这部反映中国的小说,为外国人更好的了解中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我看来得诺奖实在是占便宜了,真的是比较一般的作品。三部曲以王龙、王虎、王源祖孙三代的一生试图来表现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民普遍形象,赛珍珠在小说中反复强调土地和中国农民生活状态的联系,将土地奉于一个极其神圣的地位,佃户王龙通过耕种不断发家成为地主,后来儿子们为了利益又卖掉地,有了土地就有发家的基础,没有土地等于坐吃山空自取灭亡,土地已然成为一个精神象征,文化符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阿兰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于一身,勤劳善良,但是相貌丑陋,她对于王龙来说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荷花这个妓女更是完全依托王龙,她在王龙看来只是自己满足性欲的需要,还有作为一个富人所必要的小妾,王龙养着她不如说是养着一个身份象征,最后出现的梅琳寄托了赛珍珠所有理想的寄托,更不真实。小说中人物类型化,缺乏性格特点,读来很寡淡,我不喜欢。即使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许久,我还是很深刻的感受到中外文化差异,写中国人的小说还是中国人来写合适,赛珍珠只是摹其状貌,不得其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